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下面是講功夫。‘一心亦二種’,一心不亂是功夫。‘不論事持理持’,事持理持,實在講都是一樣的,所以在因上一樣,果上就一樣。譬如我們凡夫,說老實話雖然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但是什麼叫心性你沒搞清楚;如果你搞清楚了,你就明心見性,那就不是凡夫,是法身大士。所以諸位要曉得,上智是指法身大士、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人家才叫理持;沒有證到法身以前的,統統是事持,是下愚。玄奘大師在《八識規矩頌》裡面稱阿羅漢,“愚者難分識與根”,那個愚者是指阿羅漢,阿羅漢還是愚者,事持。無論事持與理持,都是“真信切願、一心持名”,換句話說,“因”一樣。文殊、普賢是理持,瑩珂法師是事持,他跟文殊、普賢都是真信、切願、一心持名,這三條沒有兩樣。換句話說,往生西方世界的因,等覺菩薩跟凡夫是平等的,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也平等;因平等,果當然平等。所以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圓證三不退就是果平等,這就是“不論事持理持”。
論功夫,‘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伏除煩惱,煩惱沒斷,只是你這句佛號得力,能把煩惱伏住,不起作用了。這個通常我們叫它做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很淺的事一心,算是事一心了,事一心功夫淺的。假如把見思煩惱斷掉,那是事一心功夫深的。我們曉得,見思煩惱在教下裡面講,見惑三界共有八十八品,思惑三界有八十一品,你能夠斷個幾品、伏個幾品,是事一心功夫淺者;能夠完全斷掉,是事一心的圓滿。所以,事一心裡面也有三輩九品,這是說不管是哪一種持法,論這個斷煩惱的功夫。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開是講開悟,就是念到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本性佛’,見性就是見本性佛,禅家叫見性,這個地方叫見本性佛。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本性,這個都叫理一心。無明有四十一品,在圓教裡面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就是見一分本性佛。由此可知,淨宗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是什麼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無明有四十一品,換句話說,理一心就有四十一品,四十一個階級,從初住到等覺,看你無明斷多少,品位不斷向上提升,這個叫“理一心”。這是說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