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來源(1)
有個少年請教一位智者:"我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愉快的人?"
智者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把自己當成別人。"少年說:"這是說,在我感到痛苦時就把自己當成是別人,痛苦就減輕了,當我喜悅時把自己當成別人,喜悅將變得平和中正。"
智者點頭,接著說:"第二句話,把別人當成自己。"少年說:"如此就可以真正同情、理解別人的需求,在別人需要時給予恰當的幫助。"
智者兩眼發光,繼續說:"第三句話,把別人當成別人。"少年說:"如此是要尊重每個人的獨立性,在任何情形下都不可侵犯他人。"
智者說:"第四句話,把自己當成自己。"少年說:"這句話的含義我一時體會不出。這四句話之間有許多相矛盾之處,我用什麼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呢?"
智者說:"用一生的時間和經歷。"
人到世間上來莫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如何擁有快樂呢?
其一,快樂來自家居和諧。一個家庭裡,每一分子都應該為家庭的和諧貢獻,不能自私、執著、計較。如果有人每天只想外出散心、郊游,把家庭視如牢獄、冰窖,甚至本來是親人骨肉卻當成仇人相聚,這樣的家庭生活如何會快樂呢?
其二,快樂來自天然環境。居家在山邊,可以在山居小路散步;居家在水邊,可以在河川堤岸休閒。居家附近有公園、市場,散步、購物當然都能稱心如意;假如居家在人煙稠密的大樓,出門舉步艱難,或是住在偏僻陋巷,進出都感不便,當然就會心浮氣躁。古代孟母所以要三遷,現代的富貴人士所以要找風水寶地,就是因為環境會影響人的心情。環境對於吾人的快樂與否至關重要。
其三,快樂來自人際關系。一個人處身社會,總會有許多朋友。平時參與各種社交活動,和各種人士互動往來,假如自己會做人,經常幫助、贊美別人,則"敬人者,人恆敬之",別人也會對我們贊美、幫助,人際互動融洽,當然就會感到快樂。反之,有的人處事不夠圓融,經常嫌這個不好或怪那個不是,自己沒有培養好因好緣,自然不會獲得友誼。難堪、煩惱一大堆,人生怎麼會快樂呢?
其四,快樂來自心胸寬廣。有時候別人有心把快樂帶給你,可由於你心胸不夠寬廣,沒有容納的空間,快樂則會自然遠離。懂得包容,就不會锱铢較量。心胸豁達開朗的人,凡事看得高遠,不會被眼前得失所蒙蔽;心量狹隘自私的人,處處與人計較,無法成就大器。一如杜甫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現其一心為民的廣闊胸襟,如果能以豁達的心胸包容一切,自然能看見美好的世界。
其五,快樂來自內在的寧靜。聖雄甘地一生大部分時間住在牢獄裡,但他無時無刻不感到安穩自在,就因為他內心永遠保持著寧靜與淡泊。不論環境如何紛亂,我們每個人都要讓浮躁不安的思緒找到一個出口,從內在的寧靜中尋得真正的快樂。
其六,快樂來自主動的關懷。心懷慈悲的人常會主動關懷別人,如觀世音菩薩常做"不請之友",以三十二應化身尋聲救苦,故為眾生所尊崇、信仰。從別人的給予中所帶來的快樂與滿足只是一時的,主動地布施關懷他人,帶來的心靈快樂才是真實的。
其七,快樂來自自己內心。是快樂還是煩惱,要靠我們內心去制造。假如能將內心的產品改良,給別人一些利益,多為別人著想,快樂自然就會從心裡源源不斷而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每個人都希望過得幸福,但是,有人心中往往充塞著執著、乖戾、嫉妒、驕慢等不良的種子。有的人一味追求物質,追求享受。其實,快樂的人生不在山珍海味,而在清和淡雅;不在盲目追求,而在真誠相待;不在別人的施捨,在自己的努力;不在遙遠的未來,在當下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