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空法師:娑婆與極樂苦樂比較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摘自淨空法師《阿彌陀經要解講記》

  ‘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下面要為我們細說兩個世界苦樂不相同的處所,“娑婆苦樂雜”,娑婆世界有苦有樂,在我們人間苦多樂少。“其實苦是苦苦”,這是就克實而論,苦苦下面這個苦是名詞,上面這個苦是動詞。“逼身心故”,我們身心都受到很重很大的壓力,那怎麼不苦?這個逼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壓力,我們精神上所負擔的這個壓力,生活上所負擔的壓力,生活壓力是身,精神壓力是心,所以感到非常之苦。“樂是壞苦”,雖然有的時候也有樂的時候,樂的時間不久,一下就過去了,過去的時候就壞了,所以它還是苦。“非苦非樂是行苦”,非苦非樂我們講的捨受。捨受是什麼?是行苦。“性遷流故”,遷流就是它不能常保。

  我們先說這幾個名詞,都是佛門裡頭常常見到的。經中常說“三苦”、“八苦”,這個地方是講的三苦,其實三苦就包括八苦,這個苦苦裡面就有八種。八大類前面四個是“生、老、病、死”,在我們這個世界,所有一切眾生都不能夠避免的。生苦這我們都忘掉了,人很健忘,佛在經上說得非常透徹。從坐胎就苦,這是講神識,我們中國人講靈魂,佛法裡面講神識。來投胎,在母親肚子裡面十個月,這十個月佛形容他的感受,就像在地獄裡頭受那個苦難一樣。母親喝一杯涼水,他感受就像在寒冰地獄,喝一杯熱水,感受就像在八熱地獄一樣。他不是沒有感覺,太痛苦了,所以出生之後,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淨淨。我們也看到世間,往往看到小朋友非常聰明活潑,害一場大病之後可能就變成白癡,這一場病苦把自己聰明智慧都喪失了,何況在母親肚子裡十個月!所以前世的事情忘得干干淨淨,也就變成無知,這是生苦。這一出生,佛經上形容出生時就像在夾山地獄,一出世的時候接觸外面這個境界,那個感受叫風刀地獄。所以一生出來就哭,為什麼會哭?痛苦才會哭,才會大聲的叫,你看到哪個小孩生下來哈哈大笑,很喜歡的樣子,有沒有看見過?這個真苦!這是我們仔細觀察小孩出生,能體會到佛在經上所說的,這是生苦。

  生了之後,就一天一天的衰老生病,老病,這個苦我們能夠感受得到。自己也慢慢老了,自己也生過病,所以病苦、老苦比較容易感覺到。死苦,這還沒死過,不知道死苦到底是怎麼樣苦?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的神識,靈魂脫離這個身體,那個痛苦,佛形容它叫“生龜脫殼”,活的烏龜把牠的殼剝下來,那個痛苦就像那樣的。所以死之苦超過最嚴重的病苦,這是個大難關,任何人沒有辦法避免的。可是諸位要知道,真正學佛人,學佛有真功夫的人,這個生老病死,這個生過去了,不說了,老、病、死都沒有,他不生病,他雖然老,他老而不衰,體力跟年輕人一樣,他沒有老苦;死的時候他很自在,曉得哪一天走,他又不生病,如入禅定。不學佛,沒有功夫的人,這個老病死是非要受不可的。真正有功夫的人,這三種苦我們在這個世間可以完全避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們講福報,真有福!

  第五種是“求不得苦”。這世間人欲望太多,求不得就感到苦了。第六種是“怨憎會”。冤家對頭不想遇到,偏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不想遇到,偏偏碰到,這都是屬於怨憎會。第七個是“愛別離苦”。喜歡的人偏偏不能夠常聚在一起,喜歡的物也常常不能夠在面前,這是愛別離。這三種是身外的,生老病死四種是身內的,內外都苦。第八種是“五陰熾盛”。這八種苦,剛才講的七種苦是苦果,是果報,我們眼前所受的。五陰熾盛這是因,這是苦因。五陰是“色受想行識”,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生理與心理。生理跟心理的作用,以及我們生理造作前面七種苦的因素,一天到晚在打妄想,時時起貪瞋癡慢,身體不知道保養,消耗自己的精力、體力,這是帶來生理上的疾病。所以五陰熾盛,熾盛是形容詞,他這個造作非常興旺,時時刻刻不停,身心的造作,感來前面七種苦果。苦果裡頭包括這八大類,所以我們稱八苦,八苦就是此地講的苦苦。“逼身心故”,給我們身心帶來很大的壓力。

  “樂是壞苦,不久住故”,我們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樂,實在講就像我們現在講的麻醉一樣,暫時把苦忘掉,可是那個時間很短暫,過去之後,這個苦又現前了,所以說樂極生悲,這是實話。佛講苦是真的,樂是假的,為什麼?苦不會變成樂,樂會變成苦。不變是真的,會變是假的。譬如我們吃好吃的東西、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吃東西很樂,如果叫你繼續不斷的再一碗一碗,吃一碗很樂,再吃一碗還可以,連續吃個二十碗、三十碗你就苦了,樂就變成苦。跳舞很樂,連續不斷跳七天七夜,受不了,要叫救命。樂過頭就會變成苦,苦不會變成樂。肚子餓了很苦,餓上七天更苦,不會變成樂。所以苦是真的,樂是假的,這一定要認識清楚。“樂是壞苦”,它不是真實的。

  “非苦非樂”是不錯,是很好,這境界是好境界,它不能夠保持,遷流不息。我們俗話常講青春不駐,這就是屬於行苦。我們一個人的衰老,不是一年比一年老,是剎那剎那在衰老,這叫“行苦”。其實說穿了,這說真話,真話不好聽,但是它是真實的,絕不騙人的,人可以說從生下來落地那一天就勇猛精進,一分一秒都不耽誤一直往墳墓裡頭走,誰肯停一停?這是真話,這是實在的事實,這就是此地講行苦的意思。縱然你能夠在這“非苦非樂”的境界,歲月不饒人,你的壽命一天一天這樣流過去了。所以苦有這三大類。

  ‘彼土永離三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彼土永離三苦”,說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三種苦完全沒有。“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這句話說得非常之好,因為我們這個世間說苦,苦的對面是樂,樂的對面是苦,是相對的。西方世界既然沒有苦,當然樂也就沒有了。苦樂是相對的,唯有苦樂都沒有才叫極樂,那才叫真樂。假如有樂的話,樂是壞苦,樂不是真的,樂是壞苦。西方極樂世界很不可思議,“議”是議論,是說不出來,“思”是思惟想象,不但說不出來,那個境界的好,殊勝,不但我們說不出來,我們連思惟想象都達不到。這個世界的狀況,佛在這個經上說了,這個經上說得不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說得比較詳細,說得最詳細的,實在講在《華嚴經》,《華嚴經》那個境界實在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西方極樂世界要跟華藏世界來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讀《華嚴經》可以能體會到西方世界的殊勝莊嚴。

  過去慈雲大師,他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慈雲灌頂法師著作非常豐富,留下來的大概有四、五十種,這個法師很難得,著作等身。他將娑婆跟極樂世界苦樂做一個比較,講修行的難易,他說了十種。第一、用苦樂來較量。他說:我們這個世界縱然得人身,很難遇到佛,遇不到佛是苦,西方世界往生到那個地方去,花開見佛,見佛是樂,親近佛是樂。第二、我們這個世界很難聽到佛法,不聞法是苦,西方世界六塵說法。換句話說,你想聽哪一個法門,想學哪一個法門,都能夠稱心如意,都不難,佛菩薩親授。第三、在我們這個世間惡友牽纏苦,我們想修行,我們想念佛,有許多人障礙我們,有許多事障礙我們,我們不能稱心滿願的來修學,到極樂世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不但沒有人障礙你,每一個人都鼓勵你,都幫助你,這個樂。所以兩個世界比較,真的,我們這個地方修行,實在說除念佛求生淨土之外,任何一個法門都是障礙重重,一生當中非常難成就。這個法門障礙比較少一點,一句佛號我可以念出聲,我也可以在心裡默念,跟家人大眾相處,他們討厭我學佛,我就在心裡念,我口不念出來,不要惹人麻煩,不要傷一家的和氣,自己可以潛修,一樣能成就,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

  ‘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

  “一往分別”,一往就是大略的意思,我們講大概。這是說明西方世界四土苦樂的狀況,大致上經論裡面所說的都是凡聖同居土,因為說凡聖同居土與我們關系最為密切,我們絕大多數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到這個地方。“同居土五濁輕”,這是兩個世界的比較,我們這個世界五濁就重,他那邊就輕。為什麼還要說五濁?因為我們是帶業往生,見思煩惱沒有斷,帶過去的。克實而論,確實有五濁這個現象,不過比起我們這邊的環境,那實在是相差懸殊太大了。這個“輕”字,我們要細細的去體會它,輕的程度實在講,是我們這個世間、欲界天、色界天乃至於無色界天都不能夠跟它相比。

  “無分段八苦”,分段,段是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從大的地方分,我們這一生是一個階段,來生來世又是一個階段,這就是講六道輪回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這是大的;如果細分的話,可以說是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都是一個階段,這都是事實。這裡面有八種苦,前面跟諸位提到過。這八種苦可以說是六道裡面眾生沒有一個能夠免除的,即使天上也不例外。內,這講有生老病死。天上的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們福報大,天人身是化生,這個身的形態有四種:胎、卵、濕、化。胎生最苦,人是屬於胎生;卵生就是蛋生的,比胎生這個苦要減少一些;濕生就更少;化生,這個苦就沒有多大的感觸。天人福報大是化生,他們通常也沒有病苦,世尊在經上告訴我們:欲界天人,他臨終前七天才感覺到身體有一些不舒服。換句話說,平常他也不生病,他也不老,沒有衰老的相,也沒有病苦的相,這福報很大,但是臨終七天之前他就現衰相。換句話說,他的老病就是在那個時候,時間不長,很短,但是他所感觸的痛苦,我們也沒有辦法想象。就好像大富貴人家遭一點委屈那就不得了,在貧窮人家看起來算不了什麼。天人在這個時候感覺到非常痛苦,死了以後還是要隨業流轉,六道輪回確確實實有,一點都不假。

  人生在世間,前面跟諸位提到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身最可貴的就是人道容易覺悟。從這方面來觀察,古今不一樣,古人確實比現在人容易覺悟,這個原因在什麼地方?古時候環境比較單純,五欲六塵的享受很有限,所以心地比較清,心清容易覺悟。現在人物質享受超過古人百倍、千倍,心思混濁,被這些欲望迷得太深,所以很不容易覺悟。我們從一個非常淺顯的例子能觀察得出來,古人對於善惡的報應相信,起心動念他都很小心,很謹慎。現在人因為科學昌明,認為這些東西是迷信,大家都不相信了。這樁事情決定不是說“我信就有,不信就沒有”,不是這個說法的。你信,它有,它存在,你不信它,它還是存在,正是俗話所說“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到的時候,你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因果報應、六道輪回、鬼神之事,這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他們也都有分段的八苦,只是八苦輕重差別不一樣。雖然天人輕,天人跟西方極樂世界人一比,那他還是嚴重太多了。為什麼?西方世界這分段八苦沒有了。在我們這個世間,分段生死要是沒有的話,那就證阿羅漢果,就超越三界。在這個地方修行要相當的功夫,要斷見思煩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便宜就占大了,為什麼?他不需要斷煩惱,只要把煩惱控制住,這個佛法講伏煩惱,伏住,我們現在說控制住,它不起作用。這樣的條件就能往生,這個比斷是容易太多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所得的利益等於阿羅漢,這是講在斷煩惱這一方面等於阿羅漢。如果講其它的智慧、德能、享受,阿羅漢是怎麼比也比不上,幾幾乎乎同居土的享受跟等覺菩薩相差不多。這是無苦,無有眾苦,“但受不病不老”。

  “但受諸樂”,哪些樂?“自在游行”。到什地方去游行?我們現在在這個世間,旅游是很多人喜歡的,也是大家非常羨慕的,但是我們的旅游不能超越這個地球,不能到外層空間去旅游。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旅游的范圍就太大太大了,所謂是盡虛空遍法界,想到什麼地方就到達那裡。他們的飛行工具太殊勝,經上講的蓮花,蓮花就是他的飛行工具。他乘著蓮花,想到哪一個國土就到哪一個國土,想到哪一個星球就到哪一個星球,這是我們講橫面的。豎的,想到過去世也行,想到未來世也行。我們旅游要跟他相比,那是天壤之別。這是自在游行的樂。

  “天食天衣”,這是舉出衣食。我們這個世間不能夠缺少的,大家辛辛苦苦為什麼?都為衣食去忙碌。西方極樂世界對於物質生活一點也不愁,為什麼?一切供應隨念而至,心裡面想什麼,你所想的就在面前。這是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實在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需要飲食,為什麼還說有天食?是我們在這個世界無量劫來,每天都需要飲食,飲食成了習慣,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雖然不要了,有的時候還會想起來“好久沒吃飯”,還會動這個念頭,這個念頭一動,飯食自然就擺在面前,一擺在面前,這才曉得現在不需要了。這個念頭沒有了,這些餐具、飯菜也統統都消失了,所以不必要你去收拾,也不要你去洗碗碟,干干淨淨一塵不染。這是一種習慣,會有這個現象,在極樂世界時間長了,這個習慣漸漸就淡薄,以後就沒有了,初去的人有這個現象。

  “諸善聚會”,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古德有說,我們這個人間最可怕的是什麼?你們每個人想一想看,我們在這個社會上最可怕的是什麼?古德告訴我們:社會上最可怕的是同行。同行因為有利害沖突,不擇手段誣蔑陷害,比虎狼還可怕,所謂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人與人在一起沒有利害沖突,就不必提防了,絕對不至於有相害的事情發生,沒有利害沖突。西方世界確實沒有利害沖突,衣食住行彼此都不妨礙,彼此都同樣的豐足,大家在那個地方真正是一心修道,幫助諸佛如來接引眾生,我們所說的弘法利生,所以那邊都是上善之人,這一點我們也要清楚、要明白。那一邊人既然是上善之人聚會一處,我們自己的心行要不善,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因為跟那邊的人志趣不相同。所以是人以類聚,我們跟他不同類,這就入不了他們這個團體。一定要自己和他們志趣相投、志同道合,自然就相應。這是平素我們要覺悟的,這個地方的世緣要放下,一心向道。

  ‘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游戲神通等樂。’四土裡面所說的苦,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苦都沒有了,都不受。四土裡面所說的樂,生到極樂世界的人統統都有分。“方便土”這是已經斷了見思煩惱,念佛的功夫深,得到事一心不亂。“體空”,是聰明智慧更高,不但他聞法,在日常生活當中他領悟的力量很強,知道萬法皆空,知道一切法了不可得,這是高度的智慧。不是在極樂世界,像在我們這個世界修行,小乘人到這個境界,我們通常講他“入偏真涅盤”。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講真相,佛將事實真相教我們從三個方面去觀察,三方面是“體、相、用”。如果我們明了,懂得會用,你這一生就會很幸福,就很快樂。體是空的,決定不可得,你得不到的。相是有的,是可以受用的。你在受用,你不要執著,你認為你有所得那你就錯了,你就會生煩惱,就會有痛苦。你要曉得,相有,可以用它,用要用中。我們中國儒家講“中庸”,中國古聖先賢,佛教沒有傳到中國,我們中國人會用中。佛法裡面也是用中,佛法講“中道”,儒家講“中庸”,所以要懂得用中。不偏有,也不偏空,兩個都不偏就是中,所以你用的時候要用中。佛給我們講,我們凡夫不懂,凡夫用有,他不懂用中,他用有,一切都是有,執物樣樣都有,所以就有很多很多的苦惱、煩惱。二乘人、小乘人他知道,有是假的,體是真的,叫真空,他用空,他不用有。用空,他不起作用,換句話說,他永遠在定中,這個地方叫“沉空滯寂”。他入定,在定中他不起作用,他這個並不圓滿。菩薩懂得用中,空有兩邊都用,兩邊都不執著,這叫中道,所以他有“游戲神通等樂”。菩薩非常活潑,不像小乘那麼呆板。凡夫愚癡,小乘呆板,菩薩活潑,菩薩用中。

  ‘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用中有兩種,這個“實報土”是用中,用中有兩種,這兩種是比較上苦樂。前面所說的次第三觀、一心三觀,“次第三觀”就有隔別不融之苦,因為它的境界是有次第、有等差。三觀是空觀、假觀、中觀,它一個層次一個層次,這當中有界限就是有隔別,不能圓融,在大乘菩薩裡面顯示出這個苦處。“一心三觀”的人,這個現象就沒有了,隨便拈一法,他都知道即空、即假、即中。體是空的;相是假,有是假有,空是真空;用是中,所以隨拈一法,空假中三谛圓融,沒有隔別不圓融之苦。因此,他那個境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菩薩在這個世間跟我們大眾處在一起,所謂是和光同塵,跟我們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但是真正講的受用可以說完全不同。我們在這個世間,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有苦樂憂喜的感受,菩薩沒有,菩薩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那叫做樂。所以這個樂不是苦樂之樂;苦樂之樂還是苦,樂止苦就來了,所以樂是壞苦。苦樂兩邊都沒有了,這叫真正的樂。所以他實實在在是入不思議無障礙的境界,沒有障礙了。

  ‘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寂光究竟等”,這是四土裡面最高的,是如來果地的境界。“法身滲漏”、“真常流注”,這些字樣是形容詞,不是真的。真的這個法身真如,這裡頭還能出毛病嗎?這不可能的。這就是我們常講的,真如本性上面的這個煩惱,還沒有去得干淨。佛法的修學,諸位一定要知道,一定要明白,佛法裡面講真妄,真是本有,妄是本無。你的煩惱、你的妄想,本來沒有,我們今天煩惱很多,痛苦很多,妄想很多,這些東西的根源,佛給我們說得很明白,《華嚴經》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這是一句話把我們六道凡夫的病根說出來,我們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佛法的修學,就是把妄想執著除掉而已,沒有別的。“但除其妄,莫求其真”,你可不要求真,求真是什麼?求真的那個念頭就是妄想。妄去掉了,真就現前了。這個真就是真心本性,真如本性就現前了,所以只是除妄而已。

  執著,就發展成為我執,現在一切凡夫都認為身體是我,佛告訴我們這身體不是我,你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大錯特錯,這叫我執。破了我執,就證阿羅漢,就出了三界。換句話說,你要有“我”這個念頭在,三界就出不了,決定在輪回。輪回從哪裡來的?我執造成的。如果有法執在,就不能見性,禅宗講明心見性,就見不了性。法執破了就見性,我執破了就出三界,就脫離輪回。所以諸位想一想,佛法大小乘法門很多,任何一個法門都可以幫助你出三界,都可以幫助你修行證果,這是理論上講是平等的,事實上你自己去想一想看,你還有沒有“我”?如果有我,那你修行的功夫不到家,三界出不了,要“我”沒有了,三界才出去了。諸位想想,剛才我們講的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從哪來的?都從“我”來的。如果我沒有了,生老病死就沒有地方落腳,所以一切苦都沒有了;一切苦都是從有我而來的,它的根是執著。法執演變成所知障,我執變成煩惱障,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我來的,這個要知道。佛法自始至終破二種執著而已,我執破了,小乘就畢業,證得阿羅漢;法執要是破盡,就成佛了。

  寂光菩薩,我執當然沒有了,方便土的菩薩我執就沒有了,凡聖同居土有我執,方便土以上就沒有了。雖然我執沒有了,法執沒有破干淨,只破了一部分,或者是一大部分,還有一小部分的法執沒有破干淨,這就叫做“法身滲漏”。好像我們這個杯子一樣,這裡頭有裂痕,裡面裝的水滲出來了,漏出來了,比喻這個意思,它還有一點破損。這是比喻,並不是法身真正出毛病,法身不會出毛病的。“真常流注”,真常就是本性,就是真如本性。到“寂光究竟”,實在講是法執斷盡,完全沒有了,真如本性圓滿的顯示出來,所以他的受用是“稱性圓滿究竟樂”。這個地方我們也要曉得,實報土的菩薩,實報土就是理一心不亂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得稱性之樂;但稱性他沒有圓滿,他沒有究竟。圓初住菩薩跟佛統統都稱性,一個圓滿,一個不圓滿,一個究竟,一個不究竟,但是都是稱性。這是四種淨土裡面,苦樂做一個簡單的報告。下面這一段可以說是結論,也是教給我們修學的原則。

  ‘然同居眾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

 

上一篇:淨空法師:九界眾生在極樂世界享受悉皆平等
下一篇:淨空法師:同居眾生,圓淨四土,圓受諸樂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