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善惡有報
佛家有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儒家則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據《史記》記載,秦缪公丟了一匹馬,被岐山下的一農民宰食。官吏追查,抓了食馬肉的三百人,准備懲辦。缪公聽後說道:"畜賤人貴,不該以畜害人。食馬肉者一律釋放。"後來秦晉交戰,這三百農民要求跟隨缪公出征。正當缪公被晉軍包圍又受重傷時,三百農民冒死將秦缪公救出。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左傳》中關於晉靈公的記載。晉靈公無道,大臣趙盾多次直言進谏。靈公惱怒,派人刺殺趙盾。正當伏兵四起時,伏兵中有一人倒戈相救。趙盾問其姓名,他說是桑蔭下的餓人。原來趙盾曾在打獵時救過他,他是以恩相報。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施恩以恩報,施惡以惡報。想得到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自己不想被別人羞辱,就不要去羞辱別人;"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以善為本,尊重他人就會少樹敵,就能夠保全自己。
孔子說:"做人起碼在三件事上要懂得推己及人。如果對居上位的人不能盡心侍奉,卻要求屬下凡事聽命;如果對雙親不能盡孝,卻要求兒子孝順;如果對兄長不能尊敬,卻要求弟弟聽話,這就是不能推己及人的毛病。人如果在這三件事上懂得推己及人,就能成為立身端正的君子。"孔子之說,通俗地闡明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人生中常有所謂厄運,只是因為對他人一時的狹隘和刻薄,而在自己的前進道路上設下了一塊絆腳石罷了;而一些所謂的幸運,也是因為無意中對他人一時的恩惠和幫助,而拓寬了自己的道路。所以,我們都該把與人為善作為處世的准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