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轉載

 

劉余莉老師:怎樣看清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未來興衰?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怎樣看清一個人一個家庭的未來興衰?

劉余莉

劉余莉老師在“弘揚傳統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型公益論壇上的演講

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

(根據錄音整理)

尊敬的各位長輩,各位領導,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興向大家匯報一下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這個講題。

在論語上有這麼一句話“不學禮,無以立”。

當時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受可能跟在座的同學一樣:這已經是古人的禮節了,為什麼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還要拘泥於禮節?

但當時一位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老師對我說,你去學習了,才能理解當中的深意。後來,我去參加一個講座,這個講座也為我准備了一個短短的演說,當時我走上台去,向台下的觀眾深深地鞠了一躬,結果出乎我意料,台上台下響起了一片掌聲,讓我深刻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禮與禮之間優美的距離。

我在大學的時候,成績非常好,但因為成績特別好,就增長了自己的傲慢心,我走在路上頭都是揚著的,也從來不跟別人打招呼。這當然不招人喜歡,但當時自己還不知道原因在哪裡。每一次投票評三好學生的時候,我都選不上。我就想這些人都忌妒我,所以他不投我的票。

後來學了論語,看到孔老夫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就是一個君子做到了與人尊敬而無過失,走到哪裡都是彬彬有禮,那這個人走到哪裡,哪裡都是你的兄弟姐妹,哪裡都是你的家。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猛然覺悟了,為什麼自己走到哪兒都不受歡迎,原來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一定要做得特別的徹底,任何事情當我們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目標的時候,這原因一定是在內不在外。

所以,學習傳統文化對我們的幸福人生,確實有著莫大的收益。

有的人認為,傳統文化已經是古老的東西了,已經過時了。這種觀點是十分片面的。

首先我們不能對傳統文化求全責備,比如傳統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我們應把我們所評價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評價。

第二,我們要避免庸俗的進化論。

不要總以為科技發展了,時代進步了,我們就一定站的比古人高,看的比古人遠。其實古人的智慧是現代人很難超越的。現在的哲學家,哪一位能寫出一本如老子的《道德經》一樣傳承久遠的經典?現在的歷史學家,也沒有人能寫出司馬遷的《史記》那樣的巨著;

同樣,現在中國的軍事家也寫不出《孫子兵法》。事實上,中國古人的智慧,是後人難以超越的。人要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把我們的心平靜下來。現在很多人的情形是心浮氣躁,心難以清靜,被物欲所牽引,心境中總是有一些風浪,所以我們對外界的認識、映照就不是如實的了,看的就沒有古人深刻了。

第三,就是避免歷史虛無主義。

五四運動和十年文革以來,我們對傳統文化大加批評,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誤解也達到了極端,而且這種誤解一直影響到現在。好像傳統文化是阻礙我們社會發展的因素,這是歷史虛無主義。什麼是實用主義?西方文化講思維很深刻,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我們看關於執行力的書,我們看第一本好像知道這個執行力是什麼了。但是我們看第二本,第三本就不知道執行力是什麼了,越看越糊塗。它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目的是要炫耀自己的才能。但中國文化就是講實用主義,把復雜問題簡單化,雖然中國古代的哲人思想很高深,但是他們用簡單的話語,通俗的語言把其思想給大家解釋出來,讓每一個人都能明白。

所以中國人講的實用主義,是一種積極意義上的實用主義,也就是說在一個人中了箭以後,他不是去問這個箭是誰射的,是什麼材料制成的,是從哪裡射來的等等這些問題,而是馬上把中箭者他身上的箭拔出來,把中箭的人醫治好。所以中國人講實用方法,你只要應用了這些方法,對於幸福人生就會起到效果。

中國的傳統文化講的是什麼?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傳統文化的核心的話,這兩個字就是“道德”。“道德”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詞,但是,在傳統文化中它是用兩個字來構成的。首先我們看一看什麼是道,用現代西方哲學的話來講,道就是必然存在的宇宙秩序。

而中國人簡單地稱之為自然而然的規律,這種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且是不變的,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一樣,儒家也常稱之為天道,比如說在論語上,孔老夫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就是天雖然不是用語言的方式和我交流,但是我們能從四季的變化中,從自然界的萬物生長中,感受到一種自然規律的存在。當孔老夫子在思考天的漠然無語的時候,他看到了一種不是因為上帝的創造而神聖的自然,而是萬物在自然的生長過程中賦予我們的一種自然規律、關系和秩序。

比如說“春華秋實”的道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事實,人與自然和諧一體,密不可分的和諧關系等等,這都是自然規律。

《易經》上也說古代的聖人,“上觀天象,下察地理。”從中得出了關於世間一切事物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既然是一切事務,就不僅僅是包涵了自然界發展變化的規律,也包括了社會人文秩序要保持穩定,保持和諧,必須遵守的人倫大道,這就是孟子所提出的五倫關系。

那就是: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

各位朋友看了這五種倫理關系,不要把它當做知識去學習,而要審視自己在這五種關系當中的責任是什麼?我們是不是盡到了自己的本分?

比如說,作為兒子我們是不是做到了孝順父母,作為領導,作為被領導,我們是不是盡到了職責?

做領導的是不是能夠仁愛關心下屬?做被領導的我們是不是竭盡全力的完成了領導交給我們的任務?作為丈夫是不是做到了有道義,有恩義,有情義?

作為妻子是不是本身有良好的德行,起到了相夫教子的作用?

作為兄長是不是做到了友愛關心弟弟妹妹?

作為弟弟妹妹是不是對兄長很是尊敬,很是聽從?

作為朋友和朋友相交往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做到了言出必行?

那麼這幾個關系處理好了,我們的人際關系,我們的社會人文秩序,才是井然有序的。

這個道不僅僅是包含了宇宙自然界的規律,也包含了社會人倫秩序的規律,所以它就是宇宙人生的自然規律。

什麼是德?

德者,得也。

道德的德,和獲得的得,是相通的。那麼,他得到了什麼?其實,就是得到了道,中國有句話叫得道之人,其實也就是聖人。

他們對道有著深刻地理解,所以他們所表現出的品質就是有德了。

《四書五經》所體現的都是古人對道的理解。比如,在《易經》上有這樣的一句話“既陰既陽之為道”。這個陰陽並不是玄而又玄的東西,都可以從我們人類社會中的現象得到觀察。

比如說有日就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長就有潮落。我們從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來觀察,都是一陰一虛,我們把這個道理用來觀察人世的變化也何嘗不是如此呢?

比如說一個人如果懶惰,那就一定會有困苦的日子到來。一個人如果驕傲,那就會有倒下的時候到來。

中國人經常說一句話“富不過三代”體現的是一陰一陽為道的規律。我們看第一代創業的人都是白手起家,兢兢業業,艱苦奮斗,用自己的雙手打下了天下創下了世界。

到了第二代雖然條件好了。但是還能耳聞目睹,父輩創業的艱難,所以還能在父輩的基礎上使這個企業壯大起來。

到了第三代,他們一出生就過著富貴的生活,他們沒有體會祖輩和父輩創業的艱難,所以不僅不知道什麼是克勤克儉、勵精圖治,還學會了驕奢淫逸、鋪張浪費,久而久之,就把祖輩和父輩辛辛苦苦所打下的基業給敗光了。

現在,甚至已經變成了富不過當代,很多人發家有了錢後就開始驕奢淫逸了,還沒有到第二代他就已經貧困潦倒了。所以現在一句話“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三兩年。”原因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學傳統文化。

中國人講“厚德載物”,有深厚的德行才能承載你外在的財富和名聲。如果你沒有深厚的德行做根本,那財富、身份、地位就都是昙花一現,保持不了長久。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保富法》,是曾國藩的外孫寫的。他經歷了晚清起起落落的情況,把自己的感悟記載下來寫了這本書。所以中國人說“遺金與子孫,子孫未必能守;遺書與子孫,子孫未必能讀。”怎麼辦?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我們現在的人掙錢了自己不捨得花,為什麼?為了留給自己的兒孫。但是你的兒孫如果有德行,他會用他的德行,創造財富,創造事業,你留錢給他有什麼必要嗎?相反你的兒孫沒有德行,沒有才能,你留給他他,他遲早也敗壞掉,你把錢留給他,是百害而無一利。

美國人也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你看世界的首富們,他們沒有把錢留給兒孫,而是立下遺囑,捐獻給慈善事業,這些才是明智之舉。而且這個德行,潛移默化的影響了他的子孫,綿延千年而不衰。

歷史上對陰陽的規律體會的最深刻的莫過於曾國藩了,他說要看這家子弟有沒有發展前途,能不能興旺發達?就看三件事就好了。

第一件看這家子弟早晨幾點起床。

中國人一直保持著合乎自然的生活方式,晚睡晚起,違背了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飲食起居,這個人基本上可以不得病。早睡早起,也可以看出一個孩子自律嚴謹的生活態度。

第二,看他是不是自己的事自己做。

曾國藩做到了四省的總督,相當於現在的省長,但是他仍然要求自己家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孩子所有的問題你都給他處理好,他就不知道這個勞動成果來之不易,對父母也沒有感恩之心。

你讓他去做一次家務,你讓他炒一次菜,他才會知道父母的不易,他才會對父母的勞動成果生起感恩之心。當然,這也可以看出這家子弟,是克勤克儉還是是驕奢淫逸、鋪張浪費。

所以,他也在家書中這樣寫道:家敗離不開一個奢字。

一個家庭,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以前還在走上坡路,但是突然下滑了,開始走下坡路,原因在哪裡?就是因為他認為奮斗已經夠了,該享受生活了。所以他開始玩物喪志,他的人生開始走下坡路了。

第三件,是看這家子弟是不是讀聖賢書?

我們的人生就留下了許多不可避免的遺憾。我們的古聖先賢,他們也有這樣的遺憾,他們不希望這樣的遺憾再出現在子孫後代的身上,於是他們就用心良苦把自己的智慧承傳下來。

那我們怎麼樣讀聖賢書?

文言文的學習至為重要,她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工具。

要從孩子小時候就重視國學經典的誦讀,一個人如果經常讀聖賢經典,就自然能夠站在這些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遠。

舜,被列為24孝之首,他的父母,他的弟弟三番五次的要置他於死地,但是他不僅沒有去怨恨報復,而是不斷地反省自己:我自己在德行上有不夠的地方,不能夠得父母的歡心?

後來,他得到了天子之位,但仍然以不能得父母之歡心而憂慮。

最後,他的德行感化了他的父母,也感召了天下人。

孟子就說,為什麼舜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因為他遵循萬事萬物的法則,又洞察了社會人文關系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是和天地人文自然的秩序,和人的天性相應的。

論語上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是什麼人?

處處想著助人為樂,總是不斷想方設法去幫助別人,他的心胸總是處於一種歡心喜悅坦坦蕩蕩的狀態。小人就是只想著自己利益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甚至想方設法的去謀害別人,損人利己、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這樣的人他的心胸總處於郁郁寡歡的狀態。

諸位朋友,我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呢?

就看我們的心胸經常是坦坦蕩蕩,還是經常是郁郁寡歡,還是悶悶不樂。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了。現在大家都說我的壓力很大。

各位朋友,當你壓力很大的時候,你很焦慮的時候,你去關心一下自己的心,我們為什麼有壓力,我們為什麼而感到焦慮呢?

歸根到底,都是因為過多的考慮自己的利益。現在我們還在學西方的價值觀,為了獲得自己利益的滿足,去和別人競爭,所以,爾虞我詐就出現了。

競爭再向上提升,就成為了斗爭,再向上提升就變成了戰爭,所以,現在世界每一天都有局部沖突或者是戰爭。如果使用了原子武器,就會導致世界末日。所以獲得利益滿足的價值觀,沒有給人類帶來一個光明的前程,而是把人引向了窮途末日。

所以我們中國人不講競爭,講仁愛。愛是什麼,就是用心感受對方的需要,當自己有壓力,一定是因為只想自己的利益,不想如何去幫助別人。我大學畢業後,分到了中央黨校工作,當時學校有一個規定,每節課後學生要給老師打分。因為沒有上過講台,在前幾個月我壓力很大。擔心自己的課講不好,面子上過不去。後來我就把注意力從自己身上移開,轉向自身利益之外的事,那就是我這堂課能夠給學員、能夠給聽眾,能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轉變和啟發?當我這樣想的時候,我發現自己的壓力減輕了,而這種想法也促使我備課非常用功,最後受到了大家的好評。

我們都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君子,應該怎麼去做?

孟子強調:恥之於人大矣。

“恥”這個字對人而言太重要了。

為什麼?因為有羞恥心的人能夠改過自新,能夠把自己的過失改正過來,重新做人,最後成聖成賢。

但是沒有了羞恥心的人,就墮落為禽獸了。

我們做了錯事,要感覺到慚愧。並且因為這個慚愧知恥近乎勇,勇於改正自己的過失。

現在我們的毛病問題,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貪”,不是貪財就是貪色,不是貪名就是貪吃。

如果你貪財,你一定要記住《大學》裡“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財貨是以不正當的方式獲取的,一定會以不正當的方式給敗掉。這個財並不是到了你手了就是你所有,它被五家所共有,哪五家?

首先是官府,如果這個財是貪污受賄得來,最後是東窗事發,自己锒铛入獄,家產也被充公。所以他賺到你手,但不是你的。

還有水災、火災,那些自然災害,也會把不義之財給焚燒掉。

還有盜匪。

還有一個,就是防不勝防的敗家子。也是因為沒有良好的家教,父母沒有給他做好良好的榜樣,他也是貪污腐化,生活驕奢淫欲,最後沒有使這個家族承傳下去。

所以古人讀書明理,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古代的讀書人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送給他他都不敢去收。

有的人覺得我的錢已經賺的差不多了,地位也不錯了,就開始貪色。中國人說色字頭上一把刀,這個絕對不是形容,這一把刀,把你所有的功名富貴給你削的平平的,讓你一無所有。

所以那些淫亂的人,帶來災禍是最迅速的。

有的人不貪財不貪色,就是特別喜歡出名,要放下名利太難了,特別是知識分子可能對自己的名聲看的很重。

許多明星沒有用自己的名聲去做有益於社會的引導,倡導的都是引起人們邪念的東西,這樣的人很難有好的結果。所以我們會聽到有明星突然自殺身亡,突然出了車禍,突然出了問題。

今天我們講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我們先看一看什麼是幸福。

我們如果對幸福的理解不對,你也很難獲得幸福。

比如說,美國的海倫蓋拉女士,她是一個又窮又啞的人,但是她周游了世界,給世界的很多聾啞人帶來生的喜悅,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逆境中的幸福之人。

還有順境中的不幸之人,比如說有些人是億萬富翁、百萬富翁很有錢,但是因為有錢每天惹事生非。

有的人因為忙於工作忽視了兒女的教育,結果孩子長大後惹出麻煩,讓他應接不暇。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幸福之人。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說白一點,就是充滿喜悅的生活,如果我們說的復雜一點,那就是家庭圓滿,在家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充滿喜悅的,如果我們認為這是我們所要的社會,那我們就可以提出達到這樣幸福的最近之道。

第一個原則,一天之中,不生惱怒。

怒是奴隸的奴,下面一個心,告訴我們當人發怒的時候,是把人的心變成了奴隸,所以有人說發怒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為什麼?恨、怨、惱、怒、煩,人生五毒丸,吃了半顆,就生病,吃了一顆就要你的命。

所以,脾氣不好,對自己的健康有很大影響。怎麼辦?要轉怒為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自己犯錯誤的時候,希望別人原諒我們,我們也不要去對別人求全責備不讓他們去犯錯誤。一個成熟的人能夠掌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會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情緒穩定,能為自己負責,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從邏輯上講,沒有一個人能深入我們的內心,那麼,那個讓你生氣的人是誰?是我們自己。所以,以後再生氣的時候,不要再說你又讓我生氣了,都是自己內心生氣。

第二個原則,一天之中不出惡言。

惡言包括了粗魯罵人的話,挑剔抱怨的話、欺騙他人的話、不守信用的話、挑撥離間的話、諷刺指責的話。各位朋友如果你從早到晚都在說這樣的話,你就是口出惡言,這些都會對人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第三個原則一天之中家庭和睦。首先要處理好夫妻關系,夫妻之間只要能夠守住一句真言“只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這個家庭一定可以白頭偕老。

一定要記住,處處考慮到對方的需要。還有教育兒女要守住一個原則,就是德教為先,以身作則。要使自己的兒女來孝順自己,一定要首先尊敬父母。

中國古人說“棄老取幼,家之不詳”如果我們放棄了父母親,對他們不孝順,反而把所有關愛放在了孩子的身上,這個家庭已經是不吉祥了。

所以我希望通過今天的講座,能夠給大家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能夠樹立一個正確的教育孩子的觀念,謝謝大家。

(劉余莉老師 為中共中央黨校最年輕的教授)

   

 

上一篇:看破邪淫
下一篇:佛教—百科名片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