《壇經》行由品的修佛智慧
【原文】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慧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慧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
慧能曰:慧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
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慧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
經八月余,祖一日忽見慧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
慧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當前,令人不覺。
【今注】
1.作佛:成佛。《大智度論》:求佛道者,從初發心作願,願我作佛,度脫眾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羅密,破魔軍眾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佛道。
2.獦獠:隋唐時指嶺南以打獵為生的少數未開化蠻族,這裡是指北方人鄙視南方人的稱呼。
3.和尚:指德高望重的出家人。又作和上。是弟子對師父的尊稱。
4.佛性:《涅槃經》: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本來性自清淨。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藏。
5.若為堪作佛:為,何。如何能作得佛。
6.福田:田有生長的意思。謂供養三寶、父母、師長或貧病者,能使我人積聚福德,猶如在田中種植谷物,必有收獲,所以稱為福田。福田:生我福故名福田。
7.不離自性:自性本智、觸處應現、千般萬般、應用不乏。不即不離。《傳心法要》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又: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8.槽廠:願意為養馬小屋。
9.行者:泛指一般佛道的修行者,又稱行人、修行人。如:修念佛法門的人,稱“念佛行者”;密教中,誦持真言、修供養法等真言門的修行者,稱為真言行者;專持《法華經》的行者,稱法華行者。禅林中,行者是指未出家而住於寺內幫忙雜務的人,其中,有剃發出家,也有尚未剃發而攜家帶眷的
10.踏碓(音對):舂米碓之用足踏者。
【鑒賞】
學佛的目的:惟求作佛
條件:人人皆有佛性
過程:(惟求作佛)學佛求道要向最上乘著眼;(槽廠踏碓)是從最下處著手。
這就是修無住心、修無住行。也正是菩薩學處。反觀大多學佛,也曾經拜師、求戒、參學,欲求何物?是不是也求作佛?若求作佛,何以心行相違?如果參學不為作佛,而為名利五欲,此是修三惡道,而不是菩薩道。同時,此一無住心、行也是普通人學業、事業有成的規律。
修道成佛是一種沒有欲望追求的體驗過程,但若因為種種的利益功利關系而學佛,這樣最終是不會達到清淨虛無的涅槃境界的,學佛的目的就只是作佛,就是要修煉自己的“無住心”。所謂“無住心”,就是內心無所依附,不受到外界的一切事物的紛擾,自由自在地活著。因而在一定的程度上說,佛法就是一種心法。佛法是心與心之間的溝通交流於傳遞,講求的是一種對世間萬物以及人內在情感想法的一種感悟與體驗。
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一種高峰體驗的涅槃境界,即感受到一種發至心靈深處的顫栗、欣快、滿足、超然的情緒體驗,由此獲得的人性解放與心靈自由。這是一種無差別的體驗,可見人雖然有東西南北的區別,物有長短高低的差異,但是在佛性的關懷之下,就已經取消了這一切的區分差別。因為到達佛的涅槃境界之後,就會取消了一切的排他性,一切都是平等的。眾生平等而同樣受到佛法的空明虛靜之光的普照。然而眾生平等還體現在人人皆有佛性的條件之中。這種佛性是與生俱來的,是皆備於萬物之中的,一花一草皆有情,但是若不主動去修煉它,它就會一直隱藏著,只有用心感悟,並在日常的行為中加以實踐,才能使這種佛性彰顯出來。
修煉佛法,有時可看做是一種苦行僧的生活,讓自己的肉身受到各種各樣的磨練與消耗,以達到心靈的解脫,使得心靈從肉體的牽絆之中脫離開來,從而進入清靜自由的狀態。在各種的磨練與挑戰中,從忍受痛苦到習慣痛苦最後到忘記痛苦,進而忘記自我,擺脫現世的苦難與六道輪回的牽絆,進入清涼寂靜,惱煩不現,眾苦永寂的涅槃境界。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