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
恭錄自淨空法師講的《淨土大經解演義》
我常說,我們學佛,對老師不能不認識。這最初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你對於釋迦牟尼佛不認識,你肯定會走錯路,會走入歧途。你必須先認識他,他給我們做了好榜樣,我們學佛就是向他學習。所以我學佛跟一般人的確不一樣,我第一部看的佛書,《釋迦譜》、《釋迦方志》,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唐朝人寫的,《大藏經》裡頭有。我學的那個時代六十年前,這個書買不到,世面上沒有流通,怎麼辦?到寺廟找《大藏經》去抄,好在分量還不太多,我們自己也是只有抄寫。所以那個時候學東西很辛苦,可是學得很踏實。讀了之後,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
釋迦牟尼佛是王子,要不出家,他是國王。捨棄王位出家了,出家干什麼?出家教學,一生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是人,他不是神,說老實話,他跟宗教連不起來,而且是個有愛心、有慈悲心、有智慧的一個年輕人。十九歲離開家庭去求學,印度當時宗教裡面的大德、學術界的高人,他都親近過,都向他們學習過。到三十歲學了十二年,古印度這些宗教、哲學他全都學習了,四禅八定他也修成功了,感覺得再沒地方學了,所以在恆河邊上,找一棵大樹底下入定,把十二年所學的也放下。這放下就是放下所知障,他學的東西是所知障。這一放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世間人稱他為成佛,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的覺悟。從這一天開始,他就教學。六道怎麼來的,宇宙怎麼來的,萬物怎麼來的,生命怎麼來的,我從哪裡來的,全搞清楚了,一絲毫疑惑都沒有,開始教學。從三十歲開悟就開始,七十九歲圓寂,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所以,我看到這個事實真相,釋迦牟尼佛不是宗教,跟宗教風馬牛不相關,他是教育,跟中國孔老夫子、孟夫子完全相同,他太單純了。孔老夫子學成之後始終想做官,周游列國,就希望有個國君能夠聘請他,幫他做事。他心目當中最敬仰的、最佩服的就是周公,他是很想學周公。周游列國十多年,沒人用他,所以老了才回家教學。回老家那一年六十八歲了,他七十三歲走的。他老人家教學的時間只有五年,釋迦牟尼佛教學四十九年,這個歷史要認識。釋迦牟尼佛教學不收學費,非常熱心教導你,不收學費。咱們孔老夫子教學還收一點束脩,有一點象征性的學費;他不要,這義務工作者。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給後世學生做榜樣,沒有別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他做到了。
佛法的教學它有一個很鮮明的目標,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而不覺來的。你迷惑,沒有智慧,於是你對於現前的問題你想錯了,你看錯了,當然你就會做錯,不善的報應就現前,這是苦。如果你對於一切法理事性相因果通達明了,你的思想純正,你的看法純正,你的做法好,如理如法,你才真正能得樂。所以佛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用教學的方法,幫你開悟,教學的目的是幫你破迷開悟,破迷開悟的目的是離苦得樂。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一生教學一天休息都沒有,真是個標准的好老師,模范老師。我們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休假,沒看到,而且教學幾乎都沒有中斷的。除了大單元天天講之外,我們知道還有許多臨時來的,各人有各人的問題,都跟他請教。佛從來沒有提出我累了,休息一下,沒有,問都給他答,都給他解答。所以諸位看小乘經你就看到了,小乘經不長,二、三百個字,全是應對一般提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有共同性的。他個別的,沒有共同性的,就不會記載。大家都有這個問題,他提出來了,佛解答,都把它寫成經典。世尊在世給我們做出好榜樣,我們要能體會,要能學習。
佛陀當年在世沒有建寺廟,沒建道場,有他的道理,因為建道場就有人起歪念頭,怎麼樣來得到這個道場,他沒有,他知道後人會有這些副作用,什麼都沒有,這是我們應當學的。他出現的那個時代,印度恆河流域是熱帶,所以生活容易,三衣一缽夠了。他一生過游牧生活,晚上樹下打坐,白天外面去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一千二百五十五個弟子,跟他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同。托缽,中午吃一餐飯,吃完之後大家在一起,任何宗教儀式都沒有,天天聽佛講經說法,或者在一塊研究問題。大家提出問題,佛陀給你解答;或者佛提問題,同學們來解答。你看經典不就講的這些東西,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相信,常隨弟子之外還有臨時來的,臨時來參加的我相信人數不會少於常隨眾。這樣去估計,釋迦牟尼佛這個團體應該是將近三千人左右,這麼大的一個團體天天教學,沒有一天空過。教學、研究、討論、分享,干這個工作,樂此不疲。全心全力在推動利益一切眾生,遠離名聞利養。我們才學得像!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要求,要不然他做出樣子干什麼?他做出樣子是身教,經典是言教,身行言教,這兩樣是圓融的,是不能夠分離的,一分離就錯了。
真學佛,你不能不認識釋迦牟尼佛、你不能不了解釋迦牟尼佛,你像他那個樣學習,哪有一生不成佛的道理!佛教我們放下,他真放下了,他什麼都沒有。他過的是最簡單的生活,三衣一缽,這是他財產,全部的家當三衣一缽,都在身上。那個時候沒有這些擴音設備,在曠野,人要是聽不清楚還能有興趣跟他嗎?晚上在樹底下,風吹日曬雨打他都不怕,這是金剛不壞身。日中一食,人家給什麼吃什麼,沒有一點分別,那是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身體。我們想想,無法跟人相比,我們到野外住上一個晚上,第二天到加護病房,怎麼能跟人比?這不是一天、兩天,四十九年過這種生活,能叫人不佩服嗎?真有功夫,身心健康。他快樂無比,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從哪得來的?他那個智慧、神通、道力,沒人能跟他比。而且佛說他那些神通道力每個人全有,你們現在為什麼透不出來?就是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這個東西害了你,你自己不曉得。真的,要我們俗人來講,在你身上的是你自己的,不在你身上的,不是你自己的,至少有這個觀念。你身上有錢,身上荷包裡多少錢,那是自己的,在銀行存的不是你的。這個房子,你在這個房子,在家裡住著,在家裡,是你自己的,你出了門之後,這房子不是你的。諸位在日常生活當中能作如是觀,你就接近佛法了,你那個貪瞋癡慢慢慢就化解掉,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明了。你看劉素雲講丈夫,講得很妙,什麼叫丈夫?一丈之內是你的先生,一丈之外不是的了。我跟大家講最貼切的,你這一身有的是你的,不在你身上都不是,心開意解,一絲毫牽掛都沒有。
釋迦牟尼佛什麼身分?我們要是從經典裡細心去觀察、了解他,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一位道道地地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一生給我們所表演的,那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有,婆羅門教,有許多的印度宗教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有教無類,他不拒絕,他也不去改變你什麼信仰、什麼宗教,他統統歡迎。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他教的東西,怎麼個教法?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是他教學的總綱領。首先教你持戒,持戒是什麼?守規矩,聽話,把你的心定下來。所謂定下來,煩惱、習氣統統放下,心就定下來了。心定下來之後就開智慧,所以心定了就是清淨心現前,清淨心生智慧。浮動的心生煩惱,我們中國人所謂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生煩惱,清淨心生智慧。所以修行第一步要得清淨心。得清淨心的人,在佛法裡面講,你第一個學位拿到,阿羅漢。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心清淨,這是頭一個學位。然後繼續努力,把分別也放下。阿羅漢他的功夫是放下執著,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大乘經裡面常講的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比喻多。塵沙煩惱斷了,就是不分別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分別,沒有分別的心。境界在面前,清清楚楚,那是慧,不分別是定。這個定比阿羅漢的定高,所以這個學位名稱稱菩薩,比阿羅漢高。到最後,最後的一個階段是不起心、不動念,那就是妄想斷掉,無始無明斷了,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這個斷掉之後,十法界就沒有了。到阿羅漢的境界,六道沒有了,超越六道;到佛這個境界的時候,十法界沒有了,那個時候現前是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
大乘是什麼?大乘是自利利他,這就是大乘。只講自利,不講利他,這是小乘。大小乘不是經典的差別,不是教相上的差別,是自己心量上的差別。明了這個意思,我們學其他宗教行不行?一生學基督教的,一生學伊斯蘭教的,臨命終時念佛能往生嗎?肯定往生。他修的那個功德,一定也是提升他的品位,這個法門多大!在宗教教學裡面,淨宗是多元文化,什麼宗教都包括,這一點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讀《地藏經》的人很多,你看《地藏經》,你們念到婆羅門,你們念到外道,那是什麼?那是其他宗教,佛不排斥。佛陀當年在世,不管你信仰什麼宗教,他絕對沒有叫你放下那個宗教跟他修,沒有。信教,你還是信你的教,你還是照你這個教去學,佛給你講的是智慧。所以佛當年教學,不分國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無論你是哪一種文化背景他都不反對,只要你來學都歡迎,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佛是這種教法。
所以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展現的,就是現在人講的多元文化。佛菩薩心目當中,所有一切眾生,不同宗教也好,不同文化,跟自己是一體。不但你是在地球上生的跟我們是一體,其他星球上還是一體,遍法界虛空界都是一個體,他怎麼會有分別?怎麼會有執著?我們的人,他們的人,這是什麼?這是凡夫知見,這是輪回心。輪回心學佛也是干輪回業,也出不了六道輪回,心量太小了,不可以不知道。我們在《修華嚴奧旨》,賢首國師的論文,《妄盡還源觀》講的四德,他真做到了,「隨緣妙用、威儀有則、柔和質直、代眾生苦」。佛經裡沒有一句是假話,真的做到了,而且做得那麼圓滿。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習,沒有自己,自己在哪裡?宇宙是自己,一切眾生是自己。我們把宇宙看作我們一個身體,我們看所有眾生都是我們身上的細胞,這就對了,釋迦牟尼佛確實是這個看法。這個看法我們無法想像,什麼時候你真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明心見性,你跟佛的看法就相同,完全相同,真實不虛。所以這肯定佛教是教育,教育才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佛教,佛陀教育。
但是宗教裡面的教學,都說經典是上天傳下來的,跟釋迦牟尼佛完全不一樣,釋迦牟尼佛是自己開悟的,開悟之後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智慧!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是佛法跟宗教講的完全不相同,宗教裡頭沒這種說法,任何一個宗教都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他承認,所有眾生都有跟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能力、同樣的相好,所以西方極樂世界現的這個一點都不稀奇。為什麼會有差別?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句話,「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把我們的毛病說穿了,我們有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所以你自性裡頭,也就是你真心裡面的智慧、德能、相好不能現前。這些是什麼?這些是煩惱,煩惱習氣把它障礙住了。只要你能把煩惱習氣放下,你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現前,你跟佛沒有兩樣。所以世尊教學,他肯定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講得一點都不錯,真話。不但我們人,每個人本來是佛,連畜生、蚊蟲、螞蟻本來都是佛,連餓鬼道、地獄道,沒有不是的,統統都是,只是他有執著、他有分別、他有起心動念,所以他不能證得。
所以佛法跟宗教不一樣,它尊重宗教,贊歎宗教,它本身不是宗教,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在大乘裡頭什麼都學不到。如果你學到的是迷信的宗教、是宗教的佛教,你就錯了。我學習到今年六十年了,最近這十幾年我又發現,大乘不但是哲學的最高峰,同樣也是科學的最高峰。今天研究太空物理的、研究量子力學的,這一些全在大乘經裡頭,大乘經講的比他們講得細、講得透徹,他們裡面還有一些問題不能解決,在大乘經典全解決了,高等科學。
佛教傳到中國,摩騰,竺法蘭,這兩位大德到中國來,當時漢明帝拜他為老師,所以就變成國師。原本他們都是托缽的,都是樹下一宿的,現在做了皇上的老師;在中國,如果皇上的老師到外面去托缽,到樹下去一宿,那人家不把皇帝罵死了!你這個皇帝怎麼當的,你的老師怎麼可以叫他過這個生活?所以到中國來之後,他們把那些舊的傳統也就放下,你看恆順眾生,隨順中國人的習慣。皇上也給他蓋上宮殿,蓋上了寺,這個寺是什麼?諸位要懂得,寺是政府辦事的機構,是直接屬於皇帝管的一級單位,叫做寺。你們到故宮去看,故宮裡面牌子有很多,像鴻胪寺、太常寺,那都是皇帝下面的一級單位,直接歸皇帝管的,稱之為寺。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卿,三公九卿;三公是皇上的顧問,這地位很高,九卿是他下面一級單位的首長。宰相下面一級單位稱之為部,那個部的首長稱為尚書,尚書就是部長,侍郎就是次長。所以皇上他的一級機構比宰相就要高一等,宰相稱尚書,他們稱卿,三公九卿。佛教這個辦事的機構也稱之為寺,直接歸皇上抓的,所以中國那個時候就變成兩個教育部,宰相底下的教育部是禮部,排列的順序,它排在第一,這是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無論是家庭、無論是國家,都把教育擺在第一,「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你建立一個政權,君是領導,領導人民,什麼為第一?教育第一,所以禮部是第一個部。宰相有事不能視事,禮部尚書代理,你看他地位多高!從中國古時候制度去看,無論是家庭,無論是國家,都把教育擺在第一,換句話說,一切都是為教育服務。所以這個國家幾千年來長治久安,它道理在此地。
從前寺院是學校,沒有經忏佛事,寺院裡面的執事名稱現在還延用,但是已經變質了。寺院的住持、方丈,他是什麼職位?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你看看跟現在的學校分工是不是相同?首座和尚,一個寺廟裡好幾個人,不是一個,分座講經。殿堂是教室,講經的法師很多,不是一個,跟學校一樣,分班,但是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講堂講《華嚴經》,那個講堂講《法華經》,另外一個講堂講《無量壽經》,你想學什麼你進哪個講堂,你只能學一門,不能學兩門。所以從前叫到寺院討經單,到那邊去報名,講堂給你一個座位,宿捨給你一個床鋪,你可以安心在那邊學習。期限是一部經,一部經學完你可以離開了。如果再想學一部,那就再報名,再學一部,可是一部經通常都要講幾個月,長的要講一、二年。
諸位一定要清楚,佛陀、菩薩、羅漢是佛教育裡面學位的名稱。最高的學位稱之為佛陀,佛陀這兩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就是覺者,是大徹大悟的人,印度人稱為佛陀。覺悟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大徹大悟,稱佛陀。菩薩,玄奘大師翻譯的,覺有情。他是個有情眾生,但是他覺悟了,他覺而不迷,稱菩薩。也就是說,他沒有到大徹大悟,到大徹大悟就稱為佛陀,他覺悟了,沒有到大徹大悟,稱菩薩。所以,菩薩是還在學,還沒有畢業,好像現在我們學校碩士學位,他上面還有博士學位他還沒有學習,或者是還沒有畢業。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阿羅漢翻作中國的意思叫無學,小學畢業了,佛門小學畢業,小學的課程學完,小乘,小乘是小學。小乘的課程學完,畢業了,稱無學。它是三個學位的名稱,所以羅漢、菩薩、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現在一般社會上都把他當作神來看待,搞錯了。連本義都沒搞清楚,如果真正懂得了,你就知道佛教它完全是教育。
通常你稱,這人出家的時候都稱他作和尚,錯了,他哪有資格稱和尚?和尚,一個寺廟、一個道場,和尚只有一個人稱和尚,其它的不可以稱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意思叫親教師,等於現在大學裡面的校長,校長稱和尚。還有一個人可以稱和尚,大學裡面的指導教授,他是你的和尚;不是直接教你的,沒有這種尊稱。所以現在對稱呼名字,名義都不知道。一般對出家人稱法師,這是對的,這也是很尊敬、很客氣。像我們一般講稱教授,他是這個學校的教授,教授不一定教我課程的,我們學校教授很多。如果稱阿阇梨那就不一樣,阿阇梨也是教授,這個教授曾經上過我的課的,我跟他學過的,稱阿阇梨;沒有上課的,那個就稱法師。和尚是最尊敬的,親教師。這個我們都要了解,了解你就知道它是一回什麼事情,學習就不會犯錯誤,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
佛法傳到中國來,我們從歷史上去看,多少成名的人,讀書在哪裡讀書?在寺院裡面讀書,寺院是學校,讀書的人可以住在寺院,寺院很慈悲,能接待他。寺院裡面的出家人個個都是好老師,有能力教導你。以前考舉人、考進士,到哪裡念書?都到寺院,寺院有經書,不僅僅是佛經,藏經樓是圖書館,裡面什麼都有。不缺老師,學生有任何問題,找出家人,出家人都能教你。所以有錢的人在寺院裡面住,交一點伙食費,沒有錢的人,寺院也照顧你。你們看看范仲淹,他一生念書在廟裡頭,家裡很窮,所以在廟裡面伙食自理,他每天煮一鍋粥,把粥煮得比較濃一點,劃分四塊,過這種窮日子。書念得好,你看以後考試得到功名成就了,出將入相,他感念寺院成就了他,要不然他到哪裡念書?所以,古代寺院對社會的貢獻非常大,替國家造就多少人才。這些歷史我們不能不熟悉。
真的,它是學校,怎麼會變成現在這種樣子!我當年學佛也很奇怪,我就問老和尚,那個時候我跟台灣道安老和尚,他很照顧我,年歲也很大。我向他請教,我說這種經忏佛事是怎麼起來的?誰搞出來的?他想了一想,他說,很可能唐明皇搞出來的。他也有他的說法,因為唐明皇那個時代遇到安史之亂,安祿山造反,楊貴妃引發起來的。這個動亂幾乎把唐朝亡掉,幸虧郭子儀這批人把這個動亂平息,平息之後,唐明皇在每一個戰場建一個寺院,叫開元寺,就是開元年間動亂的。每個地方建個開元寺,建這個寺追悼死難的軍民,這是開端,就像忠烈祠一樣是紀念的性質,請這些出家人誦經給他們超度,回向給他們。國家這樣做法,所以民間老人過世也請法師來念念經。當然那是偶然的,能請到法師到家裡去念經,一定都是達官貴人,不是平民,而出家人做這個事情是附帶的,偶爾附帶做的。可能,道安法師告訴我,可能這就是起源,因為以前沒聽說過。
但是佛教在今天有變質的,有變成宗教了,變成宗教的時間不長,我們看歷史,前清干隆時代、嘉慶時代都還沒變,寺院庵堂每天還是講學、還是上課,宗教裡面儀式頂多就是早晚課,早晚課誦這是共同科目。早晚課時間都不長,那是什麼?那是紀念老師,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是這個意思,不是拜神,紀念老師。像我們在此地學習,我們老師的照片掛在對面,我們每天在這裡學習,我們向老師鞠躬是這個意思,不忘本,孝親尊師不忘本。意思一定要搞清楚,不能搞錯,不是拜神,不是求他保佑。今天提到佛教,大家都認為這是宗教,我們不肖,把釋迦牟尼佛貶到宗教裡面去了。所以我說我們四眾弟子都有罪過,老師一生教學,怎麼會跑到宗教裡面去,哪有這種道理?
真正變成現在這種情形,我想應該是慈禧,慈禧太後造的孽。前清,帝王是經常禮請儒釋道的學者在皇宮裡面講學,皇上帶著嫔妃、帶著文武大臣聽課,這個制度一直到鹹豐(鹹豐皇帝是慈禧太後的丈夫)都有,都還保存。宮廷裡面的講義,儒釋道的講義,佛、道,他是特別尊重佛法,沒有放在《四庫》裡,儒家的講義、道家的講義都在《四庫全書》裡。我有的時候翻翻,看看這些人從前在皇宮裡面到底怎麼個講法,四書怎麼講法、五經怎麼講法,這講義保存在。但是佛法,特別編了一部大藏經,叫《干隆大藏經》,沒有放在《四庫》裡面,這就是對佛法特別尊重。因為歷代帝王都是三寶弟子,德高望重的這些大德們都封為國師,這是清朝。鹹豐過世之後,兒子很小,慈禧太後的兒子做了小皇帝,政權落在她手上,垂簾聽政。所以她叫同治,她跟他兒子同治,同治這個國家,麻煩可大了。她相信鬼神,宮廷裡面邀請大德講學,她就把它斷掉,這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太大了。為什麼傳統文化今天衰到這個樣子?罪魁禍首就是慈禧太後,她相信扶鸾,她不聽信經典,也不聽信這些高僧大德,她駕乩扶鸾,結果國家就在這裡邊亡掉了。這樁事情是我年輕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前一個章嘉是慈禧太後的國師,那都有名無實,她也不問他。過去真是遇到大事疑難,他谘詢這些大德們,儒釋道的大德,也等於說是皇上的顧問。慈禧太後對他們是很尊重,但是不聽話,聽鬼神的,所以完全變質應該是這個時候。
現在佛教寺院庵堂看不出釋迦牟尼佛教學的面目,完全看不到了,把佛教變成迷信。而且在宗教裡面,它是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一個真神,佛教裡面供的佛菩薩太多,他們都認為是神,稱為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就是低級宗教。我們今天四眾弟子,都有義務向社會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釋迦牟尼佛一生是教育,用現代的話,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普世的教育,能夠帶給社會安定和平、能夠帶給一切眾生幸福美滿,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這佛教裡頭的。少數學者專家希望再向上提升,佛經裡頭有哲學教育、有科學教育,都講到究竟圓滿。今天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真的變成宗教了。我們走的路子,是走釋迦牟尼佛教育的路子。原來這條路,我初出家的時候,同參、同學也都很想走這個路子,害怕,怕什麼?怕走這條路子將來會餓死,沒人供養。經忏佛事,學三個月敲打唱念就行了,就能賺錢,做個十年、八年,積蓄起來就可以蓋個小廟,都走這個路子,講經教學大家害怕。我搞了一輩子沒餓死,活得還不錯。但是這條路是非常辛苦,為什麼這麼苦,原因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走不可。希望大家努力,把佛教恢復到教育,如果不恢復到教育,佛教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很可憐。所有宗教,不單佛教,都要回歸到教育,為什麼?你看看,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社會教育家,耶稣教了三年,被人害死,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你細心觀察,哪個宗教最初創教教主不是教學?如果宗教回歸到教育,宗教就會被社會認同,它對社會有貢獻、對社會有利益,大家自然擁護,自然協助你發展,你是教育,社會需要你,那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學習到這裡感慨很深。
今天又有同學來問我,我們對傳統文化要怎麼樣學習,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過去我們也講過,也講過很多次,要多講,希望大家都有緣分能聽到。學習聖賢,學習佛菩薩,諸位要知道,印度人稱佛菩薩就是中國人稱聖賢,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佛跟菩薩都是印度話,這個要知道,佛菩薩不是神也不是仙,佛菩薩是人。佛是聖人。什麼叫聖?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做一個明白人,對於宇宙、萬有、人生,這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他統統搞清楚,全搞明白了,這在中國叫聖人。所以聖人是明白人,凡夫是糊塗人。佛菩薩是聖賢人,凡夫確實是迷惑顛倒。我們不願意迷惑顛倒,希望做個明白人,那你希望做明白人,你找聖賢、找佛菩薩就找對人了,他會好好教你,這總得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入門先扎根。大根大本就是兩句話,佛說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中國人講孝親尊師,這是世出世間聖賢佛菩薩的大根大本,要從這裡做起。倫理、道德的教育;因果,道家給我們講因果教育,可以從《太上感應篇》入門,《文昌帝君陰骘文》,這都是非常好的教材;佛法的根,《十善業道經》。你看這三樣東西都很小,《弟子規》只有一千零八十個字,《感應篇》也只有一千七百多個字,《十善業道經》的分量也不多,通常經本好像只有四頁,四張紙八面,這是根本。這個東西不是講的,不是念的,也不是背的,字字句句要落實到自己的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對了,那就是聖賢君子的標准,不能違背。
我接觸佛教是老師介紹的,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哲學家,他把佛教介紹給我,告訴我:「釋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學了六十年,我很感激老師,為什麼?我這一生過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六十年下來,我明白了,佛經不但是全世界最高的哲學,同時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科學。這怎麼說法?近代的科學家,無論是研究宏觀宇宙還是研究量子力學,他們的結論跟大乘經上所講的一模一樣,所以我有理由相信再過二十年、三十年,佛教不是宗教了,佛教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學,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今天科學跟哲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在佛經裡頭,所以我也把大乘佛法介紹給這些大哲學家、大科學家,讓他們知道。
我們怎麼做?我們一定要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釋迦牟尼佛在哪裡?在經典裡頭。你看我們天天學經教,學得多快樂,我們這個生活過得多美滿。方東美先生當年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感謝老師,真的,我這一生享受到最高的享受,是他老人家教我的。他要不教我,大概我跟佛的緣就沒有了,我不可能接觸佛教。因為我跟現在社會大眾一樣,對佛教有偏見,認為它是迷信,認為它是宗教,而且是宗教裡面的低級宗教,為什麼?它多神教,什麼都拜,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低級宗教什麼都拜。這個錯得太離譜了!不是方老師給我糾正過來,永遠我都不會改變。所以我遇到三個老師好,第一個是方東美老師,第二個是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往生之後,我跟李老師;跟方老師是啟蒙,章嘉大師三年是奠定根基,以後跟李老師十年,講經教學是李老師教的,這個路子正確。現前在這個社會上,我看到的有六種不同的佛教,就是佛教形式。第一個,釋迦牟尼佛的教,我們繼承了,教育,佛陀的教育;第二個是宗教的佛教,這很多,很普遍;第三種,學術的佛教,我也曾經干過,在大學裡面拿著佛經開課,叫佛經哲學,我記得我教了五年,學術的佛教。現在呢?現在還有旅游的佛教,我在中國大陸看見,觀光旅游的佛教;還有企業的佛教,開了很多連鎖的寺院,企業的方式來管理,聽說有的還上市;最後一種,邪教的佛教,就是這六種。你學佛,你學哪一種?總得搞清楚搞明白,要不然你迷信。
真正做佛的學生,要把佛的本來面目恢復,本來面目是教學。
...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表演了八十年,我們看不出來,大菩薩看得出來。世尊好像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你說他一天接觸多少人?跟他的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常隨眾,佛到哪裡跟到哪裡,從來不離開的,固定的。不固定的更多,親近佛陀一個月、半個月的,二個月、三個月的,一年半載就離開的,那就不曉得多少人。經上計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個是不離開的,常隨眾。這麼大的團體,每個人都要到釋迦牟尼佛那裡請教,什麼疑難雜症都去問他。還有聞名慕名而來的,遠道特地來參訪的,是釋迦牟尼佛的貴賓,你看他一天從早忙到晚,這是我們凡夫看到的。如果是八地菩薩看到,釋迦牟尼佛沒動,一天忙到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自己確確實實住在自性本定之中。
就跟惠能看的一樣,惠能看到什麼?看到清淨,沒有污染,看到它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看到釋迦佛本自具足,他教化眾生那些智慧方法,善巧方便,應對如流,他也沒有去准備,也沒有去學過,自然就回答你,那是什麼?本自具足。看到世尊忙的那個樣子,本無動搖;幫助眾生的,就是出生無盡,就是能生萬法,惠能那樣的人他看到!五句話二十個字,描繪性德的體相妙用,不入這個境界說不出來。所以五祖忍和尚聽到惠能大師的報告,「行了,不用再說了」,衣缽就給他,這就是第六代祖,這決定不是一般人的境界,神秀也達不到。神秀跟忍大師我們估計也有二、三十年,沒入境界。忍和尚傳法,好像沒有多久他就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