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果煜法師:禅林風雨 7.修定與發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修定與發慧

修定的原則

修定基本上不出兩個大原則,第一:「收攝六根,置心一處」,在打坐時,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感官,都不和外境發生接觸,不隨外境產生分別作用,只一心一意的用方法。第二:「前後際斷,安於當下」,修定就是不想過去,不想未來,要安於當下所用的方法。方法如果是數息法,你就專心數息;如果是念佛,你就一心一意的念佛。方法用到最後,把外境、身體、過去、未來及其他種種妄念都放下了,心中只有當下的方法,甚至也不覺得在用方法。這便是修定的大原則。

由定發慧

很多人都曾聽佛法上說「由定發慧」,這樣一直坐、一直數息,就能發慧嗎?這樣修定,根本不和外界接觸,可能產生智慧嗎?

於是我們更要來探討智慧是什麼?智慧有兩種定義,第一、消極來說,智慧是沒有煩惱、沒有矛盾、沒有沖突的意思。第二、積極來說,智慧是能對外界的狀態,觀照得非常清楚,甚至能有更大的能力去處理。因此,真正的智慧和我們的知識、能力有關系,它是從無限的統一、圓滿而產生更高明的力用。

修定,如修得好,當下是可以沒有煩惱的。因為煩惱大部分都是因心與外境產生沖突才有的;或者因為我們想到過去、未來,所以內心裡才產生憂悔、疑惑等情緒。如在打坐時,一心一意用方法,則在當下是不應該有煩惱的!因此,修定能產生智慧,這是從消極的不產生煩惱而言的。但修定並不能增加我們的知識,因為一切知識都是從和外界接觸才有的。很多人都迷信著,以為打坐入定,或參禅開悟後,本來不知道的事情便都知道了,原來不會開飛機的,開悟後就會開飛機嗎?本來不是醫生,參禅打坐後,就會醫術嗎?這十有八九是著魔了!

沉澱作用

修定雖不能增加我們的知識,但對我們原有的知識卻有沉澱作用。一個人從小到大不斷地接受外界的訊息,不斷地接受人雲亦雲的知識觀念,那裡面有很多是互相矛盾、沖突的。有的自己知道,有的自己還不知道;人從來就是在很多的矛盾裡打轉的。

但打坐時,因為一心一意用方法,根本不去想過去的知識、經驗,所以這些雜錯混亂的知識片斷,就會慢慢沉澱下來。我們可用一盆混濁的水作譬喻:水被風吹動,於是砂石淤泥就不斷地在裡面翻滾。但這水如與外界隔絕,不再受風吹雨打;則那些砂石淤泥就慢慢沉澱了。所以經過打坐之後,即使不能增加新的知識,但對於舊有的知識仍有沉澱作用。

過濾作用

若經沉澱之後,本來一些錯誤、矛盾的觀念,就會被分離出來。很多人經打坐之後,他的理念自然變得更清楚;能把錯誤的部分分離出來,剩下的當然就更清楚了。

統合作用

一般人的觀念,大部分是零零散散的,沒有一個系統、架構。但打坐對舊有的知識具有統合的作用;經統合後,便能成為一個有系統的架構。

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本來沒有知識,沒有能力,則不管他再怎麼坐,都不可能增加新的知識,新的能力。但若他本來便有一些知識,則因打坐具沉澱、過濾、統合的作用,他便可以理出比較積極的智慧來。

舊知的極限

但是如果他就這麼一直坐下去,不再聞法或觀照;則這種過濾、統合的作用,也會慢慢到達它的極限,他沒辦法再突破了。甚至一個人從小到大,有很多先入為主的成見,有很多刻骨銘心的情結。這些成見、情結,甚至連自己都沒辦法察覺,它已深入最內在的心裡,故即使用修定的方法也不能把情結、成見改變過來。且這些情結、成見都會影響到打坐,而使你沒辦法進入更深的定境裡。因此,一個人如只是打坐,而不聽經,則即使在坐的當下是沒有煩惱的,但離開方法回到人間,一定還會有很多煩惱的!

心無自性

人,從生下來到現在,早已接受太多錯誤的觀念,這些錯誤的觀念有些因為打坐的關系而得以糾正,有些則不可能。在某些佛法裡有一種講法:「我們心中具足一切的智慧、功德,只要你心不向外攀緣,這些功德、智慧就會慢慢顯現出來。」這種講法我認為有很大的問題。自性中具足無限的功德,問題不在於「什麼叫無限的功德」,而是一般人對「自性」是怎麼定義的?如果是沒有學佛,不明空義的人,他便由此認定我有一個心,你有一個心,我的心具足無量的功德,你的心也具足無量的功德。若把心已先用一種錯誤的觀念來界限的話,則心的能力必是有限的。心乃為無自性、無界限故,才能修成無量的智慧、功德。

佛法與世間法

因此,一個修行者,一方面要打坐、修定,二方面又要聽經聞法。聞法又可從兩方面來講:一是世間法,一是佛法。在某些學佛人的觀念裡,常把聞法限定在比較狹隘的聽聞佛法;其實聞法還應包括世間的知識、學問、技術等。這其中又牽涉到另一個觀念──世間法和佛法的關系為何?很多人常把佛法和世間法用二分法來分,認為佛法是佛法,世間法是世間法,那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兩個不同的系統。

但目前就我所了解的,我可以說:佛法是綱領、架構,而世間法是架構下所需要的材料,是綱領中所分布的細目。架構和細目我們可用一種譬喻:如資本主義是一個架構,而細目中包括它所處理的生活倫理、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等,很多很多的運作都統攝在資本主義的理念下。如共產主義也是一樣,它所牽涉的面非常的廣,但基本的核心思想就是共產主義。

以佛法本是綱領性的思想,故它必牽涉到世間種種的知識、學問。因此只有佛法的見地,而沒有世間法的知識,是不可能產生大用的!這情況又像建築房屋一般,只有好的架構而沒有適宜的材料去完成它,那還是不能住人的。要有好的架構,好的材料,才能完成一座富麗堂皇的建築物。

一般人在思想上都容易走偏,一種是偏於向外──就是要去聽聞很多很多的法。另一種是偏向內,認為不需要往外找,只要認真打坐、修定,就已具足一切了!這都是偏!故聞法是必需的,修定也是必需的;聞法是向外去搜集資料,修定是向內去沉澱、整合。必兩個加起來才會比較圓滿的智慧。

煉礦的譬喻

單純的修定,不能有新的知識、新的能力,尤其對舊的成見未必有辦法突破;故要從聽經、聞法中去接受新的觀念,去突破舊的成見與情結。我們可以把修定和聞法的關系再做個譬喻,很多人都說修行在於「煉心」,這「煉」是用火去煉的。在座大部分人都已知道礦砂是怎麼煉的:礦砂最初從山上、從地中挖掘出來時,是些零散的石粒,它含藏很多雜質。礦砂就像我們所習得的種種知識、學問,甚至是佛法的片斷。礦砂要怎麼煉呢?當然是用火去煉!火不斷地加熱到某種溫度後,就能把礦砂熔化。此時礦砂中的雜質,因為比重等種種因素,或者上浮,或者下沉,於是就被分離出來了。再把雜質去掉後,裡面的純金屬便能由冷卻而凝結成一個堅固有用的質體。

修定就像煉礦的火一樣,既能把過去片斷的知識熔化,也能把一些錯誤、偏差的觀念分離出來;而最後能得到一個較完整、較有系統的知識、見地或智慧來。從這譬喻中可了解,如果本身沒有礦砂,則不論怎麼用火去煉,都不能得到智慧的結晶。故要不斷的加入新的材料,又要不斷的去煉,能力、智慧才能源源不斷地開發出來。

作意與否

從修定而成就智慧,其又有兩種方式:一是作意,一是不作意。不作意的方式就是:雖坐之前已聽經、聞法,但是在打坐的當下,還只是一心一意的數息修定。這樣坐久了,便可以達成沉澱、過濾和統合的作用;但先決條件就是已有聞法的基礎。故在《阿含經》中有不少只用數息法、隨息法而證得阿羅漢果者。

修定消業障

這也是說,修定其最大的作用在於消業障。一般人的業是怎麼造的?就是從「心有所求」才去造業。而打坐因一心一意的用方法,心不外求,才能消業障。待業障消除之後,才能以正知見調整身心行為,而成就真正的解脫。

不作意的修慧,就某種程度來講是很穩當的!只要你的知見正確即可。但如此的修法,雖穩但慢,好象用文火慢慢去烘、慢慢去燒。故很多人打坐,坐了一輩子也消不了多少業障,所以進一步我們要說明,用作意的方法來成就智慧。

思惟修

作意又分為兩種:一種是思惟修,用思惟方法去過濾錯誤的觀念,用思惟方法去整合成新的系統。所以禅的定義,有曰「思惟修」。思惟修原則上要先修定,先用專一的方法,使心中的妄念慢慢平息後才能用;否則就和一般人打妄想差不多。思惟修於世間的知識、學問也可以用。文學家、藝術家亦可用靜坐的方法,坐到心比較靜的時候,再來作藝術創作;則此時創作的能力、境界,一定會比以前高明很多。因為靜坐具有沉澱、過濾、統合的效用。

第二是修觀,所謂佛法的修觀,有個大原則:就是要能產生出離的體驗。故和剛才所講「有相的思惟修」是不一樣的。修觀並不是刻意去觀一個境界,譬如觀佛相、觀明月等。真正的修觀不在於觀一個相,反而是「於相離相」:既離外境的相,也離內心的相。那怎麼觀呢?佛法平常所講的無常觀、苦觀、無我觀,即是也。

人習慣從外境去抓一樣東西,但如能確切知道諸法無常;則這種想要向外去抓東西的習性,就會被冷卻、被制止,這是從觀無常而得出離。其次「無我觀」,人都希望去肯定自己的存在與價值,所以皆為這個我而打妄想、而造業。而無我觀就是告訴我們,根本不要為這個「我」去操心、去打妄想;使從「有我」的妄想裡跳躍出來。至於空觀也是一樣,從內空、外空、畢竟空而得出離。所以修觀才能從內外的境界裡跳出來;放下、出離,超越、圓滿。因此修觀既能夠成就智慧,也能夠成就定力。

剛才講到智慧:消極的是沒有煩惱;積極的是觀照明了、應對圓滿。如能從境界裡跳出來,當然就沒有矛盾、煩惱。又因能從境界裡跳出來,故對外境反而看得更清楚;因此在需要處理時,便能夠處理得更公正、更圓滿。這皆是從出離後而有的圓滿。

參話頭

就作意與不作意而言,不作意只是單純的消業障,雖穏而慢;而作意雖用積極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雖急而容易偏空、偏無為。而介於作意與不作意間,有一種更好的方法──就是中國禅宗一向所強調「參話頭」的方法。什麼叫做參話頭呢?主要就是雖有一個問題存在,但不用思考的方法去解決它──尤其這是個重大根本的問題。因為根本問題,所牽涉到的面非常廣,所以沒有辦法用思惟的方法去整理。因為思惟的方法在唯識學上講:是以第六識去作思辨,而第六識是比較狹礙膚淺的。我們要使這個問題,深入到第八識中;所以不要用思惟的方法去處理,卻要把問題緊緊懸著,讓它慢慢滲入深識中。

每個人從生下來就有很多的問題,小問題用思考的方法就很容易解決,小問題去請教別人,也可以得到相當滿意的答案。但是真正的大問題卻不能靠別人,也不能用思考的方法去處理。而是要用「參」的方法,把問題不斷地懸在心中,到最後這個問題自然能聯結蘊藏在第八識中的佛法種子,而得到圓滿的解決,這便叫參話頭的方法。但是參話頭,還是要有正知見做基礎。

綜上所述,參話頭有三個條件:

疑情,並有解決問題的信心與誓願。

定力,能持續將問題懸在心中,而不讓妄想雜念打散。

正知見,先於八識中已熏習佛法的清淨種子。

如具足以上條件,那麼開悟便只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上一篇: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三論宗
下一篇: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密宗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