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裡的別樣生活——記北京的一個素食之家
(新華網2002-09-21)
原文地址: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09/21/content_569621.htm
新華網北京9月21日電 都市裡的別樣生活--記北京的一個素食之家
新華社記者 朱玉李薇薇
王晉民1988年退休的時候,已經集“內科疾病大全”:高血壓、心髒病、肺結核--折磨得她一星期都起不了床。
今天的王晉民,盡管已經72歲,卻臉色紅潤,腿腳靈活,不久前剛剛和77歲的老伴趙庭澤從張家界旅游半個月回來。
王晉民把功勞歸於她目前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素食。
除了沒有肉蛋以外,王晉民家的菜譜乍看起來與其他人家的也沒什麼兩樣,但其中的講究和門道可就大了。
在王晉民家,炒菜不僅不放油,而且除了少量的鹽,不放任何醬油、味精、醋等其它調料。他們的作法如下:先在鍋裡放入少量水,然後放入要炒的菜,翻炒至熟為止,為了調味可以加點鹽或蔥花。王晉民自己稱為:水炒菜。
盡管都是素食,王晉民家的菜式卻並不單調:白菜炖海帶黃豆,上面還點綴著胡蘿卜;西紅柿燒土豆,幾粒葡萄干在菜裡若隱若現;苦瓜炒胡蘿卜,作料蔥姜蒜,出鍋時卻又灑上一層核桃仁和黑芝麻。涼拌菜裡,光“調料”就包括以下內容:水發黃豆、長好的綠豆芽、麻醬、花生米、香菇、栗子、白木耳、黑木耳、黃花菜、紫菜、海帶、蔥、姜、松子仁---
與別家廚房瓶瓶罐罐林立,各種調料俱全相比,王晉民家也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瓶子,只不過裡面裝的是花生米、核桃、杏仁、松子仁和葵花籽等。她說:“我們不吃油,但是油料作物每頓都不缺。”“像這樣的東西,我們每天都要吃上好幾種。”甚至平常人們只用作鳥食的蘇子,王晉民照樣把它灑在菜上,“特別香”。
更加琳琅滿目的是王晉民家的儲藏櫃。各種紙袋和塑料袋裝著一二十種不同的糧食及各種豆類,每種糧食的量都不多。王晉民從一個口袋裡抓出一把暗褐色的米:“糙米,只是把外面的稻殼去掉,它是有生命的米,米上的坯芽還沒有被磨掉,還可以發芽。”
另一個口袋被揭開了:“全麥面,纖維極其豐富。”“這是麥仁,”“還有麥麸、玉米面。”“雲豆、綠豆、紅豆……放在米飯時,或者煮成五香豆,我們每天每人要吃一兩左右的豆子。”
盡管吃的都是粗糧,可做起來一點也不粗糙,反倒比細糧更加“精工細做”。王晉民從來不到外面買主食,平常吃的饅頭、花卷和點心都是自己加工。全麥面、玉米面和上核桃仁、杏仁、葡萄干和枸杞子做出來的小發糕,看上去就讓人垂涎三尺。還有自己配制的雜面卷上蔥花和黑芝麻末烤制的燒餅,吃起來更是香甜可口。就連他們家的米飯都與眾不同,普通的糙米加上薏米、黃豆和紅豆等各種豆類,還就增加了一種別樣的清香。
兩位老人不但講究吃蔬菜,而且講究到每天必須吃三種顏色的蔬菜,這種完全以蔬菜當家的伙食使得他們倆人每天要消費三到四斤的鮮菜。有一種蔬菜是他們幾乎每次必買:苦瓜。他們稱它是最好的東西,從年初吃到年尾。為了以防一時買不到,他們把苦瓜冷凍在冰箱裡,隨時可取用。
水果也是老人們一天不可或缺的東西,每天要吃個一兩斤,但是,他們只吃應季的大眾水果,王晉民評論模樣好看的進口貨:“貴,而且營養也不見得好。”
王晉民和趙庭澤從不吃零食。他們吃的水果是和菜一起端上餐桌的,等於是最後一道菜,這種吃法有點像西餐中的飯後甜點或水果。杏核、核桃、腰果、瓜子等也是擺在飯桌上的一碟小菜,這些干果都是王晉民買來生貨自己加工的,他們受不了買來的現成吃食中濃重的鹹味或甜味。除兩頓飯外,兩位老人在其他時間只喝水而不吃任何東西。
老人的生活極有規律。冬天5點、夏天4點起床,喝兩杯與體溫相近的水,看一會書,然後下樓去散步。下午,依著早晨的路線再走一圈,晚上10點,上床睡覺。他們一天只吃兩頓飯,時間定在上午8點半和下午3點半,每天喝上10大杯左右的水。
盡管自己食素,老人們卻從不強求孩子們和他們保持一致。“他們愛吃魚,不過不紅燒,從來都是清蒸。”有時,老人也會買回一些速凍餃子或鹹鴨蛋之類,留待兒孫們回家時吃。
隨著年歲一天天增大,老兩口的精神頭卻越來越好。王晉民再不大把大把地吃藥,血壓也很穩定。1994年,趙庭澤因肺癌做了開胸大手術,到現在各項指標完全正常。老倆口不僅神清氣爽,每年還要到全國旅游兩次。在外面吃飯,他們都要把菜放在開水裡面燙一下,並隨身帶著黃瓜、西紅柿等蔬菜和水果。
就這樣,王晉民和趙庭澤兩位老人守在寬敞到近乎空蕩的老房子裡,吃著最原始的糧食和蔬菜,用著最簡單的桌椅家具和必要的電器,在首都北京喧囂的二環路附近,過著平平靜靜,卻又與眾不同的別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