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知識

 

佛教典籍簡介:大般涅槃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大般涅槃經》 

  《大般涅槃經》,又稱《大涅槃經》、《涅槃經》、《大經》。北涼昙無谶(385-433)譯。師中印度人,初習小乘教法,兼習五明,講說精辯,應答善巧。後遇白頭禅師,得樹皮《大般涅槃經》,自感慚愧,改而專學大乘。後攜《大般涅槃經》前分十卷、《菩薩戒經》、《菩薩戒本》等入罽賓,又至龜茲,然此二地多學小乘,遂東經鄯善,至敦煌。
  北涼玄始元年(412),河西王沮渠蒙遜迎師入姑臧,欲請譯出經本,谶恐言舛於理,學語三年,方譯寫《大涅槃經》初分十卷。師以《涅槃經》品數不足,遂赴於阗,尋得經本中分,復還姑臧譯之。後又遣使於阗,尋得後分續譯。師謂此經梵本三萬五千偈,今所出者,一萬余偈。

  本經是四大部之一,全經旨在說明法身常住、眾生悉有佛性、闡提成佛等教義。共分十三品:壽命品、金剛身品、名字功德品、如來性品、一切大眾所問品、現病品、聖行品、梵行品、嬰兒行品、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師子吼菩薩品、迦葉菩薩品、憍陳如品。茲將本經旨要梗概分述如次:


   一、佛身常住

  佛身在本經中是指如來之身,或如來、如來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

  世間一切有為法是無常的,所謂生者必滅,合會必離,盛必有衰,眾苦流轉,無有休息,常為諸苦所侵。因此,佛陀於拘屍那入涅槃之際,眾生心大憂愁,同時舉聲悲啼號哭,鹹謂世間空虛,眾生福盡,從今以後,無有救護,無所宗仰。純陀因此懷疑,何以世尊已證大果,不能久住於世;乃至迦葉亦懷疑佛陀壽命何以同於世間,如此短促。事實上,佛陀的示寂,是在說明佛陀的涅槃境界並非如油盡燈滅,或薪盡火息,一切無存。如《壽命品》,佛陀告訴純陀:“如來已於無量無邊阿僧只劫無有食身、煩惱之身,無後邊身,常身、法身、金剛之身。”佛陀為迦葉說如來長壽,於諸壽中,最上最勝;所得常法,於諸常中,最為第一。如來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如來此身是變化身,非雜食身,為度眾生,是故現捨,入於涅槃。《金剛身品》說,如來身是常住身、不可壞身、金剛之身,非雜食身,即是法身。又如來之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如來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滅,不習不修,無量無邊,無有足跡。

  涅槃有諸多異名,如:無生、無出、無作、無為、歸依、窟宅、解脫、光明、燈明、彼岸、無畏、無退、安處、寂靜、無相、無二、一行、清涼、無闇、無礙、無诤、無濁、廣大、甘露、吉祥。涅槃實義,是謂法身、般若、解脫等三德。譬如伊字是由三點組成,不一不異,非前非後。如《壽命品》說:“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於涅槃。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伊字三點,若並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這是以伊字三點說明涅槃的法身、般若、解脫三德具有相即不離的關系。

  又常樂我淨名為涅槃。《壽命品》說:“我者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涅槃義,淨者是法義。”“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又《高貴德王菩薩品》說:“常樂我淨在何處耶?所謂涅槃。”“常樂我淨乃得名為大涅槃。”“身不壞故,名為大樂,身若可壞,則不名樂。如來之身,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以大樂故,名大涅槃。”

  綜觀本經,無非處處在闡明佛身是常住不滅,是永恆存在,是常樂我淨,是大涅槃。

   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本經的另一個重點是在闡揚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卷七的《如來性品》說:“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如是我義從本已來,常為無量煩惱所覆,是故眾生不能得見。”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斷無量億諸煩惱結,即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雖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後乃見。”“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煩惱覆故,不知不見,是故應當勤修方便,斷壞煩惱。”

  既然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闡提能否成佛?據《梁高僧傳》卷七載,昔時,竺道生見法顯所譯六卷《泥洹經》後,立“闡提成佛”之說,而遭學者非議,直至昙無谶譯出本經後,此種說法才漸漸被接受。

  “一闡提”,《如來性品》說無信之人,名一闡提。又以焦種、無目、難治之病、生盲、非法器、不可治、聾人等,比喻一闡提。卷十九《梵行品》說:“一闡提者,不信因果,無有慚愧,不信業報,不見現在及未來世,不親善友,不隨諸佛所說教誡,如是之人,名一闡提。”

  本經卷九《如來性品》復說:“佛為眾生說有佛性,一闡提輩流轉生死,不能知見。”“彼一闡提雖有佛性,而為無量罪垢所纏,不能得出,如蠶處繭,以是業緣,不能生於菩提妙因,流轉生死無有窮已。”可見一闡提若能袪除煩惱纏縛,仍是可以見性成佛的。又如來善知一闡提輩能於現在得善根者,則為說法;後世得者,亦為說法。今雖無益,作後世因。因此,如來世尊大慈悲,見一闡提者,仍為施法藥。於是在卷二十一、二十二《高貴德王菩薩品》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謗法心,盡五逆罪,滅一闡提,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寶佛性無差別相,犯四重罪,謗方等經,作五逆罪及一闡提,悉有佛性。”

  總之,本經是主張眾生悉有佛性,一闡提亦能成佛。而其基本思想是在於認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從而主張一闡提亦具有佛性,縱然是斷善根,其佛性仍常住不變,最後亦能成佛。


  本經是大乘經典中,最富有文學色彩的經典。經中處處可見佛陀以巧妙的譬喻說理,例如:

  □卷九《如來性品》以先陀婆比喻如來密語甚深難解。“譬如大王告諸群臣:“先陀婆來。”先陀婆者,一名四實:一者鹽,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馬。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時,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時,索先陀婆,即便奉鹽;若王食已,將欲飲漿,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種密語,是大乘經亦復如是,有四無常,大乘智臣應當善知。”

  □卷三十三《師子吼菩薩品》的“眾盲摸象”喻,自古以來即聞名於世。“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牽一象以示盲者。”爾時大臣受王敕已,多集眾盲,以象示之,時彼眾盲各以手觸,大臣即還而白王言:“臣已示竟。”爾時大王即喚眾盲各各問言:“汝見象耶?”眾盲各言:“我已得見。”王言:“象為何類?”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善男子!如彼眾盲不說象體,亦非不說。若是眾相,悉非象者,離是之外,更無別象。善男子!王喻如來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槃經,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

  □卷十四《聖行品》敘述佛陀的本生為一婆羅門,住雪山,修菩薩行,為求“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偈,不惜捨身以施羅剎。此舉與《華嚴經》善財童子、《般若經》常啼菩薩的道行,同為佛子求法的典范。

  □卷十四《聖行品》以醍醐譬喻佛性。“譬如從牛出乳,從乳出酪,從酪出生稣,從生稣出熟稣,從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眾病皆除,所有諸藥悉入其中。□□佛亦如是,從佛出生十二部經,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從修多羅出方等經,從方等經出般若波羅蜜,從般若波羅蜜出大涅槃,猶如醍醐。言醍醐者,喻於佛性,佛性者即是如來。”

  全經中如上述所列舉的精彩譬喻,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俯拾可得,是文學創作的最佳體材,深具文學價值。

  本經以《阿含經》、《法句經》為始,並援引《首楞嚴經》、《瞿師羅經》、《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法華經》、《城經》、《雜華經》等諸經,其思想受《般若經》影響頗大。本經由昙無谶譯出後,傳於南方宋地,經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人對照法顯所譯的六卷《泥洹經》,增加品數,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古來稱之為《南本涅槃經》;對此,昙無谶譯本則稱為《北本涅槃經》。

  因本經的譯出,使得研究《涅槃經》更為盛行而有,涅槃宗之成立,弘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之說,隋唐以前頗為盛行,其學者被稱為涅槃師。至天台宗興起,智顗以自家之教觀為依准,而以《涅槃經》為《法華》的補助,且視之為捃拾教。爾後獨立講說弘布此經者日少,終至絕□。唯今韓國、日本猶存其余緒,然僅傳其教旨,奉為一般的信仰,並未特別標舉門風派別。

  又吉藏的《大乘玄論》卷三有道朗所著《涅槃義疏》,解說昙無谶的譯本,提倡中道為佛性。梁武帝特宗《涅槃》一經,曾於同泰寺宣講此經,並修涅槃忏。

  本經今收錄於《高麗藏》第九冊、《碛砂藏》第八冊、《龍藏》第二十八、二十九冊、《卍正藏》第十三、十四冊、《大正藏》第十二冊。此外,一八七一年,英國學者比爾(S. Beal)曾將本經卷十二、卷三十九譯為英文出版。

  本經注疏極多,較重要的有:

  □涅槃論           一卷   元魏.達磨菩提譯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一卷   陳.真谛譯

  □大般涅槃經集解     七十一卷   梁.寶亮等敕集

  □涅槃經義記        二十卷   隋.慧遠述

  □涅槃經玄義         二卷   隋.灌頂撰

  □涅槃經疏        三十三卷   隋.灌頂撰

  □涅槃經游意         一卷   隋.吉藏撰

  □涅槃宗要          一卷   新羅.元曉撰


□試論述涅槃義。

□試論述“闡提成佛”。

□試列舉出本經各品中的譬喻。

 

上一篇:佛教典籍簡介:佛遺教經
下一篇:深信佛的力量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