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自述年譜(十二)
(白話圖文參見:《雲中吹箫人》(虛雲老和尚畫傳)http://www.suyuan.org/tpbd/ShowPhoto.asp?PhotoID=120)
譯者鼓山門下弟子順德岑學呂寬賢編輯
次七第二日正月十七日開示
今日是兩個七的第二天。在這短短的時間裡。各位來參加的日益增多。可見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純厚。福德深重。更可見人人都有厭煩思靜。去苦趨樂的要求。本來人生在世。苦多樂少。且光陰迅速。數十年眨眼就過去了。縱如彭祖住世八百載。在佛法中看來。甚為短促。在世人看來。是人生七十古來稀了。你我現在知道這種如幻如化的短境。無所留戀。來此參加這個禅七。真是夙世善根。但是修行一法。貴在有長遠心。過去一切諸佛菩薩。莫不經過多劫修行。而能成功。楞嚴經觀世音菩薩圓通章曰。《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不是一天兩天的時光。就成功了的。同時他便公開的將他用功的方法。講給我們聽。他是楞嚴會上二十五圓通的第一名。他的用功法子是從聞思修。而得耳根圓通的入三摩地。三摩地者。華言正定。故他繼著又說。《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種方法。是以耳根反聞自性。不令六根流於六塵。是要將六根收攝流於法性。故繼著又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又說。《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這意思即是要我們把這反聞的功夫不要滯疑。要漸次增進。要加功用行。才能得《覺所覺空。空覺既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種境界。既自以反聞聞自性的功夫。把一切生滅悉皆滅已。真心方得現前。即是說狂心頓歇。歇即菩提。觀世音菩薩到了這種境界。他說《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我們今天學佛修行。也要這樣先把自己的功夫做好。把自性的貪瞋癡慢等一切眾生度盡。證到本來清淨的妙覺真心。然後上行下化。如觀世音菩薩這樣的三十二應。隨類化度。才能有力量。所以觀世音菩薩。或現童男童女身。化現世間。世人不知觀世音菩薩業已成佛。並無男女人我之相。他是隨眾生的機而應現的。但世間人一聞觀世音菩薩之名。都覺得有愛敬之心。這無非是過去生中持念過他的聖號。八識田中。有這種子。乃起現行。故經雲《一入耳根。永為道種》。你我今天來此熏修。當依諸佛菩薩所修所證之最上乘法。現在這種法。是要明本妙覺心。即是說見性成佛。假如不明心地。則佛不可成。要明心地。須行善道為始。我們一天到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福德自此增長。加以一句話頭。時刻提起。一念無生。當下成佛。諸位把握時間。莫雜用心。好好提起話頭參去。
次七第三日正月十八日開示
今天第二七的三天又過去了。功夫做純熟了的人。動靜之中。都有把握。有什麼心去分別他一七二七。三天兩天呢。但是初發心的人總要努力精進。莫糊胡塗塗的打混。把光陰錯過了。我現在再說一譬喻給你們初發心的聽。希望好好聽著。諸方禅堂中所供的一位菩薩。是一位聖僧。他是釋迦如來的老表。名阿若憍陳如尊者。世尊出家時。他的父王派父族三人。母族二人。往雪山照顧他。此尊者是母族二人之一。世尊成道後。初至鹿野苑。為之說四谛法。這位尊者最初悟道。同時此尊者是世尊諸大弟子中第一位先出家者。故名聖僧。又名僧首。他的修行方法。在楞嚴經中很明顯的說。《我初成道。於鹿苑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這是佛告訴我們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的原因。並追問當時在會諸大弟子的開悟。是用何法而成功的。這時候獨有憍陳如尊者了解這個法子。所以他在這會中站立起來。答復世尊曰。《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他說了之後。再對世尊作解釋似的說。《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他這一說。把主客二字。說得何等明顯。但是你要知道。這是一個譬喻。是告知我們用功下手的方法。即是說。我們的真心是個主。他本是不動的。動的是客。即是妄想。妄想猶如灰塵。灰塵很微細。它在飛騰之時。要在太陽照入戶牖時。或空隙之中。才看得見。即是說。我們心中的妄想。在平常的動念中。並不知道。一到清靜修行靜坐。用功的當中。才知道許多的雜念。在不斷的起伏。在這妄念沸騰的當中。如果你功夫不得力。那就作不得主。故不得悟道。流浪生死海中。今生姓張。再生又姓李。如客人投宿旅店一樣。是沒有一個久遠的時間。住得不動的。但我們的真心。卻不是這樣。它總是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常住不動。故為主人。這個主人。好比如虛空塵土飛出。虛空總是寂然不動。又如旅店裡的主人。他老住在店中。不到其它地方去的。在名相上講。塵者。塵沙。是煩惱之一。要到菩薩的地位。才能斷得了。妄者。妄惑。惑有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見惑由五鈍使而來。修行的人。先要把見惑斷盡。才能證入須陀洹果。但這步功夫非常的難。斷除見惑。如斷四十裡的逆流。可見我們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斷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這種用功是漸次的。我們現在只借一句話頭。靈靈不昧。了了常知。甚麼見惑思惑。一刀兩斷。好似青天不掛片雲。清旸升天。即是自性的光明透露。這位尊者。悟了這個道理。認識了本有的主人。你我今天用功第一步。要把客塵認識。客塵是動的。主人是不動的。如不認識。則功夫無處下手。依舊在打混的空過光陰。希望大家留心參看。
次七第四日正月十九日開示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回玉佛寺打禅七。真是因緣殊勝。各方信心男女居士們這樣踴躍的來參加。種下這一成佛的正因。可說是稀有難得。釋迦牟尼佛說妙法蓮華經雲。《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人生在世數十年的光陰。不知不覺的過了。在這當中。有錢的人。或貪酒色財氣。無錢的人。都被衣食住行。而勞碌奔波。很少有一清閒自在的。真是苦不堪言。但是這種人。偶一走到佛寺裡。見此寂靜莊嚴的梵剎。心生歡喜。或見佛菩薩形像而隨口聲稱佛名者。或心生清靜而起感慨。稱贊如來吉祥而生稀有者。這都是過去生中有甚深善根。由此皆得成佛。因為人們平時眼中見到的風花雪月。耳中聽到的歌舞歡聲。口裡貪著的香美珍味等。惑染思想。這惑染思想是散亂心。是生死心。是虛妄心。今天能夠在塔廟中。稱一聲佛號。這是覺悟心。是清靜心。是成佛的菩提種子。佛者。梵語佛陀。華言覺者。覺者。覺而不迷。自性清靜。即是有覺悟心。我們今天不為名利而來。也是覺悟力的作用。但是有許多恐是聞其打禅七之名。而不知其打禅七之義。以一種稀奇心而來看熱鬧的。這不是上上心。現在既到此地。如人到了寶山。不可空手而回。須發一無上的道心。好好的坐一枝香。種一成佛的正因。將來大家成佛。昔日釋迦牟尼佛。有一弟子。名須跋陀羅。家裡貧窮孤獨。無所倚靠。心懷愁悶。要隨佛出家。一日至世尊處。剛巧是世尊外出。諸大弟子為之觀察往昔因緣。八萬劫中。未種善根。乃不收留。叫他回去。此時須跋苦悶已極。行至城邊。忖思業障如此深重。不如撞死為好。正要尋死。不料世尊到來。問其所以。須跋一一答之。世尊遂收為徒弟。回至其所。七日之中。證阿羅漢。諸大弟子。不解其故。請問世尊。世尊曰。《你們只知八萬劫中之事。八萬劫外。他曾種善根。他那時亦很貧窮。采樵為活。一日在山中遇虎。無所投避。急忙爬於樹上。虎見他上樹。就圍繞而囓樹。樹欲斷了。他心中甚急。無人救援。忽而思惟大覺佛陀。有慈悲力。能救諸苦。乃口稱。“南無佛。快來救我。”虎聞南無佛聲。乃遠避之。未傷其命。由此種下正因佛種。今日成熟。故證果位》。諸大弟子聞此語已。心懷喜悅。歎未曾有。你我今天遇此勝緣。能來此坐一枝靜香。則善業已超過多倍。千萬勿為兒戲。若為熱鬧而來。那就錯過機會了。
次七第五日正月二十日開示
深具信心的人。在這堂中。當然是努力用功的。老參上座師傅們功夫當然已很純熟。但是在這純熟之中。要知道回互用功。要窮源徹底。要事理圓融。要靜動無礙。不要死坐。不要沈空守寂。貪著靜境。如果貪著靜境的話。不起回互之助。即是死水中魚。無有跳龍門的希望。也就是挾冰魚。那是無用的。初發心用功的。要痛念生死。要生大慚愧。把萬緣通身放下。才能用功有力量。如果放不下。生死是決定不了的。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現在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不知常住真心。所以沈淪苦海。現在你我已覺悟世間上的一切都是苦惱。可以盡情放下。立地成佛。
次七第六日正月二十一日開示
這次參加來打七的。以我看起來。初發心的男女們占多數。所以規矩法則都不懂。舉足動步處處打人閒岔。幸常住很慈悲。種種成就我們的道業。諸位班首師傅們。也發了無上的道心來領導。使我們可以如法修持。這是萬劫難逢的機會。我們要勇猛精進。要內外加修。內修。即是單單的參一句“念佛是誰”的話頭。或念一句《阿彌陀佛》。不起貪嗔癡恚。種種其它念頭。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外修。即是戒殺放生。將十惡轉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熏天。造無邊的罪業。須知佛種是從緣起的。惡業造得多。墮地獄是必定的。善業培得多。福利的果實自然會給你來享受。古人教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是這個道理。你看昔琉璃大王。誅殺釋種的因緣。就知道了。近來世界人民遭難。殺劫之重。皆是果報所遭。每每勸世人要戒殺放生。吃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輪回之報。諸位須當信奉。種植善因。成就佛果。
次七第七日正月二十二日開示
“浮生若夢。幻質匪堅。不憑我佛之慈。曷遂超升之路。”我們在這如夢如幻的生活中。顛顛倒倒的過日子。不知佛的偉大。不思出離生死。任善惡以升沈。隨業力而受報。所以世間上的人。總是作善者少。造惡者多。富貴者少。貧賤者多。六道輪回。苦楚萬狀。有的朝生暮死。或數年而死者。或多年而死者。都不能自己作主。故須憑佛陀的慈悲主義。才有辦法。因佛與菩薩。有慈悲喜捨等行願力量。能夠今我們出離苦海。達到光明的彼岸。慈悲者。見一切眾生有甚痛苦。以憐愍愛護之心去救度。令其離苦得樂。喜捨者。見一切眾生做一切功德。或發一念好心。都要隨喜贊歎。對一切眾生有所須求者。都要隨其所需而施與之。世尊在因地修行時。總是行的捨頭腦骨髓的菩薩道。所以他老人家曾說。《三千大千世界。無有一芥子許地。不是我捨身埋骨的地方》。今天諸位要努力把話頭看住。不要把光陰空過了。
解七正月二十三日開示
恭喜諸位兩個禅七圓滿。功德已畢。馬上就要解七。要與諸位慶賀了。以古人來說。本沒有甚麼結七解七。一句話頭參到開悟為期。現在你們悟了未悟。我們總依規矩而作。在這時期中。諸位不分晝夜。而目的是為開悟。是為佛門中培植人才。如果是打混把光陰空過。那是辜負了這段時光。今天常住上的大和尚。與各位班首師傅。依古人規則。來考察你們的功夫。希望不要亂說。只要真實將自己的功夫見地。當眾答一句。相當者常住為你們證明。古人說。“修行三大劫。悟在剎那間。”功夫得力。一彈指頃。就悟過來了。昔者琅琊覺禅師。有一女弟子親近他參禅。琅琊禅師叫他參“隨他去。”這女子依而行之不退。一日家中起火。其女曰。“隨他去。”又一次他兒子掉在水中。傍人叫他。他曰。“隨他去。”萬緣放下。依教行之。又一日。在家中炸油條。其夫在燒火。他將面條向鍋中一拋。炸聲一響。當下悟道。即將油鍋向地下一倒。拍手而笑。其夫以為瘋了。罵曰。“你如此作甚麼。不是瘋了嗎。”曰。“隨他去。”即往覺禅師處求證。覺禅師為之證明。已成聖果。諸位今日悟了的站出來。道一句看。久之無人敢答。老人即出堂。繼由應慈老法師等考問。待止靜後。老人再進堂。一一警策畢。開示雲。紅塵滾滾。鬧市紛煩。那有功夫和心思來到這裡靜坐參話頭呢。只以你們上海人的善根深厚。佛法昌盛。因緣殊特。才有這樣一回大事因緣。中國的佛教。自古以來雖有教。律。淨。密。諸宗。嚴格的檢討一下。宗門一法。勝過一切。我早已說過了。只以近來佛法衰微。人才未出。我過去也曾到各處掛單。看起來現在更加不如昔日了。說來我也很慚愧。甚麼事也不知道。承常住的慈悲。各位的客氣。把我推在前面。這應該要應慈老法師承當才對。他是宗教兼通的善知識。真正的前輩老人家。不必要我來陪伴了。我現在甚麼事也不能做了。願各位要好好的追隨前進。不要退墮。沩山祖師雲。“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略伸管見。以曉後來。”沩山德號靈佑。福建人。親近百丈祖師。發明心地。司馬頭陀在湖南看見沩山地勢很好。要出一千五百個人的善知識所居之地。時沩山在百丈處當典座。司馬頭陀見之。認為是沩山主人。乃請他老人家去沩山開山。沩山老人是唐朝時候的人。佛法到唐朝只是像法之末葉。所以他自己痛恨生不逢時。佛法難曉。眾生信心漸漸退失。不肯下苦心修學。故佛果無期。我們現在距沩山老人又千多年了。不但像法已過。即末法亦已過去九百余年矣。世人善根更少了。所以信佛法的人很多。而真實悟道的人很少。我以己身來比較一下。現在學佛法是方便多了。在鹹同之時。各地寺廟統統焚毀了。三江下惟有天童一家保存。至太平年間。由終南山一班老修行出來重興。那時候。只有一瓢一笠。那有許多噜蘇。後來佛法漸漸昌盛。各方始有挑高腳擔的。直到現在。又有挑皮箱的了。對佛法真正的行持。一點也不講了。過去的禅和子要參方。非要走路不可。現在有火車。汽車。輪船。飛機。由此都想享福。不想吃苦了。百般的放逸也加緊了。雖然各方的佛學院也隨時倡導。法師們日漸增多。可是根本問題。從此棄之不顧。一天到晚專在求知解。不求修證。同時也不知修證一法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永嘉證道歌雲。“但得本。莫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嗟末法。惡時世。眾生福薄難調制。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怨害。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作在心。隱在身。不須怨訴更尤人。欲得不招無間業。莫謗如來正法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他老人家去參六祖大徹大悟。六祖號之為一宿覺。所以古人說。尋經討論。是如入海算沙。宗門下的法子。是如金剛王寶劍。遇物即斬。碰鋒者亡。是立地成佛的無上法門。且如神贊禅師。幼年行腳。親近百丈祖師開悟。後回受業本師處。本師問曰。“汝離吾在外。得何事業。”曰。“並無事業。”遂遣執役。一日本師澡浴。命贊去垢。神贊拊其背曰。“好所佛堂。而佛不聖。”本師未領其旨。回首視之。神贊又曰。“佛雖不聖。且能放光。”又一日本師在窗下看經。有一蜂子投向紙窗外撞求出。贊見之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並說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本師聞之。以為罵他。置經問曰。“汝出外行腳如許時間。遇到何人。學到些甚麼。有這麼多話說。”神贊曰。“徒自叩別。在百丈會下。已蒙百丈和尚指個歇處。因念師傅年老。今特回來欲報慈德耳。”本師於是告眾。致齋請贊說法。贊即升座舉唱百丈門風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本師於言下感悟曰。“何期垂老。得聞極則事。”於是遂將寺務交給神贊。反禮神贊為師。請看這樣的容易。是何等灑脫。你我今天打七打了十多天。何以不會悟道呢。只因都不肯死心蹋地的用功。或視為兒戲。或者認為參禅用功。要在禅堂中靜坐才好。其實這是不對的。真心用功的人。是不分動靜營為。和街頭鬧市。處處都好。昔日有一屠子和尚。在外參方。一日行至一市。經過屠戶之門。有許多買肉的都要屠戶割精肉給他們。屠戶忽然發怒。將刀一放曰。“那一塊不是精肉呢。”屠子和尚聞之。頓然開悟。可見古人的用功。並不是坐在禅堂中方能用功的。今天你們一個也不說悟緣。是否辜負光陰。請應慈老法師與大和尚等再來考試考試。
解七法語
雲公老人出堂。應慈老法師一一考問。開示後。各照座位坐定。雲公再進禅堂。在靜中又復一一警策畢。坐下說開示一番。開靜茶點畢。各各站立。雲公著海青入堂。平坐佛前。以竹篦打一○相雲。
纔結
七。又解七。解結忙忙了何日。一念亡緣諸境息。摩诃般若波羅蜜。心境寂。體用歸。本自圓明無晝夜。那分南北與東西。萬象隨緣觀自在。鳥啼花笑月臨溪。即今解七一句作麼生道。鐘板吼時缽盂跳。谛觀般若波羅蜜︱︱解。
玉佛寺解七後。杭州市各機關及佛教團體。派杜偉居士來滬。請師往杭州。
二月十九赴杭州。住淨慈寺。主法會。歸依者數千人。當道擬留師主持靈隱寺。師以老病辭。嗣蘇州靈巖山妙真和尚。無礙法師等。請師赴蘇。建法會。師遂往蘇。法會畢。游虎邱。禮紹隆祖塔。見塔院已為豪右所奪。石塔碑銘無存。一片瓦礫。師於光緒年間。曾到禮祖塔。一切景象。尚在記憶中。發瓦石。得故址。乃商之當地士紳。及滬上諸大護法。捐款重建。請妙真和尚。及虎邱楚光和尚董其事。期月而成。
按臨濟正宗。大於楊岐會。盛於五祖演。至圓悟嫡嗣為虎丘隆。而隆之嫡嗣為應庵和尚。師為臨濟正傳後裔。今之修塔。亦因緣也。重刻碑文附下。
臨濟正傳虎丘隆禅師碑
菩提達磨。壁觀少室。斥相指心。號曰禅宗。五傳而至曹溪。逮今幾五百年。支流繁衍。異人間出。得果得辦。前後相踵。如薪續火。可謂盛矣。平江虎丘禅師。諱紹隆。和州倉山縣人。生而岐嶷絕俗。九歲謝父母去家。依縣之佛慧院。又六歲削發受具。又五歲而束包曳杖。飄然有四方之志。首遇長蘆淨照禅師。參叩之間。景響有得。因閱圓悟勤禅師語錄。撫卷歎曰。想酢生液。雖未能澆腸沃胃。且要使人慶快。第恨未親聆謦欬爾。於是欲訪之。復至寶峰谒湛堂准禅師。准曰。如何是行腳事。師露胸示之。曰。和尚驗看。准即打。師約住曰。且莫盲枷瞎棒。准大笑。因留年余。乃谒死心於黃龍。心問曰是甚麼僧。師曰。行腳僧。心曰。是何村僧。行甚驢腳馬腳。師曰。廣南蠻道甚麼。何不高聲道。心喜曰。卻有衲僧氣息。師乃喝。退而參堂。度一夏。心甚器重之。每歎曰。再來人也。死心機鋒橫出。諸方吞焰。非上上根。莫能當。而於師重稱賞。眾皆側目。已而趨夾山。見圓悟道隆。牙山遇泐潭干之法子密禅師。相與甚厚。每研推古今。至投合處。抵掌軒渠。或若佯狂。議者謂今之沩仰寒拾也。久之辭去。遂至夾山。會圓悟移道林。師從焉。一日入室。圓悟引教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豎拳曰。還見麼。師曰。見。圓悟曰。頭上安頭。師於此有省。圓悟復曰。見過甚麼。師曰。竹密不妨流水過。圓悟肯之。自此與圓悟形影上下。又二十年斧搜鑿索。盡得圓悟之秘。師以二親垂白。歸寓鄉郡褒禅山。蓋修摩耶忉利故事也。繼受請住城西之開聖寺。四眾翕然歸仰。建炎之亂。盜起淮上。乃南渡宣城。士庶素欽師名。為結廬銅峰下。適彰教虛席。郡守李尚書光延師居之。道化益振。四年遷虎丘。爾時圓悟以時未平。泛峽歸蜀。曩之輻辏川奔。一時後生。望山而趨。師每登座。從容示露。一味平等。隨根所應。皆惬其欲。故圓悟之道。復大播於東南諸方。謂圓悟如在也。居三年。感微疾。白眾曰。當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眾請於郡。從之。事既。索筆大書伽陀曰。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所以佛法。無有剩語。擲筆坐逝。實紹興六年丙辰歲。五月甲午八日乙亥也。建塔於山之陽。凡住世六十年。坐四十五夏。度弟子復如等六十人。嗚呼。佛法有正派。有旁枝。曹溪之世。衣止不傳。雖曰法源入海。汪洋大肆。而西土般若多羅谶記。特在馬駒。厥後五宗。惟臨濟一門。出馬祖後。於今最盛。圓悟近代尊宿宗眼。超卓才辯。縱橫若麟角獨立。而師又深入其室。是可嘉也。林謂道德之重。不待家喻戶曉。而知言白雲即知為端。言東山即知為演。言虎丘即知為師也。真能壽楊岐光明正大之傳。而永臨濟於無窮者矣。不銘何以诒其後。銘曰。
於穆初祖。一花東土。谶至馬駒。益昭益著。派衍而蕃。實惟圓悟。圓悟得師。如馬之馽。大坐虎丘。雷動雲骜。臨濟中興。楊岐再住。只履忽西。聯嚴龛墓。有神有天。來诃來護。咨爾後昆。展轉流布。
右碑系宋徐林撰。元至大二年。趙孟俯重書。迨明季。塔漸荒圮。密雲禅師修葺之。距今又五百余年。沙石剝落。榛莽陰翳。瞻望祖庭。中心轸結。去歲冬。自京南來。吳會缁素。鹹發修塔之願。共籌工事。遂告厥成。靈藏永固。正法恆明。凡我後昆。尚克歆承。謹錄徐碑文。並附述其緣起。
歲次癸巳後裔虛雲謹志
又師在蘇州時。游半塘壽聖寺。禮見元善繼師塔院。觀血書華嚴經。及宋濂制贊。並碑文古跡。旋又應南通各居士請。至狼山主法會。各地歸依者均數千人。事畢回滬。已夏歷三月晦。
四月。師接北京電促進京。仍住廣濟寺。各地僧伽代表。亦相繼至。中國佛教協會正式成立。大會議決各要案後。師赴山西大同參禮雲崗大石佛。旋請假離京。當道勸往廬山養病。大會中有提議毀戒者。師诃之。撰文寄慨。
附錄末法僧徒之衰相
俗有言。秀才是孔子之罪人。和尚是佛之罪人。初以為言之甚也。今觀末法現象。知亡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佛法者。僧徒也。非異教也。今因答客問。一發所蘊。
問。現今更改佛歷年月。不用四月初八日為俗佛節。當否。
答曰。釋迦佛的法運。有正像末三期。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像時期已過了。末法到現在已經過了九百八十二年了。末者沒也。法怎會沒得了呢。擁護佛法的人多。佛法就萬古長存。事相雖有正像末。但人正則末法時期。也是正法。若自生退屈。則正法時期也成末法。末法經上所說種種衰相。現在都出現了。僧娶尼嫁。袈裟變白。白衣上座。比丘下座。這些末法衰相都出現了。釋迦佛的法。到人壽三十歲時。大乘法就滅了。人壽二十歲。連小乘法也滅了。人壽十歲時。只剩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法末之時。佛所說的法。都要滅的。先從楞嚴經滅起。其次就是般舟三昧經。如歐陽竟無居士。以他的見解。作楞嚴百偽說。來反對楞嚴。還有香港某法師說華嚴。圓覺。法華等經和起信論。都是假的。這就是法末的現象。過去迦葉佛入滅後。諸天把他的三藏聖教。收集歸藏。建塔供養。唐時天人與宣律師說。於渭南高四台。暨終南庫藏聖跡。均是迦葉佛末法時經像所藏之處。今現有十三圓覺菩薩在谷內守護。至今每逢年臘月。空中有天鼓響。前年中國佛教協會開成立大會。大家議論佛法之滅。是佛弟子自己滅的。政府不管你滅不滅。開會時候。政府派員出席。會中許多教徒紛紛討論。所謂教徒者。竟提出教中梵網經。四分律。百丈清規。這些典章。害死了許多青年男女。應該取消。又說大領衣服。是漢人俗服。不是僧服。現在僧人應當要改革。不准穿。如其再穿。就是保守封建制度。又說信教自由。僧娶尼嫁。飲酒食肉。都應自由。誰也不能管。我聽說這番話。大不以為然。與他們反對。他們對浴佛節。也有不同說法。不承認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我憑法本內傳。及摩騰法師對明帝曰。佛以甲寅之歲。四月八日生。此當周昭王二十四年。魏書沙門昙谟最曰。佛以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八日生。穆王五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滅。這樣年月。多少朝代都遵奉不改。周昭王甲寅到現今已二九八二年了。現在他們要改為二五零二年。本來孔子老子生在佛後。今他把孔老擺在佛先。我當時在大會上。和他們爭論戒律。年號。漢服不准毀。把佛法傳入中國的印度摩騰竺法蘭二尊者。去佛滅的年代還不遠。當時白馬寺東。夜有異光。摩騰指出為阿育王藏佛捨利之處。明帝建塔其上。佛道角試優劣。摩騰踴身虛空。廣現神變。法蘭出大法音。宣明佛法。二尊者的智慧神通。難道說不清年月。後來的高僧。如羅什。法顯。玄奘。道宣。雖有幾種傳說。也沒有確定改變。及至民國二年。章太炎等居士。在北京法源寺召開無遮大會。討論佛的紀念日。議決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現在世界多用耶歷。而政府亦沒有叫佛教改用耶歷。我主張應用自己的佛歷。是與不是。還以遵古為宜。改了不好。而他們硬要把二月八日。四月八日。二月十五日。臘月八日古有的紀念日都不要了。他們不用四月八日作浴佛節。改四月十五纔是浴佛節。梵網律屬華嚴時。四分律屬阿含時。都要被他們毀了。百丈清規。由唐至今。天下奉行。他們要改。漢朝到今。穿的大領衣也要改。你看是不是末法。因此和他們爭論。說你們要改。你改你的。佛是印度人。印度一年分三季。一季四個月。我國一年分四季。一季三個月。我國有甲子分年號。印度沒有。所以改朝換代。未免不錯亂。故弄不清楚。玄奘在印度十八年。也未曾確定了年代。前人行了一兩千年的四八浴佛。臘八粥。一旦改了不方便。我們何苦自己要改呢。我和李任潮商量。說這些壞教徒。要改佛制。政府如不作主。任縱這些教徒亂為。便能使到國際間的佛徒。發生懷疑。政府叫我入京。招待國際佛教友人的。豈由他們亂改佛制規律。李任潮等叫我忍辱。政府見鬧得不開交。就問改制的原故。有人說僧尼要穿壞色衣。政府問何為壞色。能法師說。袈裟纔是壞色。其它不是。大家聽了齊聲說。只留袈裟。取消其它。我說能法師說不錯。梵語袈裟。華言壞色。有五衣七衣大衣三種。並一裡衣和下裙。印度用三衣裙就是我們此土的衣褲。此衣裙隨身。睡以為被。死亦不離。佛說法在印度。氣候暖。中國氣候冷。所以內穿俗服。不准彩色。將俗衣染成壞色。如做佛事外搭袈裟。袈裟便不常著。看為尊敬了。宋金元朝代把漢衣改了。僧人至今未改。漢衣成了僧衣。故說這個大領衣。就是壞色衣。若說劃清界限。就不要改。若將大領衣改了。則僧俗不分了。就是僧俗界線分不開。政府聽我此說。贊成同意我說。並說佛律祖規。不能改動。加以保留。暫告結局。你看這是不是僧人自毀佛法。雲老矣。無力匡扶。惟望具正知見的僧伽。共挽狂瀾。佛法不會滅的。
五月。師偕侍者覺民南行。過武漢少住。保通寺住持源成。喜師至。請師主禅七兩期。事畢。即取道入廬山。以陳真如居士。已先在匡廬相候也。在廬山住大林寺。
六月。有數禅人。自雲居山來。為師言。日寇中原時。以雲居山險峻。易藏游兵。遂將真如寺全部焚毀。今祇見毗盧遮那大銅佛。兀坐於荒煙蔓草中耳。師恻然傷之。念雲居自唐代元和年開山。歷代祖師最勝道場。自道容祖師開山。弘覺道膺繼之。其後齊禅師。融禅師。老夫舜。佛印。了元。圓悟。克勤。大慧。宗杲。皆曾任該寺住持。而過化者。有趙州谂。雲門偃。古塔主。洞山聰。圓通秀。真淨文。居士中如白居易。皮日休。蘇東坡。黃山俗。秦少游。呂居仁等。不計其數。以歷代祖師道場零落至此。倘不重興。將湮沒矣。遂發願重修。先請准當道。往雲居結茅。居士祝華平等。願相伴送。師遂於七月初五日入雲居山。
夫雲居在廬山之東。占地三百余裡。屬永修縣轄。層巒迭巘。望若插霄。及蹑頂登山。復為平地。群峰環抱。天然城廓。田園陂澤。雞犬白雲。其殿堂樓閣。歷代敕建。髹彤絢爛。琳碧精熒。此唐宋最盛時期也。
九月。粵垣弟子比丘尼數人。聞師已至雲居。尋蹤往視。舟車水陸。半月乃達。沿西路登山。削壁插天。草深沒膝。最狹窄處有不能並馬而行者。盤山二十余裡。始達石門。豁然開朗。及抵寺。第見斷垣殘壁。瓦礫荒榛。遇一禅人。問老和尚何在。禅人指示之。則一牛棚也。蔓草支離。積以成壁。鞠躬而入。乍不見人。稍立定。乃見師坐木板榻上。如入定狀。師旋開目視之曰。你們何苦。各述悃忱。又曰。我初來此。祇有僧四人。本欲結茅同居。不意衲子聞風踵至。不一月已近五十人。牛棚以外。僅有破屋數椽。你們已看到了。既來且奉屈少住數日可爾。牛棚在寺西北角。約半裡許。師愛僻靜有耕稼意。樂居之。
十月後。各方僧人日益至。食宿兩餐。幸得上海簡玉階居士施資。以度殘冬。師於此時。籌劃墾荒。開田種植。及修建殿宇等事。
是冬曲江南華寺請傳戒法。
甲午師一百一十五歲
春。師在雲居。先計劃修造大殿。以毗盧遮那大銅佛。高尋丈。為明代萬歷年間。聖慈皇太後滲金鑄造。舊日殿瓦。以鐵為之。因山高風勁。泥瓦則易飄搖也。今欲建殿。應先鑄造鐵瓦。乃集僧眾。具垆錘。自鑄之。及鑄千僧鍋四口。大銅鐘二口。是時缁侶雲集。已過百人。其中人物。百工俱備。國內外僧俗道友聞訊。時施助淨資。有人有土有財。事易舉矣。師遂分僧眾為二部。能土木工程。修造殿堂者為一部。開墾種植。藝茶竹工又為一部。眾皆踴躍從事。夏五六月。首建成法堂一幢。上為藏經樓。置碛砂頻伽各一藏。開墾部分。亦開成禾田六十畝。種田博飯。俨然百丈風規。
秋七月。新建僧寮。樓上下二十余間。以安僧眾。又重新建窯廠。燒磚瓦用溷廁。碓坊等。次第落成。而師仍居牛棚中。南華寺方丈本煥。太平蓮社比丘尼寬定等六人入山禮師。見有破鐘一口。在草地上。以問師。曰。“此本山古物也。名自鳴鐘。歷代有祖師到此。鐘皆自鳴。日寇焚山時。樓火。鐘墜地而裂。今將復合矣。”眾驗之。見裂痕自下而上。其上端有自然修補復合之痕。師曰。“俟其復合至鐘口。當復懸之。”又領各人巡山。見竹林茂密。其地產黃精。葛。茶。及大杉樹。銀杏樹甚多。師指一樹曰。“此無心白果也。”剝而視之。果無心者。本煥等住十日。師削竹禅板數具。磨光之。親選擇。題名。以贈粵港諸弟子。
冬十一月。師所住牛棚被焚。眾勸師移住新建樓房。師曰。“我愛其古雅也。”仍縛茅編竹。照舊造成居之。是年北京屢有電至。聘師北行。以老病難行。卻而未往。歲暮起禅七一期。
附記本年三月發掘地宮事三月初十日上午。因重建大殿。先將瓦礫除去。集百人之力。將大銅佛移開。下為石座。中有地宮。發見青石碑三塊。碑文另錄石盒一方。函蓋無損。考之。其一為宋代紹興辛酉。法如禅師刊石。其二為明代萬歷壬辰。洪斷禅師刊石。石函中。藏有鎮座法寶各物。
碑文其一
雲居山真如禅院重建大佛寶殿地宮銘
建炎中。胡騎入寇。遂渡江。雖凶焰煽。山中幸免其禍。紹興初元。群盜蜂起。九江海昏。皆為所據。而茲山遂遭焚蕩。靡有孑遺。時住持悟禅師。避地往浙右。王師既振。群盜撲滅。悟禅師留天台不歸。閱三年。山中住持者更四代。既去留不常。亦未暇興建。風雨無蔽。安眾不過六七十人。法如紹興四年。奉命承乏。四方禅侶。幸不我棄。服勤而共住者常三百人。而缙紳檀越。亦加外護。因得隨緣建立。五七年間。所謂寢堂。方丈。法堂。香積廚。雲會堂。皆遂落成。又化檀越三十名人。率錢二十萬。共建大佛寶殿。其高六丈有奇。其深廣稱是。雄偉壯麗。有增於舊也。將塑立尊像。先築壇座。其下有所鎮。謹奉銅像一軀。佛牙一枝。並捨利箋檀貯以寶匣。而藏於佛座地宮之中。粗記歲月。勒銘於石。而並藏之。庶幾未來劫中。有如佛圖澄發臨淄石下舊像石。露盤者知今為聖宋十葉中興辛酉歲也。其銘曰。
常寂光土前後際絕成住壞空是誰起滅起滅惟真
隨緣興廢其址堅牢全歸實際十身調御當處出現
稽首瞻仰日面月面埋藏不得顯示無方當機薦取
頂門放光億萬斯年吾銘或出若遇知音還同今日
其二
萬
歷壬辰二十年春。予至山。有發僧戴明賢逝寂。遺徒二三人。固守寒巖。因思雲居為江右首剎。何期廢之榛莽。喟然歎息。久之。遂立誓閉戶三載。跪諷華嚴。而僧不足半百。欲發心興復。即化丹陽蔣墅檀越賀學禮學易學仁共建大殿。未幾聞於朝。上遣官施金。建藏經閣。方丈。天王殿。鐘鼓樓。三門伽藍。祖師真君。龍神祠。齋堂。廚庫。茶寮。養老。延壽。旦過。退居。知恩齋。皆遂落成。蒙上復鑄度金千佛毗盧像。甚奇偉。丙午間。又化金壇余玉立缪希翁。丹陽賀學仁等施金鑄釋迦像。高丈六。皆雄麗。而四方法侶。亦不我棄。眾常盈四五百。飲啄同時。其田產茶園炭山竹木數數蓄置也。將安立佛像。先築壇座。座下有所鎮。有華亭尚書陸公。號平泉。此老百歲。意常護持茲山。施古慈氏一軀。金瓶。盛原地宮中。捨利。加以宣銅盒。佛頂珠。梁公硯。藏於佛座地宮之中。銘於石。以記歲月。庶未來劫。知其因。為大明萬歷丙午歲也。而亦仿法如禅師佛圖澄事跡雲。銘曰
真如非相法爾隨緣生滅興廢觌體湛然唯斯二者天人總致
但能領略虛空落地於新古剎辛苦萬端患難雖多三寶消歸
我願堅常明安鉗記歷代古今始終堅固光境交輝無前無後
當人洞明法身甲冑未來劫中奇遇知音吾銘斯曾繼往贻來
因緣果熟優缽華開
賜紫中興雲居第一代比丘洪斷記
其三謹示
雲居開建已千年久廢基存草莽間發心創造非容易木灰磚瓦運轉難
勸請後來修補護萬古流芳續哲賢明因識果高著眼身後定生極樂天
洪斷述
其四
自我創建數十年大死三翻又一翻跛足千裡求布施受盡饑餒對誰言
驚恐多般不辭苦淋漓舡舟波浪寒後來若有損壞者地獄三途苦萬般
欽依賜紫五處開山中興雲居第一代比丘洪斷述
鎮座物品計開
兩寸高銅彌勒佛像一尊小銅香爐一只兩寸圓銅鏡三只
一寸花邊形銅鏡一只大明通用銅錢四十八枚明萬歷淨水磁碗一只
圓形水晶石一顆降香一它長方形石硯池一只
小長圓形石硯池並蓋一套大明圓形銅盒一只小金瓶子一只
內貯(捨利子五花石二顆、珠珍二顆)小金頂珠子一只粗麻石盒並蓋一套
其五詩二首
登山有感
夙志雲居選佛場登臨風雨倍淒涼當年有客開高厚此日無人到上方
太史碑橫芳草蔓頭陀路滑藓苔蒼碧溪明月知多少古木蕭蕭掛夕陽
暢述本懷
誅茆劈棘構禅棲首尾相將十載余病骨扶笻程萬裡柔腸結屋幾千回
披雲蹑磴穿峰頂破浪中流墮石矶三自輕生生不泯殷勤留與後賢知
洪斷識(以上二詩於舊大殿佛座下掘出)
其六木牌一方
余自辛卯冬寓匡山歸宗。受本山耆宿。並修江熊護法請主斯席。時衲子輩數常不下千指。苦堂捨無所容。加以風雨摧剝。佛殿齋廚。余亦為之新。因移像座於地中。發出古滲金像一軀。捨利。爐瓶。梁公硯等。並諸緣老宿偈銘。仍命安地中。予因此亦以少記歲月。蓋廚庫始於丙申。自春徂冬。佛殿乃丁酉成。廚庫落成。在己亥春也。
住雲居嗣臨濟第三十三世東吳沙門晦山戒顯識。
右文二章及詩二首乃舊大殿佛座下掘出並掘如下各物
古銅錢四十四枚古銅鏡三只銅燭台一對古香爐一只
瓷缽一口滲金佛像一尊約三寸高大小硯盤各一個
瓷葫蘆一個瓦盆一個古碗一只
師於建造藏經樓時。將石函各物。安於佛座下。添入銅彌勒佛像一座。及玉章一枚。以保存而銘敬意焉。
乙未師一百一十六歲
春。建造堂宇。日益增加。香積廚。五觀堂。庫房。客堂。禅堂。等處。陸續告成。
夏。北京佛教協會開擴大會議。師未暇前往。
秋。各方衲子。又多來數十人。其中有未具戒者。乞師傳戒。師以為此時傳戒。未甚方便。然為成就發心人起見。又不得不有所衡量。乃定為祇就本寺現住之未受具者傳戒。不許向外宣揚。先行呈明當道。及佛協會准許。定於十月間傳戒。冬月十五進堂。議纔定。各省名山大剎。及靜室庵堂。僧眾來山求戒者蜂湧而至。初僅百余人。後來陸續而至者及三百人。連本寺原住僧伽合共幾五百人。不特食宿無著。而且照管困難。恰於此數月間。滬上天主教堂出事。佛教青年會出事。金剛道場亦出事。更重大者。甘肅省政府電致江西省政府。稱有外道頭目。竊穿僧服。前來雲居求戒雲雲。師聞此。不得不慎重防范。而地方治安機關。亦與師商討。協力維持。是時求戒者已入山。拒之有違佛制。納之則實難安容。因此依梵網經《自誓受戒方便》為之說明十戒。具戒。三聚戒。等法。經旬疲勞。唇焦舌敝。詳附錄法語及文鈔中勸令各自回山。依照戒期。自誓受戒。事後。仍給度牒。僅留百人。如法入壇。一場哄動。及告結束。而師以法緣障礙。時耿耿於懷也。戒期滿後。起禅七一期。
是年開田種稻梁者。已及一百四十余畝。其它栽茶果等樹甚多。變荒蕪為熟地。而觊觎者至矣。地方機關以開辟荒地增加生產為名。在本山設立農林處。將寺外一帶果樹及耕植地。劃為該處范圍。師初猶隱忍之。及後並將師所住牛棚亦圈入之。逐師移出。師遂將前後情形電告北京。旋奉院令。著該地方機關克日交回師所住牛棚。及各墾地。由寺管理。地方下級機關雖不敢不遵。而從此銜恨。謂師恃上級勢力壓抑地方機關。多生阻力。魔事起矣。
是時諸方衲子。撥草瞻風。亦日益加眾。已近千五百指。新建房捨。不敷居住。暫蓋茅蓬以收容之。千裡遠來。尋師問道。昕夕不遑。為節勞計。眾議請師每日定時方便說法。師許之。乃於閏三月十一日起。在經堂方便演講。其中有援引古典。而涉及近事者。有遠數諸方而近及本山者。有開示法要而例及俗情者。甚至今昔世變。個人經歷。田園瑣事。無所不談。弟子按日筆錄成帙。因摘要撮錄於年譜中。以其關於人事多而理論少。所以別於法語也。分錄如左。
附錄方便開示
乙未閏三月十一日
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歸攝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學。經诠定學。律诠戒學。論诠慧學。再約而言之。則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說法包括無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緣。果。是果報。譬如種谷。以一粒谷子為因。以日光風雨為緣。結實收獲為果。若無因緣。決無結果也。一切聖賢之所以為聖賢者。其要在於明因識果。明者了解義。識者明白義。凡夫畏果。菩薩畏因。凡夫只怕惡果。不知惡果起於惡因。平常任意胡為。以圖一時快樂。不知樂是苦因。菩薩則不然。平常一舉一動。謹身護持。戒慎於初。既無惡因。何來惡果。縱有惡果。都是久遠前因。既屬前因種下。則後果難逃。故感果之時。安然順受。毫無畏縮。這就叫明因識果。例如古人安世高法師。累世修持。首一世為安息國太子。捨離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債。其債主在中國。於是航海而來。到達洛陽。行至曠野無人之境。忽觌面來一少年。身佩鋼刀。遠見法師。即怒氣沖沖。近前未發一言。即拔刀殺之。法師死後。靈魂仍至安息國投胎。又為太子。迨年長。又發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今世尚有命債未還。債主亦在洛陽。於是重來。至前生殺彼身命者家中借宿。飯罷。問主人曰。“汝認識我否。”答曰。“不識。”又告曰。“我即為汝於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曠野中所殺之僧是也。”主人大驚。念此事無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魂來索命。遂欲逃遁。僧曰。“勿懼。我非鬼也。”即告以故。謂“我明日當被人打死。償夙生命債。故特來相求。請汝明日為我作證。傳我遺囑。說是我應還他命債。請官不必治誤殺者之罪。”說畢。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見僧之前。有一鄉人挑柴。正行之間。前頭之柴忽然墮地。後頭之柴亦即墜下。扁擔向後打來。適中僧之腦袋。立即斃命。鄉人被擒送官。訊後。擬定罪。主人見此事與僧昨夜所說相符。遂將該僧遺言向官陳述。官聞言。相信因果不昧。遂赦鄉人誤殺之罪。其僧靈魂復至安息國。第三世又投胎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師也。因此可知雖是聖賢。因果不昧。曾種惡因。必感惡果。若明此義。則日常生活逢順逢逆。苦樂悲歡。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愛。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麼無明貢高習氣毛病。都無障礙。自易入道了
閏三月十二日
古人為生死大事。尋師訪友。不憚登山涉水。勞碌奔波。吾人從無始來。被妄想遮蓋。塵勞縛著。迷失本來面目。譬喻鏡子。本來有光明。可以照天照地。但被塵垢污染埋沒了。就不見光明。今想恢復原有光明。只要用一番洗刷磨刮工夫。其本有光明。自會顯露出來。吾人心性亦復如是。上與諸佛無二無別。無欠無余。何以諸佛早已成佛。而你我現在還是生死苦海裡的凡夫呢。只因我們這心性。被妄想煩惱種種習氣毛病所埋沒。這心性雖然與佛無異。也不得受用。今你我既已出家。同為佛子。要想明心見性。返本還原的話。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古人千辛萬苦。參訪善知識。即為要明己躬下事。現在已是末法。去聖時遙。佛法生疏。人多懈怠。所以生死不了。今既知自心與佛相同。就應該發長遠心。堅固心。勇猛心。慚愧心。二六時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朝如斯。夕如斯。努力辦道。不要錯過時光。
閏三月十三日
古人說。“若論成道本來易。欲除妄想真個難。”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人人本具。個個現成。在聖不增。在凡不減。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一切世出世間。若凡若聖。本來是空。何生死之有呢。故曰。成道本來易。此心體雖然妙明。但被重重妄想所蓋覆。光明無由顯現。而欲除此妄想就不容易了。妄想有二種。一者輕妄。二者粗妄。又有有漏妄想與無漏妄想之分。有漏者。感人天苦樂果報。無漏者。可成佛作祖。了生脫死。超出三界。粗妄想感地獄餓鬼畜生三塗苦果。輕妄想就是營作種種善事。如念佛。參禅。誦經。持咒。禮拜。戒殺放生等等。粗妄想與十惡業相應。意起貪瞋癡。口作妄言绮語惡口兩舌。身行殺盜YIN。這是身口意所造十惡業。其中輕重程度。猶有分別。即上品十惡墮地獄。中品十惡墮餓鬼。下品十惡墮畜生。總而言之。不論輕妄粗妄。皆是吾人現前一念。而十法界都是這一念造成的。所謂一切唯心造也。若就本分來講。吾人本地風光。原屬一絲不掛。纖塵不染的。粗妄固不必言。即或稍有輕妄。亦是生死命根未斷。現在既說除妄想。就要借重一句話頭或一聲佛號。作為敲門瓦子。以輕妄制伏粗妄。以毒攻毒。先將粗妄降伏。僅余輕妄。亦能與道相應。久久磨練。功純行極。最後輕妄亦不可得了。我們個個人都知道妄想不好。要想斷妄想。但又明知故犯。仍然打妄想。跟習氣流轉。遇著逆境。還是打無明。甚至好吃懶做。求名貪利。思YIN欲等等妄想都打起來了。既明知妄想不好。卻又放他不下。是什麼理由呢。因為無始劫來。習氣熏染濃厚。遂成習慣。如狗子喜歡吃糞相似。你雖給他好飲食。牠聞到糞味仍然要吃糞的。這是習慣成性也。古來有一則公案。說明古人怎樣直截斷除妄想的。大梅山法常禅師。初參馬祖。問。“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師大悟。遂往四明梅子真舊隱縛茅住靜。祖聞師住山。乃令僧問和尚見馬大師得個什麼便住此山。師曰。“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裡住。”僧曰。“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師曰。“作麼生。”曰。“又道非心非佛。”師曰。“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是佛。”其僧回舉似馬祖。祖曰。“梅子熟也。”古來祖師作為。如何直截了當。無非都是教人斷除妄想。現在你我出家。行腳參學。都是因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愧心。發大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假使熱鐵輪。於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菩提即覺。覺即是道。道即妙心。當知此心本來具足圓滿。無稍欠缺。今須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發心。如自己不發心。就是釋迦如來再出世。恐怕也不奈你何。在二六時中。莫分行住坐臥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想不生。何患生死不了。若不如此。總是忙忙碌碌。從朝至暮。從生到死。空過光陰。雖說修行一世。終是勞而無功。臘月三十日到來。臨渴掘井。措手不及。悔之晚矣。我說的雖是陳言。但望大家各自用心體會這陳言罷。
閏三月十四日
楞嚴經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謂一切聖賢。能轉萬物。不被萬物所轉。隨心自在。處處真如。我輩凡夫。因為妄想所障。所以被萬物所轉。好似牆頭上的草。東風吹來向西倒。西風吹來向東倒。自己不能作得主。有些人終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雖做工夫。也是時有時無。斷斷續續。常在喜怒哀樂是非煩惱中打圈子。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嘗味。身覺觸。意知法。六根對六塵。沒有覺照。隨他青黃赤白。老少男女。亂轉念頭。對合意的。則生歡喜貪愛心。對逆意的。則生煩惱憎惡心。心裡常起妄想。其輕妄想。還可以用來辦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則有種種不正邪念。滿肚穢濁。烏七八糟。這就不堪言說了。白雲端禅師有頌曰。“若能轉物即如來。春暖山花處處開。自有一雙窮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剛經雲《應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的說法。儒家發憤。尚能如此不被物轉。我們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頭燃呢。應須放下身心。精進求道。於動用中磨練考驗自己。漸至此心不隨物轉。則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纔是真實工夫。明朝初年。湖南潭州有一黃鐵匠。以打鐵為生。人皆呼為黃打鐵。那時正是朱洪武興兵作戰的時候。需要很多兵器。黃打鐵奉命趕制兵器。日夜不休息。有一天。某僧經過他家。從之乞食。黃施飯。僧吃畢。謂曰。“今承布施。無以為報。有一言相贈。”黃請說之。僧曰。“你何不修行呢。”黃曰。“修行雖是好事。無奈我終日忙忙碌碌。怎能修呢。”僧曰。“有一念佛法門。雖在忙碌中還是一樣修。你能打一錘鐵。念一聲佛。抽一下風箱。也念一聲佛。長期如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他日命終。必生西方極樂世界。”黃打鐵遂依僧教。一面打鐵。一面念佛。終日打鐵。終日念佛。不覺疲勞。反覺輕安自在。日久功深。不念自念。漸有悟入。後將命終。預知時至。遍向親友辭別。自言往生西方去也。到時把家務交代了。沐浴更衣。在鐵爐邊打鐵數下。即說偈曰。“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泊然化去。當時異香滿室。天樂鳴空。遠近聞見。無不感化。我們現在也是整天忙個不休息。若能學黃打鐵一樣。在動用中努力。又何生死之不了呢。我以前在雲南雞足山。剃度具行出家的事。說給大家聽聽。具行未出家時。吸煙喝酒。嗜好很多。一家八口。都在祝聖寺當小工。後來全家出家。他的嗜好全都斷除了。雖然不識一字。但很用功課誦。普門品等不數年全能背誦。終日種菜不休息。夜裡拜佛拜經。不貪睡眠。在大眾會下。別人歡喜他。他不理會。厭惡他。他也不理會。常替人縫衣服。縫一針。念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針針不空過。後朝四大名山。閱八年。再回雲南。是時我正在興建雲棲寺。他還是行苦行。常住大小事都肯干。什麼苦都願意吃。大眾都歡喜他。臨命終時。將衣服什物變賣了。打齋供眾。然後向大眾告辭。一切料理好了。在四月時收了油菜子。他將幾把禾稈。於雲南省雲棲下院勝因寺後園。自焚化去。及被人發覺。他已往生去了。其身上衣服鉤環。雖皆成灰。還如平常一樣沒有掉落。端坐火灰中。仍然手執木魚引磬。見者都歡喜羨歎。他每天忙個不休息。並沒有忘記修行。所以生死去來。這樣自由。動用中修行。比靜中修行。還易得力。
閏三月二十一日
古人修行。道德高上。感動天龍鬼神。自然擁護。因為道德。是世上最尊貴的。所以說“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鬼神和人。各有各的法界。各有所尊。何以諸天鬼神會尊敬人法界呢。本來靈明妙性。不分彼此。同歸一體的。因為無明不覺。昧了真源。則有四聖六凡十法界之分。如果要從迷到悟。返本還原。則各法界的覺悟程度。亦各不相同。人法界中。有覺有不覺。知見有邪有正。諸天鬼神皆然。人法界在六凡中。超過其它五法界。因為六欲天耽愛女色。忘記修行。四禅天單耽禅味。忘其明悟真心之路。四空天則落偏空。忘正知見。修羅耽瞋。地獄鬼畜苦不堪言。皆無正念。那能修行。人道苦樂不等。但比他界則易覺悟。能明心見性。超凡入聖。諸天鬼神雖有神通。都尊重有道德的人。其神通福報大小不同。皆慕正道。元珪禅師在中岳龐塢住茅庵。曾為岳神受戒。如景德傳燈錄所載。一日有異人者。峨冠衿褶而至。從者極多。輕步舒徐。稱谒大師。師睹其形貌。奇偉非常。乃谕之曰。“善來仁者。胡為而至。”彼曰。“師寧識我耶。”師曰。“吾觀佛與眾生等。吾一目之。豈分別耶。”彼曰。“我。此岳神也。能生死於人。師安得一目我哉。”師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視身與空等。視吾與汝等。汝能壞空與汝乎。苟能壞空及壞汝。吾則不生不滅也。汝尚不能如是。又焉能生死吾耶。”神稽首曰。“我亦聰明正直於余神。讵知師有廣大之智辯乎。願授以正戒。令我度世。”師曰。“汝既乞戒。即得戒也。所以者何。戒外無戒。又何戒哉。”神曰。“此理也。我聞茫昧。止求師戒我身為門弟子。”師即張座秉爐。正幾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應曰能。不能。即曰否。”神曰。“謹受教。”師曰。“汝能不YIN乎。”曰。“亦娶也。”師曰。“非謂此也。謂無羅欲也。”曰。“能。”師曰。“汝能不盜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盜取哉。”師曰。“非謂此也。謂飨而福YIN。不供而禍善也。”曰。“能。”師曰。“汝能不殺乎。”曰。“實司其柄。焉曰不殺。”師曰。“非謂此也。謂有濫誤疑混也。”曰。“能。”師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能有妄乎。”師曰。“非謂此也。謂先後不合天心也。”曰。“能。”師曰。“汝能不遭酒敗乎。”曰。“能。”師曰。“如上是謂佛戒也。”又言。“以有心奉持。而無心物執。以有心為物。而無心想身。能如是。則先天地生不為精。後天地不為老。終日變化而不為動。畢盡寂默而不為休。悟此。則雖娶非妻也。雖飨非取也。雖柄非權也。雖作非故也。雖醉非惛也。若能無心於萬物。則羅欲不為YIN。福YIN禍善不為盜。濫誤疑混不為殺。先後違天不為妄。惛妄顛倒不為醉。是謂無心也。無心則無戒。無戒則無心。無佛無眾生。無汝及無我。無汝孰為戒哉。”神曰。“我神通亞佛。”師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則十句。七能三不能。”神悚然避席跪啟曰。“可得聞乎。”師曰。“汝能戾上帝東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師曰。“汝能奪地祇融五岳而結四海乎。”曰。“不能。”師曰。“是謂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萬法智。而不能滅定業。佛能知群有性窮億劫事。而不能化導無緣。佛能度無量有情。而不能盡眾生界。是謂三不能也。定業亦不牢久。無緣亦謂一期。眾生界本無增減。且無一人能主有法。有法無主。是謂無法。無法無主。是謂無心。如我解佛。亦無神通也。但能以無心通達一切法爾。”神曰。“我誠淺昧。未聞空義。師所授戒。我當奉行。今願報慈德。效我所能。”師曰。“吾觀身無物。觀法無常。塊然更有何欲。”神曰。“師必命我為世間事。展我小神功。使已發心。初發心。未發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自我神蹤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師曰。“無為是。無為是。”神曰。“佛亦使神護法。師寧隳叛佛耶。願隨意垂誨。”師不得已而言曰。“東巖寺之障。莽然無樹。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擁。汝能移北樹於東嶺乎。”神曰。“已聞命矣。然昏夜間。必有喧動。願師無駭。”即作禮辭去。師門送而且觀之。見儀衛逶迤。如王者之狀。岚霭煙霞。紛綸間錯。幢旛環佩。凌空隱沒焉。其夕果有暴風吼雷。奔雲震電。棟宇搖蕩。宿鳥聲喧。師謂眾曰。“無怖。無怖。神與我契矣。”诘旦和霁。則北巖松栝。盡移東嶺。森然行植。師謂其徒曰。“吾殁後無令外知。若為口實。人將妖我。”觀此。岳神雖有神通。還不及有道德的人。這就是德重鬼神欽。沒有道德的人。要被鬼神管轄。受其禍害。要得道德。就要明心見性。自然會感動鬼神了。古來禅師大德。驚天動地。白鹿銜花。青猿獻果。天魔外道。諸仙鬼神。都來歸依。如真祖師歸依觀音。財神歸依普賢。洞賓仙師歸依黃龍。王靈官歸依地藏。文昌歸依釋迦牟尼佛等等。所以宋朝仁宗皇帝的贊僧賦說“夫世間最貴者。莫如捨俗出家。若得為僧。便受人天供養。作如來之弟子。為先聖之宗親。出入於金門之下。行藏於寶殿之中。白鹿銜花。青猿獻果。春聽莺啼鳥語。妙樂天機。夏聞蟬噪高林。豈知炎熱。秋睹清風明月。星燦光耀。冬觀雪嶺山川。蒲團暖坐。任他波濤浪起。振錫杖以騰空。假饒十大魔軍。聞名而歸正道。板響雲堂赴供。鐘鳴上殿諷經。般般如意。種種現成。生存為人天之師。末後定歸於聖果矣。偈曰。空王佛弟子。如來親眷屬。身穿百衲衣。口吃千锺粟。夜坐無畏床。朝睹彌陀佛。朕若得如此。千足與萬足。”這篇贊文。我們要拿他來比照一下。看那一點與我們相應。那一點我們還做不到。如果每句話都與我相符。就能受鬼神尊重。假如“波濤浪起。”而不能“振錫杖以騰空。”無明一起。就鬧到天翻地覆。那就慚愧極了。“十大魔軍。”就在般般不如意。種種不現成處。能降伏他。則五岳鬼神。天龍八部。都尊敬你了。
閏三月二十四日
這幾天有幾位同參道友。發心要把我說的話紀錄下來。我看這是無益之事。佛的經典。祖的語錄。其數無量。都沒有人去看。把我這東扯西拉的話。流傳出去。有什麼用呢。佛教傳入中國至今。流傳經律論和注疏語錄等典章為數不少。最早集成全藏。始於宋太祖開寶四年。命張從信往四川雇工開雕。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凡歷十三年而告成。號為蜀版。世稱為北宋本。最為精工。惜久已散佚。此後宋朝續刻大藏經四次。最末一次。系理宗紹定四年。於碛砂之延聖院開雕藏經。至元季方告成。世稱為碛砂版。此藏見者尤少。惟陝西西安開元臥龍兩寺猶存孤本。尚稱完璧。於是朱慶瀾等發起影印。並於民國二十一年。在上海組織影印宋版藏經會。籌劃款項。積極進行。先派人赴陝西點查冊數。計共六千三百十卷。所殘缺者僅一百余卷。以北京松坡圖書館所貯之宋思溪藏殘本補之。不足又托我將鼓山湧泉寺碛砂藏經。大般若經。涅盤經。和寶積經補足之。於是這湮沒數百年之瑰寶。遂又流通於全國矣。但本子和帳簿一樣。翻閱不便。這是缺點。明代紫柏老人。發起刻方冊佛經。嘉興版方冊經書流通後。閱者稱便。最近杭州錢寬慧秦寬福兩人。看見僧人賣經書給老百姓做紙用。他們便發心。遇到這些經書就盡力購買。寄來雲居。我山現有碛砂藏頻伽藏和這些方冊經書。已經足夠翻閱了。本來一法通時法法通。不在乎多看經典的。看藏經。三年可以看完全藏。就種下了善根佛種。這樣看藏經。是走馬看花的看。若要有真實受用。就要讀到爛熟。讀到過背。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專讀一部楞嚴經。只要熟讀正文。不必看批注。讀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後文。以後文解前文。此經由凡夫直到成佛。由無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聖六凡。修證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詳詳細細的說盡了。所以熟讀楞嚴經很有利益。凡當參學。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辨邪正。識好歹。別聖凡。好耳朵就是順風耳。什麼話一聽都知道他裡面說的什麼門堂。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一切好好丑丑所見所聞的。全都裝進袋裡。遇緣應機。化生辦事。就把所見所聞的從袋裡拿出來。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有所根據了。你我要大肚能容撐不破。大布袋裝滿東西。不是准備拿來作吹牛皮用的。不要不會裝會。猖狂胡說。昨夜舉沩山老人的話“出言須涉於典章。談論乃旁於稽古。”所以典章不可不看。看典章會有受用。我胡言亂語。拿不出半句好話來。少時雖愛看典章。拿出來只供空談。實在慚愧。世上流傳的西游記。目蓮傳。都是清濁不分。是非顛倒。真的成假。假的成真。目蓮傳說目蓮尊者。又扯到地藏經去。把地藏變成目蓮等等。都是胡說。玄奘法師有大唐西域記。內容所說。都是真實話。惟世間流傳的小說西游記。說的全是鬼話。這部書的來由是這樣的。北京白雲寺白雲和尚講道德經。很多道士聽了都做了和尚。長春觀的道士就不願意了。以後打官司。結果長春觀改為長春寺。白雲寺改為白雲觀。道士做一部“西游記”小說罵佛教。看“西游記”的人要從這觀點出發。就處處都看出他的真相。最厲害的是唐僧取經回到流沙河。全部佛經都沒有了。只留得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這就把玄奘法師所翻譯出來的佛經全部抹煞了。世人相信這部假的西游記。而把真的西域記埋沒了。針對西游記而作的一部封神榜。是和尚罵道士的。從這觀點看他。就看出處處都是罵道士的。比如說道士修仙必有劫數。要捱刀刃。看這兩部小說。如果不明白他是佛道相罵的關系。便會認假為真。所以看書要明是非。辨邪正。白蛇傳說水浸金山寺的故事。儒書中有載。佛書中沒有。可見不是事實。金山現在還看得到法海洞。小說又把它拉到雷峰塔和飛來峰上去。更是無稽之談。還有相傳說高峰禅師有一個半徒弟。斷崖是一個。中峰是半個。這故事典章中沒有記載。古人的“釋氏稽古略”“禅林寶訓”“弘明集”“輔教編”和《楞嚴經》可以多看。開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