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心不看相——你知道怎麼老嗎?
鄭振煌 主講/曾萃芬 紀錄
一九九九年十月七日講於慧炬印光祖師紀念堂
講 綱
一、看心不看相:相由心生,心為相本
二、身心是一切的苦薮
三、老的語義:相、味、作用、功德
四、孔子的人生境界
五、模范老人佛陀
A和平大使 B生活實踐家 C傳道
D授業 E解惑 F不捨一人
G先天下之憂而憂 H臨終不亂
六、老人的需求
A健康醫療的需求 B經濟生活的需求
C教育及休閒的需求 D居住安養的需求
E心理及社會適應的需求 F家庭關系的需求
七、老人的理想:智、仁、勇
八、結語:身老心不老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很高興能夠再一次跟大家見面。首先要感謝我們的工作同仁,他們非常非常的好意,要我在這邊練習講話,他們知道我的國語不很清楚,需要練習練習一下怎樣講話。其次,諸位在座的師父、各位菩薩們,您們的捧場,您們的布施,給予我最大的鼓勵。剛剛沈律師的介紹,我愧不敢當,在佛教裡三十多年,什麼都沒有學到,學到的是什麼?是我的老師的白頭發。我只跟他學了這個皮毛,因為我學佛入門的老師李炳南教授,在我親近他的時候,他已經是滿頭白發了,我真的什麼都沒有學到,我只學到皮毛而已。
看心不看相
接下來的四星期裡,講一個主題“看心不看相”,主要是討論生、老、病、死這四個講題。為什麼主題我把它定為看心不看相呢?最主要的理由是因為我不會看相,我小時候就很不喜歡看相,真的很不喜歡看相,尤其是在進入佛門之後,我的老師跟我講,學佛的不可以看相,學佛的人自己不應該去看相,也不應該替人家看相。因為你看了相,往往就著了相,看了相就著了相,看了相就被相所轉,自己就掙脫不了看相師的話,受縛於那種相的了解,為什麼呢?因為凡夫沒有智慧,凡夫只會看表面,表面都是虛妄的,但我們凡夫顛倒,總是將虛妄的表象認以為真。唯識學上說:凡夫著相、著名、著語言。凡夫不看你的心,不看體性,只看三個相,只是著相。
一、二十年前我搭公車的時候,就已經有人要讓座給我,前天我到火車站買火車票想要去嘉義,一大早,哇!那個售票員非常盡職,我說我要到嘉義,他說半票三百元,他可能看到我滿頭白發,以為我是六十五歲的老人,可以享受半票優待,他非常的好,非常的好。我跟他講,不不!我還是買全票,因為我曉得我還沒有六十五歲,否則我應該可以憑著這頭白發走遍天下,去那裡都可以半票。
相由心生
“心”是相之本,而且相由心生,唯識學家如何界定一個聖賢跟一個凡夫呢?凡夫一定是著語言相,一定是著文字相,一定是著表相,因而不得自由不得解脫;聖賢則能看透表相,直觀體性。所以,我一直這樣鼓勵大家,與其看相不如看心,看看你的心是怎麼樣子,是清淨的呢?還是污染的?看看你的心是為著自己的名利、地位?還是為著別人的福利呢?騙得了別人,但騙不了自己,尤其騙不了因果關系。
心是相之本,相是由心生,看看我們在座的諸位朋友都是那麼莊嚴,我就曉得過去諸位的心一定是很清淨,諸位的前世一定是很清淨,否則不可能有這麼好的相。來到這一世有機會接觸佛法,使得諸位的相比從前好看,比從前莊嚴,比從前快樂,人見人愛,大家一看到諸位就會生歡喜心。如果說自己的心不清淨,如果說自己的心都只是為了自己,那麼表現在你臉色上面的一定是很不好看的。別人看了就討厭,為什麼呢?很簡單,處處以自己為出發點,你表現出來的語言、表現出來的行為,一定都是為著自己,從來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所以,與其看相不如看心,而看心要自己去看。
一個大修行者能夠看別人的心。修行者的心非常細,細到可以聽別人心跳的聲音,可以聽到螞蟻在地上跑的聲音,可以聽到別人心中的話。你心中想些什麼,腦子裡想些什麼,大修行者都知道。很簡單,他只要看你的表象一秒,他就看出來了。諸位去看相時,剛剛坐下來,看相的人八九不離十,已經將你看得很清楚了,更何況是一個大修行人呢!
三苦和八苦
我今天的報告要分為八個段落,為著方便大家了解起見,所以我寫在白板上。第一個段落:身心是一切的苦薮。佛法講人生有三苦:苦苦、壞苦、行苦。或者是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憂悲愁惱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的苦離不開身和心。我們先看求不得苦,我想追求什麼,越追求越得不到,我們的欲望是沒有辦法滿足的。再說怨憎會,為什麼討厭的人、討厭的事情總是會碰在一起呢?不是別人討厭,而是自己的心討厭,自己的心討厭,所以你看到任何一個人都討厭,碰到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討厭。
怨憎會、求不得,不是外面的東西沒有辦法讓你滿足,而是你的心求不得,為什麼?因為生病的因在我們一出生就已伴隨著我們而來,我們如果沒有把不病的因給去掉,你再怎麼努力,再怎麼鍛煉你的身體都不可能不病的。如果有人說我可以不死,我不敢相信,因為在我們出生的時候,死的原因已經跟著我們來了,因已經在那裡了,怎麼可能不死呢?不生,我相信這是辦得到的,但不老、不病、不死,我不敢相信。因為老、病、死的根本原因就是生,有生,必不可能不老、不病、不死。老、病、死必然是隨著生而來的,所以在白板上我把身和心用生、老、病、死這四個階段去區分。
身心的生老病死
在身方面可以有不生,我打個x,但不可能有不老、不病、不死。心呢?有可能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一個覺悟者、修行有成就的人,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就是:他的身照樣老、病、死,可是他的心可以不生,可以不老,可以不死,只要他的心不生就可以免除老、病、死的過患。在座的諸位朋友應該可以了解,修行到底在修什麼?一個修行有成就的覺悟者,並不是說他不會生病,並不是說他不會老,也不是他不會死,而是他的心已經是不生了。
什麼叫做不生呢?就是不起一個妄念。我們心一動那就是生,心怎麼動?被八風刺激所動,就是被世間法所動。什麼世間法?我賺了一塊錢,我升官了,我得到了某個東西,心就動。我丟掉了生命財產,我丟掉了我的名譽、我的地位,我就痛苦了。得失、利衰、稱譏、毀譽,這八種世間的風會讓我們的心生起。我們的心如果一生,我們的妄念如果一起,情況必然會改變,因緣改變它就改變了。這個改變的過程,我們稱之為諸行無常,我們稱之為老。等到這個妄念被另外一個妄念所取代,我們原先的妄念稱之為死,念頭死稱之為死。凡夫就是心一直在生、老、病、死,心一直在生、老、病、死。所謂證得寂靜涅槃,所謂了生死,不是了那個身體的生死,而是了那個心的生死。
大乘佛法說每個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是不生、不病、不老、不死的真心。因為我們所本具的佛性,是像虛空般那樣的廣大,無邊無際,像虛空般那樣的清淨。它不是一個緣起的東西,心本來就是如此的,如果是緣起的東西,必然會有老、病、死的種種變化。所以,修行在修什麼?就是在修此心的不生。如果此心不生,老、病、死就不會傷害我們了;但要此心不生很不容易,此身要生倒是很簡單,世間的眾生可以不修行,必然會有來生,必然會有另外的一個身。你如果想要一個身太簡單了。昨天晚上,陳進興才被槍決,很簡單,他很快就會再有一個身體,他會立刻投胎,因為他的心充滿了恐懼,充滿了無奈,充滿了報復。
今天的報紙這麼說: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每七萬人就會有一個陳進興這樣的人,這種人是精神異常的人,他仇恨一切,對一切都不滿意、都不滿足,可是對自己的家他倒是非常的愛,他一直在袒護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妻舅,他絕對不會去傷害自己的家人,但對外人卻一直在仇恨、在傷害之中。心理學家說:每七萬人就有一個這種人,統計我們台灣的人口,兩千兩百萬人是七萬人的多少倍?三百倍嗎?如果是三百倍,那是一個很恐怖的數字,也就是說在我們台灣這個社會,就有三百個人像陳進興一樣心裡充滿仇恨,像厲鬼一樣,誰都看不順眼,誰都要傷害,這種不定時炸彈就潛伏在我們台灣的社會裡面,有三百個,三百個那是一個很大很大的數字。
有身就有老病死
想要生一個身很簡單,每一個人都不必怕死,真的不必怕死,你如果愛身的話,很簡單,你死了,立刻就會產生身,心裡面含藏了我們前輩子的業力,我們的身、口、意業。你講話,你做事,你的起心動念都在第八阿賴耶識裡面留下種子,而這些種子隨著業力的大小,在來世的時候會決定去向,而且投胎的速度會有快慢的差別。所以,想要有這個身太簡單了,大家其實不必怕死,我們應該是怕生才對,要讓心不生,很難很難。九二一大地震那天,我不曉得諸位的心有沒有生,我相信生起心的人一定很多,心啊!七上八下的,七上八下的心一直在生,一直在生。如果諸位的心還一直在七上八下的,對不起!你們一定還會有來世,其實也要恭喜你們不必怕死,萬一房子倒塌被壓死了,還會有來世的,不必怕。要讓心不生,太難了。
釋伽牟尼說:要讓心不生,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時間,可見它的困難,為什麼困難呢?因為我們的心老是喜歡比較,老是喜歡分別,老是不能用清淨的心、平等的心來對待裡裡外外,總是要執著,總是要分別。所以,身是可以不生,但只要你有身,一定會老、病、死。心呢!是可以不老、不病、不死、不生的,關鍵點是在心生不生之上,如果心生了,你的心會隨之老、病、死,身也隨著老、病、死了。以下報告老到底是什麼定義?我們對老的定義,隨著時代、隨著空間而改變。台灣在四十年前,女性的平均壽命是五十二歲,男性的平均壽命是五十歲,現在,女性的平均壽命將近八十歲,男性少了六歲,大約是七十四歲。只不過四十年的時間,台灣人的平均壽命就提高了二十多歲,這是因為醫藥發達,還有台灣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很怕死,如果像古時候的人那麼不怕死,平均壽命應該不會那麼高。現在的人想盡辦法延長壽命,古時候的人因為醫藥、衛生不足,壽命很低,我們看看印度,他們的平均壽命大約四十五歲左右,四十五歲就老了,他們大約在十五歲就己經結婚,尤其是女孩子,十五歲、十六歲都已經結婚了,尼泊爾也是這個數字。
長壽,老的定義
所以,老的定義沒有辦法講,像我們書上說廉頗,他年紀大了,國王不讓他去打仗,可是他手很癢,看到年輕小伙子都跑到前線去打仗,他心裡不是味道,他就躍躍欲試。廉頗雖然年紀很大,可是在他的體能上,他算是不老的,而有一些人一、二十歲就已經是垂垂老矣。老,這個字的語意是什麼呢?我們不要被那個“老”字所欺騙,也許我用英文來解釋“老”字較容易了解,因為這個老字啊,英文譯成aging,aging的字根就是age,age是年齡加上ing,就變成aging。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大家一出生就漸漸在老。所以,“老”字的定義應該是:你一出生,一有生命現象,你就已經開始在老了。你一出生就已經是在老、病、死了。這老、病、死啊!老啊!不應該用年齡來界定它,我們要用真實義,很真實的意思,老就是你一出生就已經在老了,就已經隨著歲月的增長開始在老了,歲月增長得越多我們就越老,歲月增長得比較少,我們說是少年、青年,但歲月增長很多,我們就是老年了,這是它的語義。
第二個是相,相就是表象的意思,老的表象是什麼?當然就是白頭發,當然就是骨骼疏松症,當然就是有皺紋出現,牙齒掉了,眼睛老花了,動作不伶俐了,記憶力不好了,明明是老朋友可是名字就是叫不出來,這種退化就是它的相,可以很容易看得出來。它的味,味就是味道的味,這裡不是指氣味或是味道的味,這是《清淨道論》上面所用的語言,“味”的意思就是原因。為什麼會老?老的原因是什麼?就是時間,是時間讓我們老了。也許我們都看過太空人、太空船的報導或是外星人的報導,時間的流動速度不一樣,所以老的速度就不一樣。
我們經常聽到這麼一句話,天上的一天是人間的一年,如果離開我們的地球越遠呢!那裡的一天也許就是我們人間的一百年。去年報紙上喧騰一時的,所謂的急凍人就是利用這種道理。如果諸位想要長生不老,我看很簡單,就跳越那個時間,不要讓地球目前的時間來催促使得你老。你乘太空船飛到外太空去,等到你到外太空,在那裡你只要待一天,我們在地球上可能是好幾年了,可能是一百年了,這樣就讓你賺到了。你想青春永駐不老,真的很簡單,只要掌握時間,時間不一樣,時間的流動速度不一樣,我們老化的程度就不一樣。急凍人就是這個道理,就是現在先把你冷凍,冷凍到一百年、兩百年之後,可能會發現一種不老的方法,但其實現在已經很簡單了,你只要租個太空船,跑到別的星球去,等到你回來的時候,即使你在那邊僅僅幾天,地球上的人、動物可能已過了一、兩百年,一切老早都已經改觀了。
老的味,也就是說老的原因是什麼?就是那個時間,時間的流動催促使得我們老。
諸位可能了解時光隧道的原理,只要世間有一種飛行器,它的速度高過於光速,你就可以回到過去。過去我們所做的一切,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以光的速度往前跑的,只要速度超過光速,你就可以看到小時候的情形,可以看到你前輩子的事情,可以看到唐朝、漢朝、秦朝的事情。就是速度使得我們老的,所以,一個覺悟者已經超越了時間空間,我們就說他是長生不老,他真的是證得寂靜涅槃。沒有時間的感覺、沒有空間的感覺的時候,你真的就已經是長生不老了。我們在座諸位有很多人都有禅修的經驗,當你在禅修的時候,怎麼一個小時就這樣過去了?一天就這樣過去了?在那個時候你是非常清淨,非常喜悅,非常年輕,你沒有感覺你在老了。時間飛速的過去,你超越了時間空間,你就得到所謂的解脫。
老死不是一件壞事
再來談老的作用,老啊!到底是一件好事還是不好的事呢?其實沒有好、壞的差別,我們一般都不喜歡老,可是老的作用確實很好。如果沒有老的作用,想想看,我們永遠都是那個小嬰兒,永遠都長不大,永遠都在地上爬,你要怎麼辦?你永遠都站立不起來。如果不會老的種子,一個種子永遠都是種子,它不會發芽,不會生根,不會成長,不會成熟。如果不會老,我們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到處都是人,到處都是眾生,沒有老、病、死這個變化,人擠人你怎麼活下去。老就是讓我們更加成熟,讓我們成長,讓我們能夠了解無常的積極意義。我們往往用消極、悲觀、恐懼的心態來看老,其實老是很好的。不相信?諸位在比你年輕的朋友面前,他們一定會禮讓你,除非他是一點禮貌都沒有。很過瘾!想想看我們多少年前,我們總是站在旁邊,我們總是要讓位,可是現在很快的老了,因為老讓我們受到尊敬,因為老,很多人都要讓我們一下子。老使得世間一直在成長,使得文化、文明一直在動,一直在進步。沒有老,我們是不可能進步的,我們會總是停留在那裡動不了。
它的功德就是新陳代謝,一切總是要淘汰,否則媳婦怎麼熬成婆呢?當學生的人,怎麼熬成老師呢?對不對?它的功德非常大,讓大家都有機會,什麼機會都有,只要你老就有機會,你不要早夭就好了,不要早死就好了!你老就有很好的功德。佛經告訴我們說:不要自殺,不要輕生,因為老有很大的功德。老,只要你肯修行,你就可以忏悔業障。老,你只要覺悟過來,你就比別人有更多的機會來清淨自己的內心,為什麼?如果我不老,一二十年前就死了,也許那個時候,大家都沒有機會接觸佛法,糊裡糊塗的這樣就死了。也許接觸了佛法,也不懂得修行,這樣子就走了。正因為我們能夠多活這麼多年,所以我們有機會更深入佛法,更加精進修行,來清淨我們的內心,來消除我們的業障。所以老,功德大不大?確實很大。老!確實是很好的事情,大家千萬不要怕老。
師法聖人的人生境界
下一個部分,介紹孔子的人生境界。前天沈律師提到孔子的境界,孔子真的是世界聖人,他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老!既然不是說七十歲、八十歲才算老。老!其實只是時間的推移、歲月的增長而已!所以,我們可以藉著孔子的話來檢查自己,反省自己。如果我們的年齡已經超過了十五歲,在座的我看都大過十五歲,我們這樣問問自己,我有沒有志於學,如果沒有志於學,我們應該要知道慚愧,我們要學習世間的知識,怎麼樣謀生,怎麼樣幫助社會,幫助國家,幫助眾生。同時更要學出世間的修行方法,讓自己能夠活得更輕安,更快樂。如果大家都不志於學,不要說出世間學啦!世間的知識如果大家都不肯學習,真的,我們就跟禽獸一樣,只有基本的生活需欲,我們只是在滿足最基本的食色性也。不肯學習,你怎麼能夠成長?怎麼能夠讓自己活得更好?所以,在座的,問問自己有沒有志於學?有沒有致力於世間的學問?還有出世間的學問?
三十而立
如果諸位你們己經超過三十歲,也真的要反省一下哦!我立了沒有?立了,不應該只是指成家立業,而是說你的學問立了沒有?世間的學問、謀生的知識、謀生的技能,你學了沒?你立了沒?你足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嗎?出世間的事也許還沒有立,可是你要立了一個志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果沒有的話,也應該起慚愧心,趕快努力,趕快學習,將自己的“學”確立。
四十而不惑
不惑!什麼叫不惑?超過四十歲的人,要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還經常在迷惑?什麼叫迷惑?命運若較差,就常常去算命,這個是不是惑?稍微碰到一點挫折,就趕快去找人家算命,要改造命運,這當然都是惑!都是沒有了解自己的人生,沒有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也就是說因為你學不夠,沒有志於學,志於學又不努力,學就不能立,所以四十啊!還在迷惑。超過了四十歲就要問自己,不應該再問別人了,四十歲應該問自己疑惑是否還存在?當然,我們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不可能都像孔子那樣聰明,但至少要對自己有所不惑,對自己人生的走向應該有一個選擇。
我最近看一本書,是父子兩人在對談,爸爸是法國一個很出色的哲學博士,後來從事音樂、電影的制作。兒子進修生化博士,指導他博士論文的是諾貝爾獎的得主,也是法國人。
兒子在拿到博士學位之後,看到電影裡面描述西藏人在中共統治之下,怎麼逃離西藏,這些西藏喇嘛怎樣在崇山峻嶺之中逃生,逃到外面怎樣安身立命,怎樣安頓自己的身心。這位兒子在前途一片大好的時候,看了這部電影有所感觸,他決定要去見這些喇嘛。他是法國人,法國人都是非常驕傲的,他們不屑學英文,所以不會講英文,當然更不會講西藏話,但他就憑這股熱忱,買了一張最便宜的機票,從法國飛到印度達吉嶺去拜見康居仁波切。書裡描述說,這位生化博士的法國人見到這位大修行者,本來有很多問題想要請教,但兩個人語言沒有辦法溝通,當他看到這位師父之後,就覺得不必講話,這位師父怎麼對我那麼好,一見如故,在師父的旁邊就非常安心。所以,後來他說了這麼一句很有哲理的話,他說:當我離開印度,回到法國的時候,我時時刻刻想著我的老師,當我在我老師那裡的時候,我忘掉了外面的世界。
在座的諸位,如果我們想要檢驗自己對老師、對師父夠不夠恭敬,能不能心有所歸,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在師父、老師的旁邊,你可以忘掉外面的世界,當你離開你的師父、離開你的老師,而你心中所想念的都是你的師父、你的老師,你的學習就成功了,你就能夠學到東西。他跟著這位上師六年,上師圓寂了,他又跟著最偉大的不丹國師頂果仁波切學習。有本攝影集叫做 Journey to Enlightenment《邁向覺悟之路》,就是這位法國青年的作品,他跟隨西藏的喇嘛學習了二十多年,他的老爸一直想不通,兒子的前途應該是非常好的,是研究最尖端科技的生化博士,老師是諾貝爾獎的得主,兒子是那麼年輕,前途是那麼好,為什麼會放下一切跑去那裡呢?
這個老爸千裡迢迢跑到尼泊爾,唉呀!父子兩人約好,在喜馬拉雅山上,兩個人獨居幾個禮拜,討論很多問題,就這樣父子之間有一個非常深入的溝通。老爸問兒子,當年是什麼因素,讓你放下科學的研究?科學的研究跟你佛學的鑽研、修行有什麼不同?兒子回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是都在追求真理,要發現實相,要把人生、生命實相的根本現象徹底了解,永無止盡的在追求、探討,這是相同的。不同的地方是科學越研究越迷惑、越使人不高興、不滿足,越不快樂,因為他發現大家總是在一個很小的地方鑽鑽鑽,鑽到最後,所得到的一個發現,沒隔多久又被否定了,一輩子的生命鑽研到最後很快地被否定了,自己又不快樂了。不曉得自己為什麼要鑽研那些對自己生命一點了解都沒有的東西。可是佛法卻帶給他無窮的快樂、無窮的智慧,因為佛法已經探討了生命的本質,已經將生命的現象給予最徹底的了解,所以他說我研究佛法、修行佛法就是跟生命結合在一起,就是在探討我自己,不是摸索外界那些跟生命無關的東西。
接觸佛法、修行佛法,他覺得心安理得,他覺得妙趣無窮。他覺得在修禅定、修智慧的過程裡,有越來越新的世界,越來越廣闊的世界一直出現,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充實、更加安定、更加不惑。四十而不惑,如果諸位已經超過四十歲了,要問問自己真的沒有疑惑嗎?現在對於自己人生的走向,是不是還在猶豫不決?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就是天地的自然道理,其實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緣起,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生老病死,生住異滅的無常變化,這就是天命。五十歲的人,問問自己知天命沒有?知不知道緣起的道理?也就是說,你肯接受緣起的道理嗎?你肯相信因果的道理嗎?如果到五十歲,你還不肯相信因緣,不肯相信因果,你就是不知天命。知天命就是了解自然的運轉法則,就是了解緣起,就是了解因果。
六十而耳順
六十歲問問自己有沒有耳順?有沒有眼順?有沒有鼻順?有沒有口順?有沒有身順?有沒有意順?耳順只是六種感官裡面的一個代表,耳順是什麼?一個聲音,你有沒有耳順?別人講一句話,你能夠聽得進去嗎?能夠接受嗎?拉拉自己的耳朵,能不能夠了解那個道理?了解那個因緣?要能夠接受各種聲音,接受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接受一切的外境,接受一切一切的事物。如果不能夠耳順,你還在抗拒,你還在不安,你還不能夠了解緣起的道理,真的六十歲是白活了,會活得很痛苦。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從心所欲當然是能任運自在,看看我自己的心,我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我不會變成心的奴隸。孔子告誡我們,青少年戒之在色,壯年戒之在斗,老年戒之在得,一談到老,我們就戒之在得,也就是說,自己對於世間的一切,那種得失心是不是越來越淡化了,如果越來越淡化,就越來越成功。
昨天我在中華佛研所上課,一位學生五十多歲,送我去搭捷運,這位學生以前是很成功的企業家。在車上他告訴我一件事情,他說:唉呀!放下真好!我問他什麼事情放下真好?因為他來上課是穿著短褲。他說放下真好!我說到底怎麼回事?他說:現在家裡只有我和老伴兩個人,老伴如果不在,我啊!羅漢齋,菜啊!豆腐隨便攪和在一起,我就吃得很高興,我現在曉得菜根香。他是大企業家,好幾家公司、飯店的大老板,我開玩笑的跟他講,你以前當大老板的時候,天天大魚大肉,你有沒有嘗到魚香、肉香?他說:沒有。真的沒有,為什麼?因為那時候,他心沒有放下,心還在想得,還在往得的方向去追逐,即使是大魚大肉,他都聞不到魚香,聞不到肉香。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他說現在好輕松哦!根本不必吃什麼,我只要幾根蔬菜和豆腐、花生,吃起來就比以前快樂多了。尤其是在佛法的領域裡,重新來當學生是那麼樣的快樂。我們不妨用孔子的話來檢驗自己,到那個年齡,檢驗自己還差孔子的話有多遠?
底下一部分,我來介紹一位模范老人,如果我們總統要頒獎給模范老人,我想啊!釋迦牟尼佛應該是受之無愧,昨天晚上我重新將《南傳大般涅槃經》看過一次,今天早上我又重新看一次,更加的確定,我們的佛陀是一位模范老人。《南傳大般涅槃經》總共有六章,內容滿多的,“佛”之所以為模范老人的幾個原因,我把它摘錄出來,這是很重要的。
和平大使
第一,他是和平大使。和平大使是《南傳大般涅槃經》所描述的佛在圓寂之前三個月的事情,佛告訴弟子說:我二十九歲出家(南傳佛教的傳統說法)到現在已經五十一年了,垂垂老矣!我就好像一輛破舊的車子,修理修理還勉強可以走啦!佛陀對於世間的和平一直在推動,他不會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斗爭。
《涅槃經》一開始就描述當時一位勢力最大的摩羯陀國國王阿阇世王,他的國家非常大,旁邊有一個小國越只國,阿阇世王說我要去打那個小國,他派宰相去向佛陀報告,他說你到佛陀那邊供養他,之後你跟他講我們摩羯陀國是大國,我勢力很大,我想要越只國聽我的話,我想要佛陀贊成我,讓我師出有名。佛陀一聽這位宰相這麼說,同時他看到摩羯陀國在邊境已經開始構築工事,已經准備要打過來了。佛陀就告訴這位摩羯陀國的宰相,你知道嗎?你們是大國,想要侵占越只國,這是辦不到的,理由有七個。一、越只國的老百姓經常開會,經常彼此溝通意見,形成了共識。二、越只國的老百姓,大家一心一德,大家共同承擔責任,你們想打他們是辦不到的。三、越只國的人們很尊崇祖先的制度,不會隨便朝令夕改,不會隨便推翻傳統。四、越只國的老百姓非常恭敬、尊重長者,聽長者的話,那些長者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別以為你們摩羯陀國很大、很強盛,你光是有兵但沒有智慧,那是沒有用的。五、越只國的男人,非常守規矩,他們不會誘惑婦女跟他同居,不會誘惑婦女跟他怎麼樣,大家都很守法律,很尊重倫理道德。六、越只國的老百姓,很恭敬、尊奉他們的寺廟,絕對不隨便摧毀老百姓的信仰中心,早晚都在禮拜他們的神明,他們的心非常清淨,非常尊重他們的生命,這些心很安定的人,你們摩羯陀國怎麼能夠消滅呢?七、越只國的人對那些修行者非常尊敬,非常豐盛地供養,使得外國的修行者都想到越只國來,而越只國本身的修行者、阿羅漢也都能夠很安心的在那邊修行,也就是尊重聖賢。佛陀跟那位宰相講,你回去跟阿阇世王說,沒有辦法打敗這個國家的,雖然越只國是一個彈丸小國,而你的國家那麼大,你還是辦不到的。這位宰相回去把佛陀的話跟國王報告,國王聽了覺得有道理,真的干戈就停息了。佛陀已經八十歲了,是要圓寂、要死亡之前的三個月,他還為和平在努力。
生活實踐家
第二,他是一位生活實踐家。什麼叫生活實踐家?他沒有倚老賣老。已經八十歲了,我們看《涅槃經》的描述,每天早上吃飯的時間到了,他一定是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已經八十歲的老人,他沒有叫弟子:你們去打理,或是你們去乞食回來給我吃,沒有。看經上的描述那麼樣生動,而且八十歲了還能夠走路,八十歲還說:阿難啊!我們今天在這裡,我們明天到那裡!一直走、走、走,走到娑羅雙樹下,在那邊圓寂。他每到一個地方就告訴當地的人說:你們要守規矩,你們要修戒定慧,你們還有什麼疑問沒有?如果還有疑問,你們趕快問哦!你們趕快問哦!在座還有沒有疑問?如果你們沒有疑問,我就要離開了。他就這樣一個村落、一個村落去跟老百姓交談,看看他們有沒有任何疑惑,沒有任何疑問他才離開,所以是一個道道地地的生活實踐者。即使在死亡之前的三個月,還這樣子托缽,還這樣到處度化、教育老百姓。
傳道解惑
第三,他是一個傳道者。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他傳道,在《涅槃經》裡,他再三告誡弟子,三十七助道品非常重要,從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到八正道,三十七助道品是諸位修行的要領,諸位一定要記住戒定慧。戒清淨,煩惱就得到遠離。定清淨,煩惱就得到鎮伏。慧清淨,你的心就完全開悟。佛陀再三告誡弟子要珍惜時間,你們不要傷心。因為他那個寶貝弟子阿難,一曉得佛陀快要離開世間,就在門邊一直哭,偷偷的哭。唉呀!他一直哭啊!哭啊!說:我跟在佛陀身邊那麼久了,我是他的侍者,我現在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我只證得初果,到底要怎麼辦?老師你不應該走,老師你不應該走。老師就跟他講:我不走是辦不到的,我不死是辦不到的,凡是因緣所生的法,本身就含有敗壞的因子,也就是說只要一生,必然會有老病死的變化,這是一種真理。
最重要的是修戒定慧,最重要的是以法為師、以戒為師。戒就是倫理道德的持守,法就是定,就是慧。如何修禅定?如何開智慧?這種道一直在傳,一直在傳。還有解惑,解惑就是三問弟子有沒有疑惑。他對學生講,在座的你們有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嗎?第一次問在座的各位有沒有疑問?大家默不作聲。又問第二次:諸位有沒有疑問?大家又默不作聲。第三次又問:大家有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如來就要涅槃了。大家又默不作聲,老師見大家默不作聲,又慈悲的說,是不是你們不好意思問,因為你問的話可能會覺得丟臉,沒面子,怎麼會連這個問題都不知道。學了那麼久,這個問題還不會,如果你們覺得不好意思自己問問題,就這樣子好啦!你們可以將問題告訴你們的同學,由你們的同學代替你們問。代替別人來問的就說:老師,我代一個同學來發問,這樣子就可以保住你的面子。
解惑,一直到過世之前,當天他還這樣三問弟子,你們對法沒有問題了嗎?對戒沒有問題了嗎?如果有問題,就趕快問哦!沒有問題,我就要走了哦!當時有天魔一曉得這件事情,等到那個學生離開,就跑到佛陀的面前講:你趕快圓寂(意思是你趕快去死)。為什麼叫他快點死呢?你看!你問你的弟子有沒有疑問,你的弟子都沒有發問啊!所以他們都已經知道啦!你曾經說過:只要弟子還有疑問,對法、對戒還有所不懂,你就不離開這個世間。你看!你已經問過了,而你的學生都沒有這些疑問,所以啊!你可以死了,你趕快死吧!為什麼這個魔王希望佛趕快死呢?因為佛一死了,就是魔王的天下了。但是佛陀還是那樣慈悲,再三問弟子有沒有疑惑。
不捨一人
第四,他是慈悲的佛陀,他不捨任何一個眾生。關於這一點,我很感動。佛陀在他死亡的那一天,佛陀要走的那一天,要圓寂的那一天,他已經跟他的弟子講了,我今天晚上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你們諸位還有疑問的,趕快來問。當時有一個外道叫做蘇跋陀,蘇跋陀從老遠的地方跑過來,想要見佛陀,因為他還有疑問想要問佛陀。蘇跋陀好不容易跑到佛陀住的地方來,佛陀的侍者阿難跟蘇跋陀外道說:唉!拜托!我們老師現在病重,他現在躺在床上,因為他吃了窮達供養他的旃檀樹耳,他得到血痢(就是拉肚子),已經身體非常虛弱,八十歲的老人了,又吃壞了肚子,我們老師現在很虛弱,所以你不要去見他,你不可以去見他。蘇跋陀說:不行啊!我走了老遠,而且聽說佛陀今天晚上就要過世了,我一定要見他。阿難就跟他講:不行!不行!我們老師已經瀕臨病危,非常虛弱了,你不要去打擾他好不好?蘇跋陀再三的懇求,佛陀躺在房間裡聽到阿難跟蘇跋陀談話,聽到爭辯的聲音,他就叫阿難!阿難!你不要這樣子,你這樣子不好,你請蘇跋陀進來吧!阿難不得已,被老師聽到了,只好讓蘇跋陀進來,就把蘇跋陀領到佛陀的病床前面,蘇跋陀就開始問,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他本來是外道,問題一直問,一直問,問很多,問到最後,他所有問題都了解了,證得阿羅漢果。蘇跋陀跟佛陀講:佛啊!你今天解答了我所有的疑惑,我是不是可以依你為師,出家呢?佛說:好!善來蘇跋陀!這是經上的描述。好!好得很!你蘇跋陀好得很!我就收你為弟子,蘇跋陀就是佛死亡前所收的最後一位弟子,他跟著佛陀出家,這便是佛陀不捨一人的精神。
我們看歷代的聖賢,真的是有教無類,真的是只要學生肯學,老師一定是連自己的生命都不顧,都會教導他。佛陀就是最好的典范,因為他收了最後一個弟子,幾個小時之後,當天晚上他就走了。不捨一人的精神,也就是說菩薩度眾,不應該捨棄任何眾生,任何眾生只要有緣,你都應該去度他,都應該發大慈大悲的心。虛空無盡,悲願也無盡,只要眾生未盡,眾生業未盡,我的行願就不盡,這是普賢菩薩的大願,不捨一人。
常懷世間憂
第五,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窮達是一位鐵匠,他知道佛陀就要過世了,趕快把他僅有的東西,他認為最好的東西旃檀樹耳供養佛陀,旃檀樹就是檀香木,拿檀香樹長出來的木耳供養佛陀,因為佛陀就要走了。你要碰到一個佛出世不那麼簡單,你要碰到一個偉大的老師出現在世間跟他學習,那真的是千載難逢,不曉得多少輩子才能碰到一個殊勝的因緣。所以窮達就趕快供養他,佛一看就說:唉!你這樣的好意,我不應該拒絕,應該要讓大家歡喜。這就是隨喜功德。可是,佛是大智慧者,他曉得旃檀樹耳是一種菌類,吃了對腸胃不好,不容易消化,所以就跟窮達講:你這旃檀樹耳只能供養我如來,你千萬不要拿給別人吃,因為他們吃了消化會不好。連佛陀自己吃了都拉肚子,得到血痢。他把樹耳吃了,沒有吃完的,叫窮達把它埋在土裡,不給其他弟子吃,不給其他眾生吃。佛陀能夠考量、考慮到其他眾生的痛苦。慈悲者、修行者,他所想到的都是眾生的快樂,眾生的利益,他要拔除眾生的苦痛,先天下之憂而憂。
預知時至一心不亂
第六,他真的是一位模范老人,臨終一心不亂,能夠預知時至,三個月之後我就要離開這個世間了。要過世的那一天,他跟弟子講:今天晚上我就要走了。這就是臨終不亂,他事情交代得那麼好,交代那些學生說,你們不要傷心。因為那些學生在老師要走之際,都是痛哭流涕,非常傷心,他跟學生講:你們不要傷心,為什麼不要傷心?我不在只是這個肉體不在,我已經教你們一輩子了,你們聽了我很多法、很多戒,你們應該懂得很多了,你們如果依照我的法去做,依照我所說的戒去做,就等於我常在你們身邊。如果我還活著,你們卻不聽我的話,你們不守戒,那等於佛離你們很遠很遠,一點用都沒有。我不是這個僧團的領導人,我已經將真理告訴大家,已經將離苦得樂、破迷啟悟、證得寂靜涅槃無上殊勝的大法告訴了諸位,所以,法在則師在,戒在則師在。你們不要以為我走了,你們只要依於法、依於戒,就好像師父就在你們旁邊一樣。佛陀臨終不亂,還能夠終極關懷僧團以後要怎麼辦,後世的眾生要怎麼辦,交代得很清楚,交代大家不要迷信,交代大家不要亂,大家一定要規矩,一定要探求智慧。
老年生涯規畫
佛陀雖然是一個模范老人,但我們人生是很現實的,我們不可能像佛陀那樣有智慧,那樣有福報。老人還是有他的需求,我們把他拉回到人間來看看老人的需求。社會學家研究的結果,台灣已經進入了高齡化老人的國度,超過六十五歲的老人,已經超過我們總人口的百分之六、七、八,所以,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面臨很多很多的生活問題。這些老人的需求總共分為六項,也許我們為自己的老年作規畫時,或是說自己已經退休了,已經是老了的時候,不妨從這六種需求去規畫自己,去安排自己。
一是健康醫療的需求,包括健康檢查、醫療、醫護。我們都知道台灣已經實施全民健保,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能辦到。所以,萬一我們老了碰到醫療的問題,都有醫療的補助,都有醫療的優待。保健的需求、復健的需求,這是有關於健康醫療的。
二是經濟生活的需求。本來我們政府明年開始就要推動國民年金,但因為九二一災變,必須以大量的國家預算用到震災區,可是總有一天台灣會實施國民年金。所以將來有一天,我們年老了,即使沒有兒女,即使自己沒有財產,都可以有國民年金來支持我們的經濟生活。因為國民年金是我們年輕的時候,所累積下來的,也是我們對社會的貢獻、付出所得到的一種老年依賴。還有,老年人其實也可以二度就業,如果沒有二度就業,也可以去當義工,去幫助我們這個社會。
三是有教育及休閒的需求。包括旅游、休閒活動、參加社團、體育、文教、文藝活動、交誼的活動,或者是裡鄰、社區的活動。
四是居住、安養的需求。好像幾個大醫院目前已經在推動居家的老人服務,如果沒有辦法到醫院去、安養院去,目前在推動的就已經有居家的老人服務,或是兒女白天要去上班,有所謂日托的這種服務,還有老人公寓的出現。根據社會學家的研究,台灣的老人願意跟兒女居住在一起的占百分之二十三左右,願意自己獨居的,竟然高達百分之四十多。這一方面表示台灣的社會轉型,年輕人都離開了父母親。另一方面,也是老人家體會到兒女的痛苦,你的兒女必須要上班,兒女沒有那麼多的時間來跟你在一起,而且有代溝的情況出現,不想多干擾兒女,所以將來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老人是離開兒女而獨立生活的,或者是居住在安養中心、老人公寓,或者是接受日間的托顧,居家的照顧。當然,兒女如果能夠跟父母親住在一起,那是最好的。
五是心理及社會適應的需求。包括老人咨詢、老人訪談、老人情緒問題的安撫、節慶時候的禮物、卡片的寄送,受人家的尊重,友情或者是歸屬乃至於自己的自我實現能夠受社會的肯定。
六是家庭關系支持的需要。讓兒孫輩能夠支持長者,子女後輩對老人的尊重、老人的關懷、老人的照顧,老人對子女希望的重視和尊重也是雙向的。兒女要曉得孝養父母,父母也應該要尊重兒女的情況、兒女的需要。這是從比較世俗面的角度來看老人的需求。
心無所得便得大自在
第七部分想要談的是做為一個老人的理想。我們知不知道自己要怎樣老?很多人說:何必想那麼多,時間到了自然就老,自己都可以老。但這種老不是有智慧的老,可以說是一種糊裡糊塗的老,如果我們還是像過去一樣,糊裡糊塗的出生,糊裡糊塗的老,乃至於糊裡糊塗的病、糊裡糊塗的死,那是一輩子又一輩子的迷迷糊糊,一輩子又一輩子的迷惑顛倒。
隨著歲月的增長,一個理想的老人應該是智者的老人,要有智慧。老人家總是對年輕人這麼說:我吃的鹽巴比你吃的米還要多,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要遠,但如果沒有智慧,講這句話又有何用。一個有智慧的老人,應該要有放下的智慧,放下的智慧!首先要放下對於我的執著,對於我的名利、財富 地位種種的執著。因為對於我、對於我所有的執著,是讓這個世間沒有辦法進步,讓這個世間沒有辦法和諧,讓自己痛苦的最大原因。
因此,有人說當官是靠運氣,下台就要靠智慧。一樣,老人家就要下台了,就要離開這個人生舞台,一定要懂得放下,如果不懂得放下,還要依依不捨,還要執著,還要留戀,留戀我所有的,那麼這個世間就真的沒有辦法進步。你看有多少人在排隊,很多的青少年都在等著,等著老賊趕快退位。要懂得放下,懂得放下的第一層次就是不可對我和屬於我的東西執著。第二層次就是放下我想要干什麼這種觀念、執著。在年紀大的時候你可以有你的人生規畫,可以繼續學習,可是卻不可以執著你這種發願、這種發心。因為你一執著事情就做不好,體力也不行,記憶力也差,種種條件都比不上人家,應該要靠智慧去學習放下,放下世間的東西,放下過去的貪嗔癡,放下過去人際關系的摩擦。如果過去跟某些人有不愉快,要趕快放下,也就是說要趕快解決,要趕快處理這些問題;否則心裡的疙瘩永遠在那裡,在死的時候還很難過。要趕快處理人際關系的問題,趕快處理我欠人家的,或是人家欠我的,一定要清清楚楚,趕快處理自己的財產。
西藏人有一個很好的傳統,什麼傳統呢?老人在過世之前,一定會把自己的財產交代得很清楚。這是很好的傳統,某一些是給我兒女的,某一些是供養三寶的,某一些是救濟窮人的,老早都已經分清楚了。把這個社會的財富重新分配,免得兒女在你死後還在那邊爭吵。最重要的是放下自己對世間的執著,如果你就要閉上眼睛了,還放不下自己的財產,下場一定很悲慘。因為你還貪,你還嗔,你還癡慢疑,你沒有放下的智慧,你一定很痛苦,過世的時候一定心很亂,因為你操心的東西太多了。
我們說事業,我們說學業,我們說道業。事就是一種業,學就是一種業,甚至於連道都是一種業。孔子說老年人要戒之在得,你要學習無所得的心,一定要像《心經》所說的無智亦無得的這種心境,你才能夠證得寂靜涅槃,你才能夠真正像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孔子說:戒之在得。事真的是業,是業力。學業,你如果一直說我想學習學習,當然就是一種業,你心裡當然就不能夠輕松,就不能夠自在。即使你要修道,也是一樣。
當然,這裡不是叫大家不要努力事業,不要努力學業,不要努力道業,而是說要以無所得的心,以不執著的心,以清淨的心來從事自己的事業,來追求自己的學業,來更精進自己的道業,一定要無所求,一定要無所得。你一有所得,心就被綁住而得不到輕松,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一定要像禅修所說的觀,站在第三者觀察的立場,很清楚的觀,這時候你才能夠真正的得。如果你老是要得什麼,那種得是很有限的,而且可能是往生極樂淨土的一個很大很大的障礙,所以一定要有那種智者的心境。
要做慈悲健勇的老人
老人要做一個仁者,如果說老了還不慈悲,老了還喜歡跟人家吵架,老了還喜歡斗爭,還喜歡分別,那一定很痛苦。你打架也打不過人家,吵架也吵不過人家,你想追求什麼你也追求不過人家,所以一定要培養愛心,培養慈悲心。慈悲心是來自於空性智慧,如果到老了還沒有那個智慧,還老是要跟人家吵架,那怎麼能夠快樂呢?怎麼能夠過得很好呢?所以一定要發展慈悲心。先對眾生慈悲,再來對一切事、物慈悲,再來連慈悲也放下,也超越,這才是真正的仁者。
老人最好是一個勇者,老人的勇要包括身心靈的勇。身的勇就是健康強健,注意自己的飲食、運動,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如果青少年時候沒有運動,老了要趕快運動。如果青少年時身體不好,你只要在老了的時候,稍微調整一下生活習慣,應該可以讓自己變成一個身的勇者。除了身勇,心也要勇,心勇是什麼?就是要去接受伴隨著衰老而來的病,你要有那種勇氣去接受,更重要的接受死亡的來臨,當你要離開這個世間時,你心裡要有很堅強的意志力,你一定要透過這種智慧的觀照,曉得不可能不老的、不病的、不死的,但可以從我們的心來讓它不生。
我們心維持穩定、清淨,自然可以接受老病死的事實,可以接受死亡的事實,接受放下一切,離開世間的事實。這是勇,心理上要勇,要有勇氣去面對這個事實,老病死既然是免不了的,因為你已經生了嘛!你如果那麼喜歡生,很簡單,你一死立刻有生,你那麼喜歡生你的肉體啊!身體啊!所以你還怕什麼死呢?真的不必怕死,真的是你一死立刻去投胎了,你那麼喜歡你的身,但你如果能夠了解,身心是一切苦的來源,你只要心不生,只要心能夠清淨、安定,即使身在生老病死,你都會很快樂,你都很有智慧,你都能夠超越這個世間的改變。
靈也要當個勇者,靈當什麼勇者呢?因為我們的靈也就是我們的佛性(這裡是指佛性)。我們的佛性本來就像虛空般那樣的廣大無邊,誰都沒有辦法摧毀它,所以我們稱之為金剛。我們的佛性就是金剛般若,就像金剛那樣的硬,你能夠摧毀那個虛空嗎?辦不到!世間有那樣工具能夠摧毀金剛嗎?辦不到!當一個靈的勇者,就是佛性的勇者,就是說我們要趕快來內觀自己,趕快來修行,趕快來知道人生無常的事實。變化的只是現象,而這些現象只是因為我們的心有分別,我們沒有智慧,執著這個現象而已。現象都是假的,現象來了又去,來了又去,這些都是假的,唯有那清淨、廣大無邊、不變的自性,那個佛性才是真的。
你現在有機會聽聞佛法、修行佛法,你就會肯定,肯定佛陀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可以給我們最大的力量,即使我們在世間來來去去、輪輪回回、生老病死,我們都知道我們有一個佛性可以依賴。我們只要證悟佛性,我們只要安住在佛性之中,現象的變化都不足以對我們構成威脅,我們更能夠欣賞現象界的變化,生老病死的變化我們更能夠欣賞,我們更能夠在死的時候,大家很不捨,讓別人在哭聲之中把我們送走。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是別人歡笑而自己哭著來到這個世間。等到我們要死的時候,但願自己是笑著離開這個世間而讓一切眾生都來哭,都來依依不捨,這樣子我們的人生就很有意義。我們這樣的老,才是真正盡到了我們的責任。
結 論
最後的結語是:身老心是不老的,心不老不是叫我們去當老不朽,而是說心本來就是不老的。心怎麼老?這裡的心是指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不生不滅,《心經》裡面這麼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我們佛性是本來就具足的,本來就像虛空般的,我們的心是不會老的。如果說心會老,那是我們的妄想,那不是我們的真心,那是我們假的心。為什麼說是假的心呢?我們如果因為外境的影響,產生妄想執著,這是假的,這一定會老、會病、會死的,但我們的真心是不會老的。
身是會老的,為什麼身會老?因為我們身已經生出來了,諸位身都已經生出來了,所以諸位的老病死是必然的現象。我們只要安住在真心之中,我們就能享受這種生老病死的變化,其實是多彩多姿的!其實是可以讓人家來歡迎我們的老,乃至於我們的死,如果大家都不死,怎麼辦呢?我們這個世間就不可能進化了。
報告到此結束,謝謝諸位,請多指教!
問題解答
問:五蘊跟時間有關嗎?如何超越時間?
答:都有關,因為色受想行識五蘊都跟時間有關,因為沒有超越時間。等到五蘊超越了時間,就不會老了。只要你超越了時間就不會生,沒有時間的束縛,就掙脫了時間的束縛。我們可以用現代天文學的知識來證明,我剛才所說的,天上一天,人間好幾年,離開地球越遠的地方,即使是一剎那,已經是地球的好多年,因為時間轉動的速度不一樣。妄念不生,就超越了時間,回到不生不滅的諸法空相;要想妄念不生,就必須證得空性,放下一切我執、法執。
問:色身是行法嗎?
答:也是一種行法,但身體的老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修行唯一能修的就是那個心,就是妄想心不生,從而確定我們的真心是不老的。
問:談五蘊皆空,怎麼去空這個五蘊?
答:五蘊皆空就是你心清淨。五蘊沒有辦法讓它不改變,因為它們是因緣所生法,它們是很多條件所組合成的現象。既然是因緣所生法,是條件所組合成的現象,只要因緣改變,條件改變,現象一定會改變。五蘊皆空不是從表面去看,而是說你的心開智慧,知道我們有一個不變、有一個不生老病死的真心,那五蘊就空了。因為你曉得五蘊只是緣起,它沒有真的在變化,只是因緣改變而已,這樣子就跳越了時間,就已經跳越了那個行法、五蘊。
問:佛性是不是指不生不滅的靈魂?
答:這個定義有時候會模糊,我們一般人所說的靈魂指的是眾生死了,有一個主體,因為過去的業力(就是過去身口意的造作),使得他又重新有一個形體出現,一般講的靈魂是精神的力量,心的力量。在佛教來講,不稱為靈魂,而稱為識,認識的識,就是心識。心識就是指我們的妄想心,也就是說我們的分別心,我們的不清淨心。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就執著於一個現象,就分別一個現象,但我們的心一直在改變,所以佛家不認為有一個不變的靈魂。佛家認為我們的心識,我們的色相一直在改變,也就是五蘊一直在改變,會改變的識蘊,我們稱之為心識。
什麼叫做佛性?佛性就是那個不會改變的心。也許你很難意會,除非你去修行,也就是說你去修禅定,你開智慧。當你在修禅定的時候,你會經驗到一種狀況,什麼狀況?你的心念一起來,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一起來而後過去,第二個念頭還沒有起來,中間有一個空檔,那個空檔就是佛性的顯現。這好像太陽光,它是廣大無邊的太陽光,但現在有烏雲遮住,烏雲飄過去,飄過去,烏雲出現的時候,陽光就被遮住了,烏雲過去,陽光又出來了。陽光永遠在那裡,現在只是被烏雲遮住而已。好像我們說現在是晚上,卻不是真的晚上,那是地球在轉,那是背著太陽,太陽永遠在那裡,因為地球一直在轉,所以面向太陽時我們稱之為白天,背向太陽時我們稱之為夜晚。
同樣的情況,我們的佛性就像太陽(現在只在比喻),跟太陽一樣永遠存在那裡,我們現在是因為有一個妄想心,什麼叫妄想心?就是你的分別、你的執著、你的貪嗔癡慢疑、你的沒有智慧。這種心一起來就遮住了佛性,現在你透過修行,讓烏雲飄過,因為你曉得烏雲是假的,烏雲會過去,等到烏雲一過去,你就看到了陽光。陽光是不生不滅的,不增不減的。這就是說我們的真心,是不生不滅不老的,它沒有變化,它永遠是這個樣子。佛性只有在你修行的時候才能夠體會,現在我描述的還只是一個形容詞。
問:心裡時常想東想西,靜不下來怎麼辦?
答:這位師姐說,我們心都會動,就是我們的心一直在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我們的妄想心,我們的妄心。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最簡單的原因就是:沒修行,或者說是修行不夠,修行不夠心才會動。修行很簡單,只有三個原則,就是戒定慧。戒就是說要守規矩,不去傷害別人,因為傷害到別人,就等於傷害到自己,自己的心就會不安,心一定會動,所以要守戒。守戒就會規范自己,不會去傷害人家,不會傷害自己。
第二個就是禅定,禅定的意思是,我們的心亂跳,像猴子一樣的亂跳,現在我們要把這個猴子用一根繩子給綁起來,所以要修禅定,要念佛號。佛號就是繩子,心如果在散亂的時候,就念佛號。比如說發一個願,我一天要念兩萬聲佛號,這樣還有時間去胡思亂想嗎?我看不會!你可以要自己一天念兩萬聲,如果念不完就不吃飯,不吃飯太殘忍,可以改成不睡覺,你一定沒有那個心思去胡思亂想。這就是用繩子把你的心給綁住。你修禅定打坐用一個所緣境,你去觀,你安住在那個對象上,這樣子你的心就不會散亂。
我們現在的心會散亂,就是因為眼耳鼻舌身五官不安定,譬如非常喜歡看東看西,喜歡攀緣,五官常常向外頭追求,現在把它們綁起來,把我們的心綁起來,綁在一樣東西上,這樣心就不會凌亂。你可以試看看,你試一個月,你如果一天念兩萬聲的“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你念一個月就好了,然後再來找我,你心裡如果還會亂,我就輸你。保證你的心絕對不會亂,至少很平靜,但是一定要兩萬聲哦!讓你沒時間去胡思亂想。我們會胡思亂想是因為不修行,不修行就會吃飽了然後想東想西,所以我們要用功修行。
第三項就是要開智慧,如何開智慧?從修戒律而來,修禅定而來,心如果安定下來,自然可以看得很清楚。智慧怎麼來?很簡單,戒清淨,心清淨,自然智慧就來了。因為那時候心不攀緣,心不亂動,自自然然就看得很清楚自己的五蘊。離開五蘊之外的一切諸法都會清清楚楚,清清楚楚就是智慧,就曉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曉得以前都是無明,以前都是胡作亂為,而現在認得有一個不變的真心,那個不老的真心,一切都是虛妄的,只有那個真心不老,真心不生不滅。
修行離不開戒定慧,如果還是不了解,就要上課,多參加上課。如果有師父在開示,或者有善知識在說佛法,就要多多去聽。第一次聽不懂,沒關系,只要想雖然我聽不懂,但就是一定要來聽,這個要來聽就是禅定,這個就已經在修定了。你如果說,我固定每個禮拜的某一天一定要去一個地方,你的心就被綁在那裡。每個禮拜要去的地方,並不是去做壞事,如果是去做壞事當然是亂,但是你如果來到佛堂跟師父和善知識在一起,心裡會覺得很輕松。我剛剛所說的那位法國生化博士,他說去找西藏的上師,兩個人都沒辦法說話溝通,但是他在師父面前感覺很清淨,他覺得不需要說話,他過去所有的煩惱、痛苦都消除了。這就是將你的心安住在清淨的地方,而不是安住在散亂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