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佛教故事

 

玄奘法師如何對待生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玄奘法師如何對待生死?

子午嶺沿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之間的邊際徐徐東進,南折而行,忽然一個拐彎,遂聳成了玉華山。川流不息,沖出四個峽澗,都極為幽邃,它們是:芝蘭谷,鳳凰谷,野火谷,珊瑚谷。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玄奘便圓寂於斯。古者有言,生有時,死有地。玄奘居然應驗了。

627年,玄奘27歲,開始了西域之行。他是隨商隊出境的。他曾經再三上書朝廷,盼望能批准其往天竺去學習佛經,最終無音訊。遂不惜違反法律而去追求真理。見他走了,官方便發布了通緝令,指出:“有僧玄奘,欲入西蕃,所在州縣,宜嚴候捉。”到涼州,通緝令便到涼州,到瓜州,通緝令便到瓜州,好在有仁者相助,玄奘才沒有半途而廢。

玄奘是河南偃師人,慧根深長,十二歲便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之後持缽雲游天下,足跡遍布今之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謙虛請教高僧大德。不過,他終於遺憾地發現,佛教流行中國幾百年,卻爭論紛纭,迷惑久存,信徒也各執其辭,遂發誓往釋迦牟尼的故鄉去澄清問題。

西域路上,玄奘九死一生。風暴、沙漠、雪山、驕陽,迭起襲身。嘗有四天不得飲食,而且常常迷失方向,只能尋白骨和馬糞向前。胡佬之謀害,盜匪之搶劫,甚至部族之強留,也都是致命的危難。然而,玄奘發誓:寧可死,不能屈,並堅持走到了天竺,今之印度。數渡恆河,遍巡聖跡,尤其是在那爛陀寺跟隨戒賢大師的五年學習,使其佛經大明。遵戒賢大師之命,玄奘為眾僧設壇授業,釋義排難,從而名聲鵲起。應戒日王之邀,在曲女城參加法會,連續十八天宣揚大乘之旨,千目仰視,萬耳傾聽,竟無一聲诘責反駁,從而威望隆盛。這是641年春天的情況,玄奘41歲。

然而到佛教之源來學習,是為解決中國的問題,天竺再惬,玄奘也要歸去,遂告別了他的崇拜者和仰慕者,啟程返回。在抵達於阗國的時候,玄奘不忘他是偷渡出境的,便上書朝廷,承認自己私奔天竺,冒犯了憲章。645年,唐太宗下诏,表示歡迎其還,並願見玄奘。

一個徹底追求真理的人不懼怕困難、坎坷,甚至准備犧牲,同時,也能拒絕富貴和權力。當年在赴西域的路上,便有高昌王愛敬玄奘,提出要供養他一生,並奉為國師,讓其民崇拜和仰慕,不過玄奘堅拒,因為其目標並不在地位與生活的優越;在洛陽,玄奘向唐太宗匯報了西域十七年的收獲,唐太宗欣悅有加,覺得其具松風水月之清華、仙露明珠之朗潤,遂建議他輔政治國,不過,玄奘也婉拒了,因為他所追求的不是世俗之顯赫。所以,矢志成事,就當像玄奘一樣去欲無畏。

玄奘返回後,基本上就在長安翻譯佛經,先在弘福寺,後到慈恩寺,又到西明寺,凡十五年,功績豐碩。可惜京師人雜,請教者和好奇者紛至沓來,難有寧日。長期勞作,身體也病倦了。他便上書唐高宗李治,希望恩准往玉華寺去翻譯佛經,度其余生。唐高宗同意了,並批示翻譯佛經的團隊隨之而行。

玉華寺就在玉華山。624年,唐高祖李淵在鳳凰谷建仁智宮,一來避暑、狩獵,二來可以駐兵防御突厥對關中的進犯。周谷城認為,突厥就是秦漢時期的匈奴。到了647年,不足48歲的唐太宗身患風疾,特別懼熱,便改仁智宮為玉華宮,並擴大為五門十殿,巍峨至極,從而修養於斯。唐高宗登基不久,大約是651年吧,下诏廢玉華宮為玉華寺,並還土於民,其原因難測。玄奘便居這裡的肅成院,共四年,有大典翻譯成冊。

664年夏歷正月的一天,玄奘在玉華山過河,趔趄失足,損傷其胫,漸為重病。玄奘顯然有預感,遂吩咐門徒,他的生涯將盡,死了用葦席裹屍,置於深山老林的僻靜之處就行了,因為他的身體不潔,怕染天物。幾個門徒雖安慰了師父,但卻不禁流淚。二十六天後,玄奘便圓寂了。

西安距玉華山有兩個小時的路程。我到這裡的時候是黃昏,天淨若洗、晚霞絢爛。恰有大雁在征,羽翼匆匆,長鳴於空。高岡上的草木和峪溝裡的草木盡管青蔥滿堆,但似乎已有秋風在孕育了。蓦地感到一陣惆怅!玄奘曾經向唐太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太宗不同意,之後,玄奘又向唐高宗提出要到嵩山少林寺工作,高宗也不同意。為什麼皇帝不給玄奘選擇的自由?為什麼非要把玄奘安置在長安不可?是因為玄奘的思想影響天下嗎?皇帝是如何考慮的?玄奘又是怎麼一種感受?我徘徊慷慨,心浸悲涼。

玄奘在玉華山多少留下了一些遺產。我看到了懸空而鑿的供奉釋迦牟尼及其菩薩的巖窟,看到了一棵娑羅樹,還有佛足印石和金剛座石。

 

上一篇:妙善孝心感動天地 功德圓滿化作觀世音
下一篇:漸漸模糊的目標 走不回來的小和尚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