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鄭振煌居士:體相用三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體相用三大

鄭振煌 主講 / 十四講表 摘錄

瑞音佛堂 92/08/14

一切諸法具備三大

體相用三大,只有中國佛教才講,南傳與藏傳佛教是不談的。《大乘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具備三大”。中國佛教的智慧很高,其理論不在藏傳佛教之下。

若要了解一個人、一件事或一個現象,可由體相用去了解,這是非常好用的。體是萬法的性質,萬法皆無常,故為空性。相是表現出來的現象,凡適用眼耳鼻舌身可以見聞嗅嘗觸的,用五官感受到、想到的就是相。有了相,就有用。不同的相,有不同的用。譬如黏土做成碗(相),就有碗的功用;做成杯子(相),就有杯子的功用;若做成佛像,那就不一樣了,它的功用會讓佛教徒產生恭敬心,去頂禮膜拜佛菩薩像。諸位,我們會去頂禮一個碗嗎?一個杯子嗎?因為它的相不同,其所產生的功能不同之故。當然一位修行者要不著相,要能體會空性,所以一位修行者會去恭敬一切的眾生、一切的法界,這是另外一回事。不過不論怎麼講,不同的相就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出來。

譬如身為老師的人,在學校內就是老師,在學生的面前是老師,受人尊敬;但回到家裡,在父母的面前,就不是老師了,不可以再叫某某同學去幫老師拿便當,(我們小時候常幫老師拿便當)。在搭公車時,也不可以因為是老師而不用付錢。因為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有不同的相,用就不一樣。

佛家為什麼不執著相呢?因為無相以後,功能才能無限大。否則如果認為自己了不起,只能扮演著那個相,如此就只能發揮那個相的作用,回家去後就不會打掃、倒垃圾了,執著自己的身分,其他作用就發揮不出來。佛教要我們不著相,原因就是要展現無量無邊的相,因此發揮無量無邊的功能出來。因為我們要服務眾生,要扮演不同的相。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上,處理問題的時候,都可以由體相用三個角度切入。佛法中有些法門是由體大來修的,有些法門是由相大來修的,有些法門是由用大來修的。我們修的法門,要去了解它是由體大、相大或用大切入,不然我們會混淆。有時我們會認為某些法門很迷信,某些法門大家搞不懂,因為不知那法門是由體相用三大哪個門切入的。

用大切入--信願門

什麼叫做由用大切入?用即功能,只要有一個相就會有一個功能。從用大切入的法門,譬如持咒、念佛、或祈求三寶加持,這都是由用大切入的,所建立的法門是信願門。即我對佛法有信心,對某尊菩薩、佛有信心,對某部經典有信心,無論別人怎麼講,我就是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是有的,相信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相信《法華經》的功德是無量的。不管別人怎麼說,我不管,因為我是信願的,有很深的信心與願力,敢承擔事情,此為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門。由用大切入的修行法門對ㄧ般大眾很有效,因ㄧ般大眾要他們禅坐,研究佛經較不可能。但若告訴他們要好好拜佛、念經、拜忏,佛菩薩會幫助你,大部分會接受,而且容易有相應、感應出來。因為若心誠懇,一定有感應出來,這是從用大的角度來修的。

相大切入--慈悲門

第二種是由相大的角度來切入,譬如觀像、拜佛、觀想某一尊佛或觀想極樂世界的情況。這是由相來進入的,就佛法的修行法門來說,此叫 。因為看到觀世音菩薩那麼慈悲的像,我們的心就會安定下來,有什麼痛苦、不如意的事可以向觀音菩薩報告。為什麼西方三聖的像要放在臨終者的身旁讓他們看?因為阿彌陀佛現慈悲的相,用慈悲慈祥的相讓每ㄧ眾生都能夠得到心理上的依靠。這是從相大修持,相大就是慈悲。

體大切入--智慧門

再來談體大,體大是牟尼,牟尼就是寂默,就是寂靜。所謂寂靜就是心內很安定,內心並不受環境左右的影響而動。內心都如如不動,盡管外面環境一直在紛紛擾擾,但內心寂靜不動,就是屬於體大。體大的修行是觀空性,譬如用般若智慧觀照,即用超越的智慧去面對一切境界,就可以超越相直接去契入空性。如《金剛經》所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從體大來修,它不提信願,它不提慈悲,完全用智慧,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即相大,每看到某一相,即知並非此某一相之真實面目,你就可以看到如來。因為眾生都執著外相,無法見到實在的相,眾生無法看到空性,因此隨外相在起心動念。

體大,佛教中所講的體大,就是空性,完全的空性,完全的如來性。空性、如來性是無形無狀無色,任何物理上的描述都無法說明佛教上所說的體大。因此我們無法了解體大,只能由相大、用大去了解。因為體大ㄧ般人無法了解,告訴你畢竟空性,畢竟無我,說人無我,法無我,普通一般人是無法了解的。

故一般人較好修的方法是用大,其次是相大。用大只要有信心,發願就好了,一定有感應的;相大要看慈悲相,莊嚴相。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要依報莊嚴,正報莊嚴,那裡的環境都很莊嚴,眾生都是大菩薩,都是不退菩薩,因它呈現相大。用大最好修,其次是相大,體大是最難修的。體大是去要了解一切諸法畢竟空性,要由諸法畢竟空性來練習。《金剛經》或《心經》,雖然文字很簡單,但和我們的邏輯觀念及生活的經驗完全不一樣。為什麼?因為《金剛經》、《心經》所說的是體大的修行方法,體大的修行方法就是智慧門。用智慧,用什麼智慧?就是用般若的智慧,觀照的智慧。

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

智慧可分成三種:一是實相般若,是體大。二是觀照般若,是相大。三是文字般若,是用大。一切的經典,尤其是般若經典,是佛陀用實相般若的心(即用空性的心),用毫不執著、完全超越的畢竟空性智慧,根據眾生之根機需要所說或開示之話,即為文字般若。後代人寫成文字或翻譯成中文或其他的文字時,就有相用。後代的人根據經典或師父開示,即是根據文字般若,去了解知識上的真理是什麼。因此,時時刻刻要提起觀照般若,提起觀照的智慧去觀去照,勿被外相所阻礙。如《金剛經》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要超越一切外相。不是外相不存在,而是我們不受外相影響。我們知道外相是因緣所生,知道一切的現象都是空性。我們從師父、從經典得到文字般若,因此時時刻刻要起觀照般若,觀照般若起了之後,時時刻刻就可以契入實相般若。故我們說佛陀是依照實相般若,將他所體會到的真理說出來,為了讓弟子聽懂,根據弟子的根機而說出來的就成為文字般若。我們後代的人根據經典或師父開示,由文字般若下手,時時刻刻起觀照。觀照時心要很清楚,心要清楚了解這都是外相,進而分辨什麼是體,什麼是相,什麼是用。要知道一切萬物之體一定是空性,因為一切萬物一直在變化,都是無常的,沒有它可以單獨存在的特色,這種叫做體大。

我們將體相用這三大拿來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很好用。碰到一個情境,碰到一件事情就去思考,這個是體大,體大一定是空;相大是因緣所生,因緣所滅;用大是根據相而來的。

心的作用叫做意識

為什麼說我們要時時刻刻觀照,要時時刻刻提起正念?因為我們若不修行時,我們心的作用叫做意識。心理學家說有意識、有下意識、有潛意識。原始佛教說有五識,有六識,大乘唯識學稱有八識,後來《大乘入楞伽經》、《決定藏》等又力庵摩羅識稱為第九識,後來有《釋摩诃衍論》立了一切一心為第十識。我們就用六識來說明,在心理學來說這只是表面意識;第七識已是心理學所說的下意識,我們常說下意識的動作,因為第六意識源自第七意識,時時刻刻受第七意識的影響,非常微細,我們經常不了解下意識就有動作出來,因為我們是受到下意識的作用。第八識也許可以相等於心理學上的潛意識,不過第八識的功能比潛意識還來得廣,因為它包括了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世的相續流轉,將過去的身口意業一直帶到未來。

要孤獨下來是很不容易的

就表面意識來看,我們眾生的眼耳鼻舌身識作用在了別外境,但識這五識作用時要和第六意識一起產生作用,稱為五俱意識。五俱意識要先有作意,例如心想要看,才會看到一件東西;我想要聽你講話,你講的話我才聽得到;我若不想聽你講話,你喇叭再大聲,我都沒聽到,因我的心已經跑掉。一定先有作意,那作意就是第六意識,即注意,那是五俱意識。因此,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永遠受外境的影響,一個人要閉關,要孤獨下來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的五官很忙、很散亂,一定要有個依靠,譬如回家一定要看電視,若能二三十年不看電視,能不受外境影響,那一定是個大修行者,要閉關實在不簡單。這是五俱意識。

心的作用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是最難掌握的

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大,即心的作用。心的作用是超越時間與空間的,是最難掌握的。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都會受到時間的影響,受到空間的影響。五俱意識會受到時空的影響,時間只能在當下,只能看到當下的東西,而當下的聲音才聽得到。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都受到時空的影響。過去的東西我們看不到,未來的東西也看不到,只能看到當下的東西;過去的聲音聽不到,未來的聲音也聽不到,只能聽到現在當下的聲音。受到時間的影響,受到空間的影響,而且要有一定的距離,要有一定的光線,要有一定的和合條件。因此,我們的五俱意識都受是到時間空間的限制。但是我們的第六意識,我們心亂糟糟的心,則是超越時間空間的。我們可以想到昨天的事,可以想到十年前、小時候的事;也可以計畫明天要作的事,明年要作的事,未來的事,都可以在那兒胡亂聯想。我們可以超越空間,現在想的不是佛堂內的事,可以想到家裡的事,想到高雄的事,想到美國的事,什麼都可以想。所以第六意識的心超越時間空間,最難處理,最難掌握。

獨頭意識

第六意識的作用除了五俱意識與五境、五根一起作用以外,還有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不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一起作用,而是單獨跑出來的。譬如我們看到一件東西,一定要有眼睛去接觸到一件東西,與第六意識加在一起,才能看到東西。但第六意識要想東西時,不需要眼睛,眼睛閉起來就可以想了。甚至在睡覺時,第六意識還沒休息,還在作用。第六意識除了五俱意識作用外,還有獨頭意識。

獨頭意識分作四種,經過分析後,知道人的意識難掌握是因為有獨頭意識。獨頭意識有四種:

第一叫做散位(散亂)獨頭,就是打妄想。沒有打妄想的時間,對眾生來講幾乎沒有,故必須時刻提起正念,時刻觀照。我們都在打妄想,念佛時打妄想,坐禅時打妄想,參加法會、拜忏也打妄想,時刻都在打妄想。白天打妄想,晚上也打妄想,都在胡思亂想。因為它是獨頭意識,它可以不受眼耳鼻舌身之影響。眼睛閉著可以打妄想,睜著眼睛也可以打妄想。打妄想非常嚴重,因此修行得將這妄想心去除掉,去除散位獨頭。

第二種叫做夢中獨頭,即在睡覺時,心對其所緣的外境去想像。譬如睡夢中聽到狗吠聲時,就開始產生很多聯想,在夢中開始打妄想,想到過去曾被狗咬過,所以妄想那只狗可能會來咬我。

第三種是定中獨頭,當我們禅坐時會有很多境界、現象、外相出來,若我們不了解佛法,會執著定中獨頭意識所產生之相而驕傲,認為自己有境界了,以為做仙人了,已有神通了,自以為很了不起。但在佛家來說,這只不過是定中獨頭意識。獨頭意識簡單說是自己在打妄想,定中獨頭則是在禅定中打妄想。因此,師父才會告訴我們在禅定中見到任何相,都要看成夢幻泡影,都要看成虛幻,都是幻相,沒有任何相是真的。

第四種是狂亂獨頭意識,有精神分裂症的人,生理上有疾病,因其腦細胞已經病變而產生獨頭意識,致使在自己虛妄、想像出來的境界中打妄想,很多人有幻視、幻聽、幻覺等。

返聞聞自性

我們的心,很可憐!若不修行的話,心不是五俱意識很忙,時刻忙著見聞嗅嘗觸,就是獨頭意識,時刻在打妄想。因此什麼叫修行?修行就是不要五俱意識,即不要受眼耳鼻舌身的左右,不要被五官牽著走。《楞嚴經》說:“返聞聞自性。”指觀世音菩薩修行時,聽海潮音,沒有被海水聲牽走,沒有被耳識騙走,他可以返回觀照內心,聞自性,進一步去觀,最後觀到自己的佛性。

所以修行的要領是,第一不要被色身香味觸、眼耳鼻舌身所帶走;即心勿被外境或五官帶走。自己要能做主,知緣起法,緣生必然緣滅,是無常變化的,所以對一切現象我們都不要執著,即不要產生五俱意識。其次,不要產生獨頭意識,即勿打妄想,勿胡思亂想。一般人不是獨頭意識,就是五俱意識。修行要領,就是要跳開五俱意識,跳開獨頭意識,這時是什麼樣的狀態呢?這是觀照般若,就是用正念,心頭保持安定,心時時刻刻有智慧去觀照所有的境界。我們就是保持正念,起觀照般若,起觀照作用,起時時刻刻的觀察,心永遠都是清明的,永遠都是智慧的,永遠都能看透外相,能夠進入實相般若,故實相般若是最難修的。

有時看《金剛經》、《心經》很難了解,因其內容與我們生活經驗相反,完全違反邏輯。如《心經》中“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無色聲香味觸法,”“不生不滅”,哪有不生不滅的?人有生就有死;“不增不減”,哪有不增不減的?每樣東西都會變化,怎麼說不增不減呢?啊!原來《心經》、《金剛經》是在講體大的現象,他們是體大的修行方法。體大的修行方法,即依照文字般若起觀照因而契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就是空性的智慧。

在分析任何一件事情,都可藉由體相用三大來分析。體大的修行法門是智慧門,相大的修行法門是慈悲門,用大的修行法門是信願門。本來這三門都是一個,只是由不同角度所表現出來而已。為什麼會有相大?因為相大是體性空,因緣和合而呈現一個相,一個相必然會有一個用。所以,我們拜佛、供佛等等,都離不開體相用。

什麼人才可以解脫?只有體證、經驗體大的人才能解脫。若只在相大用大上用功是很好,但要畢竟解脫還是沒有辦法。你可以由相大進入,或由用大進入,最後還是得進入體大修行,一定要進入智慧。若無進入智慧,則永遠受到相和用的影響,你永遠無法解脫。所以智慧是一切的基礎,體大非常重要。

“大”--普遍性

“大”是佛教的一個名詞,這個大不是與小相對待的大,若是與小相對待的大是不夠大的。這裡的大是一種絕待的大,是絕對的大,不是比較來的,因此這個大以現代話來說是普遍性的意思。

物理空?心理空

如果以佛法來講,體大是空性,什麼是空?空性可以分成二種,一種是物理空,一種是心理空。我們說佛教的智慧是什麼?就是空性智慧。什麼是空性智慧?空性智慧可以了解二種空,一是物理空,一是心理空。物理空是由物理、物質角度,佛法說是色法,一切的現象都是在變化,都是無常,都是無我,這是物理空。了解一切物理、物質現象都是無自性,一直在變化。

物理空是一種理論、知識的了解,修行者要由物理空了解一切諸法是無自性,都是空性,緣生緣滅,都在變化。因此,我們的心理就不會執著,就不會被這些色法,這些物理,這些現象所限制。心就可以放下,能放下者就能真正自由自在,得到解脫自在,此為心理空。我們所要證悟的,所要達到目的的就是心理空。

物理空從現代的科學獲得解釋,但是現代科學無法讓我們進入心理空。現代科學會教我們物理、物質是空的,但教我們心理越來越執著,與佛教目的完全相反。佛教教我們了解物理空後要進入心理空,不要執著,知道一切都會變化,一切一切要放下,要創造善因緣,努力打拼,去幫助人,去上進,去修行。若我們沒達到我們自己理想的目標時,也不要執著,因為因緣沒成熟。因緣是甚深甚微妙,因緣若未到,無論怎樣努力都沒用。若因緣條件和合,很快的,事情自然一切都順順利利。因緣不和合時,就要想到佛家講的空性。我們要由物理空進入心理空,心理空就是佛陀、菩薩證得的空性,不執著,可以放下一切,而且對空也可以放下,故可以放下可以提起,可以承擔一切的責任,但一切的責任對他們來講不是責任,不會構成他們的負擔。我們明知物理是空,但我們心理都沒有空。諸位朋友!我們修行是從理論上探討萬法是物理空之後就要契入心理空,心理千萬不要有任何負擔。

體相用三大合而為一

佛經所提到的法門雖然有八萬四千,但契入的門路不同,有由用大,由相大,由體大來契入的。修相大的人,千萬不要歧視修用大的人,也千萬不要不相信修體大的人。在修體大、修智慧門的人,千萬不要排斥拜忏的人,認為人家迷信,那是人家由用大門路進入的。充分了解佛法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修行,很快就可以解脫。修智慧門的,隨時觀照,隨時了解體大相大用大,隨時知道我現在是在修體大的法門,同時我也能夠接受相大用大的法門。如此,我們就可以當一個很完美、很圓融的修行者。

牟尼之意就是寂默、寂照、寂靜,稱之為體大,就是空性;釋迦是能仁,其意為用大和相大。佛之意稱為三大,即體相用三大合而為一,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什麼叫做佛?佛就是智慧圓滿,慈悲圓滿,力量圓滿,即智悲力皆達到圓滿之境地。他的智慧愛心圓滿,他的力量可以幫助眾生,所做的事情圓滿,這叫做佛。

如何可以了解佛是體相用三大?佛有法身佛,指的是體大,供養偈中有“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清淨法身即清清淨淨,任何塵埃都沒有,任何微細的執著相都沒有,完全清淨,故法身佛是由體大去看的。初學佛法三皈依時,自皈依自己之法身佛,不是皈依外面的佛像。我們不了解什麼是自性佛?什麼是法身佛?師父告訴我們法身佛是無相無不相,我們更搞不清楚,他無任何形相,法身是真理之身,是體大之身,也是完全空性的身。

佛,其次有報身佛,是指莊嚴報身,即證悟法身、真理之後所表現出來的相。若修行境界高的人所表現出來的相有二種,可由報身與化身去了解。其法身我們看不到,因法身無形無相可以看,但我們可以從報身與化身去了解其成績。其報身會呈現二個相,一個是明相,明相即其臉色光明,開朗,不會愁眉苦臉;修行越好的人越明,歡歡喜喜的。第二個相是樂相,真正喜樂快樂。法身佛是體大是空性;報身佛是指相大,一定呈現明相與樂相。所以我們看到報身佛的佛像都很光明,後面都有光圈,相都很喜樂。

如果是化身,化身是指用大,一個人的修行程度到底好不好呢?修的好不好則是看慈悲夠不夠?越慈悲,表示他的修行功夫越好,這是他的用。即證悟真理、證悟空性、證悟佛性以後所產生的作用就幫助眾生。若一個人自認為自己很行,但一點愛心、慈悲心都沒有,那他的修行程度還是很差。

佛--三大圓融無礙

因此,佛是具足體相用三大,法身佛識體大,一切皆空;報身佛是相大,呈現明相與樂相;化身佛是用大,呈現出來的是慈悲。如此也可以幫助我們檢驗自己,我的修行今年跟去年有沒有進步?今天跟昨天有沒有進步?從體大去檢驗我的心,物理空、心理空有沒有多了一點?若我們心理空,隨時可以放下,那就是我們體大有進步。相大,則看自己的臉,有無明相?樂相?隨時笑嘻嘻的,經常要洗洗臉(一笑)。再下來檢驗自己的用大,慈悲愛心夠不夠?能不能能體諒別人?有沒有同理心?佛具足體相用三大,體相用三大是一而三、三而一,三大圓融無礙。

佛法非常好,越了解佛法對我們幫助越大,而且我們時時刻刻觀照。現在上課是文字般若,是佛陀的實相般若所開演出來的,透過文字般若,吸收過來後時時去觀照,由體大、相大、用大三方面去觀照,就可以知道怎麼修行。故修行不是只是禅坐、念佛,在日常生活中用觀照般若時時刻刻保護我們的念頭,要不然我們的念頭不是五俱意識就是獨頭意識;不是心隨境轉就是打妄想,心永遠不會清淨,所以時時刻要提起正念。

 

上一篇:果煜法師:天心明月 4.真情無限
下一篇:果煜法師:天心明月 5.坦誠團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