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正果法師:十惡業道抉擇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甲、業道自相

  《瑜伽師地論決擇分》五十九卷說五種相,建立十惡業道自性差別。即:事、想、欲樂、煩惱、方便究竟。《雜集論決擇谛品》亦說五相。如彼論說:‘又殺生等,應以五門分別其相、謂事故、意樂故、加行故、煩惱故、究竟故。’此中意樂攝《瑜伽師地論》的想和欲樂,想與樂所作欲,俱是意樂故。《瑜伽師地論》加行究竟為二,加行是方便,究竟是圓滿,分開別說,更為顯了。並且《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八卷也是這樣分法,如彼論說:‘雲何殺生?謂於他眾生(事),起殺欲樂,起染污心(煩惱),若即於彼起殺方便(加行),及即於彼殺究竟中所有身業。’於余九業道,皆作如是分別。故《雜集論》所說五相即《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五相,又與《決擇分》五相無違,並且便於說明業道自相建立的差別,故這裡依之決擇十惡業道,但次第則依《本地分》而說。
  (1)事:即起殺生等業的所依處事,《瑜伽師地論》、《雜集論》俱說於有情數,非有情數,隨其所應,十惡業道依之而轉。實通三處起,即殺生、邪YIN、妄語、離間語、粗惡語、嗔恚大業道,於有情處起。绮語業道,依名身處起,即依非情處起。偷盜、貪欲、邪見三種,通情非情處起。
  (2)意樂:就是於造作業行的所做事上,生起想意樂,及起當作此業道的意樂。《瑜伽師地論》說:‘想有四種,謂於彼彼非彼想,非於彼彼彼想,於彼彼想,非於彼彼非彼想。’四種想中,唯第三想是業道,以無錯亂故。《瑜伽師地論》說:‘欲樂者,或有倒想,或無倒想,樂所作欲。’樂所作欲,即樂欲所作。這裡的意樂,即包括《瑜伽師地論決擇分》所說的想與欲樂。
  (3)煩惱:即貪嗔癡,如其所應,或總起,或別起。即造殺生等業時,由貪等煩惱相應,或貪嗔同起,或貪癡同起,或嗔癡同起,或貪嗔癡一切皆具。
  (4)加行:即殺生等業的作用,或由自己,或教他人發起身語意三業,進行殺生等的方便,即於樂欲所作發起的三業,如策劃、布置等,皆為究竟完成樂欲所作業的加功用行,故名加行。
  (5)究竟:即於樂所作業,由彼彼加行、殺生等業道,或於當時圓滿,或於後時圓滿,是為究竟。
  殺生等惡業,若上述五相不具,此業即非圓滿業道所攝。若五相具足,此業即是圓滿業道所攝。
  此下以五相分別建立十惡業道:
  (1)殺生:殺生業道以有情數眾生為事。意樂即能害者於眾生所,作眾生想,及起必殺害的樂欲。這種想即名於彼眾生不顛倒想,依此想作如是欲心:我當殺害彼眾生,如是名為殺生意樂。這能殺害眾生的人,或由貪煩惱所蔽,或由嗔煩惱所蔽,或由癡煩惱所蔽,或貪等二種煩惱所蔽,或貪等三種煩惱所蔽,而起殺生的造作心,是名煩惱。用意樂與煩惱,由自己、或教他人,發起方便加害眾生,是為加行。若由加害之時,被害眾生當即命終,便於當爾之時說名成就究竟業道。若加害之時,被害眾生未即命終,於後時捨命,由此方便彼眾生命終時,說名後時成就業道。

  (2)偷盜:偷盜業道以他人主權所攝的有情數與非有情數為事。意樂,即於他人所攝事起想,及於彼起偷盜樂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起一或起二或具起三種。加行,即自作教他作等種種偷盜業行。如挖牆竊盜,伏道劫奪,拒債不償,受寄不還,谄诳詐取,以勢力脅迫等。究竟,《瑜伽師地論》說移離本處,《雜集論》說取為己有。二義兼取為善,以為利他而盜,或由憎嫉等,以嗔恚心破壞他人所攝之物,雖不取為己有,亦成業道故。
  (3)邪YIN:邪YIN業道事,即非所應行欲行之女,或雖所應行,於非支、非時、非處、非量,及不應理的一切男與不男。支是支分,除產門外,所有余分,皆名非文。非時有五,若穢下時、胎圓滿時、飲兒乳時、受齋戒時、有疾病時、是名非時。非處,即諸尊重所集會處、或塔寺中、或大眾前、或地高下,如是等處,說名非處。過量行欲行,名為非量。此上即說,雖是自己妻妾,若於非支、非時、非處、非量行欲行,亦是邪YIN。除己妻妾,於一切男及不男,無論其屬自屬他,皆不應行欲行,若於彼等行欲行,是不守世間體法的非理邪行,故說名不應理。意樂,即於彼彼女男等起彼彼想,是想不錯亂,及依此想起近習樂行之欲,總為意樂。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自行、教他,或公顯、或隱竊、或因谄诳方便、或因委托,或由威勢等而行邪行。究竟,即兩兩交會。
  (4)妄語:妄語業道事,即見聞覺知,不見不聞不覺不知。意樂,即於見聞等翻作不見聞等想,不見聞等,翻作見聞等想,即別異想;起覆藏想樂說之欲,即欲別異說;總為意樂。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不具。加行,即用語言自說,或教他說,或書寫文字,或默默表認,或動肢體表相,或為作證等。無論為自己或為他人,而於見聞覺知言不見聞覺知,於不見聞覺知而言見聞覺知,乃至默認現相等,都是妄語。究竟,即聽者,或對論者領解其義。
  (5)離間語:離間語業道事,即諸有情,若本和合,若不和合。意樂中的想,即俱於彼和合有情不和合有情,起乖離及不和合想。欲樂,即依此想而起樂彼有情乖離及不和合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為乖離故,以實事或非實事毀訾於他,而發語言,或自說,或教他說。《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復次,若以實事毀訾於他,為乖離故而發此言,名離間語。或以不實假合方便以為依止,為損壞他而有陳說。或依親近施與,或依知友給侍而有陳說,名離間語。若自利緣,或損他緣,或由他教,或現破德(宣說他無實德),或現怖畏,為乖離故,或自發言,或令他發,如是皆名離間語罪。’究竟,即所破的人領解其義。
  (6)粗惡語:粗惡語業道事,即於諸有情能引起恚惱損害。意樂,即覆善語說粗語想,及起樂粗言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不具。加行,即自說或教他說粗惡語言。《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復次,若有對面發辛楚言,名粗惡語。或不現前,或對大眾,或幽僻處,或隨實過,不隨實過,或書表示,或假現相,或依自說,或依他說,或因掉舉,或因不靜、或依種族過失,或依止過失,或依作業,戒禁現行過失,或自發起辛楚之言,或令他發,如是皆名粗惡語罪。’即依於環境與彼有情的實有過失,及其操業過失等而說非可愛語,皆是加行。究竟,《瑜伽師地論》說:‘謂呵罵彼’。妄語離間語,必令他了解才成業道。此粗惡語不待他解,但發即成,以所說惡語不必對境了解,或雖了解,彼不生恚惱,皆可成業道故。
  (7)绮語:绮語業道事,即能引發無利之義。意樂,即起說绮語想,及起樂說绮語之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勤勇地以種種聲音宣說無義利語。《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巷說:‘復次,若有依舞而發歌詞,名為绮語。或依作樂,或復俱依(舞樂),或俱不依,而發歌詞,名為绮語。若佛法外能引無義所有書論,以愛樂心,受持贊美,以大聲音而為諷頌,廣為他人開示分別,皆名绮語。若依斗訟诤競發言,或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賊論、廣說乃至國土等論,皆名绮語。若說妄語或離間語、或粗惡語,下至不思不擇發無義言,皆名绮語。又依七事而發绮語,謂斗訟诤競語,諸婆羅門惡咒術語,苦所逼語,戲笑樂游之語,處眾雜語,顛狂語,邪命語,如是一切名绮語罪。’究竟,《雜集論》說:‘正發此言’。即正說绮語,便成業道,以不待他有情了解故。
  (8)貪欲:貪欲業道事,即他所攝財產。意樂,即於他財起耽求想,及起欲為己有的愛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思量籌度,欲為己有,乃至於所思想的事,發起種種欲念,皆是加行所攝的非圓滿的貪欲業道。如起欲念:‘如何能令他家父母妻子財產等歸屬於我。怎樣能令他知道我是少欲知足者,住正念者,是聰慧者,是多聞者,是持戒者。怎樣能令他人恭敬我,供養我。怎樣能令自己當來生於天上,以勝妙五欲為游戲。’
  廣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所說應知。究竟,《瑜伽師地論》說:‘謂於彼事定期屬己。’《雜集論》說:‘決定執為己有。’又貪欲圓滿,須具五相,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復次,略由五相,建立貪欲、嗔恚、邪見圓滿自相。何等名為貪欲五相?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三有饕餮心(貪財為饕,貪食為餮),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心,凡彼所有,何當屬我。五有覆蔽心,謂貪欲纏之所覆故,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設於自財,有耽著心,無余心現,當知此非圓滿貪欲意惡行相。如是有耽著心及貪婪心,無余心現,亦非圓滿貪欲之相,如是廣說,乃至如前所說諸相,隨缺一種,即非圓滿貪欲之相,若全分攝,乃名圓滿貪欲之相。’
  (9)嗔恚:嗔恚業道事,即於諸有情能為恚惱損害。意樂,起覆善心作損害想,及起損害等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或不具。加行,即起損害思等。如作是思:彼於我有無義欲,故我於彼當作無義。又作是思:彼於我所已作、正作、當作無義,我亦於彼當作無義。又作是思:雲何令我於能損害怨家惡友而得自在,縛害驅擯,或行鞭撻、或散財產、或奪妻妾、朋友、眷屬及家宅等。又作是思:雲何令彼能損於我之怨家惡友,自遭諸苦惱事。乃至思維:願怨家等,發起某種身語惡行而喪失財產、眷屬、善法;身壞命終,生諸惡趣。如是等思,皆是加行所攝的非圓滿的嗔恚業道。
  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廣說應知。究竟,即決定加害,或損害的日期決定。又嗔恚圓滿,亦須具三相,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何等名為嗔恚五相?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不如理隨憶念故。四有謀略心,謂於有情,作如於是意:何當捶打,何當殺害,乃至廣說故。五有覆蔽心,謂如前說(貪欲中,更貪為嗔即是)。於此五相,隨缺一種,即非圓滿嗔恚之相。若具一切,方名圓滿。’
  (10)邪見:邪見業道事,即實有義。意樂,即於實有義起非有想,即於彼誹謗起愛欲。煩惱,即貪等三毒,或具不具。加行,即起誹謗因果等之思等。總有四種:即謗因、謗果、謗作用、謗實有事。謗因,即誹謗無有善惡行等。謗果,即誹謗無有善惡所招的異熟果。
  謗作用有三種:一謗無父母作用,父母各有二德:一可敬福田,若供養承事,增長福業,若殺害損惱等,成大重罪。二任持相續,即托父親的種子,母親能任持,相續生長。謗無父母的殖種和持種用,及極重的善惡業因用,是為誹謗無父母作用。二謗無往來作用,即否認有前世後世。三謗受生作用,即謗無結生相續的化生有情。
  謗實有事,即誹謗無真阿羅漢等。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復次,若作是思:決定無施,是名邪見。廣說乃至謗因、謗用、謗果、壞真善事,如是一切皆名邪見根本業道。’
  問:一切不正的執見皆名邪見,為什麼如來於惡業道之中唯說誹謗因果等四種名邪見呢?《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有此問答文,茲節錄如下:‘問:一切倒見皆名邪見,何故世尊於業道中但說如是誹謗之見名為邪見?答:由此邪見,諸邪見中最為殊勝,何以故?由此邪見為依止故!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斷諸善根。又此邪見,最順苦業,懷邪見者於諸惡法隨意所行,是故此見偏說在彼惡業道中。當知余見,非不邪見自相相應’。究竟,即決定誹謗。此邪見圓滿,亦須具五相,如《瑜伽師地論》五十九卷說:‘何等名為邪見五相?一有愚癡心,謂不如實了所知故。二有暴酷心,謂樂作諸惡故。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理分邪推求故。四有失壞心,謂無施與、愛養、祠祀等,誹謗一切妙行等故。五有覆蔽心,謂邪見纏之所覆蔽,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出離故。於此五相隨缺一種,即非圓滿邪見之相!具一切分,乃名圓滿。’
  乙、三根發業與究竟差別
  以上所說十惡業道,每一支都是由貪嗔癡三根為發業的煩惱。為加行時各支皆有三種的差別,究竟則唯由貪、或唯由嗔、或唯由癡,或貪嗔癡隨一究竟。這裡分述如下:
  (1)殺生業道:若為求得血肉等,或為奪取財物等,或受他人雇用,或為報他人思,或為朋友,或希望作朋友,或為衣食等奉主人等教命,或想彼能衰損,或想彼能障礙財利等,而行殺害,如是一切,名貪所生殺生業道。
  若想彼於己樂為無義,或想彼於已曾為無義,或恐彼於己當為無義,或見彼於己正為無義,而行殺害。或依於己身、於親友、於仇怨,在過去現在未來,已為無義,正為無義,當為無義,共為九惱事,而行殺害。如是一切,名嗔所生殺生業道。
  若妄計殺生為正法,謂己是其余眾生的善友,彼因我殺,身壞命終當生天上。或心作是念;為尊長故,法應殺害,如為尊長生日等事而殺生等。或作是心:謂有誹毀天神、梵世主、罵婆羅門,法應殺害。或計於殺生業,作及增長,皆無異熟果報,向他人宣說,勸其行殺害,彼人由勸故,遂行殺害,能勸者得殺生罪。由如是等心而行殺害,是名從癡所生殺業。此後所說謬計殺生,作及增長,皆無異熟果等,是從癡所生殺生的道理,於諸余業道,乃至邪見,當知亦爾。即妄計偷盜無異熟果,乃至妄計邪見無異熟果,皆是從癡所生偷盜,乃至是從癡所生邪見。或有妄計以其父母、親愛眷屬擲置火中,或斷食、投巖、棄於曠野,是真正法。如是一切,皆名癡所生殺生業道。
  (2)偷盜業道:於他財食饕餮而取,即凶暴地貪取他人的財食。或為他人雇用,或為思所攝,或祈求後思,或為衣食等奉主人等教命,或為得稱譽,或為得安樂,而行劫盜,如是一切不與取業,皆是從貪所生。
  若作是思:彼於我所,樂行無義,廣說乃至行九惱害事增上力,而行劫盜。不必貪著彼所有財,不必希求諸余財物,是嗔恚所生不與取業。或由憎恚他故,焚燒聚落、捨宅、財物、珍玩、資具,當知是觸嗔恚所生,是盜相似罪。或此盜罪更為增強,或由憎彼故,令他劫奪,破散彼財,他受教命依行其事時,能教的人所得不與取罪,是從嗔恚所生。如上所說,不與取業,皆是從嗔所生。
  若作是心:為尊長故而行劫盜,是為正法。或作是心:若有誹毀天神,大梵天王,罵婆羅門,於法應奪彼財物。或作是心:若為祠祀支分,或為祠祀事具,於法應行劫盜,如是等不與取業,皆是從癡所生,余妄計於偷盜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業,准殺生中說應知。
  (3)邪YIN業道:若見到或聽聞到有不應行的事,便起不如理的作意,分別取相,由貪欲纏之所纏縛而行非法欲邪行,或欲攝受朋友,或為衣食等承主教命,或為存活希求財谷、金銀、珍寶而行邪行,如是一切,名貪所生欲邪行罪。
  若作如是思:彼於我所,樂行無義,廣說乃至九惱害事以為依止,而行邪行,非彼先有欲纏所纏,然於相違非所行事,為報怨故,勉勵而行邪行,若嗔所生欲邪行罪。或由憎彼故,以彼人妻妾令他人毀辱。若受教者,行欲邪行,能教人便觸嗔恚所生相似欲邪行罪,或更尤重。如是一切,名嗔所生欲邪行業。
  若作是心:由母及父親,或他婦女,命為邪欲事,若不作者,便獲大罪,若行此者,便獲大福,這是以非法為法,而行邪行。是名從癡所生欲邪行罪。余妄計於欲邪行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業,准殺生中所說應知。
  (4)妄語業道:若為利養,或為稱譽,或為安樂,而說妄語,如是一切,若貪所生妄語業道。
  若有依九惱害事,而說妄語,名嗔所生妄語業道。
  若作是思:為諸尊長,或復持牛戒者為牛,或祠祀天者為祠具,於法應說妄語。如是妄語,從癡所生。若作是心:諸有沙門,若婆羅門,違背諸天,違梵世主,違婆羅門,於彼等人說妄語,稱順正法。如是妄語,從癡所生。若作是計:於正法,作正法想;於毗奈耶,作毗奈耶想;以覆藏想,妄語破僧,無有非法。如是妄語,亦從癡生。余妄計於妄語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業,准殺生中所說應知。
  (5)離間語業道。(6)粗惡語業道。如妄語業道所說由貪等為加行發業,有三種差別,如是離間語業和粗惡語業,亦有三種差別,准例應知。若妄計離間語業、粗惡語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離間語業和粗惡語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7)绮語業道:若為戲樂,或為顯己是聰睿者,或為財利、稱譽、安樂而行绮語,是名貪所生绮語業道。
  若有依止九惱害事,而說绮語,名嗔所生绮語業道。
  若有於中欲求真實,為求堅固,為求出離,為求正法,而行绮語業,是名從癡所生绮語業道。若妄計於绮語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绮語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8)貪欲業道:若有人於他非怨有情所有的財物資具,先取其相,希望追求的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願當屬我。此是‘於他資財決定執己有’《雜集論》的貪愛之前而生的貪愛,即立此名貪加行,名貪所生貪欲業道。
  若於他人財物不計為好,但由九惱事增上力故,起如是心:凡彼所有,皆當屬我。此是從嗔恚而生貪愛,名嗔所生貪欲業道。
  若作如是的計執:大自在天,遍淨天,帝釋天,大梵天王等注心多住,能獲大福佑,作如是意,注心多住,若癡所生貪欲業道。若妄計於貪欲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貪欲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9)嗔恚業道:若為財利、稱譽、安樂,於他有情起損害心,是從貪愛而生嗔恚,名貪所生嗔恚業道。
  若由九惱事增上力故,從怨怼想而起損害心,名嗔所生嗔恚業道。
  若住於此法,及外道法的所有沙門與婆羅門,憎惡他人受持的執見,於他見所,及受持彼見的沙門與婆羅門所,起損害心,名癡所生嗔恚業道。若妄計於嗔恚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嗔恚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10)邪見業道:若作是心,諸人有撥無妙行惡行因果等的執見,彼於王等能獲大供養及衣服等,即以此事增上力故,起撥無因果等見,名貪所生邪見業道。
  若作是心:持說有布施、有受者的因果等見的某人,違害於我,我今不應與怨怼人同志,由憎恚故,起如是見說:無施與、無受者的因果等,名嗔所生邪見業道。
  若由非理作意,於法思惟、籌量、觀察,由此方便所引尋伺發起邪見,名癡所生邪見業道。若妄計於邪見業作及增長,無異熟果等,亦是從癡所生邪見業。如殺生中廣說應知。
  如上所說十惡業道,為加行時雖有貪嗔癡三種發生差別,但究竟時圓滿業道則各有不同。殺生、粗惡語、嗔恚業道,貪嗔癡為加行,由嗔究竟。若有慈悲,必不殺害,損害他有情故。偷盜、邪YIN,貪欲業道,貪等三毒為加行,由貪究竟。若有無貪善根,必不造作偷盜、邪YIN、貪欲業故。妄語、離間語、绮語三種,貪嗔癡為加行,於三毒中隨由一種究竟。具三善根有情,必不說妄語等三惡業故。邪見業道,貪嗔癡為加行,由癡究竟。起邪見有情,由有迷理無明故。《瑜伽師地論略纂》卷第四攝頌說:‘殺粗嗔由恚;盜邪貪由貪:三三邪見癡;惡業道究竟。’
  還應該知道,貪等三不善根正發業的,唯是無明。助發業者則不決定。這裡依據《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所說三不善根發十不善業,是隨增義說,非不用癡。《緣起經》中說無明具十一種殊勝事故,如理應思。
  丙、十惡業道輕重差別
  《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說:十惡業道,由五因緣成重。即:一由意樂,二由方便,三由無治,四由邪執,五由其事。分別蓥述如下:
  (1)殺生業道:由五因緣故,殺生成重:一由意樂故重,即由猛利的貪欲、嗔恚、愚癡意樂所作。二由方便(加行)故重,即於殺生事應作、正作、已作,心便踴躍。心生歡悅。或有自作,或復勸他作,於所作殺生事稱揚贊歎,見著同行殺生的人,意便欣慶。或由長時思量,長時蓄積怨恨心已,殺彼眾生。或於殺生不休息地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於一時間內,損殺很多眾生。或以堅固發業因緣而行殺害。或令被殺眾生起大恐怖,無所依投而後殺害。或於孤苦貧弱哀戚悲泣等有情而行殺害。如是一切由方便,名重殺生。三由無治故重,無治就是無對治法。若人唯行殺害,不能於日日中,乃至極少時分受持一學處(一條戒)。或亦不能於每月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及半月等受持齋戒。或亦不能於時時間修惠施作福,及問訊、體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猛利增上慚愧,悔所作惡。又不能證得世間離欲的禅定等。又不能證實法現觀,而成初果聖人。如是一切,由無對治法故,名重殺生。四由邪執故重,若諸沙門,或婆羅門,於邪祠祀,執為正法而行殺害。又作是念,殺羊等無罪,由彼羊等,是梵天王為資助人類生活所化,起此邪見而行殺害。諸如是等,皆由邪執故,名重殺生。五由事故重,若殺害大身眾生,或有殺害人與人胎,或父或母,及余可尊敬崇重的師長等,或有殺害歸投於己的有情,或委托信任於己的有情,或殺害諸有學無學聖者、殺害菩薩、殺害阿羅漢、殺害獨覺,或知道如來性命殺不著,於如來作殺害意,惡心出佛身血,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殺生。與如上所說因緣相違而殺生者,名輕殺生。
  以上所說由五因緣成重殺業,准知余九惡業亦由五因緣成重業道。唯第五由事故輕重差別不同,故此下唯說偷盜等由事故成重的意義。
  (2)偷盜業道:若多劫盜,劫盜妙好物,劫盜委托信任於己之人的財物等,劫盜孤貧人財物,劫盜佛法中出家眾,入聚落而行劫盜,劫盜有學聖者,或阿羅漢,或諸獨覺,或僧眾、佛塔、寺廟,所有財物。如是一切皆由事故,名重偷盜業。
  (3)邪YIN業道:行不應行中,若己母,母之親戚,及朋友委托信任於己之他妻。或住禁戒、或比丘尼、或沙彌尼、或正學女,如是一切,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支行中,若由面門,是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時行中,若受齋戒,若胎圓滿,若有重病,是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非處行中,若佛塔、若寺廟,是由其事故,名重欲邪行。
  (4)妄語業道:若為了诳惑以多取他財,或妙勝物而說妄語。若於委托信任自己的朋友,或父母、或師長,乃至於佛前而說妄語。或有妄語令他殺生,或有妄語令他損失財物,及與妻妾。或有妄語成辦極重殺生,成辦重不與取,重欲邪行。如是一切,皆由事重故,名重妄語。或有妄語,能破壞和合僧,於諸妄語,此最尤重。
  (5)離間語業道:若對於長時積習的親愛有情而行破壞,或破壞他人令離別善友、父母、男女,破壞和合僧。若離間語能引起殺生、不與取、欲邪行。或有離間語成辦極重殺生,成辦重不與取,成辦重欲邪行。如是一切,皆於事重故,名重離間語。
  (6)粗惡語業道:若於父母及余師長,發粗惡言,或以不實不真的妄語,如現前毀罵呵責他人為盜賊等,皆是由事故,名粗重惡語。
  (7)绮語業道:绮語有兩類:一是屬於妄語、離間語、粗惡語所攝的绮語,此等绮語,隨妄語等三種的輕重而名輕重。故《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說:‘凡諸绮語隨妄語等,此語輕重,如彼應知。’二是能引發無義利的绮語,若依斗訟诤競等事而發绮語。若以染污心於能引無義外道典籍,及於彼典籍承受、讀誦、贊詠,廣為他說,皆是由其事故,名重绮語。若於父母、眷屬、師長調弄輕笑,現作語言,不近道理,亦由事重,名重绮語。
  (8)貪欲業道:若於僧伽佛塔所有財物,起貪欲心。若於自己功德起增上慢,而自謂是智者,乃至於國王、大臣、豪貴、師長及諸聰睿同梵等,起增上欲,貪求利養,皆是由其事故,名重貪欲。
  (9)嗔恚業道:若於父母、眷屬、師長起損害心。於無過貧窮孤苦可哀愍者,起損害心。於至誠心來歸投於己者,及於有恩者,起損害心。皆是由其事故,名重嗔恚。
  (10)邪見業道:若此邪見能引發誹謗一切事的邪見,名極重邪見。又誹謗無世間真阿羅漢、無聖果、無聖行、無因果等,皆是由其事故,名重邪見。
  除如上所說五因緣相,隨其所應,與彼相違的十種惡業,皆為輕業。
  丁、十不善業果報
  果相差別,總有五種:(1)異熟果,即依有漏的善不善業,所招感的自相續的異熟無記法。因是善惡,果是無記,異性而熟故名異熟。(2)等流果,即三性色心等法,由親因緣所生起的,是名等流果。等是同義,流是類義,果因同類,故名等流。即種子生現行,與現行熏種子,及種子生種子,皆由親因緣所生,是真等流果。或似先業,後果隨轉,亦是等流果,如由殺生得短命報,果報與因行有相似義,由令他有情短命,以致自命亦短,短命相似,故得名等流果。但此生得短命報,實是增上果,取其生命的短長分限相似,假立等流果名。(3)離系果,即依無漏道斷障的善無為法,永離系縛,故名離系果。(4)士用果,士是士天,即有情的異名,由諸有情,借諸工具所成辦的事業,如工業品和農作物等都是士夫力用所成辦的,故名士用果。(5)增上果,即除前四果外,余所得果,皆名增上果。此體甚寬,通有漏無漏等,這五果名義,廣如《成唯識論述記》四十六卷所說應知。
  十不善業的果報,在五種果中,無離系果,唯有余四。於余四中,唯說三種果報:一異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為什麼不說士用果呢?因為離開異熟等三果之外,無別增相故。
  (1)異熟果: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第八卷,及《對法論》都說,於三惡趣中,隨下中上品,受傍生、餓鬼、地獄異熟。《華嚴經十地品》則說下品是餓鬼因。
  (2)等流果:即造十不善業者,受異熟果已,由三惡趣中來生人同分中,余業未盡,每一惡業,復受兩種果報。
  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地品》第三十五卷說:‘於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YIN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得不隨意眷屬。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诳。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诤訟。绮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嗔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恆被於他之所惱害。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谄曲。’
(3)增上果:1.由殺生業增上力故,於外所得器世界不美好莊嚴,飲食、果實、藥物等皆少光澤,本質勢力和成熟量皆微劣不佳,吃了不易消化,或生長疾病。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非時中夭而死。2.由偷盜業增上力故,眾果鮮少,果不滋長、果多朽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諸果干枯,或全無果。3.由邪YIN業增上力故,所得的住處環境,多諸便穢,泥糞不淨,臭處迫窄,多生不淨的臭惡之物,凡諸所有,皆不可樂。4.由妄語業增上力故,在陸地做農作物等,在水道中經營舟船事業等,皆不能得豐盛的收獲和利息,事多艱辛,人事亦不和合,多諸怖畏恐懼等因緣。5.由離間語業增上力故,依住的器世界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多諸怖畏恐懼因緣。6.由粗惡語業增上力故,所依器世界住處,多諸株杌,荊棘毒刺,瓦石沙礫,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泉干竭,土田鹼鹵,丘陵坑險,多諸怖畏恐懼因緣。7.由绮語業增上力故,所有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或雖結實生而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伫,園林池沼,多不可樂。多諸怖畏恐懼因緣。8.由貪欲業增上力故,世間所有的盛事,經歷每月日時,漸漸衰微,唯減不增。9.由嗔恚業增上力故,多諸疫疠,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狼,雜惡禽獸,蟒蛇蝮蠍,蚰蜒百足,魍魉藥叉,諸惡賊等。10.由邪見業增上力故,世間所有的第一勝妙花果悉皆隱沒,諸不淨物乍似清淨,諸苦惱物乍似安樂,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此等增上果義,皆依《瑜伽師地論》第六十卷而說。

 

上一篇:十惡業的三惡道果報及投身人道之果報
下一篇:達真堪布:十善業與十惡業表解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