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習佛法的三個步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學佛有三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聽經聞法。

聽經聞法,才能夠了解到佛法的真義。但是,要聽聞佛法,就必須要親近善知識;能夠有機會接近到善知識,從善知識那裡,我們可以聽到從來沒有聽過的佛法,由此可以使我們生起對佛法的了解,理解佛法的根本理趣,由是而精勤修學。聽聞佛法,也包括自己的閱讀與研究,依經論的教示而獲得正解。從親近善知識而修習多聞,或由自己閱讀研究而獲得正解,使我們能夠明了佛法,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可做的。這由多聞博學而能契合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教法所引生的智慧,叫做聞所成慧,即是由聽聞佛法所成就的智慧。   

聽到佛法為什麼會生起智慧呢?因為佛法是佛陀覺悟了的宇宙真相,佛法是真正智慧的泉源,多聞佛法,自然可以從覺者廣博的智慧言教中生起慧解。很多讀書不多的人專心學習佛法、研究佛理,經過了幾年之後,居然會寫出洋洋數千言的文章來,甚至會做起詩來。我們從這些事實,就可以證明聽聞佛法的確是可以成就智慧的。

根據《賢愚經》裡面說:從前印度喬薩羅國捨衛城裡有一位大慈善家,叫做須達多長者,家財富有,曾經做了很多布施行善的好事,尤其是供養三寶,不遺余力。這位長者的家裡,養著兩只鹦鹉,一只名叫律提,另一只名叫賒律,都非常靈巧聰明,不但會聽人的話,而且又會自己說話,每天看到出家人來,就大聲叫喊長者家裡的人出來迎接。

有一天,佛陀的弟子阿難尊者到長者的家來,看見這兩只鹦鹉會說話,就教它們苦集滅道的四谛法,並為它們講述四谛的道理。這兩只鹦鹉聽了,多麼的高興!飛到樹上後,日夜不停地念誦四谛法。可是不幸,有一天晚上,這兩只鹦鹉在樹上棲宿時給野貓咬死了。

兩只鹦鹉因為生前聽聞了佛法,種下了善根,死後生到天上去,享受到天上的福樂;等到天福享盡了以後,又生到人間來,從小就非常聰明,長大後出家修行,成為德學兼優的高僧,最後解脫了生死的痛苦,證得了涅盤的安樂。 

一個學佛的人一定要找機會去聽聞佛法,不聽佛法,就不懂得佛法的義理。但是,聽了佛法以後,還要把你所聽到的佛法加以詳細的思惟、研究、辨析、分別、抉擇,然後才能夠獲得確切的認識。

學佛的第二個步驟,是思惟佛法,依了義經典。   

佛陀的教法本來是圓滿的、究竟的、平等的,《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是眾生的根性卻有種種的不同。佛陀為了要適應這些不同根性的眾生,不得不隨機施設種種不同的法門,於是本來平等的佛法遂有了義教和不了義教的差別了。

天台智顗大師根據《華嚴經-如來性起品》的三照三譬、《涅盤經-聖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判定佛陀一代教法,分為華嚴、鹿苑、方等、般若、法華涅盤等五時:

第一華嚴時,指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間開講《華嚴經》,是佛陀從自內證的真如法身所流露,譬如初升的太陽先照高山峰一樣,此時只有普賢、文殊等大根性的菩薩才能承受法益,而小乘人則如聾若啞。佛陀知道眾生的根機未熟,於是在成道後十二年間講說《阿含經》。此時的佛法猶如從牛身中方才擠出的牛乳,為五味中的乳味。

第二阿含時,小乘人在第一時聽聞大乘華嚴經教,如聾若啞,不能領受,因此佛陀以十二年的時間說《四阿含經》。此時譬如日輪漸升,照到幽谷一樣;在五味中猶如由乳制成的酪味,因為是佛陀在鹿野苑所說,所以又稱為鹿苑時。

第三方等時,第二時中已證悟無學的二乘人,只證得小果,卻誤以為是究竟之道。佛陀為破除其偏見,於阿含後八年間說《維摩》、《思益》、《勝鬘》等大乘經典,以引小入大,歎大褒圓。此時譬如日照平地一樣,如同將酪味再精制成生酥味。

第四般若時,指方等時之後的二十二年間,佛陀為了破斥大小乘分別的偏執,於王捨城靈鹫山、室羅伐悉底國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及王捨城竹林精捨等四處說諸般若經,以明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於一味。此時譬如上午十點的陽光照射大地一樣,如同將生酥再精制成熟酥味。

第五法華涅盤時,佛陀見眾生根機漸熟,於般若時之後的八年,於靈鹫山上說法華,開演十界皆成佛的真理。後臨入滅的一日一夜之間,開演《涅盤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之理,是為法華涅盤時。此時如日輪當午照耀大地,如同熟酥再精制而成的醍醐味。

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於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聲聞所說應證知者名不了義。菩薩所說應證知者名為了義。若言如來食所長養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若言如來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入法性者是名了義。聲聞乘法則不應依。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聲聞乘。猶如長者教子半字。善男子。聲聞乘者猶如初耕未得果實。如是名為不了義也。是故不應依聲聞乘。大乘之法則應依止。何以故。如來為欲度眾生故。以方便力說於大乘是故應依。是名了義。   

了義教,就是圓滿的、究竟的,可以作為准則的;而不了義教,就是不夠圓滿、不是究竟的,不可以做准則的。換句話說,必須要以了義的為准則,絕對不得依不了義的為准則。由於這樣審細地思惟、辨析、抉擇所引生的智慧,叫做思所成慧,即是由思惟佛法所成就的智慧。

了義經典有:《圓覺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大般涅盤經》《大般若經》等(包括《金剛經》和《心經》)依了義經我們可以樹立正知正見。  

但是佛法跟一般的哲學並不完全一樣,一般的哲學只供人們研究、談論,佛法卻是著重於實行實證的。因此,我們在聽聞與思惟佛法之後,就要照著去實行;如果只重聞思而不實行,這就好像替人家數鈔票,數得再多,也跟你自己沒有相干,諺語說:“說食不能當飽,畫餅不能充饑。”又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學佛的第三個步驟,是明理而行。   

由聽聞佛法而思惟佛法,由思惟佛法而明理而行,這是學習佛法的次第。   

佛法特別注重實踐,沒有真實的行踐,就失去了佛法化世的意義,也得不到真實的受用。所以一個學佛的人,日常一切生活必須要納入佛法的正軌。古人說:“運水搬柴,無非妙道。”不但念佛、參禅是修行,就是禮拜、讀誦、受持、書寫、講說、研究也都是修行;總而言之,我們日常的一切舉止動作,待人接物,只要是如法如律,處處不離佛法的規矩繩墨,都可以算是修行。從修行佛法所引生的智慧叫做修所成慧,即是由修行佛法所成就的智慧。

中國唐朝有一位大詩人叫白居易,他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對佛學很有興趣。這位大詩人在杭州做州長時,聽說秦望山上有一位高僧叫做鳥窠禅師,對佛法有精湛的造詣。有一天,白居易親自到山上去拜訪這位高僧,他問鳥窠禅師道:“佛教最重要的道理是什麼?”在白居易的想象中,這一個大題目,鳥窠禅師一定會發揮他的長篇大論了,哪裡知道事實卻大大地出乎他的意料之外。鳥窠禅師對這一個問題只是簡單地回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感到非常的失望!他很不客氣地對禅師說:“這兩句話有什麼稀奇?三歲的小孩也懂得呀!”但是,禅師這時卻很鄭重地回答他道:“盡管三歲的小孩子都懂得,可是八十歲的老翁卻不一定都做得!要知道,真理並不離開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具體說來就是

五戒十善八正道六度萬行落實於生活,對照自己的身口意修行。

不要看輕這兩句平凡的話,能夠好好地在一切日常生活中把它實行起來,才是真正修行佛法的。”白居易聽了禅師這一番話,才佩服禅師的高見。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學佛的人,必須要在日常行為動作的一切生活中,把所聞所思的佛法對照自己的身口意實行起來,才算是修行,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實益。

學佛的目的解脫生死圓滿生命回歸本源,佛法的智慧有有漏與無漏的差別,我們斷除煩惱解脫生死雖然要靠無漏的智慧去完成,但是如果沒有聞、思、修的有漏智慧,無漏的智慧是不會出現的。必須由聞而思,由思而修,修慧澄明澈達,才能引生無漏的智慧,而證見諸法的實相。

 

上一篇:由凡入聖的八正道
下一篇:吃肉的人,到底有沒有資格大談動物保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