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普獻法師:菩薩善順之相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寶積經5-2集:菩薩善順之相

主題:寶積經第5-2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接著我們來看真正的一個出家修道的人,他要怎麼樣做才不會變成敗壞的菩薩。這個是在印順長老的《寶積經講記》第四十八頁。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順之相。何謂為四?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禀受德行。迦葉!是為菩薩有四善順之相。】

這個意思就是說,佛陀叫了一聲「迦葉啊!你好好聽,菩薩有四種善順之相。」什麼叫做善順呢?就是善於調伏煩惱。我們一顆心不能調伏、不能調順的時候,那變成一個障礙,自己煩惱也造成別人的困擾。

每一個人的內心動蕩不安,這個動蕩不安的心就像一堆的建材——木頭、石頭、鋼筋、水泥亂七八糟一堆,接著就變成一種障礙。但是,如果這些建材按照建築的原理把它建築起來,變成房子的時候,就能夠變成遮風避雨、修道的地方、辦公的地方,衣食住行都非常方便。

所以這個地方講到菩薩有四種善順之相,善於調伏煩惱的心靈。何謂為四呢?

第一種「所未聞經,聞便信受,如所說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做為一個修道者,有學習眾多的經典,以及沒有聽聞過的甚深經典。對於我們未曾聽聞的經典,我們以信心來接受,要加以深入經藏才能智慧如海,按照經典所說的道理去如說而修行。

在《華嚴經》裡面有一句話,「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淨」。我們的身心不是說僅僅了解一種道理就能夠得到受用,非得自己下一番功夫,這個連佛菩薩也幫不上忙,師父也幫不上忙,一定要自己在自己的身心當中去打點。有些人說煩惱、痛苦,別人只能告訴你一些方法,如果你不去實踐、不去做,聽了一大堆的道理沒有用。

做一個調順的菩薩——懂得去調伏自己身心煩惱的菩薩,對於所聽聞的甚深經典都能夠如說修行,然後「依止於法,不依言說」。理論是理論,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不能把佛法當做一種理論來下功夫,而是要照所說的法去實踐,所以說「依止於法」的實踐,而不是依著語言文字的論說。有些人說得天花亂墜,但是自己的行為、身心完全不能調伏,那是不能受用的。

在經典裡怎麼形容呢?說這個湯匙放在湯裡面,放了一年、兩年、十年、百年,它也不知道這個湯的味道,湯匙只是湯匙,味道只是味道。但是如果我們利用這個湯匙喝了湯,那麼我們不但知道味道而且可以營養身體。研究佛法也是如此;如果我們當做一門學問來研究的話,那就叫做湯匙,永遠不知道湯的味道。

這個是我們講到信佛學佛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如說修行。按照佛陀所說的道理去修行,改變自己心性上的這些污染,清除它,身口意能夠跟戒定慧相應,那麼才會得到好處的。

第二「隨順師教,能知意旨,易與言語,所作皆善,不失師意」。這是我們學佛的一個態度,一種尊師重道,了解佛陀的法是一代一代的由師傳徒、由徒傳孫,就這麼一代代的輾轉傳來的。只要是跟三法印相應的我們接受,跟三法印不相應的,我們就難以去奉行了。一切以三法印做為一個品管,品質的管制,而不能說憑自己的小聰明望文生義,來發揮自己的意見,這樣子佛法才能保持純正。

「隨順師教,能知意旨」:隨順師父所傳給我們的道理教授,知道經論的真實的意趣。自己不要隨便地去別生意解,那麼這樣子師徒之間或者師兄弟之間,大家都能夠心意溝通了,講起話來也容易通達,做起事來都是能夠大家互相鼓勵,向善向光明。這樣子就能夠不違背師意,而佛門才能夠和合興旺。所以說叢林以無事為興旺,就是說沒有這種邪知邪見、不法的行為,這是叢林興旺的現象。

第三個「不退戒定,以調順心而受供養」。就是不要退失修學戒定慧,然後來調順我們內心的貪瞋癡,這樣子就能夠安心地接受供養。出家本來就是要去勤修戒定慧。我們講沙門就是勤息,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來息滅我們內心的貪瞋癡。

如果我們出家受到信徒的供養,生活問題解決了,從此就專心地在戒定慧去下功夫,這樣子就能夠調順降伏我們的內心,然後就能夠安心地接受信徒的供養,信徒的供養功德才能大。如果不能在戒定慧去下功夫,而忙著興建道場、廣收門徒,來研究義理以表示一個學者的風度的話,那就是違背出家的本意了。

第四個「見善菩薩,恭敬愛樂,隨順善人,禀受德行」。古人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見到所有的眾生,都是佛菩薩,只有我一個人是凡夫俗子。用這種心態來看別人,才能了解別人的優點,才能夠受到別人優點的啟示,使我們的道業有所進步。一個人如果老是去找別人的缺點、短處,也就是我們放棄人跟人學習的機會。

什麼叫做「善菩薩」呢?勤修戒定慧、有悲心、有智慧,那叫做善的菩薩。這個時候我們要「恭敬愛樂」,也就是好好地去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做什麼呢?去隨順善知識的開示,然後按照善知識的開導去修學佛法,這樣子才能得到身心的淨化、得到智慧、得到福德。

這個是講到修學佛法的人,到底是真正實質的在修學佛法呢?還是表面上的修學佛法?所以有些看起來穿出家衣服、理光頭,而一天到晚忙著佛事,一天到晚忙著興建道場,一天到晚東忙西忙的,跟戒定慧不相應的話呢,我們要親近這種善知識的話,就要特別特別地小心了。

如果我們出了家,一輩子就這麼忙著興建道場,忙著這些世間的俗事,這樣子跟我們出家的本意就距離太遠了。

 

上一篇:普獻法師: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下一篇:普獻法師:菩薩敗壞之相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