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能赦小過是高人
南懷謹說:領導人同時是老師,同時是父兄,對部屬小小的錯誤,馬馬虎虎讓她過去,充其量喊到房間裡告誡她。在歷史上看到的名臣,遇到部下犯了錯誤,當眾不說,召到房間裡,關起門來責備一頓。出了房門當主管的自己背了過,宣稱是自己的錯,不關哪個部屬的事。古代許多大臣都有這種器度,不是用手段,而是一種厚道的修養,這是愛人。
經典回放
選自《論語 子路第十三》
【原文】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捨諸?
【譯文】仲弓作為季氏的家臣,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道:先定職掌,赦免小過,選用賢才。仲弓又問:怎樣了解賢才而選用她呢?孔子答道:用你了解的人,你所不了解的人,人家難道會捨棄她嗎?
大師釋疑
【注釋】
問政:詢問從政的方法。
先有司:按南懷瑾大師解釋,“有司”是職務代稱,也就是管事的。“先有司”即首先重視每個人的職權,要制度化,不要亂來。
赦小過:原諒小的過錯。
學儒一得:當官的“三把火”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假如你當了管理者,知道如何燒好“三把火”嗎?也就是孔子說的: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這三把火一燒,沒有管不好的。下面我們不妨用現代語言對它們加以解釋。
第一,建立制度,明確職守。也就是說,制訂大家遵守的行為規范,並確定每個人的職權范圍。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先把規矩訂好,領導風格就確定下來了,按規矩要求大家,直到形成共同的行為習慣,管理就走了正軌。
在上任之時,如果以前的制度好,可以延用。如果制度不好,就要加以改進。在制度確定前,不宜對下屬提出過高要求,更不宜懲罰犯過錯的人。孔子說:“不教而誅謂之虐。”你還沒有告訴別人怎樣做是對的,怎麼能認為她做錯了呢?
當約翰·柯納利受聘為美國皇冠牌瓶蓋公司總經理之時,該公司正在陷入虧損的泥潭。柯納利上任的第一天,看到了讓她深感震驚的一幕:幾名保安人員,在門衛室裡興高采烈地玩著撲克牌,完全忘了自己的職責。當她巡視生產部門時,發現情況更糟糕,到處都彌漫著懶散不負責任的氣氛。
但是,柯納利沒有懲罰任何人。她知道,這是公司的制度出了問題,不是靠懲罰某個人能解決的。必須從根本入手,創造一種人人對公司負責、人人對自己負責的環境。她認為:“虧損部門的從業人員提不起干勁,對工作失去熱情,是理所當然的。”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以及與管理人員的溝通,柯納利建立起了新的管理制度,削減了一批冗員,裁撤了出現赤字的部門,改進了作業流程,調整了各部門的人員。她的這些舉措實施後,公司面貌煥然一新。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其職責,再也看不到上班打撲克的現象了。六個月後,皇冠瓶蓋公司即從虧損的泥潭中走出來,成為一家盈利良好的公司。
這就是“先有司”的好處,把制度訂好了,把職責確定了,大家都知道該干什麼和怎麼干,團隊的潛力自然就發揮出來了。
第二,強調大節,不揪小過。所謂“大節”、“小過”,不是以事情大小來區份,而是以對團隊的影響來區份。比方說遲到早退,看起來是小事,卻是一個關系到是否遵守制度的原則問題,是大節。日本企業家松下幸之助說:“原則比千軍萬馬還重要。”如果大家養成了視制度如無物的風氣,整個團隊就渙散了。所以,遲到小退雖是小事,卻不能隨便原諒,不僅要抓,還要認真抓。
虧損一百萬,看起來是大事,可能卻是可以原諒的“小過”。關鍵要看這一百萬是怎麼造成的。如果下屬經過努力奮斗後,失敗了,虧損了,這是可以原諒的。
矶田一郎出任日本住友銀行總經理時,為了鼓勵干部們勇於冒險,她一般不會計較她們的非主觀性失誤。她說:“我不非難哪些前額受傷的,而是追究哪些背後傷人的。”
一次,一家大型聯合飲食公司倒閉,住友銀行丸之內支份行為此賠了幾億日元。不少人認為,丸之內行長江口浩要倒霉了,最輕處罰也會被降職。江口浩自己也做好了受罰的心理准備。當矶田一郎將她叫去詢問情況時,她如實作了彙報,並表示願意承擔責任。
矶田一郎不以為然,她認為,這次決策失誤是因不可預知的因素造成的,事發後,江口浩進行了積極的補救措施,為銀行減少了損失。因此,矶田一郎非但沒有給她處份,反而根據她的才能,提升她為銀座支行行長。江口浩感恩戴德,在工作中表現出色。硯田一郎又提升她為住友銀行的董事。這件事大大鼓舞了公司其她管理人員,她們敢於根據需要大膽決策,而不會前怕狼後怕虎。如此一來,公司的決策能力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懲罰錯誤是為了把事情做得更正確。如果達不到這個目的,懲罰就沒有意義了;如果寬容能達到這個目的,懲罰就沒有必要了。總之,懲罰是一種糾正偏差的管理手段,不是洩憤工具,需從種弊角度衡量是否采用。寬容是一種領導方法,不是一種施捨行為,也要從利弊角度衡量是否運用。拋開利弊談懲罰或寬容,是毫無意義的。
第三,重用自己了解和欣賞的。孔子所說的“舉爾所知”,耐人尋味。假如某個人才干不凡,自己卻不了解,不是錯過了賢才嗎?應該說,某人有才干而你卻不了解,說明你們沒緣份,是不能勉強用她的。沒緣份的原因有三:一是你沒有識人之能,或者不懂得人才的價值。所以你的事業也不可能做大。俗話說:“水淺不藏大魚。”既然你的事業做不大,何必耽誤人家大才呢?還是留給別人去用吧!二是對方溝通能力不強,或者進取性不強,不能充份展示才能。這種人是偏才,或虛假的大才,並非真正的大才,不用也不是損失。三是這個人不願意讓你了解才能,故意有所隱藏。這種人沒有跟你共創大業的想法,最好不用。讓她從高位跳槽,不如讓她從低位走人,免得被她帶走重要資源。所以說,孔子“舉爾所知”四個字是考慮了諸多情況後得出的結論,並非信口胡言,值得我們重視。
另外,我們對“舉爾所知”的“知”字,要有正確認識。所謂“知”,不是憑表面印象得出的情緒化結論,而是通過時間檢驗後得出的理智結論。下面這個故事,也許能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舉賢才”:
某公司來了一位新主管。一般來說,新官上任,都要進行人事調整,任命自己信得過的人,沒想到這位新主管卻沒有對人事做任何調整,每天悠閒自在地處理日常事務,對下屬的事極少干預。
剛開始,哪些“害群之馬”擔心“新官上任三把火”,燒到自己,因而有所收斂。見她長期如此,認為她不過是一個庸人,膽子大了,本性就漸漸地暴露出來。
過了半年,新主管突然發威,提拔了七個人,炒掉了五個人,還將另外六個人降了職。大家無不稱道她處置得當。自此,下屬工作積極性高漲,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下屬們對她前後判若兩人的舉措惑然不解,忍不住向她請教為什麼。新主管笑道:“這是我從買新房子這件事上學到的經驗教訓。我第一次買的是一棟帶大院的舊房子,院子裡雜草叢生,我就帶著孩子們,一齊動手,將雜草雜樹一律清除,種上新買的花卉。過了幾日,原先的房主來訪,問道:‘哪些名貴花卉那裡去了?哪可是我歷盡辛苦,花高價搜羅來的阿!’我這才明白自己做了一件蠢事。我第二次買的也是一棟帶大院的舊房子,這次我卻學乖了,看見院子裡的雜樹雜草,我按兵不動,耐心觀察。果然,冬天以為是雜樹的植物,春天開出了美麗的鮮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植物,夏天卻繁花錦簇;春夏都很平凡的小樹,秋天盡染紅葉。到了暮秋,我才完全清楚院子裡那些是雜草,那些是名貴花卉。我這時候興利革害,不是很合宜嗎?”
聽了這番話,下屬們佩服得五體投地。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讓下屬的行為習慣完全表現出來後再判斷她們是否適我所需,是聰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