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果無用
錦繡滿箱,而所穿的只是布衣,金銀滿櫃,而飲食的僅僅還是糟糠。可以安閒了,一定要去勞筋疲骨;可以快樂了,只是他整天愁眉苦臉。這就是有福不能享受。原因是由於前是布施的時候,不能發至誠心、歡喜心。或者是因別人的勸告而勉強布施,或者已經布施之後,又馬上後悔。(《彌勒所問經》大意)
有用無果
窮門破屋出身的人,卻常住別人的華堂大廈;糙飯粗菜的人,卻常吃別人的山珍海味。這就是有享受卻無自主權。由於前世自己不能布施,只知勸別人布施。或者看見別人布施時,為他歡喜贊歎而已。
先富後貴
《業報差別經》說:「如果有眾生,因別人規勸而布施,布施後又後悔,以這樣的因緣,他來生先富後窮。」
先貧後富
「又有眾生,因別人規勸而布施少量,他來生在人間,先貧後富。」
勞而致富
富貴有富貴的因,勞苦也有勞苦的因。如經上所說,供養僧人,一定得大富貴,這是不變的道理。如果請僧人到家裡來,使僧人疲勞奔走往來以後才就食,那麼後世雖然享大富貴,但一定要從勞苦中獲得。
逸而得富
如果送齋食到庵院,使僧人安然受供養,那麼他的福報,一定會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在人間,就會享受不須勞苦,一切所需都會自然豐足快樂。
貧而能施
經上還說:又有眾生(必說眾生,不能說人,人只說得一種,眾生則包括六道了),以前曾經布施,沒有遇到有殊勝果報的福田,輪回生死,現在在人道中。因為不遇大福田,所以果報微劣,隨得隨盡。又因為弄成了布施的習慣,所以雖然處於貧窮狀況,也樂於行施。
富而不施
又有眾生,未曾布施,欲善知識後,暫行布施,正遇上了有殊勝果報的福田。因為福田殊勝,所以來世生活所需一應俱全。因為以前沒有形成布施的習慣,所以今世雖然富貴卻很悭吝。
施多福少
《菩薩本行經》說:「如果有眾生,不能至心布施,不能以恭敬心布施,不能以歡喜心布施,或者貢高自大而布施,或者受施的人相信邪見,顛倒是非,這就好像在很差的土地上耕種,下種雖多,所收很少。」
施少福多
又說:「如果布施的時候,能以歡喜心送與,恭敬心送與,清淨心送與,不望報送與,或所送與的人,正巧是菩薩、聖僧。這就好像在良田播種,下種雖少,所收卻很多。」
補充:以上論證了布施財富的辯證關系。眾生為什麼貧富懸殊?只有推究根源才能清楚。雖然財富從布施中來,但企求富貴而布施,不是解脫之道。錢財乃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無益於解脫六道輪回。又何苦去當守財奴呢?
要尋找解脫之道,就要去培植最殊勝的福田。最殊勝的福田是什麼呢?當然是佛法僧三寶。供養佛法僧就是培植最殊勝的福田。供養佛,就是淨化自己的心靈,禮敬自心之佛。但要禮敬自心之佛,先要禮敬外在之佛,形式與內容統一。故塑像建廟是殊勝的福田。供養法,就是把佛法的真理傳播給眾生。佛法流傳至今是靠經典傳下來的,故印經贈書是最殊勝的福田。諸供養中,法供養最。若說建廟是形式,則印經就是內容。目前我們重視了形式,而忽略了內容。供養僧就是清淨六根,僧是六根清淨的象征。要清淨六根,先要供養世間僧。我們生於末法,無法供養聖僧。但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供養六道眾生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何況供養僧人(不是假冒僧人)?世間有密化菩薩入世,他們有時不以僧身出現若能遇上,當是殊勝福田,不可當面錯過。
同憂異果
《法苑珠林》說:「如果有二個人,一貧一富,看見乞討的來,都感到憂愁苦悶。那個有財的人,害怕乞丐來求索。那個沒有財的人,因為自己無財布施種福田,所以就獨自感到憂愁苦惱。後來貧窮而憂愁的人,投生到天人中;富裕而憂愁的人,就投生到惡鬼中。憂愁苦悶雖然相同,所受的果報卻完全不同。」
異壽同果
人壽在幾千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生堅持到底。和人壽在幾十歲時受持五戒十善,終生堅持到底。他的福報完全相等,沒有差異。
為惡善終
為惡卻能夠善終的人,是因為他今生的惡果還沒有成熟,而前生的善果已先熟。從前有一個人,七世殺羊,卻不墮落三惡道。七世以後,所殺的罪業,一一償還(見「大藏一覽」)。凡是惡人得福,都應當這樣去看。
為善惡終
為善反而惡終的人,是因為他今生善果還沒有成熟,而前生的惡果已先熟。但是有些現象,我們表面上看是不得好死,而實際上卻得好死。例如從前有個看牛的小孩,采花供佛,路上被牛撞死,他的神識就生到忉利天去了(見《譬喻經》)。再如一猕猴看見僧人,非常歡喜,戲披袈裟,失足掉下山崖而死,牠的神識就生到天上去了。這些都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事情(見《經律異相》)。總之,因行善而死,沒有不得善報的,只不過是我們肉眼一時看不見罷了。
身樂心不樂
只修福報的凡夫,今生事事如意,可以說是身樂了。但不知出世,沒有擺脫輪回,最終不免有墮三惡道的憂慮。
心樂身不樂
羅漢已斷後有之身,可以永別三惡道,長離六道輪回,他的內心是很快樂的了。但假使未曾修福,那麼他的一切供養,也不能如意。
大施小福
《般若經》說:「如果菩薩只捨棄財寶七珍去布施,不發心成佛,救度一切眾生,那麼即使經過了恆河沙劫那麼長的時間,得到的福報仍舊很少(不是真的少,只是與發心成佛比較,就顯得少了)。」
小施大福
經上又說:「如果菩薩布施時,能夠回向無上菩提,救度十方一切眾生,那麼雖然布施不多,但所獲得的福報就會無量無邊。」(這兩則與前面「施多福少」、「施少福多」,是兩個意思)心地到成佛,就到達最高頂點了;福田到成佛,也到達最高頂點了。
吾遇順境,正當修福
人遇順境時,應當這樣想:我家富足,一定是在前生行布施的結果,今世更應當救人利他。我身無病,一定是在前生行慈悲的結果,今世更應當戒殺放生。好像燈光正旺的時候,就應當添上燈油。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如果遇上逆境,應當這樣想:我的困苦,是前世罪業所招致,如果逆來順受,正好償還宿債了。不僅如此,如果我的貧窮,就常願天下人都富饒;如果我多病,就常願天下人都康強;如果我遇到斗爭,就常願天下人都合諧;如果我昏愚,就常願天下人都有智慧;如果我六根不具,就常願天下人都得好相。每逢一種患難,就發願未來之世,救度這種患難的人。這難道不就是把煩惱變成了菩提,把毒藥變成了甘露嗎?不知道種福的人,與此相反。
他人做善,我能受福
別人的善事沒有做成,我從旁邊加以勸勉,這就是以勸導生福。別人的善事已經成功,我跟著高興,這就是以隨喜生福。稱贊別人的美德,讓大家都來模仿,這就是以贊歎生福。由此推廣,天上天下,古往今來的善事,沒有不能為我造福的。所以普賢菩薩發十大願,其中第五願就說「隨喜功德」。上到諸佛菩薩多生多劫所修的福,下到四生六道所修一絲ㄧ毫的善,無不贊歎歡喜。這樣就把盡虛空的福都變成了自己的福,自己就是普賢大士了。
他人作惡,我亦受福
惡事還沒有做成時,我盡力勸止,我就有福了。惡事已經做了,我愁憂不樂,我就有福了。惡還沒有傳揚出去,我設法隱諱,我就有福了。惡已經傳揚開了,我就勸人引以為鍳,我就有福了。惡事降臨到我頭上,我能忍受,我就有福了。惡事降臨到別人頭上,我勸別人忍受,我就有福了。
下附征事〔原文譯白五則〕
五裡銅盆,裝滿金錢(摘自《雜寶藏經》五裡銅盆)
拘留孫國,有個惡生王〔1〕,看見一只金貓,從園堂東北,走入西南角。叫人挖掘,獲得三層銅盆,中間裝滿了錢,延伸五裡外。國王很奇怪,問尊者迦旃延〔2〕。回答說:「過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號毗婆屍(就是莊嚴劫千佛中,第九百九十八佛)。這尊佛涅盤後,有比丘乞食,把缽子放在路上,對人們說:『如果有人把錢財,放到這個堅固的倉庫中,一切盜賊水火都不能奪走。』當時有一個貧人,聽說後特別積極,正好身上有賣柴淂來的三文錢,就拿出來布施了。走回家去有五裡路,他步步發歡喜心。到家門要進屋時,還遙向僧人頂禮發願。當時那個貧人就是現在大王您啊!」
注:〔1〕惡生王:國王明,又叫琉璃王,捨節國末利夫人(勝鬘夫人)所生,他盡殺迦毗羅國釋家族人。
〔2〕迦旃延: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ㄧ,及摩诃迦旃延,譯為大文飾,在佛弟子中列為議論第一。
〔按〕佛在捨衛國時,有一位婦人,至心布施一缽飯給佛陀,佛陀授記她將得到不可窮盡的福報。她的丈夫心中很懷疑,認為哪裡有施一缽飯就能得到無窮福報的事?佛喊住他說:「你看見尼拘陀樹有多高嗎?」他回答說:「高四、五裡,每年結果幾萬斛。」佛又問:「果核有多大?」。他回答說:「僅有芥菜子那麼大。」(這種樹天竺國有)。佛說:「地是無心的東西,下一芥菜子那麼小的腫,當能每年收幾萬斛果,何況人是有心的東西,能至誠奉一缽飯給如來呢!」夫婦二人,就心開意解。末世薄福的人,眼界很小,聽到五裡銅盆的說法,怎麼不會有供養一缽飯可保無量福的那種疑惑呢?
一穗葡萄,一月布施(摘自《法苑珠林》一月布施)
捨衛國有一窮人家,布施一穗葡萄給比丘,比丘說:「你已有一月的布施了。」窮人說:「我只布施一穗葡萄罷了,怎麼說布施了一月呢?」得道比丘說:「這一穗葡萄,一月前已有布施的念頭,念念不斷,不就是一個月嗎?」
〔按〕布施的事情,或者會暫時間斷:布施的心念,卻不能暫時間斷。一定要念念相續,才能培植菩提種子。供養庵院一缽飯,使人得益最多,使得他在不覺不知中,就能天天供養三寶。
舉手指路,手指出食(摘自《譬喻經》指上植福)
從前有一位長者,名叫阿鸠留,不信有後世,一次經過險路,三四天不見水草,正要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一位樹神,告訴他非常饑渴。樹神就從手指頭上,變化出飲食,救活了長者。長者就問:「尊貴的神,您有什麼福德,手指能如此變化?」神說:「我在迦葉佛時,本來是一個窮人,經常在城門口磨鏡,看見沙門乞食,一定舉起右手指,示有齋飯的地方。一直是這樣做,所已今生受用,都靠這只手。」長者心悟,從此大修布施,每天供養很多僧人。後來生到第二天,做了散華天人。
〔按〕沒有智慧的人,有財不能作福;有智慧的人,無財也能作福。能學樹神的做法,那麼他人之財都可為我利用了。手指指路,福田從手裡推廣;贊歎勸勉,福田從口裡推廣;奔走效力,福田從足上推廣。看看自己的耳、目、手、足,無處不可作福,偉大啊!佛法利益眾生,凡夫難道有這種智慧嗎?
身體矮小,聲音美妙(摘自《賢愚因緣經》身小聲宏)
波斯匿王,帶兵路過祇洹,聽到一位比丘誦經,聲音很美妙,就頂禮佛陀說:「希望與頌經比丘相見,布施十萬錢。」佛說:「應先給錢,然後才能見面。如果你先見面,就一定不會施錢了。」國王就先施錢。看見這位比丘,外貌極其丑惡,而且身材短小,果然後悔。問佛因緣,佛說:「迦葉佛涅盤後,有一個國王建立一座塔廟,四個臣子督工,其中一個懈怠,國王責備他。他就很氣憤地說:『這座塔太大,什麼時候才能完工?』因為這句怨言,後五百世中,身材都很短小。工程完後,他布施一個寶鈴在塔上,所以後五百世中聲音極其美妙。」
〔按〕六根所造的因,善惡互相交錯,所以得到的果報,苦樂摻雜。從前有人出外,露宿海上一座山內,看見一人發出非凡的光焰,面貌端正,正在享受天樂,只是他的口似豬口。問他的原故,原來他的前世雖然修福,但卻常犯口過,常說穢亵語。唉,可怕啊!
十粒供養,盡除貧窮(摘自《法苑珠林》十粒除貧)
隋朝終南山的釋普安,是位得道的聖僧,一到人口稠密的地方,大家就爭著設齋供養。有一天來到了大萬村,村裡有個叫田遺生的,家徒壁立,四個女兒衣不蔽體。長女名華嚴,年已二十,到處尋找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供養,只有粗布二尺,想到自己赤貧如洗,無法作福,看著屋頂萬分悲痛,偶然看見屋梁上孔隙中,有一團亂禾,取下一看,找到十粒黃粟,磨去枇糠,連同粗布,准備布施給高僧。但低頭看看自己衣不遮體,不能出門,就在黑夜,匍匐前往寺廟。把布遙擲僧房,又把十粒粟親手放飯桶內,默默祈禱說:「我因為前世悭貪,今生就受苦報,今在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薄的禮物,供養眾僧。如果我的貧窮業報從今已盡,願飯甑中所蒸的都變成黃色。」然後就擦干眼淚回去了。第二天早晨,看見甑中所蒸的五石米飯,顏色都成黃色。不久就察知了原因,大家無不感歎。於是一些好義之士,就以財物救濟她,後來這位女子就出家學道了。
〔按〕雖然只有二尺布十粒粟,但就田氏女來說,已經竭盡最大努力來布施了!前世的業報,怎能不從此消除呢?
補充:讀田氏女的事跡,怎不感概萬分?田氏女義無反顧,不是半心半意,而是全心全意,雖只尺布粒飯,卻勝過匹綢锺栗。特別是讀到她身無蔽體之衣,以一孤身女子,黑夜匍匐前往布施,這又是多麼大的勇氣!施後不留名,這顯出她布施之心是多麼純真!對比自己,慚愧難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