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十八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八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我們在修道過程中,每一個人都不敢否認人人有業障。不過,聽到業障我們不要怕,因為多生累劫以來你我免不了有造業,當然業有善有惡,這裡所指的是惡業而言。既然我們多生累劫有造下業因,當然要受業報的事實,這叫做平等、平等,除非你沒做,沒做就沒有業報,有做就要勇敢承擔你行為的責任,這樣才是一個有承擔的人,才堪稱為佛弟子。

自古以來,許多高僧大德、修道之人當業障浮現時他能承擔,因此他自在解脫。所以我們不要逃避業障,不用杞人憂天未來的事情,老是煩惱業障不知何時會現前,你不必煩惱這些,如果這樣,你每天煩惱罣礙會障礙你該做的工作,這是不對的。所以,既然有業障會現前,當然要有勇氣將它忏悔掉,以後不要再犯就好了。所以說忏悔,忏悔這兩字什麼意思呢?「忏」就是將過去多生累劫以來,乃至今世所做的業因忏除。「悔」就是以後不再犯就是悔,這才是忏悔的本意。如果一方面忏除過去的罪業,現在又繼續造此業因,這樣是不行的,這樣再怎麼忏悔都無法清淨。所以忏除以前的罪業,後面要加一句不要再造業因,如此忏悔才有實質的意義。慧海禅師教我們如何來忏悔,忏悔若不得手或者法門不對,你如何忏都忏不清淨。我們來看慧海禅師怎麼說: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

 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好莊嚴!教我們如何入手的方法。他告訴你,一切業障有如大海那麼多叫做「業障海」,算不盡、看不完的業障。你知道業障從哪裡來嗎?「皆從妄想生」。我們起妄念,造妄業,受妄果,一切業障不能離開心,心能造一切業,業由心所生,所以萬法唯心就是這個道理。你所造作之一點一滴善惡之業,全都是來自於你的妄想之心。他告訴你,如果要忏悔的話,你只要「端坐念實相」重點在此。你坐好,自己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而起心動念是來自你的自性,也就是實相,也就是你的如來藏性。那麼,如來藏性、佛性是實相無相,無相就是無念、無住、無境、無塵,這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只要你端坐念你的本來面目,觀察你的本來面目,見你的自性「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所以已經參見自性之人,他在消業障是不費吹灰之力,輕輕松松就能淨化。「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見性之人,慧力非常強有雄厚的智慧力,能頓斷他的三毒無明煩惱。所以在修行的過程,見性的法門對佛弟子而言是立於非常關鍵的問題。

見性的人修道輕輕松松、快快活活,我常說就像吃冰棒一樣,涼涼的。你若沒有見性要消業障也好,念佛也好,論智慧之妙用也好,會較薄弱使不上力。所以見性一切都好說呀!包含忏悔業障,開悟聖僧也告訴你,「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三兩句話就教你了。

仁者仁者、諸位賢達、社會上的名流仕紳、學佛的同仁啊!你們聽到了嗎?如果想要忏悔者「端坐念實相」重點在此,你坐好坐端正,觀照你的自性,自性是實相無相無不相。看不到、摸不到、抓不到,心裡無相、無塵、無境、無念,但是他存在。那是不可說、不可說的大光明如來藏性,被你見到以後「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你再大的罪都有辦法消除,再深的罪都能連根拔起,所以見性的人慧力很強。

「重罪如霜露」譬如早晨,因昨晚有霧氣、有霜,結果樹葉上遺留有一些露水,不耐日光的照射而蒸發,露珠不見了,為何如此?「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因為我們的罪也是如幻如化空性的,在你的智慧普照之下,重罪之業同一時間就消除、淨化了,叫做「重罪如霜露」。所以我們多生累劫如果做了殺、盜、YIN、妄乃至犯科累累,罪惡貫滿的事,也不用煩惱,你好好參此見性法門「端坐念實相」。那麼你的重罪也會如同霜露,慧日可以將它消除、淨化。喔::這樣聽起來很安慰,也對修道覺得有信心,不錯,何況業障也是如幻如化。

佛經講一句話,幸虧業是無形無相的,如果有形、有相、有色摸得到看得到的話,你自己會嚇到。所以佛陀說:我們多生累劫以來,身、口、意所造的殺盜YIN妄,不分重罪、輕罪疊起來比須彌山還高,幸虧業看不見,若看得見自己會被嚇死。但是造了那麼多業當中,再怎麼說,一切罪都沒有離開妄想心,離開心一切都不用說了,沒辦法再造業了,因為業由心所生。要忏悔罪業,從心下手就對了,心若能淨化所有的罪業,當下你的自性清淨。所以如本法師的偶像六祖惠能大師,他就這麼說:

六祖惠能大師雲:﹁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諸位看清楚了嗎?他說所有一切罪,都是由你的心所生起。殺生不能離開心,偷盜不能離開心,強暴犯邪YIN不能離開心,心不動哪裡會起YIN心?心不動怎麼會說謊?心不動怎麼會偷別人的東西?一切萬法由心所生。既然一切萬法由心所生,你所做的罪業,要從心忏除。譬如這塊布髒了你要洗這塊布,你洗別的布就洗錯了。罪由心所生就要由心來忏悔,將它制止、切斷、淨化這樣就對了。

「心若滅時罪亦亡」你心裡的煩惱、所做的罪業如果滅除的時候,就看不到你的罪了,罪亦亡,心若亡罪亦滅,兩項達到空無一物時「是則名為真忏悔」。所以,當初我看到【六祖壇經】這四句話,說出了一位修道人應如何達到理性的忏悔,達到徹底淨化我們的心地,這四句偈最為中用。這也是為什麼流傳一千八百多年來,受到我們佛教徒喜愛的原因。他說出了罪由心起將心忏的道理。所以這四句話若能日夜讀誦,日夜念之,你自然會調整自己的角度然後契入,要如何修行、如何忏悔自己就會了。

有的人忏悔方式,只是在事相上忏悔,在佛陀面前求哀忏悔,哭一哭、喊一喊、念一念,這種忏悔都是皮毛而已,真正的忏悔要從心地去下功夫,也就是理性之忏不是事忏,這屬於理忏。所以六祖惠能大師這四句偈頌,是教我們如何理忏,教我們如何將心裡所有的罪吐出來、驅除、淨化的方式。我們再來念一次:

「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罪是可以消的,罪是可以滅的,如果罪不能消滅、不能淨化的話,自古以來所有十方三世諸佛,是怎麼成佛的呢?佛過去也是和我們眾生一樣,苦苦惱惱、煩煩惱惱啊!也一樣會殺盜YIN妄做壞事,但是他經過學佛修道以後好好忏悔,知道一切業障皆由心所生起,於是就非常精進、勇猛用功修行,最後「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他就是如此成就佛道的呀!所以過去諸佛也是凡夫,他之所以可以修到成佛,就是他知道罪是由心所生,罪是可以消、可以滅的。若不能消、不能滅,佛如何成呢?同樣的理由,你我大家還沒開悟證果以前是凡夫眾生,有前例可遵循,有佛陀的前例讓我們看,我們的罪業也一樣可以消、可以滅的。不用煩惱,你我大家成佛是有希望的,因為罪業本空。

世間人往往有一個遺憾,我說這遺憾的心聲給大家聽。有很多人感慨一生當中,做了很多罪業,我說這是正常的。過去沒有學佛沒有修道沒有聽經聞法,當然無知造業,什麼叫做無知造業?他造了業但不知那是不應該,甚至當做是應該的。不論他明知故犯也好,無知造業也好,總是做了。你放心,哪怕造多少罪業,業總是會消會滅的,因為罪業本來是空幻不實,如霜露、如泡影、如夢幻、如電光一樣,所以【金剛經】說: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為法包含你的重罪輕罪。令人感到很安慰啊!因為我們的業障、煩惱可消可滅可淨化,所以我們以後有成佛的可能性。所以我們世間人不要常常說:「唉!我不敢想喔,終其一生造了那麼多業,殺盜YIN妄、喝酒吃肉、找粉味的,做一些有的沒的,荒腔走板的罪業一大堆,我不奢望成佛,成佛我不敢想。」千萬不要如此說,這樣說是不對的。再大的罪業都可以消除可以淨化,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也造了許多惡業,但是禁不住他認真的修行,禁不住他誠心的忏悔,禁不住他精進的聽經聞法啊!久了以後漸漸罪消業亡,因此清淨光明的本性就顯露了,最後佛道圓滿。所以過去的諸佛是如此,我們以後要成佛,聽佛陀的話就沒錯了。

所以你的自性如果起一個惡念,要趕快忏悔掉。你的自性若生一個善念,自然會得到如恆河沙一樣多的功德。所以我們佛教說要常發心,就是這個道理。發什麼心?發斷惡行善之心、發幫忙人的心、發菩提心、發成佛之心、發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的心,把心發出來,關懷社會的心發出來,把國家認同的心發出來,發心啊!發好的心,歹心不要發。不要發那種如何來偷、如何來劫、如何強暴、如何白天觀察地形地物,夜晚如何來搬::喔!這種心不可發啊!拜托一下。以後的下場北京語叫做「吃不完兜著走啊!」以後你吃不完,你會遭受果報並且遺憾不已啊!所以發心有兩種,發善心和發惡心,我們不可發惡心,不可發惡心比善心多,那樣就提早收攤了。世間人發的心有時候會讓你料想不到,發什麼心?如何來扳倒他、如何來扯後腿、如何來把他「 臭」這種叫做「夭壽骨」。所以一念善的心若起,天堂等著你。一念惡的心若生,地獄在等你了。善、惡、天堂、地獄就在一念心,只是迷、悟有別。但是關鍵處、自由意識還是操縱在自己手中,看你怎麼做而已。所以一切人為的因素要克服,至於我們多生累劫之業何時會現前?我們不必去煩惱。

總而言之,業障是可以消的,再怎麼大的罪業,也同樣淨化得掉。所以六祖惠能大師才教我們,要知道如何修道,佛法是依何為根本?你要弄清楚,佛法是以心為根本,絕對沒錯,忏悔要由心下手,念佛也要從心下手,成佛也要從心下手。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修道由心把握住,修道是以心為根本一切都好說。六祖惠能大師教我們如何忏悔,再念一遍:

六祖惠能大師雲:「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所以再次強調,我們每一個人在學佛的過程中,要記得一句話,過去無知造業,已經是過去了不要去在意。念念過去的罪業耿耿於懷甚至不能忘懷,這是障礙向前走最根本的絆腳石,對你而言是不公平的,是可憐的、是墮落的。所以一些人常常在吐大氣︵歎息︶,坐在那邊沉思,坐在那邊很苦惱,因而悲觀帶來不積極連斗志都沒有了,因為都沉浸在:「我很多罪、我很多罪。」於是意志力、生命的活力,都因此丟到太平洋去了。可憐!所以過來人六祖惠能大師教你,再大的罪業也如同霜露,只要你虔誠願意的話,將它忏悔業障就消除,他才說「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這真理一講出來以後,我相信要怎樣忏悔,如何修道、如何讓你自性解脫?你老人家心中冷暖自知啰。

如果你真正見性了,有修道、聽經聞法的話,你會念念見自本性。比如我講話我自己最清楚不過是自性的妙用,你在聽法也是自性的妙用,走路也是自性的妙用,講話應答也是自性的妙用,擔柴運水也是自性的妙用,但是生活在自性的世界裡面,你何曾同時見性呢?如果見性了向你恭喜。還未見性的,我這樣說,你是否能意會得進去呢?如果念念見自本性,再大的重罪也如同霜露,慧日能消除。如果見自本性的人,沒有失去本念,那麼這個人日日修道、日日步向菩提,最後成就佛道的人也是自己啊。所以希望大家在修道過程中,要謹記「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忏悔。」

有人說:「師父,你常說見性見性,性如何見呢?性在哪裡呢?我怎麼看不到呢?」如果看得到,一切都好講呀。就是看不到、摸不著、抓不到,這才是頭痛之所在。也就是一般人無法善根成熟、無法來修道的原因,以為無「性」,認為人死後一切都沒有了,因此主觀、錯誤的想法就產生出來。我常說:不會因為你的否認,不會因為你不去肯定有一個佛性的存在,因此佛性就消失了。有肯定無肯定,有看到沒看到,佛性總是存在的,你說沒有性我能講經說法嗎?無性哪裡有辦法聽經聞法?無性哪裡可以在二六時中行住坐臥?都是性在主宰、驅使、運籌,你自己都無法見性,應該要感到很悲哀才對呀!所以要如何見性呢?我引用開悟祖師法語:

「性體本寂,智用獨照,寂照無二。」

本性之體本來寂靜,本來智慧的妙用能普照大千;自性在寂靜當中,有普照的作用,在普照的當下又是寂靜的,叫做「寂照不二」。

我們的「佛性」是長成什麼樣呢?在三藏十二部教典中,處處向我們聲明,不能落入文字,不能落入語言,不是在清淨、不清淨,不是在增加、減少、大小、長短當中來認識他,要超越這些觀念去意會我們清淨的佛性。所以佛陀常常在形容:

「佛性者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來無去,非大非小,

 此乃自性本體。」

這就把佛法講完了,說到精髓裡去了,說到核心裡去了,說到重心點去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非大非小,無來無去。」這意境不可落入大小形象。佛性,你不可以說他大,大是無外;小,小是無內的。你要如何說他大小呢?大小是自性的妙用,他的變化而已。你不能說佛性是清淨、污垢,你的佛性還有清淨相,這樣並無解脫尚有法塵。佛性不能說他是污垢的,如果充滿貪瞋癡永遠不變的話,為何有很多人淨化三毒成佛呢?不能說他垢啊!不能說他增,不能說他減,什麼叫做增減?難道你成佛以後有增一點點或一塊嗎?成佛後佛性並沒有增加,處在凡夫眾生的生死輪回當中,也沒有減少一點點,實在不增不減啊!但是凡夫的錯覺以為有增減,所以佛陀才說不增不減。凡夫生活在不生不滅的自性當中,因為錯覺還沒有悟性,以為我們人有生有滅,可是菩提自性本身是不生不滅的。

所以我常說一句話,凡夫生活在不生不滅當中,經過他的作用以後變成有生滅,因為迷而變成有生滅。諸佛菩薩悟明以後,他在生滅當中,所看到的都變成不生不滅了。所以有悟無悟、有覺無覺有如天壤之別。

自性本體在作用也好寂靜也好,他當下是不二的「依體起用,當用時體在用中,當體時用歸體,體用非二。」很有道理。我們人活在世間,有開悟沒開悟,有見性沒見性,是凡是聖,統統不外於體和用,只是迷悟有差別,叫做依體起作用。譬如我的自性是清淨不動的,但是宣揚微妙的佛法,必須從我的本體起作用,叫做依體起用。當我作用的時候,我的本體在作用的當中運籌,當我歸體時沒作用,我的作用就歸體了。可見離體無用、離用無體,體和用不是兩樣東西,是「一體兩面」而已。就如水和波,水起漣漪稱為波,波是由水起漣漪而產生。依此來說,離開水並無波,離開波並無水,水和波是一體兩面的。我們的佛性體用與這個道理相同。當作用的時候,體在作用中,當你沒有作用時,作用歸體,體用不二。我們修道若能悟明這個道理,要用功修道就輕輕松松、快快活活了。

我們常說動靜不二、寂照不二,是如何解釋呢?諸位詳細聽好「寂而能照,照而能寂,離寂無照,離照無寂,寂照不二。」諸位清楚了嗎?這是很重要的道理,是屬於佛門較深的哲學。「寂而能照」是說自性不動,但能起無量的妙用,不動又能起作用,怎麼說呢?有人說既然不動了又能起作用,這道理說不過去呀!你誤會了,這才是功夫呀!這是解脫之後自性所起的作用,但是一位還沒開悟見性的人,他就不能「寂而能照」,他沒這能力,這是功夫的問題。在凡夫來說寂是寂、照是照,寂照差異!為何說「寂而能照、照而能寂」呢?「寂而能照」簡單說,人的自性無塵、無念、無住、無境,自性解脫,在本體當中不動而寂靜。但是不動而寂靜,並非代表他如枯木、無知無覺無作用,那就誤會了。寂而能照,就像這面鏡子它不動,不動是不動,但它能照天照地。當一個人走過鏡面時,這面鏡子有照人的作用,但是它不會起一念:「我能照,我有普照的作用喔!」它不會講話處於寂靜,但寂靜又能照,走過時不會拒絕。當人走離鏡面時,鏡面不會挽留他說:「拜托一下,停一下好嗎?」它不會起這個念頭,鏡面也不會留痕跡,為何如此?代表解脫的意思,它寂而能照,照而能寂,這個鏡子在普照的情形下,同時又是寂靜這才是功夫啊!「離寂無照,離照無寂」同此道理,它寂靜的時候難道能離開照嗎?它普照的時候能離開寂靜嗎?全都不可以。因為寂靜當下就是照,照之當下就是寂靜,寂靜和照同時存在不是兩樣東西,我們菩提自性猶如鏡面的比喻。同此道理,當我看到坐了幾千人,幾萬人的當下,我有普照的作用,但是我的心是寂靜的,在寂靜當中又能普照,自性的妙用和鏡面亦復如是。

凡夫眾生總是不能空,同時又執有,凡夫的病是凡夫不能空,所以煩惱、貪、瞋、癡一大堆,執著一切萬有。所以生死才不能自在,難怪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說:

「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

 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

  凡夫眾生就是無盡執著外面五欲六塵之境,在花花世界裡拚了性命執著,執有不能空叫做凡夫。二乘人能空不能有,開悟的阿羅漢在空寂的涅槃中能自在,但落入現象界中叫他倒駕慈航度眾生,比殺了他還累,只能隨緣度眾而已,所以說二乘人能空不能有道理在此。但菩薩就有不一樣的風范,菩薩能空能有、動靜一如,這才是功夫。菩薩在涅槃的空性能自在,在現象界度眾生也能自在,叫做能空能有、動靜一如。也就是在動態當中能靜,在靜態當中能起自性妙用,達到動靜一如不二,所以層次不一樣。如果層次相同就不用分凡夫、阿羅漢、菩薩和佛了,所以境界有高下。那麼佛呢?他是空有不二的圓滿者,菩薩道圓滿以後就是佛,在還未成佛之前奉行不二法門,也就是奉行實相無相空有不二的過程,還有層次之分叫做菩薩。佛是由菩薩修不二法門圓滿成佛的。

說到這裡如本也要講話了,希望我們修道之人要多發菩提心,因為菩提心是成佛的原動力。「菩提」是梵語,譯成台灣話叫做「覺」的意思,所以發「覺」的心,就是發「成佛」的心,叫做發菩提心。你發菩提心的當下,當下你就是菩薩,十方三世諸佛沒有一尊佛說他沒有發菩提心的,也就是發成佛之心。所以發菩提心的當下就是菩薩,為何要做菩薩?因為十方諸佛,都是因菩薩道的圓滿而成佛的,換一句話說,雖然做菩薩較辛苦一點,做菩薩較不容易,做菩薩要難忍能忍、難行能行,最後成就佛道。所以沒有菩薩就沒有佛,佛是由菩薩的圓滿而成佛的。希望諸位,你我大家人人發菩提心來做菩薩,因為沒有菩薩,佛就無法成就啊!所以菩薩道不簡單啊!諸位,菩薩道不但自利還要利他,不但要自度還要度他,要兩方面兼顧所以他的負擔較重。阿羅漢不一樣,只要將自己身口意三業清淨,最後頓斷見思惑出離三界,是名「梵行已立,所作皆辦,不受後有,證成阿羅漢。」在成就阿羅漢果比較快,所以佛經裡說,阿羅漢快者三世,慢者六十小劫就能成就。緣覺呢?快者四世,慢者一百小劫就成就緣覺的境界。所以阿羅漢他不去度眾生沒關系,只要將他的身心淨化解脫就好,這樣來得比較容易,他不用度眾生啊!所以開悟證果出離三界比較快。

但是佛陀的本意不是這樣,他說我們要修行也要關懷旁邊的人,讓他善根成熟可以來修行,就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化小愛為大愛、化小我為大我。因為我們有生死,眾生也有生死。我們有煩惱,眾生也有煩惱。我們有痛苦,眾生也有痛苦,彼此之間人人都有。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將心比心,我們的大慈悲心就流露出來了。你想要出離生死,難道眾生就不想出離生死嗎?你要開悟證果眾生就不要嗎?他也要呀!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自然菩薩心腸就會生出來,菩薩就是觀看眾生沉淪生死而發出大慈悲心來度化眾生的。何況我們為佛的弟子不可忘恩負義,佛陀不會討人情,但是我們必須了解「我們都是欠佛債者」,因為你我多生累劫以來,誰敢保證沒有親近過諸佛?之所以能夠聽聞到佛法,其淵源也來自於佛陀的講經說法。今天我們雖然處於末法時代,但是修行的方法也來自於釋迦牟尼佛,所以要懂得飲水思源,吃水果要拜樹頭。

同樣的道理,我們為佛弟子要有感恩的心,要如何感恩?佛陀不用你報答他,只要你好好修行,好好來講經說法度化眾生,佛陀就很高興了。其實我們修道佛陀何必歡喜呢?佛陀講了一句話,你成佛了,佛陀也沒有多一丁點,你輪回六道中,佛陀也不減一丁點,他永遠都不增不減。所以佛陀常常安住在「大悲三念住」裡面,什麼叫做「大悲三念住」呢?就是當有部分的眾生在學佛,佛陀也不會歡喜,其安住在如如不動、不生不滅的涅槃裡面。當部分的眾生在造業、輪回生死或不修行,佛陀也不會煩惱、痛苦,其安住在不生不滅的菩提涅槃自性裡面。有部分的人認真用功修道,有部分的人同時在造業沉淪生死,佛陀既不憂也不喜,既不快樂也不痛苦,他的心永遠安住在冷暖自知、不生不滅涅槃自性裡面,這叫做「大悲三念住」。換句話說,你沉淪也好,生死也好,證成涅槃也好,佛陀清清楚楚但是心不動。他只是在你沉淪生死時盡量拉你一把、提攜你如此而已。他能做的動作只有這樣而已,因為佛陀沒有辦法代替眾生修行,也沒辦法代替眾生吃飯,肚子餓要自己吃飯才會飽,修行要自己修,佛陀無法代替你吃飯,也無法代替你修行。所以佛陀會如此理性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無盡度化眾生,叫做「大悲三念住」。

所以希望我們國人好好提起大智慧、大願力,沖破所有一切難關,好好用功修道,我相信佛陀不會耽誤我們,你也不會耽誤自己啊!最後成佛之人,最後的成功者,也非你莫屬啊!

 

 

上一篇:洪啟嵩居士:參禅心要
下一篇:楊雲唐居士:勇敢面對煩惱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