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的白毫相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序品第一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眉間,就在這兩個眉毛中間。在佛兩個眉毛中間,有一個白毫相;你看見佛像眉間那兒都鑲著一粒珠子,那就表示著這個白毫相;因為現在我們或者用泥土塑造的佛像,或者用木頭雕刻造的佛像,沒有法子表現出佛原來的白毫相,所以就鑲這麼一粒珠來代表。佛的白毫相光,可以遠,也可以近;這一種光,就好像白琉璃筒內外清淨那麼樣。
如來的白毫相,能伸能縮、能遠能近,猶如琉璃筒一樣,光明遍照。你如果還不明白,我現在可以舉一個不太相似的例子。什麼呢?譬如我們拿著手電筒,或者車前燈,忽然這麼一照,一道光明直射向前,就會照得很遠,這是我們都知道的。如來的白毫相光,也就和那個車前燈一樣;這個光明往前一照,不僅僅一哩、兩哩,而是能照遍東方萬八千世界的國土。是不是單單照東方呢?不是!就像你拿著手電筒,歡喜往哪一邊照,就能往哪一邊照;你歡喜照東方就照東方,歡喜照南方就照南方,歡喜照北方就照北方,歡喜照西方就照西方,照上、照下、照天、照地,隨你怎麼用。如來的白毫相光也是這樣,遍滿整個宇宙虛空,隨意照哪一方都可以,現在所照的是東方萬八千國土。
《楞嚴經》提到:“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湧白寶光,光中湧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恆河沙。”在楞嚴法會中,佛說法時,就是從肉髻中、無見頂相放出來的光。法華會上這回是從白毫相放的;這個光,和楞嚴法會那個光又不同。這兩種光都有它不同的意義。
為什麼佛要放光?為什麼又從白毫相來放光?因為佛放光,是照這一切的機;機,是機緣。什麼叫機緣?就是所應該度化的這一切眾生。所以,放光是表示“因機設教”;設就是設立,教就是教法;有某一種的機,就設某一種的教。還有一個意思,“斷惑除疑”;佛放光,是令一切眾生的疑惑心都沒有了、給破了,破除眾生這種疑惑的心,所以放光。
這個“白毫相”已經講過,它是表示一種中道。阿彌陀佛有白毫相,其他的佛也有白毫相。在〈阿彌陀佛贊〉偈提到: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阿彌陀佛身是金色的,他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光明沒有可以比的。阿彌陀佛二眉中間這個白毫相,宛轉,就這麼轉來轉去的,好像龍行路似的,不是直行,就委曲宛轉的這麼樣子行。這白毫相有多大呢?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阿彌陀佛那绀目,有四個大海那麼大,你說這個眼睛有多大?阿彌陀佛在他的佛光裡邊,又化出來沒有數量那麼多的佛。他不是單單化佛,也化菩薩;化的菩薩,也是沒有邊際那麼多。
阿彌陀佛發過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歡喜眾生成佛的。蓮華分出九品,有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這分出上、中、下三輩;三輩裡頭,又分出九品。
鹹令登彼岸,他令一切眾生都到涅槃的彼岸成佛去。
阿彌陀佛的白毫相,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釋迦牟尼佛的白毫相,若往大了說,也有五個須彌山那麼大。若往小了說,按著《觀佛三昧海經》上說的:在佛出世的時候,這個白毫相有五尺;在佛行苦行的時候,白毫相有十四尺;在佛成佛的時候,白毫相常常就是十五尺這樣子。白毫相中間是空的,好像一個琉璃筒那個樣子;這就是表示佛“常樂我淨”四種的德行。中間空,是表示中道,這是一個“常”;白毫相非常清淨,表示一個“樂”;白毫相它又柔軟,隨意可長、可短,表示就是個“我”;為什麼白色呢?白色就是表這個“淨”德。常德、樂德、我德、淨德,表示涅槃的四德。
這白毫相,是表示中道實相的寶印;實相寶印,就由這個白毫相來代表。現在釋迦牟尼佛由白毫相放光,在白毫相光裡又見到他方國土的諸佛;如來的白毫相光,從佛一出生,乃至於到涅槃;這一生所行的這種苦行、種種相貌,以及這涅槃之後種種的功德,都在這白毫相光裡邊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