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上說:「如果在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日常生活當中,不論在什麼時候,不論在什麼地方,總是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不動道場,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真正的淨土,心淨則土淨。淨土在哪裡?真正的淨土是在心裡頭。你現在就居淨土,將來捨報之時,一定往生彌陀淨土,這個淨土跟淨土感應。
一個人在生活、工作、應酬裡面,果然能夠守住《金剛經》上的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一相三昧,在這個境界裡面得平等了。你順境裡面不生貪愛,心是平靜的,逆境裡頭不生瞋恚,順逆境裡面,你能夠保持著清淨心、平等心,這是佛家講的:「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能夠修這兩種三昧,佛在經上說,「譬如這個地有種,這個地已經有了種子,土壤肥沃,這個種子一定生根發芽,茁壯結果。」這個比喻,是比喻我們修學的人,你要能夠遵守佛在經教裡面給你講的原理、原則,把這些道理、這些方法,應用在生活上。
所以,大家一定要曉得,佛經裡面講的道理什麼道理?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理;所講的方法是生活的方法、工作的方法、處事待人接物應酬的方法。它講的是這些東西,跟我們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沒有一絲毫脫節,所以你學了,你馬上就能夠派上用場,決定不是所學非所用,如果所學非所用,我們學它干什麼,佛怎麼能稱之為圓滿智慧?世間有不少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給我們講了許許多多的大道理,但是這些大道理與生活不相干,用不上,所謂是「談玄說妙」。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時候「清談」,與生活脫節了,談得很玄,談得很高,一樣都用不上,那就不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智慧,一定叫一切廣大的群眾、一切眾生,學了之後現在就得利益,現在就用得上,這個才叫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佛在一切經裡講的東西,要跟我們生活脫節了,我們這個飲食、起居,衣食住行要不相關了,佛這些經典不能稱之為高度的智慧。這是我們要把佛法本質認識清楚,然後曉得佛法跟我們是什麼關系,我們有什麼關系?我們為什麼要學它?
過去歐陽大師,歐陽竟無說得很好,「佛法是今世所必需」,必需就是不能缺少的。誰不能缺少?每一個人都不能缺少。無論你是男女老少,你是過什麼樣的生活,你是從事某一個行業工作,統統是必需的,沒有一個是例外的。乃至於學其他宗教的,他也必需,也不能離開,你要是離開了,你什麼都學不到。你要是學會了,這是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唯有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才能帶給你這一生真正的幸福,帶給你這一生真實的美滿。這麼好的東西,我們要不認真學習,那不是叫自甘墮落嗎?自甘受苦嗎?這哪裡是一個聰明人?哪裡是個智慧的人?我們學佛,我們今天明白了,搞清楚了,佛法的真實利益我們得到了,今天學,今天就管用。
我們得到這樣殊勝的好處,也應當把這個好處,介紹給我們的親戚朋友,介紹給我們常常接觸的人,我們願意給他分享,把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介紹給他,這就是度眾生,就是利益眾生。大家都能夠依佛法修學,我們社會就好了,我們就能過太平日子,就能過繁榮興旺的生活。所以,利他最後還是自利,我幫助大家,大家幫助我,共同造成一個美滿、安定、繁榮、富裕的社會,我們大家共同來享受,這是佛法現前的利益。如果現前的利益我們享受不到,那要講將來更殊勝的利益,誰能相信?現前就得到利益,後來那一種殊勝的利益,我們才會相信,才能夠接受。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集) 1998/5/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3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