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楊雲唐居士:佛教面臨的問題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佛教面臨的問題

  學佛二十多年了,有時覺得何其有幸,能得到如此高級的人類智慧結晶,但有時會覺得,佛子有如生於帝王家,雖家財萬貫,卻要讀龐大的書籍。老實說,大乘真的比想像的還大,佛子光要搞懂經文已不容易,再加上祖師的著作,對業余的一般人而言,花十年僅能窺得一角,想比較通達,可能需花二十多年。其實難怪中國佛教說的是大乘,行的是小乘,因為研學經教之余,又要禅觀自修,哪還有太多時間去行菩薩道?若說不必學這麼多,一則有遺珠之憾;二則一知半解,又怕自誤誤他,面對眾生必感心虛,所以還是乖乖地繼續自學為妙;三則大乘三系,有互相支援性,想學得好,最好三系都有全盤了解才行。如此潛修二十多年下來,收斂而不好表現的個性,多少也已成形,要佛子能當“眾生不請之友”,的確會有些困難,這是佛子學佛首先要面臨的一大問題。

  另外,大乘經的境界,實在深到不可思議,經中說二乘人在大乘法會裡,如聾似啞,若他們會是如此,又怎能期望我們就會“識得寶藏,歡喜信受”呢?所以中國佛教發展到後來,禅與淨土會成為主流,因為這兩宗都是以直接與簡單來接引眾生,畢竟要一般人發三大阿僧只的大願,這是強人所難。當生成就,或即使不成就也可往生淨土,這才能符合眾生切身的需要。問題是,禅是需有根器的,所以到後來也式微了,剩下淨土成為今日中國佛教的主流,甚至有人主張只讀三經一論就夠了。

  只要是宗教,必定會以“信仰”為主要成分,佛教發展了二千五百多年,為了迎合信仰的需要,必然已經加入了很多的 “方便”,當更多人接受方便法,那原本較純的思想,就變成非主流了。佛教在各地域幾百年後,逐漸發展出地方的樣貌時,到底離原本的佛法多遠,這是佛教在發展上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

  可是一個良好的宗教,應該要有活水源泉的開展,或應該守著原本的說法,不容增添,相信不是二分法的抉擇。例如在佛滅後,弟子源於對佛陀本懷的崇拜而開展的“菩薩道”思想,這本是很自然而必然的事,從一開始以“彌勒菩薩人間淨土”為尊的信仰,把佛法與人間作緊密地結合,到後來對人間修行的沒把握,人間淨土轉而為回向娑婆的西方淨土信仰,這些都是應乎眾生苦難的必然發展。宗教為考慮普及與因緣,勢必會有所調整,只是若一直牽就眾生,到後來竟說“一句彌陀含蓋八萬四千法門”,這樣的發展,可說就已太過偏頗了。

  菩薩道的特色,是以人間為主,因此不強調解脫入涅槃的原始佛教,主張取代以生生世世的願力,為佛子的發心,佛教也從解脫為尚,變成以發菩提願為主的大乘菩薩道。可是,若自己的生死都還沒有把握,就談願力,如此的願力,到底能否兌現,這又會有不切實際的問題。而且菩薩道的基礎在解脫道,要佛子未具起碼的離執力之前,就直入大乘,只恐怕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到頭來只能當個“敗壞菩薩”,於己於人,兩邊都落空。中國佛教一直要佛子發大乘菩提心,卻又未先重視解脫道的基礎,在缺乏入眾生而不動的功力下,對大部分佛子而言,“菩薩道”變成架空的口號,真的是個難以實現的難行道。若一直喊,卻無法真正落實,最後就只能停留在願力與信仰層面,成為一種理想而已。又,若沒足夠的器度,卻要勉強當菩薩,其結果,就像今天幾個各自在標榜人間佛教的道場,卻變成各顯本領的“山頭”,彼此未能互相合作,更別說僧眾們能“見和同解,利和同均”了。佛子若為了爭著度眾生,自贊毀他、互相排擠, 把很多精力放在“觀他人之過、揚自我之善”,這樣競爭下去,佛教能不日漸變質就不錯了,更別談能調伏愚癡及濟度苦難。難怪有句話說,“若要佛門興,只有僧 贊僧”。能作人天師的出家眾,人數遠遠不夠,這是今日中國佛教的第三個問題。

  一向以大乘自居的中國佛教,不肯回頭虛心從解脫道下手,常在數說唐朝佛教的蓬勃氣象,一直強調祖師的見解與證量,想恢復大乘恢宏的局面,但在法門上卻只挑既簡又頓的來修,這是行不通的。其實佛教傳到中國,在唐朝時思想已達巅峰,大概也已極致了,所以後繼無力而且出現瓶頸,或許也是正常的,並非只因戰亂所致。有時筆者還慶幸後來沒有更多的創宗立派的大師出現,否則中國佛子真的會有讀不盡的書籍、學不完的法門。試想,若大乘八宗隨著朝代繼續增多,到今天必然學說紛纭,則大藏經恐怕要變兩倍了,要佛子埋首於更大堆的學說與經教,恐怕終將難免落於“歧路亡羊”的命運,這是幸或不幸呢?中國佛教面對大量經教,雖可說是財富,卻不知如何妥善理財,讓子孫們不知如何繼承。這是今日中國佛教的第四個問題。

  當然,從佛法也不離緣起的發展而言,佛教是無法只守著古老的教義或祖師的證量,一定要開展時代性、學術性與地域性的內涵,才能繼續發光發熱。中國佛教到底何去何從?這似乎是一時還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也猶待我們這代佛子來創發。

  幸運的是,這代佛子有印順導師開創新局,回溯到印度時期佛教本源,重編阿含,並再整理大乘思想,以數十年工夫,把佛教從紊雜的胡同裡,清出了明晰的路徑。從此阿含的教義也開始被佛子普遍重視,並有助消除大小乘長期對立的問題。可是由於以往大乘一直批判小乘,於是很多深入阿含的修行者,嘗到了其中的法利後,也就開始反過頭來批評大乘,甚至認為大乘非佛說,印順導師雖為此還特別發表文章為大乘辯正,但這問題至今還未塵埃落定,大小乘如何相安共事,也將可能成為中國佛教要面對的一大問題。

 

上一篇:聖嚴法師:四正勤講記
下一篇:聖嚴法師:四如意足講記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