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方法
據《大阿彌陀佛經》上說:有一天,釋迦佛容光煥發,並現出種種希有瑞相,侍者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世尊何以今日顯得特別高興,而且光明瑞相也比往常更為殊勝微妙呢?佛說:“你問得很好!你今天這一問的功德,勝過供養一天下的聲聞,緣覺,也比累劫布施六道眾生所得的功德,更超過百千萬倍還不止,為什麼呢?將來十方世界中所有諸天,帝王,人民,飛蠕動之類的眾生,都因為今天這一問,而獲得究竟圓滿的解脫之道。我們從這一段經歷上看,原來釋迦佛在剛要宣說阿彌陀佛之時,己是先存於心而形於色,所以容顏瑞相更勝於往常,可見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有感於諸佛,已經夠深刻的了,何況對於一切眾生,能不大受其感化嗎?及至阿難發問,佛對阿難說:“將來諸天、帝王、人民、以及蠕動之類,皆因你今所問,而得度脫之內,而這些未得度脫的眾生,仗著阿彌陀佛的大願大力,便可以無所不度,所以說:皆得度脫之道。而阿彌陀佛於最初發願時也曾這樣說:“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欣得聞,俱來我剎中,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由此,可以證知凡在三界六道輪回之內的眾生,阿彌陀佛是無所不度的,佛在此經中說:“阿彌陀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無央數天,人民以至飛蠕動之類,莫不得超度解脫者。飛,是指微細的飛蟲,蠕動,是指微細的蛆蟲。像這些微細的蟲類,佛尚且要去化度它們,何況是人呢?可見阿彌陀佛廣度眾生,是沒有極限的,我們只要一念皈依,就有往生極樂國土的希望,這還有什麼可懷疑的。
《龍舒淨土文今譯》
如谷種子在眾緣和合的情況下生起谷芽,然實際上,該種子是不生芽的,因為要種子滅,而後其芽方得長,如果種子不滅,谷芽是不會生起的,由於種子滅了,所以不能說它是常,由於芽兒生了,所以不能說它是斷,在此不常不斷的情況下,谷子始得不斷的延續。佛說眾生在輪回中受身,其情形也是這樣,雖然說是無我的,但業報並不失。如失業報,可說主張無我有大過失。因業報不失,主張無我,不特沒有過失,且正是建立有情前後流轉的,一般人聽說無我害怕,就是怕前後生命聯系不起來,了知生命可以前後延續,對於無我之理,還有什麼可怕的。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淨空法師
佛說四聖谛時,苦谛位居第一,為眾谛基礎。同時又稱為苦苦。修行上道八位良師益友,若稍有喜歡順利平安之想,不願意接收困難,干擾之意,別說修道了,就連你那顆心也會像夏天的草一樣,很快就腐爛了。所以要你去學松柏,能在冰天雪地時婷婷玉立傲雪更顯松柏之本色。世界上最美麗的玉石也需要修理打磨後,才能成為傳世稀寶。百分之百的純金,不打鍛也不能成精美的飾品,鐘不敲不響,刀不磨不快。(你雖本性是佛,今己被迷,不改過修善,平等眾生,清淨自己本性怎能現前)。哪有一位是不經多劫修行才證等覺的彌勒菩薩,更沒有不經究心覺道而成就圓滿的釋迦牟尼佛。
人生一世,處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人不應該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這個世界上事事如意,樣樣順心,必然有貢高我慢之心生起。財錢上也是同樣,財產多自然不注意節約,從而奢侈浪費。因地位財產的無難,驕傲,奢侈的增大,從而不但聽不進勤儉之言,節約之語,反而會看不起貧窮下賤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飯之食,甚至會對人欺壓污辱,這樣的人怎能論道。
《在十大障礙中修行》 印光大師
弘一大師在《禮敬三寶文》中說:禮佛的時候,不可以草率,如搗蒜一樣,寧可少拜,必須要把腰挺直,再拜第二拜。
在禮拜佛菩薩的時候,應行普賢禮,頂禮十方一切諸佛。如《行願品》所雲:人要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及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應如是觀想而禮,禮一拜則勝平常之禮千百萬拜,其功德不可思議。
《菩提寶筏》
如果在念佛心中,還想其他的事情,還雜有其他的妄想,那便不是單提一句佛號了.
念佛時,必須經常用功觀照,使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念出來,心中若想其他的事情,雜有其他的妄想,那便是種下娑婆因,娑婆因,也就是苦因。
看破無常,不是讓你消極退縮,而是要你心地清淨,不生貪著。要是你對世間的一切,只管成其事功,而不生自私貪著心,那是崇高的道德,這是最積極的。
妄想也名煩惱,從因來說,叫妄想,從果來說,名煩惱。除去煩惱以後,心才得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念一聲是一聲的功德,凡夫起的煩惱有兩種,一種是從習氣上起的,一種是從現前起的,現前起的,就是對當前環境而起的煩惱,這種煩惱又叫做“正使”,習氣的煩惱,往往不容易感覺到,比如念佛靜坐,稍微有一點靜意的時候,偶然有一種悲哀的感覺,或是煩躁的感覺,這都是習氣的煩惱。
起大煩惱大悲痛的時候,只要能至誠懇切念佛,煩惱悲痛也能自然減輕,消除,不相信可試一試。
清淨心除煩惱,是自力修,至誠心起佛號,是他力修,念佛法門就貴在自他二力成就
念佛必須要放下身心世界、自私自利才能往生,放不下的話,臨終業障現前,只能生三善道。
代眾生念佛號,只要真誠心,就能收到效果。
個人修行能令家親眷屬得大福報,那是你修行成功,得一心不亂。
房間裡有躺著睡覺的人,不可以念經讀經。
我們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所謂“一心”,便是制心於彌陀聖號,所謂“不亂”,便是不亂於五欲,這樣心自然清淨,念佛一定能得受用。
夢中所見,有佛有魔,我們應該確實分辨:一,所見到的使人恐怖,欲念;熱惱,便是魔,不是佛;如果真是佛或菩薩,會使人身心一片清涼。二,佛有相好,魔則沒有,因為魔不能現三十二相。三,佛光沒有影,接觸到身體有清涼的感覺;魔光有影耀眼,接觸到時,會感到身心煩燥不安,因為佛光無量,所以無影無暗。
總之,清淨無染,一心不亂,便是好境界,就算見到西方境,也不可信口亂道,要想知道正邪,可獨自向師請問,不可逢人便道,見人便說。
你要是見神呀,見鬼呀,起感應呀,有特殊的功能啊,以為這是有進步,那就錯了,因為那不過是唯心所造。真正的好境界,清清淨淨,沒有一切人我是非。
見了佛才叫念佛三昧,見佛有三種,有化身佛,報身佛,法身佛。這三身佛都從一心中得,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可見佛了。
我們凡夫只能見化身佛,不能見報身佛,因為報身佛身量高大,不是我們所能見到的。至於法身佛呢,無相無不相,無色無不色,無聲無不聲,那凡夫更見不到了,可是相反的凡夫能夠見到法身佛,但是他見了法身佛不認識,法身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可惜他不認識他,不知道他是佛。
你的清淨心就是佛,若是看到外邊出現的佛像,那是化身佛,那是假的。心清淨是法身佛;心清淨自然心平等,心平等是報身佛,心平等自然心慈悲,心慈悲是化身佛,法報化三身佛在你一念清淨心中見。
何為佛光?佛光無影,魔光有影耀眼。無影的佛光是怎麼樣的呢?比如玻璃的桌子面上是有光的,桌面下也有光,它沒有暗影。有影的魔光是怎麼樣的呢?像日光燈照在柱子上,這面是有光的,那面是暗的。
你的心清淨了,就是見到法身佛,叫毗盧遮那佛.你的心要是平等了,就是見報身佛,叫盧捨那佛,你的心要是發起慈悲,就是見千百億化身佛。
念的你的心不起分別,沒有能念的我,也沒有所念的佛,那就是法身佛,念到你的心不分別人我是非,一律平等,就是報身佛,念到你的心對一切眾生起憐憫心,同情心,慈悲心,那便是化身佛。
不管什麼煩惱來,總是盡量地念阿彌陀佛,用一聲佛號系心,這樣任何煩惱都會慢慢地消失。
雖然心空空的,但是一句阿彌陀佛始終不離心,心空空的,叫空心佛,不離心叫不空法。空乎心,可以轉凡情,不空法,可以成“境智”。因此,念佛人的心,要和太虛空一樣,或者說是和一面鏡子一樣。你罵你打,鏡子都照出來,你走了以後,鏡子裡一點影像不留,還是清清楚楚的,這叫大圓鏡智。
要不看外境,不聽外境,不為外境所轉,裝聾裝瞎,一心念阿彌陀佛就對了。
怎樣才是阿彌陀佛和我相應呢?
當阿彌陀佛和我相應的時候,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了,可以現前見佛,也可以定中見佛或夢中見佛或臨命終時見佛,或命終以後生到西方見佛,這都叫作修成了念佛三昧。
在《百喻經》就有一個故事說:有兩個比丘出門去托缽化緣,走到雨林當中,有一比丘被人射了一箭,和他一起托缽去的比丘是一個比較愚癡的比丘,他跑去問佛:佛陀你是一切智者,他結了什麼冤仇,別人會射他一箭,這個箭是鐵做的還是木頭做的,有沒有毒呀?問了一系列問題。後來佛陀說:愚癡比丘,你如果要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中了箭的比丘早已沒命了。你首要的問題是把那個箭拔下來,給他藥,療他的傷。因此世間的學問,有很多領域,更何況出世間的佛法?你聽了佛法以後不去治療自己的病,而是帶了一大堆問題去朝三暮四,那麼恐怕窮你畢生的精力,這些問題也問不清楚,你的生命就到此結束了,人身已經失去了。學和修可以循序漸進,如車之兩輪、如鳥之兩翼,不可偏廢一邊。
學經和聽經是明理,家庭生活和社會工作是實踐。千萬不要以為到了廟裡才是學佛,工作上就不是學佛。真正的蓮花是開在火裡的,污泥當中才顯出蓮花的清潔,火中蓮花才顯出金貴。學佛不是消極、厭世、逃離世間,回避矛盾,而就是要我們先出世再入世。然後再到這個世間證到果位。正因為這是一個五濁惡世,煩惱的世界,才需要這些種了清淨菩提種子的菩薩和比丘來度化這世界的眾生。世界本身就是清涼的,佛法就失去了它的妙用,也不需要學佛了。
做為佛教徒,我們有必要和責任了解釋迦牟尼佛的歷史、修道方法、思想。了解了這些,並貫穿到自己的生活實踐中去,這就是正信的佛教。不了解釋迦牟尼的思想、修道方法和佛教的基本教義,而盲目的崇拜,要求佛保佑、發財、平安,這就是迷信了。做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一定要樹立自己的正信、正見。
信佛也重在明理,就是為什麼行善?佛法的善和世間的善又有本質的區別,雖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教徒的善應該按照佛法的道理依理去做,明理而行善,這樣的善再小也是大善。如果為了落一個好人的名聲、一個大善人的名聲,最終還是落在名利圈上。因此,必須福慧具足。在南傳佛教國家,佛陀在世時,我們從序分這段經文可以看出,比丘們過著非常清淨無染的生活,當太陽升起時,光輝灑在菩提樹上時,比丘們成群結隊,光頭赤足,披衣托缽,到村莊去乞食。乞食以後,把食物分成幾份,其中一份用來供佛、另一份救濟貧窮,然後,每一個比丘在按照自己飯量的大小平均分配,把剩下的殘羹喂鳥雀,表示佛法的平等。有的比丘偏於禅定,他不願意講經說法度眾生,常住在泉邊林下,遠離人群,離群索居,他的智慧非常卓越,證了羅漢果位,因為沒有同眾生廣結善緣,托缽乞食時,人們並不知他是羅漢,他連飯都要不到。這就叫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學佛的人不但應學修並重,更應該福慧具足。
我們現在用食是分段吃飯,早、中、晚三段時間,有的民族四頓飯,有的兩頓,還有五頓的。漢族地區是三頓飯。早上為人食,中午為佛食,晚上是畜牲食。這裡的含義雖然是吃飯,可和修道密切相關。在天台教義當中,除了調身、調吸、調心以外,還有一個調飲食。為什麼說早上是人食呢,吃了以後,精力充沛,要做很多的事情,這是人的習性。佛陀日中一餐,過午以後就不食了。早上要弘法,即使中午這一餐,也不過量食。為了貪圖色香美味,吃的腰都彎不下去。調飲食就是不能過量食。一切修定的人、一切學佛的人,在飲食上都應這樣。也不是餓的精疲力盡,然後狼吞虎咽。飲食又和愛欲緊緊連在一起。如果三頓飯,酒足飯飽,蔥酒蒜肉樣樣具足,這個人就會多昏沉、多YIN欲。因此,要調飲食。一個人要清清靜靜、自自在在的生活,就要把握那些當食,那些不當食;不過量食,也不要饑餓後暴食。從這個意義上講,我說佛陀是個醫學家,他對事物的方方面面了解的這樣周到,解脫之道,才能自在。
《迷與悟》——金剛經的啟示 妙花法師著
摘自 淨土修行必讀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