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鄭振煌居士:二○○二年大圓滿禅修營講詞 八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二○○二年大圓滿禅修營講詞(八) 鄭振煌 主講 / 陳淑蓉 整理 二○○二年七月十日講於花蓮力行禅寺 滿的定義 滿的定義是一切都是滿分的,沒有任何缺陷。我們說花,我們說草,我們說花好看、草不好看,我們說這個桌子很莊嚴,那個桌子很難看,在大圓滿的角度來看都是錯誤的。我們為什麼會說這個花好看、那個草不好看呢?是因為我們眾生的業力,我們說這個桌子比較好看,那個桌子比較難看,是因為我們眾生心識的分別心,是我們的業力這麼認知,是我們眾生的錯誤概念、錯誤的分別心所產生的。其實這個好看的桌子是買來的,那個不好看的桌子也是買來的。桌子好看、不好看,都只呈現緣起性空的真理,都是本覺所產生的相,是本覺所投射出來的一個樣子罷了。 比如說這裡有一個水晶球,我們用水晶球來象征我們的心性、本覺、本性,這個水晶球是清澈的,是明亮的,是大圓滿的,是毫無境界的;但是在光線的照耀之下,這個水晶球就呈現出各式各樣的顏色來,各種各樣的形象就跑出來啦。這些各種各樣的形象,即使我們對它喜歡,或對它不喜歡,都無損於水晶球反映光線、反映外在形象的功能,都無損於水晶球呈現萬法的形象,都對它沒有干擾。換言之,我們對某些形象不喜歡,對某些光線、顏色不喜歡,那是我們的業力所使然。這些我們所喜歡的,是陽光或光線照射在水晶球上所反射出來的光線,我們不喜歡的顏色、不喜歡的形象,也是光線照射在水晶球上所反映出來的形象、顏色。所以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所有的一切都只不過是水晶球對於光線的反映而已。 換言之,我們眾生因為業力的關系,就喜歡某些東西,喜歡某些人、事、物,不喜歡某些人、事、物。某些形象我們覺得礙眼,某些形象我們覺得很好,這都是我們業力的關系。什麼叫作業力的關系?就是眾生業力使我們認為,啊!這種顏色很漂亮,那種顏色不漂亮。我們人說香氣才是好氣味,而像大小便那種穢氣、那種很臭的氣味,對我們人來講,是令人作嘔的,但我們都看過狗吃大便,狗或蛆或蟲,都認為大便絕對是好的,大便對它們來講,香味十足,是它們生命的資源,這是它們的業,而我們人的業力就認為這不好。所以,認為好或不好,完全是業力所使然。 以水來說,因為六道眾生的業力不同,所以對水有不同的見解。如果佛來看水,水是空性的,是緣起如自性的,是現象有,但體性空;若以天人的眼光來看,水像琉璃一般;在人來看,水可以止渴,可以洗滌東西;在魚來看,水是它的房子,是它的保護所;在餓鬼道的眾生來看,水喝到餓鬼的喉嚨裡就變成了熊熊烈火。眾生的業力不同,對世間的任何事物,就產生分別心,產生喜歡、不喜歡的意識作用。如果是從佛的眼光來看,一切都是緣起性空,一切都是無自性。所以大圓滿的修行,“滿”的意思就是每一樣東西、每一個現象都是滿的,都是沒有瑕疵的,都是沒有缺陷的。當然我們說滿、沒有瑕疵,已經是二元的概念,因為我們說滿、說沒有瑕疵,就表示另外一些是有瑕疵的,不過這是語言表達的限制。 總之,我們所謂大圓滿,是無限大、無限圓、無限滿,沒有任何例外,超越二元、相對概念的絕對概念。因此我們講大圓滿的見地,就是說所有的一切一切,不管是喜歡、不喜歡,肯定是我們意識的作用,也就是我們第二念的作用。如果我們只用眼耳鼻舌身接觸外境,我們亦僅認知到一個現象生起、一個現象持續、一個現象變化、一個現象消失而已。可是當第二念立刻對它認知,喔!這個是桌子、椅子,開始分別。第三念受到第七識的影響,業力的關系,就說喜歡不喜歡。我們沒有見到實相,大圓滿的見地就是把我們拉回到果地的境界,拉回到大圓滿的境界,把世間所有一切都認為大圓滿。 如果有了這種大圓滿的見地,同時熏習大圓滿的見地,時時刻刻接觸熏習大圓滿,那當然就能自解脫。在一切情況之下,即使我們過去認為是喜歡、好的、討厭的、不好的,也都解脫了,因為我們知道那都是水晶球對光線反映的現象而已。我們認為喜歡、不喜歡的,我們在大圓滿的見地裡面也可以知道,都是源自我們的本覺,都是本覺的妄想心對外境所產生折射、反射的現象,都不是真的,我們就回歸最圓滿的境界,也就是大圓滿的境界,也就是回歸佛的境界,回歸佛性。一回歸佛性,就以佛性為基礎,以佛性的見地為基礎,在世間來來去去,行住坐臥,我們就永遠處在大圓滿。那個時候我們就不會覺得有缺憾,就不會覺得某些人、事、物討厭,所以我要恨,我要遠離,也不會覺得某些事物會讓我喜歡,我要去貪愛,我要去執著,了悟一切一切都是大圓滿,便到達大圓滿本覺境界。要介紹這種大圓滿的本覺境界,實在很難,等一下我們再從相上、用上,介紹大圓滿的體性,這樣比較容易了解,對見地認識清楚以後,就知道要怎麼修。所謂見地,給各位八個字,就是“無二離戲、自性圓滿”。了知無二便能離戲,離戲便見自性,見自性便一切圓滿,所以說“無二離戲、自性圓滿”。休息一下再繼續上課。 大圓滿的本覺 我們很難了解大圓滿的本覺就是自性、佛性,因為它是不可思議,不可思議的意思就是思議不能夠得到它的真面目。要怎麼樣才能得到它的真面目呢?唯有自己修行,透過修行才能夠體會得到。凡是思議出來的,凡是講出來的,凡是表達出來的,都不是本覺的狀態,不是大圓滿的狀態。 我們怎麼樣去了解本覺呢?“體”是很難了解的,我們只好從“相”上去看,從“用”上去描述它,像昨天我們所說的,當牆壁有一道光線出來,我們想要找到光源,可以從光線去找光源,因為光線是光源的能量所產生的相。一般凡夫看世間相,不是看到實相,而是受業力所影響看到假象,我們稱之為業相。這是說我們凡夫對世間的認知,所看到的相、所聽到的音聲,都是業相。我們說這個是桌子,那是因為我們業力叫我們稱它為桌子,換其他的眾生來看,它們沒有這個業力,就不會將這個桌子稱為桌子。 其他眾生業力不一樣,即使都是人,業力也不一樣,不會對同樣一個東西看作相同的東西,或讓它產生相同作用,這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都可以了解,都可以體會到這個道理。我們眾生的業相、業力所感產生出來的相,若都是讀書人,都會將這種東西稱之為書桌或是講桌。我們稱它為書桌或講桌的時候,就產生了書桌或講桌的作用。如果一個從來沒有讀過書的人,絕對不會將它稱為書桌、講桌,因此作用就不一樣,用就跟著不一樣,這就是我們的業相。所以實際上我們對世間的一切都沒有看到它的實相,我們所看到的相都已經染污了,都是業力所影響下的相。我們稱之為人,稱之為狗,稱之為桌子、椅子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的業相,因為人有相同的共業,所以就呈現相同的世界。比如說:在這個房間,我們稱之為圖書館,那是因為這邊擺了書,而且有讀書的人,才會稱它為圖書館;如果這裡頭沒有擺書,用作其他的用途,我們就不會稱它為圖書館,它的功能也就不一樣了。 不同的業力就會產生不同的業相,共同的業力就會產生共同的業相,而這些業相都是有限制的,都是片面的,都不是真理。一位醫生看一個人,一定先觀察,你好像哪裡不對勁,是不是生病;一位藝術家看一個人,一定會跟你講,你的五官比例很端正、很好看。不同的業產生不同的業相,業包括身、語、意三業,以及過去種種生活經驗所學習到的知識。我們凡夫對於世間萬法的認知都是業相,我們從業相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是業的用,就是業用。換言之,我們對於一切萬法、一切東西的使用都沒有盡到它全體的作用,這些有限制的概念、有二元的概念,限制了我們對萬法的認知,以及對萬法的使用。 我們如果把這個當作講桌、當作書桌,我們就限制了這個書桌、講桌的作用。因此我們若把這個講桌、書桌用作吃飯,或拿來做其他用途,有些人就會耿耿於懷,認為這好像不恭敬,這是佛堂裡面的講桌,怎麼可以把骯髒的東西放在上面?怎麼可以用來吃飯?或是把一個小嬰兒放在講桌上睡覺,我們心裡就難過,就不以為然。這就是因為我們對世間萬物的認知都受到業力的影響,以致我們產生見分,因為有如此的見分才會產生如此的相分,有如此的相分以後,萬法的功能、作用都受到折扣,沒有辦法達到它全面的功能。 我們都著相,都受到業力的影響,一個修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沒有完全圓滿以前,他對真理會有若干理會,會慢慢地慢慢地體會,理會我們過去的業相是不完美的,我們過去對事情的認知,對人、事、物的看法是有所缺陷。我們透過戒、定、慧,透過仔細的觀察、仔細的思維,就會發現過去有些認知,我們是以偏概全,是受到自己業力的影響。我們要慢慢放下,當我們慢慢放下的時候,修行就帶來喜悅,就會有放松、解脫的感覺。解脫的感覺一產生,心就越來越放松,心就越來越開朗,情緒就越來越穩定,對事情的看法就會跟以前的業相有所不同,那時候就會充滿法喜。對同樣一件事情,沒有修行的人的看法是業相,所產生的作用是業用;修行中的人的業相會慢慢轉變,會慢慢體會到緣起性空,因此他會有新的覺受產生。新的覺受就是慢慢體會到萬法的空性,因而產生喜悅的覺受,產生智慧的光明,這就是修行者的覺受。 修行者的覺受跟凡夫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還停留在凡夫的階段,我們對世間的看法都是業相,若對世間的看法都是業相,我們就限制了自己的作用,自己的功能就沒有辦法產生,對一切東西的功能就沒有辦法完全發揮。修行佛法,我們就開始擺脫業力的影響、擺脫過去成見的影響、過去自我概念的影響。我們慢慢地能夠體會到緣起性空、真如自性的道理,我們的作用就慢慢地越來越多。什麼叫做越來越多?比如說,我們對某個東西不喜歡,對某個東西不喜歡就是業相,就不能享受那個東西的好處。若我們修行,我們會覺得這個東西是緣起性空,慢慢就能接受。過去不喜歡的東西,現在能夠接受它,能夠以它來成長自己,這就是修行者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這裡有一位年輕朋友家齊,他是籃球校隊的隊長,籃球打得非常好,昨天傍晚我才知道他最喜歡的事情是比賽勝出,打贏了球賽的那種高興他最喜歡。我跟他講這樣子不好,贏球喜歡怎麼不是好事情呢?因為你贏球喜歡是象征著你輸球很難過,絕對不好嘛!所以你贏球喜歡是不好的,因為你不可能每場球都打贏。所以你不要對贏球喜歡、高興,你對贏球高興得越厲害,那表示你一輸球就會痛苦不堪,那怎麼辦呢?當你贏球的時候,你要感恩對方,是輸球的那一隊讓你贏球,你要感謝那種因緣。當你輸球的時候,你也要感恩因緣,因為輸球,所以我知道我可能球技不如人或是球隊合作不如人,受到影響。所以贏球喜歡、輸球難過是不好的。那怎麼辦?就要以空性的心、以緣起的心來對待,來修行。我跟家齊說,修行對你打籃球很有幫助,因為你修行就有定慧,就能將你十分的實力發揮成十五分、二十分;如果你沒有修行,心意急躁,想要贏球,萬一這個球沒有投進,輸球的時候就難過、就沮喪,情緒就影響自己打球的實力,所以一定要修行。 我們凡夫對事情的認識都是業相,對事物的看法都只有業的作用,而這些業的作用,限制性很大,自由度很小,沒有辦法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我們業力越重就越痛苦、習氣越重就越痛苦,對事物的使用越沒有辦法發揮它的功能。修行者是透過修行產生定和慧,定不受外境的影響、不受情緒的影響,慧能夠認知到無常、無我、緣起性空,因此在任何境界之下,都能以空性的心去對待。打贏了球不會驕傲,會感恩對方,心很平靜,打輸了球也會謝謝對方,讓我認知到體力不足、球技不如人,或是團隊合作精神不夠、情緒不好種種因緣,進而根據自己的缺點改進,每一個情況都加以利用,這就是修行者的覺受。 修行者的覺受跟我們凡夫不一樣,凡夫是起起伏伏,喜歡不喜歡,那種絕對、極端、兩極的作用、二元的情緒反應,讓自己痛苦不堪。但修行者會把情緒反應慢慢縮小、慢慢減少,如果完全修行成功了,那當然就是成就者的清淨相。所以凡夫是不清淨的業相,修行者是喜悅的覺受相,成就者是清淨的明相,照這樣,人的心理作用大約可以分成三個階段:沒有修行的是不清淨,是染污的業相,完全受到業力的影響,業力越重習氣就越重,兩極的看法越重就越痛苦,對世間的看法都是染污的,都是不清淨相;若有修行,會在修行裡體會到無常、苦、空、無我,會產生喜悅的覺受相,對任何人事物、境界會產生喜悅,但修行者還在過程裡,還沒有到達成就者的境界;而成就者則是清淨明相。 成就者的清淨明相不像凡夫不清淨的業相,不清淨的業相是不好的,會讓我們情緒起伏很大,苦樂極端,輪回擺蕩。修行者的喜悅覺受相是好的,已經比凡夫的覺受相好得多,但不夠圓滿,如果我們想要成就,首先就要消業障,就要離開凡夫不清淨業相,其次,已經進入修行者的喜悅覺受相以後,還要進一步放下修行者的喜悅覺受相,如果不放下修行者的喜悅覺受相,就永遠停留在修行者的階段。當然,沒有離開凡夫的不清淨業相,永遠都是輪回不已。 離開凡夫的不清淨業相,進入修行者的喜悅覺受相以後,還要有一個認知,知道這不是究竟的,因為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在修行,就是說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在打坐,不可能永遠都在這種很舒適的環境裡修行。我們福報沒有到那裡,即使福報到那裡,修行久了,靜坐久了也要出來走動,若一直那樣打坐,但坐太久也不行,也會懊惱。雖然你一直坐可以得到禅定的喜悅覺受,但也要超越修行者的喜悅覺受相。這個意思就是說,當我們在修行過程裡,即使有喜悅的覺受相,有輕安、安定,有若干智慧、明覺、體悟,都不可以執著,因為執著就不能夠進步,就不能夠進步到成就者的清淨明相。 成就者的清淨明相,就是已經離開了苦樂二元的概念,一切都是清淨。什麼叫做清淨?無自性就是清淨,沒有任何執著就是清淨,沒有任何二元概念、分別就是清淨,最終極的目標就是如來境界。如來境界就是清淨相,就是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生不滅離開二元概念的如實境界。 這些是我們對世間的看法所可能產生的三種相,凡夫是不清淨的業相,修行者是喜悅的覺受相,成就者是清淨的明相,能夠如實照見一切萬法的實相。
|
|
|
|
|
|
上一篇:果煜法師:佛法原典 如來所說誦
下一篇:果煜法師:天心明月 自序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