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唐思鵬居士:《佛教三字經》新注 法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解釋正文

  法  界

  “法”謂軌持,任持自性,軌生物解。意思是說:一切諸法的生起,皆各具一定的自相特點,以便引起人們對它的認識和了解。《成唯識論述記》一本曰:“法謂軌持,軌謂軌范,可生物解;持謂任持,不捨自相。”若用現在的話說,一事一物,即名一法,萬事萬物,即名萬法。又“法”簡單說來可分六個方面:1、事法:專指一切緣生有為法;2、理法:專指二無我理的無為法;3、教法:專指一切言語教法;4、方法:專指修行者所應掌握的方法;5、行法:指五位十地的修行次第;6、果法:指離系果上所成就的無量功德善法。而此處法界中的法,僅屬於六法中的前二“事法”與“理法”兩部分。“界”謂分界,意思是說:諸法各有自體,各有分界,故稱“法界”。“法界”華嚴宗分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四種。天台宗以四聖、六凡為十法界說。真言宗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為法界的體性。而唯識所依的《集論》卷一則說:“又若五種色,若受想行蘊,及此所說八無為法,如是十六,總名法界。”由此可知,華嚴、唯識二宗所說的法界,包括了事和理的兩個部分;而天台、真言二宗所說的法界,則主要偏於有為法了。另外,法界在無為法中又稱法性、實際、一真法界、真如、實相等,學人應知。

  無始終  無內外  強立名  為法界

  “無始終”:始終是指時間而言,無始終是說時間是沒有開始和終結的。《阿毗達摩大乘經》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因為佛法不講有實在的時間,時間是由不同的眾生隨各自不同的業力變現的,本無實體的時間可得。既無有時間,哪還有開始和結束呢?蜉蝣朝生暮死,蟪蛄春生秋亡。這些在人看來是極短暫的時間,而在蜉蝣看來人的一日則已是自己的一生,在蟪蛄看來人的半載則已是自己的一世。忉利天一晝夜,人間一百年;(見《佛說較量壽命經》卷一)極樂世界一晝夜,人間則為一劫。(見八十《華嚴》卷四十五)這不是有力地說明了時間無長短始末嗎?《維摩诘經》中說,有不可思議的大菩薩可以把一劫縮為七日,亦可以把七日演為一劫,由此可見時間長短隨心。所以歷史上早有“夢中一世,未熟黃粱”,“洞中一日,世上千年”的典故。因此《百法明門論》把時間列在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中,就顯示了時間是相對的緣生法,要求學人在時間上應該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可是科學發展到今天,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問世,才否認了時間是實有的觀念,其實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大智佛陀,就已把包括時間在內的諸法真實相如日中天地揭示出來了,只是迷而不覺的人們不能通達明白罷了。所以魯迅先生才說:“釋迎牟尼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哲人,他把人生宇宙難以解決的問題早給人們解決了,釋迦牟尼真是大哲人。”(見《魯迅筆記》)佛教既然不承認有實在的時間,當然也就不承認有一個最初的真實東西作為本體來生起一切諸法。如認為有一實在的東西作為本體來生起諸法,佛法稱為“不平等因”,有此不平等因,是為頑固的我法執著,終不得滅度解脫。可是除佛教以外,其他宗教哲學都講有本體。如萬物皆以“道”而生,或以“太極”為本體,或是精神生物質,或是物質生精神,或生於神我,或生於梵天,種種迷執,不勝枚舉。這些錯誤的觀點與佛教“緣起無我”的思想是完全背反的。所以真正最偉人、最正確、最圓滿究竟者莫過於佛法;超越一切宗教、哲學和科學者亦莫過於佛法。因此,“無始終”一語即道破了佛法與世法不共的真實義,也顯示了佛法有它獨立存在的偉大價值之所在。
  “無內外”:內外是指空間而言,無內外是說沒有實在內外大小的空間。因為空間也如時間一樣,是一切眾生隨各自業力顯現的,本無實在的空間可得。《維摩诘經》中記載:維摩居士的丈室很小,卻能容納高八萬四千由旬的無數獅子寶座。若有實在的空間,少則不能容多,小則不能容大了。又如該經雲:“芥於納須彌,毛孔容大海。”一微塵可以容一法界,而一法界也可以縮小為一微塵。這也說明了大小內外皆非實有。再如數人同臥一床,熟睡時各自進入夢鄉,此時各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的一大宇宙,如果說空間是實有者,小小的一張床上絕不能同時容納數個天高地厚的大宇宙,但事實說明了它是能夠容納的。這不是有力地說明了境界不實、空間皆由心現的例證嗎?所以《百法明門論》把空間也同時間一樣並列在二十四種不相應行法中,就是這個道理。因此,《華嚴經》雲:“三界唯心。”又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顯示的是,非心外有實在的時、空。
  如上“無始終,無內外”半頌,說明了縱的時間和橫的空間皆是相對的緣生法,其相如幻,其體全空,不可執著,學人可以根據此理來斷除無始時來迷執時、空是心外實有的執著,從而可以達到徹底的解脫出離。
  “強立名,為法界”:《轉有經》雲:“由彼彼諸名,诠彼彼諸法,此中無有彼,是諸法法性。”既然時空不是實有,哪裡還有法界可得呢?沒有實在的法界,當然也就不可以用法界之名來诠表認識有一實在的法界了。何以故?一切諸法本自離言。《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但是菩薩為了宣說正法,度化眾生,不得不把一切諸法不可言說、不可分別的道理假借語言文字,方便善巧地權且為眾生宣講,從而導引眾生在言語上離言語,在分別上離分別,而悟入諸法離言的不二法門。故曰:“強立名,為法界。”

  法界性  即法身  因不覺  號無明

  “法界性”:既然法界是由眾生心識隨業力作助緣而顯現的一個影像,影像之中是無有凡夫所執著的實有法界可得的?既無實有法界可得,當然法界的本性也就是空了,這就是法界的真實相。以此道理,故說法界又名法性、實相、一真法界等。
  “即法身”:法身有廣狹二義:廣義的法身泛指無漏有為功德的大菩提和清淨無為功德的大涅槃,二者結合,是名法身。《解深密經》、《維摩诘經》以及《攝大乘論》所說的法身,皆指此處廣義的法身而言。狹義的法身專指諸法的真實性,也就是指無為功德而言。如《證道歌》雲:“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六祖壇經》亦雲:“清淨法身,汝之性也。”這些都說明了狹義的法身主要是指無為功德,它與廣義的法身是有一定區別的。而此處所說“法界性,即法身”的法身,意指後一狹義的法身而言。東坡居士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這種清淨身,也就是法身之意。因為無為功德的法身無處不遍,清淨湛寂,無始時來,本自有之,所以說“山色無非清淨身”。此清淨法身的無為功德若依能受用的根身而論,即屬法身,若依所受用的境界而言,即屬涅槃。《解深密經》雲:“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就是這個道理。
  “因不覺,號無明”:一切眾生,無始時來,顛倒沉迷,於諸法性相不能如實通達,故爾內執有我,外執有法,起惑造業,由業招果,流轉三界,永不解脫,究其原因,皆由迷而不覺的無明之所形成。無明又名愚癡,此有迷事與迷理兩方面的無明。由迷事故,不能止惡修善,廣度眾生;由迷理故,不能觀空遣相,破除我法執著。這就是凡夫之所以為凡夫的根本原因。

  空色現  情器分  三世間  從此生

  “空色現,情器分”:空即空間,色即四大物質。一切有情皆各有一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以地、水、火、風四大種為親因緣,以善惡業力為增上緣,因緣結合,便能變現出有情世間(根身)和器世間來。有情世間的根身屬正報,器世間屬依報,依正二報合之則名世間,故曰:“空色現。”其實有情世間的根身也有色空兩部分,色即肌肉、筋骨、毛發、五藏、六腑以及水火風,空即九竅,八萬四千毛孔等,只不過變生根身的物質是內四大種,變生器界的物質是外四大種。內外四大種是決定一切事物變生的性質的,自業共業是決定一切事物變生的形態,性質形態兩相結合,自然形成三界六道有漏世間的種種差別,這就是“空色現、情器分”在理論上的道理。
  “三世間,從此生”:除上根身、器界的有漏世間外,還有清淨無漏的出世間——正覺世間。正覺世間屬出世三乘聖者所有,有漏世間屬六凡所有。因此,在六凡有情世間和器世間的基礎上,再加正覺世間,就稱為三世間。那麼,三世間是怎樣形成的呢?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是由迷而不覺所形成,正覺世間是由悟而不迷所形成。由此說明三種世間主要是由迷悟的差別之所形成。

  迷則凡  悟則聖  真如體  須親證

  “迷則凡,悟則聖”:人們若能覺悟世出世間染淨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我人眾生,了不可得,當下便是聖者;反之,是為六道輪回中的凡夫。六祖說:“一念迷則佛是眾生,一念悟則眾生是佛。”又說:“一念清淨一念佛,念念清淨念念佛。”這更說明了凡聖之差皆在一念迷悟上。那末,凡夫在哪裡迷、聖者又在哪裡悟呢?《金剛經》雲:“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捨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如來給學佛者在修行解脫上用身教樹立了一個榜樣。因為人們迷,恰是在穿衣吃飯、走路做事的日常生活中迷;而聖者悟,恰是在人們迷的地方悟。所以藕益大師說:“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凡夫雖常在穿衣吃飯的日常生活中,但不達這些都是緣生的有為法,其相如幻如影,故爾一一執為真實,這便是迷;聖者恰能於見聞覺知的生活中,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念念不住境,故爾內心清淨,無有我法執著,這便是悟。悟此道理,便證無為,悟此道理,便成聖者。以故《金剛經》又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也就是說對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道理悟得淺,就是賢;悟得深,就是聖;悟得圓滿,就是大聖。反之,若於此理絲毫不能通達,處處迷執,念念取相,這樣就是大迷不覺的凡夫。所以說:“迷則凡,悟則聖。”
  “真如體,須親證”:真如者《成唯識論》雲:“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異,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即是湛然,不虛妄義。”該論又雲:“理非妄倒,故名真如。”《解深密經》說真如有七:謂流轉真如、了別真如(又名唯識真如)、實相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淨真如、.正行真如。此中流轉、安立、邪行三真如,一切有情平等平等;清淨、正行二真如,三乘聖者平等平等;了別、實相二真如,染淨諸法平等平等。由此說明真如是貫通凡聖染淨諸法的,是一切凡聖染淨諸法平等所顯示的真實相,故名真如。總之,真如是一切諸法非有非空的中道實相,是遠離言說分別的不二之性。只不過真如有“在纏、出纏”二類而已,“在纏真如”又可稱為自性涅槃,“出纏真如”又可稱為有余依、無余依或無住涅槃。學佛者在理論上既要弄清真如一詞的含義,同時又須離開語言文字而親證真如,這樣才能生般若智慧而入不二法門。若果僅在理論上研究而不現觀親證真如,這就猶如說食不飽腹,煮砂不成飯一樣,對於解脫成道是無有益處的。所以真正的學佛者一定是知行合一,學修一體,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這樣才能超凡入聖,而徹底解脫出離。故曰:“真如體,須親證。”

 

上一篇:果煜法師:天心明月 16.了願與消業
下一篇:果煜法師:天心明月 17.佛法與企業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