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三卷15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三卷

   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前品三輩往生,主要顯往生後之位次,而未廣論往生之因行。故於本品增廣之,名為往生正因。此兩品互作經緯,彼此涵攝。蓋前品三輩往生者之所行,亦皆是往生正因。本品中所示之正因,其果亦即是前品之三輩。

  又本品所示諸因,多契於《觀經》之淨業。《觀經》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又曰:‘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其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觀經》所示,與本品內容,多相吻合。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上文乃本品之首段。明第一類正因,發心念佛,兼受持經戒,自他二利得生。(此文全自《宋譯》。)

  第一類正因,共有六句:(一)受持本經。(二)求生淨土。(三)發菩提心。(四)嚴持諸戒。(五)饒益有情。(六)憶佛念佛。(一)《觀經》曰:‘讀誦大乘。’《觀經約論》雲:‘不讀大乘則不明佛心。不明佛心,則不契佛智。不契佛智,縱生彼國,不得見佛。’今經首雲:‘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此經即此《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此經乃淨土第一經,亦中本之《華嚴》也。又此經乃世尊獨留於將來經道滅盡之際,住世百歲,為末後眾生留作津濟者也。又‘此經’,亦兼指《無量壽經》漢、吳、魏、唐、宋諸譯本,及王氏彭氏魏氏諸會節本。但能受持,均是正因。但此會本,獨稱善本,故持經功德彌勝也。‘晝夜相續’,明勇猛精進,無有間斷。(二)‘求生彼剎’,以受持、讀誦、書寫、供養種種功德,回向淨土。(三)‘發菩提心’。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乃本經之宗,三輩往生之正軌,故重見於本品也。(四)‘持諸禁戒,堅守不犯’此即《觀經》之‘具諸戒行’或‘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蓋無戒則同漏器,雖勤念佛亦難圓滿。(五)‘饒益有情’是菩薩利他行。如《普賢行願品》曰:‘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是故淨業行人,應於眾生廣行饒益。‘所作善根,悉施與之’。指自作之一切功德與善根,悉皆施與一切眾生,令彼離苦得樂。如密教行人。願己之一切功德,悉施一切眾生。眾生一切罪苦,悉皆由我代受。(六)憶佛念佛。‘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蓋念佛妙行,眾善中王。乃妙中之妙,徑中之徑。於正因中,發心念佛,實為首要。

  以上是因,下明其果。因果相隨,如身與影。‘是人命終,如佛色相’。其人如佛,真金色身,卅二相;並具種種如佛之功德莊嚴。‘生寶剎中,速得聞法’。此人命終,色相如佛,並速得聞法。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禅定,盡持經戒,要當作善。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YIN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上第二類正因,其中,共三句:(一)修行十善。(二)晝夜念佛。(三)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一)修行十善。據《法界次第》,十善即是‘止惡’。止前之惡,則不惱於他。行今之善,以利樂一切。(1)不殺生,止前殺生之惡行,當行放生之善。(2)不偷盜,止前盜他財物之惡行,當行布施之善。(3)不YIN欲(不邪YIN),止前於非妻妾YIN欲之惡行,當行恭敬之善。(4)不妄言,止前虛言诳他之惡行,當行實語之善。(5)不绮語,止前绮側乖理之惡語行,當行有義語饒益之善。(6)不惡口,止前惡言加人之惡行,行軟語之善。(7)不兩舌,止前構斗兩邊之惡行,當行和合之善。(8)不貪,止前引取無厭之惡行,當行不淨觀,觀諸六塵,皆欺诳不淨之觀行善。(9)不嗔,止前忿怒之惡行,當行慈忍之善。(10)不癡,(不邪見),止前撥無因果,辟言邪心之惡行。當行正信,歸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上之十善,均是世善。《報恩論》曰:‘凡是善行,皆可往生。但必常常念佛回向,即轉世善為淨因。故佛說諸經,總兼世善。而此十善業,且特說專經(《十善戒經》)。以淨身三,口四,意三諸業,為修持根本也。’

  (二)晝夜念佛。經雲:‘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天親菩薩《往生論》立‘五念門’:(1)禮拜門。(2)贊歎門。(3)作願門。(4)觀察門。(5)回向門。論雲:‘雲何贊歎?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名。’又‘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二者觀察阿彌陀佛莊嚴功德。三者觀察彼諸菩薩莊嚴功德。’今經所雲,正是第四觀察門。或兼口念,則兼第二贊歎門。如是觀察或贊歎,晝夜相續,故雲‘晝夜思維’等等也。

  (三)‘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第一禮拜門。論雲:‘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又‘歸依’即歸命。《往生論注》曰:‘故知歸命即是禮拜。然禮拜但是恭敬,不必歸命。歸命必是禮拜。若以此推,歸命為重。’今經雲,歸依頂禮,復是志心,更兼供養,彌顯精誠。

  《往生論》雲:‘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行成就,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妙因感果,是故臨命終時,蒙佛本願加威。‘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故得‘不驚不怖,心不顛倒’。‘不驚’者,不驚慌失措。‘不怖’者,不畏怖恐懼。‘不顛倒’者,心不錯亂,憶佛之正念依然現前。故得往生。本品經文,未言臨終見佛,但既得往生則佛必然來迎。因佛本願,臨終接引。若無佛迎,則凡夫自力不能往生。今不言者,以此品專論因行,故不多涉往生之果境。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一心清淨。有空閒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不當嗔怒、嫉妒。不得貪餮悭惜。不得中悔。不得狐疑。要當孝順。至誠忠信。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思惟熟計,欲得度脫。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上第三類,有二句:一修行世善。二忙裡偷閒,正念得生。此類指事物繁多之人。平素暇時甚少,未能大修齋戒。更難於一心清淨。如是之人當努力行善。並應忙裡偷閒,善擇時機,遇緣即修,不使空過,亦定得往生。淨宗之妙即在‘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也。(見《報恩論》)

  ‘有空閒時’。承上所言,事物繁多,未能身暇心淨,大修齋戒。則當善用時機,遇閒即修。摒除世慮,勇猛專修。此句‘有空閒時’總貫下文,直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

  ‘端正身心’,端身正意也。《濁世惡苦品》雲:‘汝等能於此世,端身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又《重重誨勉品》曰:‘若曹作善雲何第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是故遇空閒時,首應端正身心也。‘絕欲’者,在此期間絕斷男女間之愛欲。‘去憂’,放下世間憂慮。‘慈心’,與眾生樂之心,今此修持是為饒益有情而修也。‘精進’者,勇猛於修善斷惡也。《輔行二》曰:‘於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華嚴大疏五》曰:‘精心於法,名之為精。精心務達,目之為進。’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於佛法也。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是名為進。本者本源也。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大疏》之義較勝。

  從‘不當嗔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又害賢曰嫉。‘貪餮’。‘餮’者,貪食也。‘悭惜’,《大乘義章》曰:‘吝惜財法稱悭。’即耽著於財與法,不能施捨利人之心。‘中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猶豫不決曰疑。疑念害善根。譬如毒刺。故《萬善同歸集》雲:‘堅信根而拔疑刺。’‘要當孝順’即《觀經》之‘孝養父母’。見於彼經三福之首。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一也。‘至誠忠信’。‘誠’者真心,真實無偽也。‘至’者登峰造極也。誠之極,故雲至誠。‘忠’者,盡心竭力,忠於國家。忠孝二字,為世間美德之本。‘信’,此處指世法,謂真實不欺也。下明第二句,忙中念佛。

  ‘當信佛經語深’。此中‘信’字,指出世法。謂於諸法之實體,三寶之淨德,與世出世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是為信。《唯識論》雲:‘雲何為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淨為性。’又《大乘義章》雲:‘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又《俱捨論》雲:‘信者,令人澄淨。’今聞佛經,並信經語甚深。《大論》曰:‘信為能入。’故能從人乘,而直趨大乘圓門,念佛求生也。復信因果不虛。故信‘作善得福’而精進向善。‘奉持如是等法’,指上述諸善法,‘無得虧失’。‘虧失’者,減損也。以上數句經文(從‘當信’至‘虧失’),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也。

  此下明忙裡偷閒,精進念佛。‘思維熟計,欲得度脫’,即深思熟計,欲脫生死也。‘願欲往生’,捨穢求淨,以一切功德,回向往生也。‘晝夜常念’‘阿彌陀佛清淨佛國’,乃憶佛念佛往生正行也。相續十日十夜,一般行人所需之功行也。一日一夜,乃多善根者,所需之功行也。但隨其善根於十日夜乃至一日夜能不斷絕,命終皆得往生。故雲‘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此第三類正因之行人。其功德遜於前之二類也。

  下明種種往生之人,因行各異,但生彼國已,悉是大乘,鹹同一類。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欲於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隨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行菩薩道’。表諸往生者,皆是大乘也。以下,明上述因行之果。因雖千差,其果一味。大乘行人壽終生彼,悉‘皆得阿惟越致’並悉皆紫金色身,具足卅二種大丈夫相。不但身色如佛,且‘皆當作佛’也。諸往生者,願於何方作佛,莫不隨其心願而得成就。故雲‘從心所願’也。至於成佛之期,則隨行人之‘精進早晚’而異。早日精進則早日成佛,是則平等中之差別也。平等有差別,成佛有早晚也。差別中之平等,則皆當成佛也。故雲:‘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蓋謂求道之心,精進不休,皆當成佛。決無違失其成佛之本願者也。

  ‘佛告阿難’。世尊為喚起會眾之重視,故重呼當機阿難之名而告之曰:‘以此義利故’。此處利有二義:一者堅利如金剛,可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二者利益,因此法門,能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也。蓋謂往生法門之義理,舉體是金剛智慧,故雲利(堅利)也。同時又是大慈悲之流現,普施眾生真實究竟之利。故雲利(利益)也。是故無量無數無等邊世界諸佛,‘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凡夫往生皆不退轉,位齊補處菩薩,此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是故十方如來悉共稱贊無量壽佛也。

 

  •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

  •  


  •  

     

    上一篇:明一法師:《與祖師同行》文摘57
    下一篇:淨空法師:念佛就是積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