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們都在學修身、語、意三個要義,主要是意,這時首先要了解空性。我們現在是按次第抉擇的。麥彭仁波切講:萬法抉擇為心,心抉擇為空。首先是萬法抉擇為心,這很重要。我們一直都是這樣認為:物質在那邊,精神在這邊。然後有一個所見、能見的分別,其實這只是幻覺。有部和經部將粗大的物質和相續等緣法都抉擇為空。他們也知道這些粗大的物質和相續是不存在的。但是他們最後為什麼留下極微塵和剎那心呢?他們認為物質不能以心產生,以心不能組成物質,物質世界要形成,必須要靠物質元素,比如極微塵,於是留下了極微塵。他們認為要產生這些心識,就要靠剎那心,於是留下了剎那心。他們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認為極微塵和剎那心是他們的勝義谛。
我們仔細去觀察和分析的時候,也會產生這些疑惑。但是我們現在根本沒有觀察過,也沒有仔細分析過,所以就沒有什麼疑惑。其實這些物質,唯識宗認為是從心中產生的,中觀認為是從空性中產生。有部和經部屬於小乘,唯識和中觀屬於大乘。唯識就把他們所建立的極微塵和剎那心都破除了,但是他們自己又建立了遠離能取、所取的剎那心。一切有部和經部所成立的極微塵和剎那心都屬於能取與所取。極微塵是所取的境界,剎那心是能取的意識、精神。但是剎那心所取的這個境不存在,能取的這個心肯定也是不存在的。為什麼呢?因為二者是相對立的。這個時候他們就抉擇為空了,但是他們又建立一個遠離能取、所取的剎那心。因為他們認為:外境可以不存在,物質可以不存在,但是這個心還得存在。他們為什麼要建立這個遠離能取、所取的剎那心呢?因為他們也沒有明白諸法是從空性中而生的。諸法是空性的,所以都可以顯現,都可以形成。他們沒有領悟到諸法的真相,無法接受這樣的真理,就建立了一個遠離能取、所取的剎那心,並且將之視為一切緣法的產生。他們認為,一切法都是從剎那心當中產生的,從心中顯現的,這是正確的。但是他們認為這個剎那心是實有的、真有的,這是錯誤的。中觀就把這點破了。沒有能取,也沒有所取,這點他們也承認。但是除了能取、所取,你找不到這樣一個實有的剎那心。
其實中觀也是,尤其是密宗,尤其大圓滿法裡講,萬法從心生。密宗裡有一部續叫《普作王續》,“普作王”指心。為什麼說是“普作王”呢?輪涅一切法都是它所造的,以它所生,所以叫“普作”。麥彭仁波切有一部解釋《中觀莊嚴論》的論典,裡面講:二規就是這樣的雙運。二規指的是廣行派和甚深派。廣行派主要講的是世俗谛的真理。我們現在講的都屬於是大乘唯識宗,就是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的觀點,他們主要創立了唯識宗,也就是萬法抉擇為心,一切都從心中產生。在世俗谛上,它是最究竟的。世俗谛就是按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的觀點承許的。勝義谛主要是中觀,就是承許龍樹菩薩,尤其是月稱菩薩的觀點。在世俗谛中,無著菩薩他們兩兄弟的觀點是最究竟的;在勝義谛上,自續派和應成派抉擇的都是龍樹菩薩的觀點,但是應成派的觀點是最究竟的。
自宗講世俗谛的時候承許唯識宗的觀點,講勝義谛的時候承許應成派的觀點。一切顯現抉擇為心,都是從心中產生的。若是再進一步,那就是中觀,就是勝義谛,而不是世俗谛了。講勝義谛的時候,應成派抉擇的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他通過言思沒法直接抉擇大空性,只能以輪番交替的方式抉擇大空性。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不承許任何一邊。比如有邊抉擇為空的時候,他不承許無邊;無邊抉擇為空的時候,他不承許有邊。言思就是這樣,不是無,就是有,不是有,就是無。他一定會落入邊上,所以有邊和無邊、四邊和八邊,任何邊他都不承許,就是為了抉擇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在勝義谛上這是最究竟的了。
在密宗裡,尤其是大圓滿很多續部裡所講的和禅宗講的一樣:一切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都是從心中產生,都是心。這是不是和唯識宗一樣了?不一樣。因為他們不承許這個心是實有的、真實存在的,這個心也是空性。因為是空性,所以可以產生萬法;這些萬事萬物因為是空性,所以可以從空中顯現一切淨與不淨的境相。
唯識宗認為遠離能取、所取的剎那心是實有的、真有的。中觀跟唯識宗辯論的時候,要破除的就是這個觀點。中觀認為,若是世界上有一個成實、實有、真有的法,就是斷滅,一切緣法就不可以顯現,一切事都不可以發生。因為實成法不是相對法,是獨立的、恆常的。憑這兩點就足以說明:第一、它若是獨立存在,除了它就不能有別的法了;若是有別的法,就是相對的,不是獨立的了。第二、它是恆常的,不能變。它不變,其他法都不能發生,不能顯現。因為它不能變,若是有其他法顯現,有其他事發生,它也就變了。
很多時候我們講,這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自己的心,都是由心產生的。但這和唯識宗不一樣,唯識宗把這個心視為實有、真有了。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都一樣,通過智慧觀察,都是不存在、不成立的,這就是空性。雖然不存在、不成立,但這些顯現不息滅,仍然會發生,會顯現,這就是空性。為什麼說心抉擇為空、空抉擇為光明呢?就是這個原因。這些顯現是不息滅的,一切境相都是不息滅的。
一切法都是空的。這些粗大的物質和心之相續,不用說中觀,有部和經部都已經抉擇為空了。唯識宗將有部和經部所建立的剎那心和極微塵破除了,抉擇為空了。唯識宗最後留下的剎那心,又被中觀破除了。這樣,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通過觀察量觀察都是不存在的,所以都不是實有的。但是如剛才所講,這些清淨和不清淨的境相仍然顯現,不會息滅。之所以說“心抉擇為光明”,就是這個原因。
在《定解寶燈論》裡也講過:這些緣法都是從空中顯現的,因為是空性,所以才有這些輪涅法,才有清淨或不清淨的境相。無論是輪回還是涅槃,無論是塵土還是淨土,無論是此岸還是彼岸,都在於自己的心。心清淨了,一切都是清淨的;心平等了,一切都是圓滿的。為什麼說心抉擇為光明?就這個原因。
其實顯宗裡不講光明,中觀裡也不講,密宗裡這樣講。佛第三轉法輪時講的是如來藏,那時只是提了一下光明,但是沒有仔細講,密宗就注重此點。如來藏有空分和明分(光明),密宗主要強調的明分。顯宗,尤其是中觀和唯識宗,他們主要是以第二轉法輪的教義,強調的是空分。顯宗主要強調的是大空性,密宗主要強調的是大光明。如來藏有空分和明分,空分是大空性,明分是大光明,二者是雙運的、一體的。為什麼說“心抉擇為空、空抉擇為光明”?就是這個意思。密宗裡,尤其是內密,強調的是大光明的境界。
大圓滿是什麼?大圓滿就是自然安住,就是在這樣一個明空不二的境界中直接安住。讓你的心安住於這樣的本面當中,自性當中。大圓滿裡主要強調的是心性。心性是大空性,也就是大光明,明空不二。所以我們要學習唯識宗,尤其是中觀,這是很重要的。把基礎打好就容易了,否則真的很難。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已經認知了心性。若是你沒有真正明白大空性、大光明這些意義,怎麼能認知心性呢?所以先把加行修好,同時學習唯識和中觀,這樣才不會誤入歧途,不會走偏。否則,讓你自然安住非常難。糊裡糊塗地處於無記的狀態,只能進入無想禅的境界。
所謂“自然安住”,也是在無想的狀態當中安住。但是,無想和無想禅不一樣。這是有見解的,心裡很確定的。這時,一切萬法都是顯而無自性的,就是這種大空性的深意。持有這種明知與見解,非常確定,沒有絲毫的懷疑。這是有見解和無見解的差別。安住也是在這樣的認知中,在很確定的狀態中安住。安住的時候,沒有善惡念頭,也就是無想的狀態。
大圓滿正行有直斷法和頓超法,也可以說立斷和頓超。頓超是在有立斷的基礎上修的,此見解非常重要。有時候看光、看一些圓圈和彩虹等,但若沒有立斷的基礎,沒有真正證悟空性,也如傳承上師們所講“觀這些就像小孩子玩游戲一樣,沒有任何意義”。麥彭仁波切也持這種觀點。
剛才講的就是將萬法、外境抉擇為心,心抉擇為空,空抉擇為光明,是這樣按次第抉擇的。我們的上師如意寶也是按此次第抉擇的。所以大家不要著急修大圓滿正行引導。若沒有一定的基礎,修沒有用;沒有一定的見解,很難真正認識自己的心之自性。扎扎實實地先把加行修好,尤其是把四外加行修好,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修行上存在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四外加行修得不夠扎實、不到位。我們注重講四外加行,注重修四外加行,這是我們的特點。我真的感覺到大家受益了,真的有一定變化了。無論是在山上還是在山下的人,現在與剛開始時相比,大多數人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都是因為我們比較注重學修四外加行。若是沒有四外加行的基礎,而直接修五內加行,很難真正得到法益。
現在有的人也強調加行,也修加行,但是是從五內加行開始修的,沒有注重講四外加行,也沒有注重修四外加行,所以不容易得到法益。五內加行的皈依念完了,發心念完了,大頭磕完了,曼茶羅也修完了,百字明也念完了,卻依然煩惱依舊,習氣依舊,沒有絲毫的變化與進步。大多數人都是在口頭上、形式上下功夫,這叫表面功夫,是起不到作用的。大家算是精進,算是用功,但還是沒有受益,真的很遺憾!
我跟大家講過,以前,我們藏地有個上師叫耶括喇嘛,他的弟子都非常的與眾不同。大家很疑惑:都在學修,耶括喇嘛的弟子那麼穩重,修行的境界那麼高,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後來大家才知道,耶括喇嘛特別強調四外加行,特別注重四外加行,所以就不一樣。我覺得我們之所以變化大,受益多,就是因為反復學修四外加行,這裡沒有危險,只有幫助,只有利益,沒有害處,其他的都有危險性。希望大家重視起來,反復修四外加行。先把基礎打好打牢,四外加行修好了,真正在相續中產生出離心了,在這個基礎上,修其他的都很容易。
外道也講無我、空性,但佛講的無我、空性與他們講的不同,佛是在因果和輪回的基礎上講的,這是佛的特點。六道輪回和三世因果的真相只有佛才能講清楚。雖然都是無我、空性,但輪涅一切法因為空性才會產生,才能形成。如果沒有懂得輪回與因果,你所理解的無我、空性也是不正確的,不是佛講的無我,不是佛講的空性。佛講的空性是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佛講,因為空性才會產生輪涅一切法。所以,因果和輪回正見太重要了。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過患敵,
生老病死猶波濤,願度苦海諸有情。
以佛所獲三身之加持,法性不變真谛之加持,
僧眾不退意樂之加持,如是回向發願悉成就!
達雅塔,班贊哲雅阿瓦波達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