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日常運用--發菩提心的真實義[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道證法師講述

  我們以油燈作比方來說明菩提。菩提這盞大油燈,它的燈油是大慈悲,它的燈芯是大願力,它所點出來的光是大智慧,遍照一切。菩提就是慈悲、智慧、願力的結合,缺一不可。他們是一體不可分的。菩提是有智慧的慈悲,又是有慈悲的智慧,再加上堅定的願力不斷去實行,這慈悲、智慧、願力的結合就是菩提。

  接著再簡單介紹菩提所覺悟的內容與道理。也就是要明白“萬相皆空”,而當中仍有因果定律存在。了解這層道理才不會誤會“空”,以為既然是空就沒有因果報應了,於是就胡亂造業,結果受果報時又空不了,那就真苦了。或者只執著空的一邊,而不肯度眾生。能了解這道理,才會有智慧,又有慈悲、願力。

  有智慧就是一方面了解世間一切如夢境,是“心”變出來的空影像;另一方面又可以領悟:就如電波和電視的影像之間有一定的轉變規則,我們的心念和影像之間也有它變化的因果規律。影像雖然是假的,但互相之間的轉變也有因果道理存在,因果律又是絲毫不差的。

  菩提就是要有知道是空、又知道有因果的智慧,還要有慈悲心能善用種種假相來度眾生,發揮功能,並且也善用我們這身體的假相修行,來體會宇宙真相、圓滿佛道。

  為了方便記憶,我們簡單把上面所講的道理叫作“知影”又能夠“善用影”來度眾生。度眾生也就是度自己的“心影”都成佛,自己所有的“心影”都成佛了,當然就是自己成佛啦。這樣叫作“知影”又“善用影”來“度心影”。比如,電視上有很多弘法的節目,電視節目當然也只是影像啦,但是善用那些影就可以度眾生啊。不止是電視的影像,世間一切的事物也都是影,能夠善用影就能度眾生。

  前面講到假的影像當中也有變化的規律存在,也就是說本體雖然都是空的,為什麼會顯現這種影像而不是顯現另外一種呢?這其中當然是有道理存在的。

  比如我們種的是蕃薯,就會現出蕃薯葉的影像啊!若加施肥又加灌水的影像,它的葉子就會顯現較大、較青翠的影像。當然蕃薯乃至葉子、花都是影像,但是這些影像之間也有因果的原則,因緣若是改變,果就會改變。所以說萬相皆空——蕃薯也是空啊!但是蕃薯的假相變化也離不開因果定律。所以種蕃薯也要照因果道理來種,否則就不能利益眾生。如果要種蕃薯,卻拿石頭去種,當然因果不符啰!

  再以電視的影像來比喻,如果電視台沒有播放某種電波出來,就不可能現出相應的影像。所以影像也是有因有果啊!同樣的,我們如果沒有放出某種的心電波,當然就不可能現相應的影像和境界。所以,我們出門去,如果被汽車噴黑煙,也要了解一定是自己的心有噴黑煙的電波放射出去,才會感應現出這種境界。什麼叫做心在噴黑煙呢?

  我們生氣啦、貪心嫉妒啦!種種不平不滿的心,都像是噴黑煙污染心靈。有這種噴黑煙的心念電波,當然就會投射出噴黑煙的影像。

  再來體會:白米的假相要怎麼變成「飯」的假相呢?這當然也有原則。若知道原則,就叫會煮飯。再說白米的假相要怎麼變成焦黑鍋巴的假相呢?這也是有原則的。你如果喜歡吃焦黑的飯,當然就照燒焦的原則去煮。由本體來講,當然白米本體是「空」的,飯也是「空」,鍋巴也是「空」。但同樣是「空」,又有白米、白飯和鍋巴等不同的假相。假相為什麼有差別?其中也有因果存在呀!我們必須要懂得因果道理善用心,不可以說:「啊,反正都是『空』的。」所以輪到我們煮飯,我們就隨便煮,煮得焦黑,讓大家餓肚子。這就是沒有菩提心的智慧和慈悲,不知道「萬相皆空」卻有因果律存在。假如我們不善用心,常去現焦黑的鍋巴影像,讓人沒得吃餓肚子,當然以後因果回報絲毫不差,自然也會沒得吃又餓肚子。有人聽了以上的道理,感覺很為難。就問說:「這佛法,一下子說『空』,一下子又說『有』,到底『空』和『有』在生活中是要如何運用呢?」

  六、知影、善用影、度心影、不留影

  [一]"空"和"有"的運用原則

  關於「空」和「有」的運用,祖師教我們一個原則,就是對待眾生要由「有」來體會,對待自身要由「空」來體會。下面我們先用觀世音菩薩的精神來體會這「空」和「有」的運用原則。

  我們知道「觀世音菩薩」又有一個翻譯叫作「觀自在菩薩」。「觀自在」就是祂對自己是「照見五蘊皆空」,用智慧看清楚自己身和心原來都是空的,既然是空就沒有痛苦了!

  所以《心經》上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但是祂對眾生是「觀世音」,眾生有什麼苦難,祂就循聲去救苦救難,由「空」變現出無限的功能。所以觀世音菩薩對待眾生是用「有」來行出慈悲。

  假如眾生遇到大火災,很困苦,菩薩可不會在旁邊很自在地說風涼話——說:「反正萬法皆空,那火是『空』,人也是『空』,火燒人燒光光也是『空』,管他去,我自在就好了。」若是這樣就變成偏一邊的「空」,這樣的「空」既沒有慈悲,又沒有功能,可以說只有取到「惡」的作用,所以也叫作「惡取空」,也就是取到「惡」的一面的「空」。如果執著這種「空」,因果是很壞的,好像墜入「空」的萬丈絕谷。

  因此請大家特別注意,這「空」的道理不可以錯用,若是用錯了,執著偏一邊的「空」,結果呢,會比執著有假相、有因果還更壞。其實真正深入的「空」,是了解可以由「空」很巧妙地變出種種假相、善巧方便來產生無限的功能度眾生,叫做「真空妙有」。

  就好像「電」,雖然不可捉摸,但是它通入電飯鍋可以煮飯,通入錄音機可以錄音,通入電燈泡可以放光。觀世音菩薩的功能就好比這樣,眾生有什麼需要,祂就現什麼影像,但是祂本身是「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很自在。這就是有菩提心的智慧,又有慈悲和救度眾生的的願力。我們說菩提心,就是這三者的結合,缺一不可。單偏「空」的一邊就沒有慈悲,單偏「有」的一邊就沒有智慧,這都不是菩提心。

  平常與人相處要由「有」來體會,要知道本體雖然是「空」,但眾生還沒有覺悟,所以都認假作真,就覺得真有生、老、病、死,真有痛苦。因此,我們要學習「將心比心」去體諒眾生。既然大家都執著「有」身體,就和我們一樣,也「有」種種感受,「有」種種思想、心情。身體的感受、思想心情雖然都是幻化的,但是眾生猶如夢中不知夢,所以都會執著、會痛苦。對眾生來講,種種痛苦都很真實啊!所以我們要好好體諒,善用因果的道理,幫助他離苦得樂,這就是慈悲。以慈悲心念佛,才會和阿彌陀佛的慈悲光相應。

  另一方面,對自己,要用「空」的智慧來超越痛苦。仔細觀察自己,由小時候到老,每一剎那都在變化,哪一個才是「我」呢?身心變化根本是「空」,只是假相的連續而已,所以不必要太在意。為了假相去起惡心、造惡業,又受苦報,不是太冤枉了嗎?我們要覺悟「空」的真理,不但不要被假相迷惑,整天忙著追流行,反過來要善用「假相」,修行覺悟「真相」,才是智慧。這樣念佛,就會和阿彌陀佛的智慧光相應。

  如果我們用反了,對自己,反而執著「有」的這邊,每天都感覺身體哪裡不舒服啊!執著要吃什麼才好!要穿什麼才漂亮!執著這身體太累了、太冷太熱啦!越執著就越痛苦,而且又執著自己的心,是愛怎樣、又不愛怎樣。很在乎別人對我有沒有尊重、有沒有傷害。像這樣把焦點放在自我,一直執著自己「有」身心種種變化,就如做夢做得很累,不知道它實在是「空」的,這樣就苦得很冤枉,這就是沒有智慧、沒有覺悟啊!

  前面說,對眾生要用「有」的道理去體諒他們,發揮慈悲心。而在對眾生慈悲的同時,自己心裡也有智慧,很清楚一切是「空」,所以不會執著自己是在做什麼功德,做得多辛苦、多疲勞,也不會想得到什麼回報。也就是會用一種“無所得”的心去行出大慈悲。這就是佛法的「般若智慧」,「大悲心」和「無所得心」就是《大般若經》六百卷所講的兩大要點。

  我們不要說得太深奧,只講日常生活就好。比如說:我們自己要了解面粉的本體是「空」的,不要執著食物的假相。但是我們對眾生,要體諒他有他的苦衷。同樣的面粉,要給牙齒不好的人吃,就要做成柔軟的面包或泡面茶;若是有牙齒,愛吃松脆的人就可以做成脆餅;愛吃面的人,我們就可以做成面條;愛吃水餃的,就做水餃。這就是由面粉的「空」變現出種種的假相,善巧方便,利益眾生。

  恩師上忏下雲法師,時常教我們要「依體起用」——依照本體「空」的道理,但是要曉得生起種種的善巧運用,不要拿小的引磬槌,去敲大磬,也不要拿大的磬槌,來敲引磬。再比方,鐵錘和剪刀都是「空」的,但是你若要釘鐵釘,拿剪刀來釘,或者要剪指甲卻拿鐵錘,這就是用得不對。我們再以不同大小的湯匙來比喻,雖然湯匙是假相,本體同樣是「空」,如果現在要舀大鍋的湯,我們拿一支小小的咖啡匙讓他去舀,就使他不方便,這就是對他不慈悲,也就是不會運用假相。必須拿大的湯勺給他,假相的運用才對,才能發揮慈悲的功能。這「空」和「有」的道理,如果懂得運用就可以生出很大的功德,發揮菩提心的慈悲和智慧。如果不會運用,顛倒使用,就會生出很大的問題,危害也很大。

  [二]「空」和「有」運用之舉例說明

  舉個例來講,我們不可以說:「反正什麼都是『空』啊!」,所以別人到你家,你就拿一碗大便出來請人吃,還說:「反正飯和大便都是『空』,而且你吃下去的飯,也是變成大便,不如直接吃大便就好了!」假使你真的證到「空」的境界,看東西都看到本體是「空」,知道大便只是假相而已,本體也是「空」,都不會起執著,那麼應該你自己吃就好了,不要拿給還沒有證到空性的人吃。因為對方眾生如果還沒有證到「空」,一定會執著假相,我們如果這樣做,就會讓他痛苦。要了解眾生是我們自己的心影,若讓眾生痛苦,就傷害自己的心影。讓自己的心影痛苦,也是沒有智慧,才會不了解眾生的程度。讓眾生痛苦,是沒有慈悲。我們請人吃的東西雖然是假相——這是不錯的;但是假相也是有因果、又有規律的,這一點大家要記得。

  再舉個簡單的例來講,比如說,有人傷害我們、得罪我們,我們就要想:「這個身心是假相、是『空』的,所以不要緊,不用生氣、痛苦,也不用罣礙。」有這種「空」的智慧,自己就會快樂。但是反過來,如果我們做錯事去傷害人、得罪人,就要了解對方的痛苦,必須要好好去向對方忏悔、賠罪,這樣才能拔苦予樂、互相快樂、世界和平。如果把「空」和「有」用反了,當自己做錯事、傷害別人的時候,就安慰自己說:「反正他是『空』的,不要緊、不要執著。」但是當別人傷害我們時,卻說:「我的痛苦很要緊。」如果這樣,就變成大家都很痛苦,世界也會大亂。我們要了解因果的法則是不空的,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我們如果這樣對人,人家也會這樣回報。

  再舉個例來說,車子是「空」的假相,我們人也是「空」的假相,假如開車去撞到人,為什麼不可以說:「反正都是『空』的,『空』的撞到『空』的,那有什麼要緊呢?」這就是又把「空」和「有」顛倒使用了!我們先要體會自己的程度----如果我們被車子壓到,斷了一只腿,到底是會痛,還是不會痛呢?是感覺要緊,還是不要緊呢?如果我們會痛苦,又覺得很要緊,就是還沒有真正體會到“空”的道理,所以才會執著假相。別人的程度也是和我們一樣啊!他還沒有證到「萬法皆空」,當然他也會執著假相,假相的腿斷掉了,也是會痛、會苦的,他當然覺得很要緊。所以我們必須體諒眾生,用「有」假相、「有」因果、將心比心去處理;不可以說:「反正他是『空』的,他的手腳斷光光也不要緊。」你如果真的程度很高,這種話也只能對自己講而已。比如說:人家撞到我們,我們可以當下知道:「啊!我的身體都是假相,假的腳、假的手、斷掉不會痛、不會執著」這樣是最好。你如果能「照見五蘊皆空」,當然就不會痛苦,就「度一切苦厄」了。

  以前,上開下參老和尚,和一群人出去行腳,走過載砂石的大卡車旁邊,剛好卡車的石頭都掉下來,就把他壓在下面,人家找到他的腳拇指,才將他救出來。他一爬起來第一句話就問:「大眾平安否?」他都沒有說他自己怎樣。後來,大家送他到醫院檢查,才發現內髒全部碎掉,但是他都安詳自在。醫生感覺很奇怪,問他說:「你可有感覺怎樣?」他就笑笑回答說:「好像脫掉一件衣服一樣。」而且還要爬起來打坐。他是一位真正體悟「空」的修行人,所以內髒碎了,只覺得像脫掉衣服一樣。他是用「空」的道理來對待自己,但是他起來的第一句話,問:「大眾平安否?」就是以慈悲心、用「有」的道理來對待大眾。而且,他在很早就預言,他自己的往生會和石頭有關系。他念佛很自在。在他八十三歲那一年,他寫了一首偈,連自己往生的時間、日期以及助念的人數都早就寫好了。為什麼他可以預先知道呢?就是因為有「因果不空」的道理。

  以前曾經造那個業,所以在業緣成熟時會現出回報的影像。不過他已經念佛修成就了,可以真正體悟到「空」,所以受到果報時,他都沒有痛苦,當下知道這是假相,不會執著假的身體。而且念佛,照著願力去極樂世界,很自在,在這一生就解決生死輪回的大問題。他很懂得自在運用「空」和「有」的道理,和菩提心完全相應。

  下面再舉一個例來講。有人說:「反正動物都是『空』的,是假相而已,所以,如果吃肉也是吃一些假相,那有什麼要緊呢?何必那麼執著吃素食呢?」這一種的講法也是把「空」和「有」的道理用反了!假如我們已經有這樣的程度,那麼要吃肉就割自己的肉來吃就好了,反正自己的肉也是假相啊!割自己的肉豈不是比較方便嗎?何必那麼麻煩吃動物的肉呢?沒有證到空性的眾生,一定會執著假相,被割肉時一定會痛苦。我們要將心比心,體諒眾生,牠們的痛苦和我們是完全一樣的。眾生是我們的心影,對眾生慈悲,就是對自己慈悲,傷害眾生實在是傷害自己。

  我們前面說過,雖然是假相,但是----心念和假相當中的變化,也是有原則、有因果的。我們的心念電波會投影出種種的假相,而且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因此,我們的心電波發射出去,是發射出「吃肉、殺生」的心電波,這樣的電波也會反射過來,顯出假相。顯出什麼假相呢?顯出「別人要來割我們的肉」,或者「要來吃我們的肉」這樣的假相。就好比醫生宣布說:「我們必須開刀」,或者凶手要來殺我們,這些也都是假相。問題是當我們被人家割肉的時候,能不能當下知道那是假相?能不能不痛苦、不執著呢?

  《無量壽經》教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大家嘴巴同樣念阿彌陀佛,各人的存心是不一樣的,存心不同,心電波發射出去,方向、頻道就不同。必須要發「菩提心」,發起要和阿彌陀佛相應的覺悟、智慧和慈悲。要了解“阿彌陀佛”翻作中文是“無量覺”,就是「無量的覺」。意思是,面對無量的境界都能覺悟,知道是假相,不會被境界拖著轉;而且也覺悟,境界是自己的心所變現的。如果只是嘴裡念佛,心都迷迷糊糊、不知不覺,時常被境界迷惑,這當然和“無量覺”是不同頻道的。在日常生活無量的境界中,隨時都要念“阿彌陀佛”,就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被迷惑,要「覺悟」,要「知影」,回歸到我們清淨的佛性。若是心沒念佛,就會跟著眼前的假相團團轉。如果回心念佛,就是「覺悟」,就是菩提心起作用,使我們明白假相和因果,又善用假相。

  阿彌陀佛是我們本性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光明裡面,當然含有智慧光,也有慈悲光。我們若發菩提心,老實誠心念佛,心電波就和佛的頻道相應。當下,本性的光明就顯現出來,接受到佛光的照耀,也開發出智慧和慈悲。

  七、發菩提心,與往生西方的關系

  菩提心簡單地講就是覺悟的心,是想要成佛、和佛相應、甚至是要和佛一模一樣的心。以前,我在當醫生時,曾經親近過上廣下化老法師,學習菩薩戒。老法師很慈悲,當時他應我們的祈求,請諸位菩薩比丘為一位阿甘菩薩和末學兩個人在美濃雷音寺辦了一個傳授菩薩戒的授戒儀式。老法師開示我們:「學佛持戒最重要有三點,第一點就是發菩提心,第二點也是發菩提心,第三點還是發菩提心。」後來,我經過很多的困難和挫折,才了解他老人家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我們假如沒有「發菩提心」,「再發菩提心」,「又再發菩提心」,學佛的路上時常會走不下去,世間的種種痛苦和困難都可能使我們灰心。當頹喪時就想到他老人家拄著一根拐杖,很堅定地向我說:「第一,發菩提心,第二,發菩提心,第三還是發菩提心。」老實說,有時候也會發不出來、走不下去,但是想到他老人家行動很困難,撐著拐杖也還要走下去的心,我也只有擦擦眼淚再發心、再走下去。

  《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管是上品、中品、下品都應該要發無上菩提之心。這句發無上菩提之心很抽象,大家都若有若無,時而有時而無。到底我們是不是真的發心了呢?我們日常生活的所作所為具體上是不是和菩提心相應呢?這就得好好對照菩薩戒來檢討,並不是口頭上講「我發菩提心」就算數了,而是必須在言語行為上有相應的表現,才算是真正發菩提心。假如平常生活都和菩提心不相應,卻希求臨命終時能忽然和佛相應,這樣的機會雖然有,但畢竟不多,所以還是要平日用心。我們凡夫每天都在用這個心,卻不知道心的真相,好像會做夢,卻不知道夢從哪裡來,也不知道夢的真相,又夢得醒不過來。所以我們平常用的都是胡塗不覺的心,並不是「如實知自心」的菩提心。要覺醒才能實在知道自己心的真相。

  下面再用看電影這件事來比喻。一個迷而不覺的人看電影,只能看見銀幕上的假相,心情隨著劇情胡塗地起起落落。而另外一種人不但能看到影像,也能看到影像後面的銀幕、及影像的來源、光線的來源。同樣是看電影,他對來源很清楚,所以不會被影像所迷惑,而能得到啟示,這就是覺醒的人。佛是覺悟者,學佛就是要學習覺醒,不要被眼前的假相迷得團團轉,不知回頭。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就是在提醒自己要回頭覺醒,由眼前變化無常的影像當中回過頭來,回到自性本源的真相,在日常生活中練習睜開我們智慧的眼睛去看真相,念「阿彌陀佛」就是當下睜開智慧的眼睛,不要再做白日夢、一直被眼前的假相所迷惑。「菩提」這個詞很不容易用語言來形容,就好像溶入水中的鹽,我們吃了就知道,滋味鹹鹹的,一定是放了鹽,但是卻看不到鹽的形狀。假如有一個人從來都不知道鹽是什麼,也不曾吃過,那我們用言語要描述到讓他聽得懂是很不容易的,必定是要吃過了,才會真正知道。「菩提心」也是這樣。


 

上一篇:學佛須用於日常生活中--發菩提心的真實意義[一]
下一篇:三種違反菩提心的情形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