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四卷16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四卷   

      獨留此經第四十五

      本品表當來經滅,佛以慈悲‘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序分中《大教緣起品》世尊放大光明,光瑞殊妙,從昔以來所未曾見。阿難啟問放光因緣。佛贊阿難曰:‘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故。’蓋因阿難啟問,世尊乃流出此殊勝希有之《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也。可見此經正因世尊‘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故說此廣大圓滿、簡易、直捷方便、第一希有之難逢法寶也。直至當來經道滅盡,佛以慈愍,獨留此經,止住百歲。遇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深顯佛慈無盡,佛恩無極。復表此經所宣之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殊勝妙法,實是普濟眾生之阿伽陀藥。法滅之際,眾生業障彌深,仍可仰賴是法,而度生死。極顯斯法究竟方便,不可思議。

  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

  ‘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指《禮佛現光品》極樂依正,一切所有,以佛威力,如對目前。會中大眾,人人皆見。以此勝緣,即令會眾,生起實信。復因彌陀威德加持,會眾善根,悉皆增上,故雲‘所當為者,皆可求之。’《會疏》雲:‘所當為者,當為往生願行者也。皆可求之,能順佛經可得之也。’段末佛垂誡曰,現即親自見聞,故不可於佛滅度後,於極樂依正淨土法門‘復生疑惑’。

  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當來經滅者,善導大師雲:‘萬年三寶滅,此經住百年。’淨影、道綽、慈恩、義寂、法住、望西諸師同之。《淨影疏》雲:‘當來之世,經道滅者,舉彼未來法滅盡事。釋迦正法有五百年。像法千歲。末法萬歲。一切皆過,名為滅盡。’但憬興據《法住記》指為增劫七萬歲後。《法住記》雲:‘人壽極長至十歲。刀兵劫起,互相誅戳。佛法爾時暫滅。增至百歲後,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復來人中,稱相顯說無上正法,度無量眾。乃至此洲人壽六萬歲時,無上正法流行世間,熾然不息。至七萬歲時,(賓頭廬等)十六大阿羅漢與諸眷屬,一時俱入無余涅槃。’憬興雲:‘當人壽七萬歲時,無上正法方永滅沒,故雲經道滅盡’以上兩說,各據一義。望西師判雲:‘(善導)大師彌陀垂跡。慈恩觀音化現,所解不輕,以為依憑。’據望西意,釋此經文,應按善導大師之教,此說甚是。

  ‘特留此經’者,《淨影疏》曰:‘佛以慈悲憐憫眾生,故法滅後,獨留此經,百歲濟度。以此經中開示淨土,令人求生,故偏留之。《大涅槃經》顯示佛性,聖人先隱,為是先滅。此經教人厭苦求樂。濟凡中要,為是後滅。’疏謂此經教人念佛生西,故獨留之,於最後之百年救度眾生。至於《大涅槃經》(及《首楞嚴經》)顯示人人本具佛性,乃聖教中甚深之法。於後末世,眾生根劣,無人能曉,是故先滅。此《無量壽經》教人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乃救濟凡夫之要法。是故後滅也。

  ‘其有眾生’乃至‘皆可得度’。《淨影疏》曰:‘值斯經者,所願皆得,明留之益。法滅盡後,百年聞者,尚得利益,往生淨土。況今聞者,何有不生’。疏意:遇此經者,必滿本願,是乃正明獨留此經之利益。至於法滅之時,聞經尚得法益,往生極樂,何況現在聞經信受之人,焉有不生西方之理。故疏續雲:‘定得往生,莫自疑慮。’‘得度’者,渡生死之海,而證涅槃也。海喻生死,彼岸喻涅槃,超越生死中流而登涅槃之彼岸,故雲‘得度’。

  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

  上歎聞經信受為難中之難,令人知經之難聞,生敬重希有之心。‘興世’者,出興於世也。《資持記》雲:‘佛身充滿,隨物現形。示生唱滅(示現生滅),拯接群品。據娑婆所見:誕育王宮,厭世修行,降魔成佛,故雲興世。’蓋謂佛身遍法界,無有來去;三際一如,本無生滅。只為應機度化,故現出生王宮,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謂興世也。‘難值難見’。《淨影疏》雲:‘明值佛難。世當佛時,名之為值。目睹稱見。此皆難也。諸佛經道,難得聞等,明法難聞。於中先明經教難聞。手得經卷名為得。耳聽曰聞。亦可領誦名之為得。耳餐(餐,采取也。)稱聞。此等皆難。’故雲‘諸佛經道,難得難聞’。‘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善知識’者,‘善’謂於我有益,導我於善道者。知謂知心。識謂識形。如《法華文句四》曰:‘聞名為知,見形為識,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識。’故知此‘知識’二字,為知心識形之義。故善知識亦稱善友。相識相知導我於善之人,稱為善友,即善知識也。又《圓覺經大疏十五》曰:‘善能知真識妄,知病識藥,名善知識。’是謂能了別真妄,通達真際,知眾生根,應病予藥,名為善知識也。又《安樂集》依《法句經》曰:‘佛言,善知識者,能說深法。謂空、無相、無願。諸法平等,無業無報,無因無果,究竟如如,住於實際。然於畢空中,熾然建立一切法,是為善知識。善知識者,是汝父母,養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識者,是汝眼目,能見一切善惡道故;善知識者,是汝大船,運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識者,是汝缰繩,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該經復雲:‘一切眾生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親近善知識,請問法要。’又《法華經妙莊嚴王品》曰:‘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以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欲證菩提,當求善友。求友之道應如《圓覺經》所雲:‘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經示曰,欲求善知識,首須求具正知見之人。何謂正知見?《圓覺大疏》曰:‘善達覺性,不因修生。抉擇無疑,名正知見。’覺性者,性覺妙明也。善能通達本有性覺,故雲善達覺性。本有覺性,不從外來,非因修得,故雲‘不因修生’。因此正是行不到處也。‘抉擇’者,善能分別諸法相也。‘無疑’者,於第一義而不動也。‘心不住相’。《大疏》曰:‘言心不住相者,離凡夫煩惱境界,若有少法當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著,何況世間夢幻境界。故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得無住心,即契圓覺。’‘不著聲聞緣覺境界’。如《稱贊大乘經》雲:‘寧在地獄經百千劫,終不發二乘之心。’從‘雖現塵勞’乃至‘入不律儀’諸句,總之,如《大疏》所示:‘壞見之人,雖不壞行,不堪與眾生為其道眼。雖壞行,而不破見,是則人天真勝福田。’又《大論》曰:‘於諸師尊,如世尊想。若有能開釋深義,解散疑結,則盡心敬之,不念余惡。如弊囊盛寶,不得以囊惡故,不取其寶。又如夜行險道,弊人執炬,不得以人惡故,不取其照。菩薩亦復如是。於師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是故彼經結雲:‘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蓋謂如是之人是真善知識。於真善知識能知能求,故必證菩提也。

  《大疏》又曰:‘但令善事明師,明師必自臨時指示。亦同善財於文殊處發菩提心已,問菩薩行。文殊亦不具說。但令親近善友,遂指德雲比丘,展轉令往矣。’復雲:‘故《法句經》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識,謂父母、眼目、腳足、梯橙(橙同凳)、飲食、寶衣、橋梁、財寶、日月、身命等。後結雲:‘善知識者,有如是無量功德,是故教汝等親近。’大眾聞已,舉聲號哭。自念曠劫為善知識守護。今日值於如來,乃至未曾報恩,無心親近。說是語已,重復舉身號泣。’是故《圓覺經普覺品》普勸曰:‘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識。’且恭敬善知識者,首在如教奉行,此亦甚難。故雲‘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蓋善知識難遇難識,今幸求得,倘於彼善知識所示,不能信受奉行,則良醫束手。如是則遇同未遇。故於善知識教,應聞而能信,信而能行。是為甚難也。上明遇佛,聞經,遇善知識,聞法能行,均極難得,甚為希有。但此上三者之難,莫過於下之‘若聞斯經,信樂受持’,是乃難能中之難能,故雲‘難中之難’。其希有難得,更無過於此者,故雲‘無過此難’。何以故?如《淨影疏》曰:‘余義余經,處處宣說。開顯淨土,教人往生,獨此一經,為是甚難。’又《會疏》曰:‘若聞斯經者,知識聞薰也。信樂受持者,往生正因。謂信樂本願,受持名號,此法超異諸教故;得益超出諸善故;眾機通入報土故(種種根機悉生報土);一生成辦故。必依多劫宿善,超過諸難之事。故雲難中等。’准兩疏意,若人於此第一希有、難聞難信之一生成辦之妙法,能聞、能信、能受、能持,當知是人,必是多劫薰修,宿種善根,難能希有,超過一切。故曰‘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此非謂法門難修,蓋指如是之人,有如是希有之善根福德因緣,至為難得也。

  若有眾生得聞佛聲,慈心清淨,踴躍歡喜,衣毛為起,或淚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聞佛號,心中狐疑,於佛經語都無所信,皆從惡道中來。宿殃未盡,未當度脫,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得聞佛聲’是《漢譯》經文。《吳譯》為‘聞阿彌陀佛聲’,《魏譯》為‘得聞彼佛名號’,《唐譯》為‘聞彼佛名’,《宋譯》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諸譯合參,故知‘佛聲’即阿彌陀佛名號。‘聞’者聞名信受也。以名具萬德故,能令聞者‘慈心清淨’。‘慈心’者,發起大慈心也。‘清淨’者,純淨無垢也。‘歡喜’者,內心喜樂也。‘踴躍’者,歡欣奮起,形於身口也。‘衣毛為起’指遍體毛孔開張,汗毛豎立。‘淚出’,目中流淚。蓋如是之人皆從佛道中來。佛所得之無上菩提,名為‘佛道’。《法華經方便品》雲:‘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又因行名道。佛道者,到於佛地之萬行也。‘曾作佛道,故非凡人’,乃佛之贊語。正如《金剛經》曰:‘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靈峰《破空論》釋曰:‘此即信修大果也。設復計有少許我人等相,決不能信此經。設於此經信解受持,決能了達我人等相,當體即是無相。’准是而論,本經乃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若能生信,當知是人,不是凡人,而是一切世間希有之人。若於圓教能生實信,圓解圓修,可稱圓人。圓人修行一日,可當常人修行一劫。

  反之,狐疑不信者,乃從三惡道中來,宿世殃禍業障未盡,尚未至得度之期,故不能信受。此亦如《金剛經》所雲:‘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故知法門愈殊勝,世人愈難信。故於圓頓妙法,狐疑不信也。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  

    上一篇:完美其實是一種傷害
    下一篇:戒除手YIN的方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