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盛噶仁波切:說謙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作為這個社會中的個人,謙讓是每一個人的美好品德,它包含了對別人的尊重、禮貌和自己的處世態度。佛家要創造和諧、平等、我為人人的社會,那麼,謙讓的為人處世態度就應該是每一個佛家弟子要努力修持的;同時,我們也要在對別人謙讓的同時,讓對方感受到謙讓這一美德的好處,讓他們也能以謙讓的心去對待更多的人。

世俗社會中,當然也有很多人是善良的,對人是謙讓的,不管是不是佛家弟子,這一美德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精神了,這固然是讓人欣喜的。

但是,社會上又有那麼多讓人不解的矛盾現象,比如說謙讓,在飯店,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聚會的人爭著買單,或者禮讓比較重要的人物坐“上座”,然而,在公交車上,那麼多老年人、抱小孩的婦女站在車上,而他們身邊就是熟視無睹的坐著的年輕人。我想,這樣的年輕人,也很有可能昨晚還在謙讓地請別人吃飯呢。

也許有人可以說,謙讓更多地發生在熟人之間,對認識的人當然有感情、有評價,謙讓是必須的,對不認識的人,似乎就沒什麼必要了。但我們要知道,眾生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不能有遠有近的。

退一步來講,即使我們承認謙讓這樣的美德在熟人相處中發揮得更多,但是,試想一下,有多少人在公司、在公眾場合,對領導、同事可以謙讓,但回到家裡時,對父母、兄弟並不謙讓?難道,父母、兄弟這樣的親人還比不上在社會上認識的人熟嗎?

從這個意義上說,很多人的謙讓是虛偽的,是有前提的,這個前提有可能是利益的獲取、人際關系的順通等等,而不是發自內心的。

對這種不是發自內心的謙讓,我們佛家弟子的態度是,這是業障,是眾虛妄中最惡的一種。很多虛妄幻象,迷惑了世俗人的雙眼,讓他們欣喜、滿足,但卻永遠得不到真正的快樂和大自在。上面所說的虛偽謙讓就是一種。

有一則居士和高僧的故事,會讓人收益匪淺。故事說,一位高僧和一位居士在一起吃飯,桌上有一大一小兩碗面,高僧將大碗的推到居士面前,居士卻不客氣地把面吃掉了。高僧為此有了意見,他覺得居士應將大碗再推回來,這是恭敬的表現。可是居士卻一點謙讓的行為都沒有。這樣對嗎?

居士說:“我再將您推給我的大碗推回到您的面前,那不是我的本願。既然不是我的本願,我為什麼要那樣做呢?難道您把大碗讓給我是真心的嗎?如果不是真心的,那您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生活中有多少這樣的故事啊!在種種場合下,明明心裡非常地想,卻不敢去做,假裝地去謙讓,卻讓自己難受。表面上是禮貌的,可內心卻在背叛自己,這豈不是在難為自己?如果更進一步,覺得對方不謙讓,心裡有了意見又不好明說,這時心裡就有了嗔,有了怨恨,可又能怨對方嗎?殊不知禮儀是一種形式,而拘泥於禮儀的形式不過是虛假的表現,坦率真誠才是做人的真谛。

謙讓也不是錯誤的,但要看一個人怎麼想的。你對別人謙讓,不能指望別人再謙讓給自己。要達到這種境界,非常地難啊!  

上一篇:於丹:慈善,一種接近體溫的溫暖
下一篇:王武鋼:捨與得,人生的另外一種境界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