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經第3-2集: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主題:寶積經第3-2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地點:曉光空佛院
時間:2005年
接著,佛又對迦葉尊者說,怎麼樣去維護菩提心,生生世世菩提心不退,乃至成佛道場現前,就是成佛了。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何謂為四?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谄曲。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迦葉!是為菩薩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場,自然現前。】
第一個「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這個就是說,信佛學佛的人,講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為言為心聲,你心裡面所想的,你這麼講出來,就是這麼真的一回事。世間人說「有口無心」,不是這樣子的,有心才會有口。心裡想什麼,嘴巴就會講出心中所想的,所以言為心聲。
我們即使在一個失命的因緣,譬如說有人用刀子放在你的肩膀上,說「你如果發菩提心、信佛學佛的話,我要把你宰掉。」即使是在這麼嚴重的情況之下,生命交關,我們也不可以隨便說:「NO!我從來沒有發菩提心,我也不想成佛,不想度眾生,我根本就不信佛。」即使失去生命,這個是小事,而菩提心的功德生生世世還是跟隨著我們。
如果為了生命,而故意講這些話,這樣對我們來說是不好的,你的菩提心就退光光了,我們成佛的信念喪失了。所以在菩薩戒裡面有一條重戒,就是忘失菩提心的話,你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會變成魔法,因為我們信佛學佛之所以能成佛,就是因為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所以能夠行菩薩道而成佛。
如果你沒有發菩提心的話,那麼我們所修的法不跟菩提心相應了,跟增上心、跟執著心、跟厭離心相應了,那就是不能成佛了。所以,「失命因緣,不以妄語,何況戲笑」,這個是講到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講話要很小心很小心。
第二個「常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谄曲」。這個是對上面所說的谄曲,就是不以直心。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最重要的是對人、對事、對物要真誠相待。中國古書上有一句話:不誠無物,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能誠實的去講話做事,他是不可能成就他的功業。
美國有個企業大師,他講到一個企業的成功,最重要最重要還是「真誠」兩個字,叫做Candor。作為一個董事長,作一個CEOS這個執行者,最重要的人格部分就是真誠,對人、對事有一顆真誠的心。
世間的事業尚且要有真誠的心才能成就,何況是我們成佛的大道,一定要以直心與人從事,離諸谄曲。信佛學佛的人絕對不能有虛偽的行為,虛偽的語言,對同參道友能夠經常以正直的善意往來從事,離去種種谄曲心,絕對不可存有惡意,使人引起不必要的疑悔。這是第二個不失菩提心的因緣。
第三個「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能於四方稱揚其名」。我們往往以貌取人,譬如這個講經說法的時候,我們常常覺得這個師父長相其貌不揚,而聲音也不是很好聽,所學有限,我們往往就瞧不起;這個很麻煩。我常常說,瞧不起別人就是自己修養不夠。
在我們求法過程當中,依法不依人,我們要聽一個大德所說的經法,是不是讓我們成佛成菩薩、利益眾生的,還是一些人天善法。如果是宣揚這種為眾生為法發菩薩願、行菩薩道的,這個法師他本身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我們千萬不要以貌取人,要尊敬他像尊敬佛一樣。
只要這個師父是發菩提心、發菩薩心,希望能夠乘願再來的人,只要他能夠守戒,發願為三寶為眾生而奔忙,我們都要以佛來看待。不要去吹毛求疵,「哎呀!這個師父長相不好,又不懂外文,又不懂美學、文學、藝術,什麼都不懂。」
各位不要以為說佛菩薩很難有機會碰到,事實上我們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佛菩薩,都是夾雜在眾生群當中,不斷的以智慧、慈悲、福德來利益眾生,不求名不求利,默默的在護持三寶,在弘揚正法。
不要以為菩薩是長相很莊嚴,音聲洪亮,能文能武,站起來能講,坐起來能寫,不一定這樣子的。我們要看他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追求名利的心,只要不追求名利,默默無名的在耕耘付出,默默的在為三寶、為眾生而努力的,都是菩薩再來的,都是未來的佛菩薩。
所以我們要「於諸菩薩生世尊想」,要當做佛一樣的尊敬來看待,而且「能於四方稱揚其名」,不要到處去誹謗人家。這個是增長我們菩提心的一個方法。發菩提心的人,千萬對所有發菩提心的菩薩,要當做是佛一樣的尊敬。
第四「自不愛樂諸小乘法,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信佛學佛的人,這個動機大致說來就是三種:一種就覺得生命很痛苦,生命出現很悲哀,做人很悲哀,生命是灰色的,所以發厭離心。如果我們以厭離心來信佛學佛,即使我們誦金剛經、華嚴經、大般若經,這些大乘經念再多,修再大的福德,最後還是成阿羅漢。因果是相應的,因為我們以厭離心來信佛學佛。
另外一種就是叫以增上心來信佛學佛。我覺得這生當中,我的福報、我的智慧不夠,所以我要廣結善緣,讓我的來生大富大貴,一呼百應。以這種心來信佛,你做很多善事,誦很多經,最後只是造成了隔世冤。
什麼叫做隔世冤?因為沒有智慧,所以這生當中我們發了這種願:「來生大富大貴、眷屬圓滿、事業圓滿」,那你達到這些了,可是沒有智慧,所以容易墮落。為什麼呢?富貴生YIN欲。人在富貴當中,如果沒有智慧的話,最容易墮落。所以《遺教經》說「豪貴學道難」。一個人有錢又有閒,吃喝唱跳什麼都來了。如果沒有智慧的話呢,必定是墮落的。
還有一種就叫做大悲心、菩提心,見眾生苦不忍眾生苦,不忍眾生墮落,因為眾生都是我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姐妹,而且這些眾生過去都是從事士農工商,對我都有恩惠,所以我必須報恩、發菩提心。自己好好的努力淨化身心,隨緣去攝化這些多生多劫來的父母兄弟,這個是發菩提心。
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自不愛樂小乘」,就是不以發厭離心來信佛學佛,而是以發大悲心、菩提心來信佛學。「所化眾生,皆悉令住無上菩提」,我們自己不發這種厭離心,我們也希望別人跟我們一樣,能夠發菩提心來信佛學佛、廣度眾生。
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必須有同行同願的人,這個力量才會大。自己發心還不夠,要以自己這種發心、行願、悲願,去感動我們身邊有緣的人,也跟著我們一起來發願信佛學佛、成佛廣度眾生,關心社會、關心人類、關心世間。那麼我們的菩提心會增長,也讓別人安住在菩提心,互為增長,菩提心就不會退失了。發菩提心的人多了,互相鼓勵,自然這個心就能夠堅固。所以是自度度人。
我們不要以為說,哎呀!這個眾生的根器大概不適合發菩提心,就趕緊叫他說:「你就趕緊斷煩惱、斷我執,不要再出現生命就好了。」這個是不圓滿的。圓滿的佛法是要面對生死,而不是厭離生死。在生死當中就是我們大顯身手的一個好機會,在生死當中才能成就菩薩道。世間不是有一句話嗎,「時勢造英雄」,世間苦難多,有苦有樂,這些苦難也許在我們的身心上顯現,也許在別人的身心上顯現,或在社會上顯現,在世界每一個角落顯現,隨時隨地都告訴我們有許許多多的苦難,讓我們來發菩薩心。
所以在華嚴經裡面怎麼說呢,「因見眾生苦而發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發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等正覺。」也就是說,菩薩之所以能夠成佛,是因為眾生賜給他的,眾生示現生老病死,眾生示現互相殘殺殘斗,以及種種不法的行為。因為種種的示現,讓菩薩的菩提心能夠堅固修行,所以要感謝眾生,感謝這個世間相,隨時在身邊提醒我們要發菩提心,來廣化眾生一起來成佛。
那有人就會說了,你還沒有證到信不退,你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但是我常常說,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就是要相信因果、深信因果,我們點點滴滴的受三皈依、受菩薩戒、然後布施、持戒、發願,難道這個沒有因果嗎?我們誦經念佛、拜忏、作善事、關懷社會,難道這個都沒有因果嗎?我們天天發善願,難道沒有因果嗎?
一個人如果經常發這個善願——願弟子世世生生見佛聞法,深信因果,護持三寶,天天發這個心願,那麼這個願力不可思議,願力就會實現。所以發菩提心的人,要從深信因果當中,來建立我們菩提心的信心。至於別人怎麼說,泥菩薩過江也好,隔陰之迷也好,這是一種借口。一個人如果先否定自己,成功的門已經關起來了。我們應該先肯定因果,什麼善因絕對會結善果。發菩提心,就是善因。
持戒、誦經、拜忏、默默行善,這一切都是為了成佛利益眾生,而不是單單為了我個人成佛,是要跟眾生一起來成佛;這個力量可大了。我們不但自己如此,也勸別人如此,匯集起來的力量很大很大。就像水的故鄉是森林,那麼森林裡面的水一滴一滴的,滴水就成河了。然後河匯集起來以後,力量可大了。再流入大海的話,這個水的力量就更大了。所以我們不要小看這一滴滴的水,匯聚起來以後就變成很大的力量,可以乘船、可以載貨。
世間再怎麼亂,世間再怎麼不景氣,我們這個菩提心就是要堅守住。為什麼呢?因為它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世間再怎麼暗淡無光,我們成佛利益眾生的心卻不可以失去。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常常要檢討菩提心是不是退了。《阿含經》裡面就講到了:「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地獄。」
信佛學佛的人也就是正見最重要了。所謂正見,有世間的正見跟出世間的正見。世間的正見是什麼呢?譬如說深信因果、深信三寶。出世間的正見就是深信四聖谛、八正道,深信無常、無我、緣起空性。修行佛法過程當中,如果我們建立正知正見,發菩提心、持戒修行,必定可以如我們的菩提心願,又再來(世間)。這一生未完成的志業,可以在多生多劫無限的生死當中去完成。
人生真的是非常有意義,為什麼呢?因為菩提心。所以「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地獄。」就是發菩提心的最好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