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如本法師:見性成佛 第四天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四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今天已進入第四天了,台灣寶島聽此「見性成佛」法門的人非常熱絡。現在要舉一個例子,「見性」不分在家或出家,如果你可以出家修行,就沒有家累,不必經營事業,一心一意來宣揚明心見性的道理,讓更多的人知道此道理因而明心見性,此功德更加不可思議。

所以過去的禅師參禅悟道後,會去雲游四海,將他悟明本性的道理、理論和方法,一一宣揚出去,讓更多的人轉凡入聖、開悟證果。所以開悟祖師說了四句偈: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游,

唯傳第一義,其樂自優優。」

他說「一缽千家飯」我們出家以後,有事業、有職業嗎?弘揚佛法就是我們的事業,讓眾生離苦得樂,開悟證果就是我們的工作。不是出家落發以後,穿上袈裟就沒事了,頭發理掉不是圖涼快,對自己而言要自度自利,對他人來說,要利他度他才對。所以一位真正有修行的人,他不會結伴,而是孤身萬裡游,一個身影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東西南北任他雲游四海,「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游」就是這個道理。無債一身輕,兩袖清風,大江南北任他遨游。出家人無家處處為家,出家人無我成大我,出家人無愛能顯大愛,這種深深的意境,稍微入門的人就體會得到。如此為了什麼?唯傳第一義。什麼叫做第一義?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道理,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將心法、禅宗的道理、明心見性的道理傳給摩诃大迦葉尊者時,說出幾句法語: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今付囑摩诃大迦葉尊者。」

佛陀這麼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種實相無相、涅槃妙心的道理要宣傳至普天之下,讓更多人來修行見性成佛,所以「唯傳第一義」。簡單說第一義就是明心見性的道理,因為你若未經過明心見性,想要證果轉凡入聖根本是不可能的,出家人做這種事是「其樂自優優」,那種法喜充滿、那種輕安、那種平等心、清淨心、解脫心不是用語言、文字可以形容的。「其樂自優優」那種快樂、清淨、微妙、神聖的意境唯有自己能體會,即所謂「心行處滅,言語道斷」。

在修道的過程中,要「謀道不謀食」,那麼此人已入道了。有人要出家時,都會找一些同伴,其實不要結伴出家,結伴出家有好處也有壞處,結伴出家的人遇到不如意時就結伴離開,起煩惱時也要把他的朋友一起帶走,攜伴同行。都還沒入門還沒得法,兩人就相邀離去,所以出家不要呼朋引伴,這樣會害了對方,因此弊病會比較多。重要的是,能否好好用功修道,不用煩惱吃、穿、睡的問題。有一些人擔心出家後沒有錢財,所以在出家前,他會儲存所謂的「和尚本」或「尼姑本」,這叫做「沒道心」。出家後還煩惱沒錢財,要儲存所謂的「和尚本」「尼姑本」,這種人連一點「道心」都沒有。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離開皇宮未取分文,所以只要用功修道不必怕天龍八部不會護持、三寶不會護持,你放心。你看釋迦牟尼佛出家時,也未取分文,結果他修到明心見性,開悟證果成為人天導師。如本也一樣,我出家時才拿不到二百元,穿一件牛仔褲、白襯衫,就步出家門跑到桃園出家。如今,如本也沒有餓死啊!如本也不會沒地方住,我們若用功修道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好好在道業上精進用功,不用煩惱諸佛菩薩不會加被你。所以修道「憂道不憂貧」,要擔心你心中沒有道無法證果,你不用煩惱貧窮,佛陀自然會疼惜你。

出家後好處多多,第一,我們可以安心修道,不必被家庭拖累,不用為兒女勞累,不用為了財產而經營事業日理萬機,以致弄得心神顛倒。如果生了幾個冤親債主,那麼一輩子日子要怎麼過才好。所以我們出家以後條件比較好,所謂條件好就是沒有種種障礙,專心一意研究經典,然後弘法布教度化無量眾生。如果沒有辦法弘法布教,我們好好靜下來明心見性,參禅悟道,早日了斷我們的生死。所以說出家需要很大的福報,徑山禅師說「出家乃是大丈夫的行為,非將相之所能為。」出家不是國王,皇帝文武百官,乃至將相可以出家,沒有相當的福報沒那麼簡單。梁武帝曾經三次想要出家修行,卻都被太太抓回去,過去有位將軍要出家,結果被他的夫人拉回去,所以出家沒那麼簡單。若加上對世間的欲望很強烈,若沒有強而有力的道心,將其頓斷、淨化,要走向出家之路沒那麼容易,所以出家要有福報啊!

開悟祖師又說「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他說,你不要以為這一襲袈裟容易得到,容易穿,我今天之所以能如此輕易的得到這一襲袈裟,把它披在身上,能夠弘法布教講經說法,這是多生累劫所種的福田,說不定上輩子我也是出家人,說不定上輩子我是弘法者,在佛陀面前種了許多善根,曾在大殿拖過地,擦過桌椅,曾聽經聞法,曾布施喜捨做功德,將這些善根和慧根延續到今世,繼承過去世未完成的事情,讓它開花結果成就佛道,所以出家要有很大的福報。

以出家法而言,住市區的人較有福報,住市區的人文化水准較高,經濟較好,種種的知識也比較豐富。我們來看台灣寶島,台灣由南到北,從北到南,學佛修道的人,市區特別多,我的意思不是藐視鄉下人比較沒有善根,但是比例上講起來,市區的人學佛出家修行,認同性永遠勝過住鄉下的人。

馬祖道一禅師,他是鄉下人,他出家以後很用功修道,期能早日見達本性,後來果然成了明心見性、開悟證果的聖僧,馬祖禅師是一位有感恩心的人,證道後想要回饋鄉裡,於是決定回鄉弘法,去度化家鄉的鄉民,果真有一天他回鄉講經說法。結果那天鄉民聽說馬祖禅師回來了,都風聞而至,來聽經的有好幾千人,這些全是本鄉的人,一聽到禅師的名聲,家家戶戶人潮就湧到道場來,把道場擠得水洩不通。但是聽經的人第二天只剩五百多人,第三天剩二百多人,第四天剩幾十個人。此時,馬祖禅師心中就很感慨!鄉人普遍的想法:這馬祖禅師我從小看他長大的,不知他出家以後長成什麼模樣?來看一下他的廬山真面目吧!用這種心情去看他的比較多,不是真正去聽法的,真正有善根的人,算一算沒幾個。所以馬祖禅師才感慨的說:「得道不返鄉,返鄉道不香」。道這麼好,可以明心見性,可以讓我們轉凡入聖,可以讓我們破迷啟悟,可以讓我們明白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可以了解人生、宇宙的道理,可以轉凡入聖成就聖人,可以頓斷三界出離六道了生脫死!道是這麼香的東西,可是鄉下人總是比較沒有慧根和善根。往往一大早出門,很晚才回來,工作做到昏頭轉向,那裡還有心情,去聽經聞法聽你和尚講話呢?所以他很感慨的說得道不返鄉,不是不要回來,實在是家鄉的人太沒有善根了,如此返鄉後道就不香了。所以,道要看人得,你若沒有慧根、善根,沒有多生累劫種善根的人。他不會覺得道的可貴,不會覺得道的價值。若有慧根善根的人,不要說從南部跑去北部聽經,即使三更半夜用跑的、用走的都會去聽,原因在那裡?道,能令我們出離生死啊!

所以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要不改初發心,出家人要珍惜當初出家的動機和目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啊!今生好好向我們的自性下功夫,我相信這樣絕對不辜負你當初出家的動機。總之,開悟聖僧他之所以如此說,原因何在?出家比較自在,沒有家累沒有家庭的牽絆,不會讓妻子、家庭、事業牽制住,因此比較清閒,容易入道,要參禅悟道比較容易專心。不妨如此,你以在家身份來修行,坐在這裡,好好參一下自性,參不到三分鐘,唔!旁邊講話了,媽媽,米缸沒有米了。喔!沒米了,那要去准備米了。一會兒,媽媽沒有錢可以買菜了:::,如此如此,你要如何參禅才好?爸爸,明天要繳會錢。這個禅要如何參呢?那叫做「苦心禅」。悟什麼道?「痛苦道」。想到丈夫、妻子、家庭、經濟,這禅你要如何參?道要如何悟呢?你苦惱都來不及了,那裡還會去參禅悟道呢?所以出家比較殊勝,不需要強辯。何況佛經告訴你,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在最後一世都是示現出家相,來娑婆世間度化無量眾生出離苦輪,這些經典都有記載,所以出家比較悠游自在,比較好修行,環境較殊勝。現在將開悟祖師的法語再念一次: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裡游,

唯傳第一義,其樂自優優。」

修行需要半勉強,在十成當中,若有六七成的因緣成熟,二、三成,三、四成再克服一下就好了。出家修行不可能百分之百順你的意,要半勉強,到最後漸漸修到不用勉強時,此人就漸漸入道了。總之,我們在修道過程中參禅悟道,一定要向自性下功夫,為什麼要向自性下功夫呢?因為道未離開心,心就是道,道就是心,有什麼依據?要如何修?來,我們來看開悟聖僧他老人家怎麼說:

「回光返照自觀自,歷歷分別原來是,

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他說「回光返照自觀自」,修道要回光返照,反觀自心,不是離開自心,向外追求一切法,如此心外求法,與道背離,見道難矣!修道要「回光返照自觀自」,自己觀照自己的心,不可心外求法。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意即在此。道者就是你的佛性,不要離開你的佛性,另外找佛性,你若離開你的佛性另外去找佛性,這樣那怕是多生累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永遠找不到啊!別說終身找不到「道」,盡未來世永遠都找不到你的自性。所以說:「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所以「道」者,就是你的佛性、你的心,心就是道,道就是心,離開心無道;離開道無心,心道不二。所以如本常說修道不可捨本逐末,離開你的本性向外追求外在一切法皆是外道,如此永遠都不會見性成佛。所以開悟聖僧頭一句話就告訴你要「回光返照自觀自」,將你攀緣的心收回來,觀照自己的心。將你那奔馳的心、妄想的心收回來,觀照自己的心,見自己的性,將你心猿意馬、煩惱叢生的心全部淨化、回歸統一,照見你的本性,這樣就沒錯了,叫做「回光返照自觀自」。觀照自己的心,將心守住,最後的勝利者、見性者、轉凡入聖者,非你莫屬。

「回光返照自觀自」接下來「歷歷分別原來是」「歷歷分別」就是一念不生,分明如是。此時你雖然觀照自性,觀照自性的當中,你的性,任何起心動念,不論是由體所起的作用也好,或作用歸體,達到體用自在的時候,你能歷歷分明、清清楚楚。你參禅見達本性的時候,你的心不會含糊,能靈靈覺覺,明明白白,每一個動念你都清楚,每一個動作你都自覺,每一個思想都靈靈覺覺,此時,向你恭喜了。「歷歷分別原來是」全是自家寶藏,自家本地風光,全部是你本來面目,由你的佛性所起的妙用啊!「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自家寶藏」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你的如來藏性,就是你的佛性,你已經明心見性了,從此以後一切施為動作都是由你真空自性所起的妙有,也就是由清淨的本性所起的妙用,恭喜你了。四句偈再念一遍:

「回光返照自觀自,歷歷分別原來是,

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這是告訴我們修道不可離開心,因為心就是道,禅宗的訴求就是要「見性」。所以我們不但不可起心動念,同時要將起心動念淨化掉,淨化了還不夠,還要見性,見性後才能起妙用。所以來看禅宗的公案,禅宗那些開悟聖僧一旦開悟本性後成就聖人,一山游過一山,一省游過一省,一鄉游過一鄉,一村游過一村,在全國東西南北四處雲游,隨緣度化無量眾生。在這過程中,他的心都沒有染污一切法,所以真正的功夫就在此。擔心的是未見性,若見性,一切都好說。

所以如本剛才說,見性的人、開悟本性的人,這是最可貴的,最有價值的,甚至是最神聖的,世間沒有任何寶物可以和見性較量。為什麼?因為見性之人當下就了生脫死,他無盡的莊嚴福慧,成就他的無上菩提。一個未見性的人,始終是生死凡夫,在三界中周旋不出。做天神,做阿修羅,墮落地獄、畜牲、餓鬼,始終在三界周旋不出,真可憐喔!六道輪回不快活。所以明心見性才是我們的訴求,道理在此。

梁武帝要受菩薩戒時很歡喜,他很不簡單,對佛法也相當深入,經常打齋供僧,印書造橋鋪路等,做種種功德,是一位具有菩薩心腸的皇帝。但他貴為皇帝身段卻始終放不下來,在受菩薩戒時,照理要頂禮授戒和尚三拜,但因他沒有放下身段,以致拜不下去,以現在的名詞叫做「貢高我慢」。因為他心裡想:「我是全國人民百姓的皇帝,今天竟要向你這位出家人頂禮,若讓全國人民知道會沒面子。」所以,要登壇受菩薩戒時,梁武帝將慧約禅師拉到旁邊說:「師父,我在這裡向你頂禮三拜,但公開場合我不向你頂禮,好不好?」因為沒有拜,不能完成菩薩戒儀式。「還有,我頂禮三拜這個動作,不要向全國百姓講喔!不然我會沒面子,一國之君向你頂禮,讓人知道了,我會不好意思,會被人取笑。」慧約禅師說:「仁王仁王,我會遵照你的意思,但我也有一個條件,我接下來的動作,你也不要向全國人民百姓講喔!」話一說完,慧約禅師就運用他的神通,縱身空中,神通十八變,一會兒變成一朵很大朵的彩雲,又變成一朵蓮花,一會兒身體變成幾十丈高,再變成佛菩薩,然後再化身一朵彩色的雲在半空中飄呀飄::飄到房間裡一個透明的玻璃瓶中,這個瓶子瓶嘴寬度不到三公分,慧約禅師由瓶中發出聲音向梁武帝說:「殿下,我今天這種動作,神通十八變,種種的狀況,你看過就算了,不要向全國人民百姓說哦!知道嗎?」諸位啊!這時梁武帝心裡想:「糟了,我有眼不識泰山,我拜的是一位開悟證果的聖僧啊!」他那時不知要哭還是要笑,不知該歡喜還是憂愁,心裡很復雜,當下就跪下說:「聖僧,弟子我慢,我剛才所說的不算數。」居然說不算數,因為他拜的是聖僧,否則看梁武帝有沒有辦法神通十八變?變大變小,變成彩色的雲進入瓶子裡,百分之百不可能,所以皇帝如何和一位開悟聖僧相比較呢?無法比較。

由此典故我們就可以了解,一位明心見性的聖者,是尊貴的,是人天導師,是善知識,能教我們出離三界,了辦生死的明師,我們怎還會拜不下去?任由我慢心在作怪呢?所以由慧約禅師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知道,聖僧不愧是聖僧,但是聖僧也是由凡夫僧一步一步修行而來,最後見達本性,開悟證果。因此我們對明心見性的聖者是尊重的、是贊歎的,我們要向他學習見性之法,明心見性後,如果證到八地以上的菩薩,有四種自在。

見性不是語言文字可以形容的。見性以後,它的好處是無量無邊舉之不盡,說百千劫都說不完,但是我運用經典,說明明心見性後證得八地以上的菩薩有四種自在,諸位聽好。第一無分別的自在。第二剎土自在。第三智自在。第四業自在。諸位當中若有人明心見性,證得八地以上的菩薩,向你恭喜了,就有這四種自在,其他的經典則說有十種自在,我從中提出這四種自在讓你了解,若要說十種自在,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第一種自在叫做「無分別自在」是什麼意思呢?「無分別自在者,八地菩薩捨一切功用之行,能得到無功用行,於一切法遠離一切分別之想,而得自在。」你若證得法身,也就是見性的時候,登上第八地菩薩,向你恭喜了,你有「無功用行」。所謂無功用行者,就是本身已經達到修行用功不必刻意,不用存心作意,具有自發性,自己會生起用功修行這股強而有力的修行之心,這就是「無功用行」。同時,在一切法能遠離一切分別之想,就是已經達到「平等心」,不但達平等心,而且能淨化法塵而得自在。不錯,有人講經說法後,尚有法塵纏心無法淨化,還有法執存在,八地菩薩沒有法執,已淨化了,有此自在性。

第二叫做「剎土自在」。「剎土自在者,又作淨土自在。菩薩在第八地時,深心清淨能自由出生於各種國土,而且令諸剎土亦得清淨。」簡單說剎土自在,又稱為淨土自在,因為菩薩既然見性登上第八地,在其心深處,已經達到清淨自在,所以他能隨心所欲的選擇十方世界任何一個淨土去投生,其准確性很高,絕不會出生錯家庭或國家,而且能更加莊嚴淨土。所以這第八地以上的菩薩不簡單喔!接下來第三叫做「智自在」「智自在者,菩薩在第九地善慧地得到無礙智,演說諸法皆稱理自在。」意思是說你若見性以後,登上第九地,所謂善慧地的時候,向你恭喜,你可以講經說法,具世間智、出世間智,達四種辯才無礙:法無礙、義無礙、詞無礙、樂說無礙。因此講經說法滔滔不絕,如行雲流水般,亦如湧泉之不絕,度化無量眾生,是為說法無所障礙,如此度眾生才輕松啊!

一些未見性的人講經說法道理不通達,說此礙彼、說彼礙此,不然就是以偏概全,只說方便法,如此一切智慧尚未成熟就沒有辦法度眾生了。度眾生總是受限,無法讓眾生得到了義法、圓滿法。你看唐朝清京國師,他有「七皇帝之師」之稱,皇帝都向清涼國師頂禮,他能夠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眾生要聽什麼法,他有他心通,能為眾生說其欲聽之法。譬如我們這裡有幾千人在聽經聞法,我將法一說下去,只有一音而已,用我們自己的母語去講,那聲音在上海人來聽變成上海話,廣東人聽了變廣東話,北京人聽了變北京話,福建人聽了變福建話,德國人聽了變德國話,日本人聽了變日本話,美國人聽了變美國話,德國人聽了變德國話,變得如此殊勝、莊嚴,「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我用母語說完後,每一位眾生聽到之後,變成我專門為他說法,他想聽四聖谛就變成四聖谛法語,想聽十二因緣就變成十二因緣的道理,想聽六度波羅密就變成六度波羅密的法音,想聽三十七道品就變成三十七道品的梵音,想聽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就變成我為他演說六百卷大般若經,這樣才稱為殊勝莊嚴微妙啊!第九地以上的菩薩就有這樣的本事,叫做「智自在」。要得到「智自在」,先決條件要經過見性的階段。所以,修行無論如何要回歸原點,要「回光返照自觀自」。

再來,明心見性以後,證得第八地以上的菩薩四種的自在中,第四種叫做「業自在」「業自在者,為菩薩在第十法雲地時,於諸煩惱業縛,悉能通達更無障礙。」簡單說,你若修得明心見性。證得第十地法雲地時,比起前面的第九地、第八地乃至前面的第七地是更加殊勝,其一地比一地的境界更高,最後進入等覺成就佛道。在第九地時,所有的貪瞋癡無明煩惱都逐一淨化,束縛不了菩薩,其見思惑早就斷盡,塵沙惑也已淨化完畢,要進入等覺菩薩的時候了。煩惱無法束縛菩薩,一切都可以淨化疏通開來,一切無障礙叫做「業自在」,這樣諸位明白了嗎?所以「明心見性」就可以得到這四種自在。如本再念一次,明心見性八地以上的菩薩有四種自在:第一無分別自在。第二剎土自在。第三智自在。第四業自在。

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要好好用心參禅悟道,這絕對沒錯。所以在修道的過程中,你若能見性一切都好說,尤其你見性以後,要講經說法不必看講稿,講經說法滔滔不絕啊!就像沸騰的開水一樣源源不絕。講經很有體系、思想、組織,滔滔不絕而說,你看釋迦牟尼佛自己說:「我已經辯才無礙,雖然講了四十九年的佛法,但是佛法還沒說完喔!」他說了四十九年的佛法,這些佛法僅僅如大海中的一滴海水而已,未說的佛法還有如大海的水那麼多。所以能講那麼多的佛法,那就是已經明心見性了,可見「見性成佛」這個法門,為佛弟子怎麼可以將它疏忽和馬虎呢?太神聖莊嚴了。

見性先決的條件要回光返照!因為道在心裡,離開心並無道,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開悟聖僧才告訴我們這四句解脫莊嚴,教我們如何入道入門的道理。再念一遍:

「回光返照自觀自,歷歷分別原來是,

識得自家大寶藏,從斯受用無窮盡。」

你若能按照這四句偈頌去修持,要見性成佛,要得到實相無相之涅槃妙心,不是難事啊!

第五天

諸位觀眾、諸位菩薩大家好:

一個人在見性的當下,就不能稱呼為凡夫,見性以後,世間忽然少一個人,就是減少一位凡夫成就一位聖人了。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論學習那一個宗派,都為你隨喜贊歎。但是,你學的那一宗,定要了義、圓滿、能讓你見性。如果此宗派,無法讓你見性的話,你早就該飛也似的拔腿就跑,遠離此宗派了。為何如此說呢?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能夠離開見性而成佛的,所以,福報修得多大,不見性成不了佛。你的智慧如何高超莫測,未見性也成不了佛。即使福報修到比海還深,比虛空還寬闊,未見性還是一位凡夫眾生。

如此說來,「見性」可說非常重要,也可以說,「見性」是能否成就聖人的關鍵所在,也就是從凡夫入聖人之流,你非經過「見性」這一關不可。所以現在運用一位開悟聖僧,開悟證果以後說了八句開悟的話。他說:

「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

萬萬千千都是覺,多多少少弗思量,

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

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好莊嚴的八句開悟法語,第一句一語道破告訴你「清清淨淨一靈光」何謂「清清淨淨一靈光」呢?簡單講就是貪、瞋、癡一切無明煩惱都完全淨化了,顯露出光明本性的意思。我們之所以無法「一靈光」就是因為貪、瞋、癡無明煩惱覆蓋住光明本體,也就是如來藏性,你的一真法界,你的大圓鏡智被覆蓋,以致無法顯露,若要顯露,必須清清淨淨,你的貪瞋癡三毒沒有淨化,如何清清淨淨呢?見思惑未斷,塵沙惑未斷,無明惑也未斷,內心充滿無明的雜草,如何將這無明的雜草除掉,那是你目前修道的當今之務啊!

所以開悟聖僧見性滅除煩惱以後,頭一句話告訴你「清清淨淨一靈光」,接下來第二句「剎剎塵塵不覆藏」,好莊嚴的一句話。因為聖者已經見性,證得無生法忍,也就是證得法身以後,到十方世界度化無量有情,他不會染著眾生,不會染著十方世界一切塵埃。「剎剎塵塵不覆藏」「剎剎塵塵」就是十方世界任他遨游,暢游而無所障礙。所以悟性的人達到如此的境界,在十方世界來來去去,去去來來,都不會染著自性,同時自性自在能轉一切境,不被一切境所轉。所以【楞嚴經】雲:「心能轉物即同如來」,問他是否如來,是問他能否轉境。你在剎剎塵塵十方世界,不是染這裡就粘那裡,不是碰到這裡就是撞到那裡,當然有得失取捨名為凡夫眾生,那裡堪稱「剎剎塵塵不覆藏」呢?你不但覆又藏。覆者,就是讓萬塵將你纏住;藏者,就是如來藏性不能顯露。所以見性的人,一切都好說,你到十方世界剎剎塵塵不覆藏。

「萬萬千千都是覺」你的身、口、意三業,行住坐臥、施為動作都是覺悟的。凡夫眾生不同,吃飯被飯轉去,睡覺時做一堆惡夢,被夢境所轉。行走時,眼睛瞻前顧後東張西望,被境界左右動搖了心志,坐在此處也胡思亂想。總之,行住坐臥三業一舉一動,全都被塵境所染而不能轉境,如何稱為「覺」呢?覺者是不染塵啊!有染境不能見性不能稱為「覺」。所以「萬萬千千都是覺」意指一位修道人,施為動作擔柴運水,一點一滴都是自性的妙用。譬如我在此講經說法,說「見性成佛」的法門,我靈靈覺覺,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都沒有零點零壹秒的迷惑,如此何嘗不能開悟證果呢?所以每一個動作、舉止行動都不會染塵,都靈靈覺覺,清清楚楚,如果是這樣,三業一切妄想,當下頓斷淨化,當下就是見性的覺悟。

「萬萬千千都是覺」換句話說,每一個動念,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思想,全都是覺悟的,全部是見性的,都是見性後所起的妙用。反過來說,未見性的人動念頭迷迷糊糊,念頭迷迷糊糊就會做迷迷糊糊的動作和事情,因此,萬萬千千全部是迷惑呀!不能堪稱為「覺」。「覺」是問你到底有無見性?「多多少少弗思量」你若見性了,做大做小做多做少,都不用刻意去安排時間來參禅悟道、看經誦經念佛,怎麼說?「多多少少弗思量」不用刻意動念來用功修道,你無修而修,修而無修,達到法身無生的境界,怎麼還要刻意呢?所以說「多多少少弗思量」你每一個思想,每一個動念,每一個行為,都是自性的妙用,不用花太多功夫,自性自可產生無量的妙用。

舉個例子,這一面鏡子是光明的,鏡面沒有塵埃,當你走過鏡子前面,這面鏡子不用費很大的功夫,不用費力就可以照出人的影子由前面走過去,靈靈覺覺,清清楚楚,它也不用故意思考「我能照喔!他被我照到了。」不會動此念頭。雖然沒有動此念頭但是能作用,它有普照的作用,當此人走過去以後,此人的影子也不會粘在鏡面上,不會染塵,不會染境,當下又有普照的作用,照而常寂,寂而常照,離照無寂,離寂無照,達到寂照不二的境界。修道修到此,不用作意,不用刻意,自然見性起妙用,無住而生心,這種「多多少少弗思量」的境界,是何等快活、何等莊嚴!這是十方諸佛所達到的境界,我們若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按照佛陀的方法修見性成佛的法門就對了。

凡夫不一樣,在尚未見性以前,要刻意去安排功課,在尚未見性以前,要下很多功夫來見性,乃至誦經念佛、聽經聞法,都是必然的功課。你不能對人家說「多多少少弗思量」,你尚未達到果地,在因地當中,你多多少少要好好思考,好好用功,好好安排你的功課。「多多少少弗思量」是站在果地的立場來講,也就是對見性的人來講,像吃冰棒一樣「涼涼」的,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達成無住生心的境界,可以達到真空妙有的境界,達到悲智雙運的境界。

「明明白白無生死」有生死是凡夫,聖人不生不死,所以凡夫和聖人的區別,在於悟與未悟,悟明生即是死,死即是生,離生無死,離死無生,生死不二,此名之為聖人。凡夫不同,看生就是生,看死就是死,生死是兩回事,兩極化。聖人看生死,當下生死就是不生不死。凡夫看到不生不死,當下變成生死。所以迷和悟只是一個竅門而已,這個竅門不能看穿,不能看穿它的本來面目,永遠被生死所束縛,要進入涅槃解脫的無上道,難啊!因此「明明白白無生死」就是這位開悟聖僧,已徹底悟明生死當下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了解生死和涅槃是一體兩面,染和淨的差別而已。

凡夫不一樣,只能說「明明白白有生死」難怪叫做凡夫眾生。生,不能說它死,死,不能說它生,開悟聖者,他知道生死是不二的,他才告訴你,明明白白實在無生死啊!因為聖人知道生死本空,在生死當中淨化,生死當下就是不生不死,是涅槃的境界。

「去去來來不斷常」什麼意思?在來來去去當中,聖人不會落入不好的因果,他所做所為全都是善的,是解脫的,不會和眾生結惡緣。在這社會國家,世界中,他能做到中道解脫,不會礙到這裡或傷到那裡,一切都圓滿,不染一切塵埃,在來來去去生活舉止動作中能淨化解脫,不會落入壞的因果。對好的因果非常積極,去完成他應該完成的事情,叫做「去去來來不斷常」。斷,就是斷滅頑空的意思。開悟聖僧不會做斷滅的工作,所以「空」是建立在「有」的當中說空,離開空,有不可得。凡夫眾生聽到空,就以為是什麼都沒有的空,連佛性都沒有了,否認一切法的空性,否認一切法的假相,這是凡夫眾生所認識的空,如此悟錯了。絕對的有叫做有,絕對的無叫做空,這是凡夫的認知,是邪知邪見。佛、菩薩、開悟聖者知道有當下就是空。離開現有的諸法不可說空,所以即有即空,空有是不二的,聖人是這樣的認知,達到空有不二,所以他不斷常,這非常重要!

簡單說,「不常」就是一切諸法是假相、因緣的和合,這因果法當下是不常在,是空性無我的,叫做不常啊!但是他不斷,不會否認這個假相諸法,不會否認一切因果。在此狀況之下不斷不常,認識諸法的實相不二法門,所以當然會開悟證果!聖僧才說「去去來來不斷常」就是此道理。

「是是非非如昨夢」是指諸法的是非、善惡、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都是如幻如化不可得。一位修道人最起碼的認知,若不了解諸法的無我空相如昨夢的話,要入道根本是戲論。所以諸法本空是十方三世諸佛來人間講經說法必然要說的真理。所以說「是是非非如昨夢」,過去一段很絢爛的日子,如泡沫了。過去多麼傷心、痛苦的事情如今又何在?如昨夢了。過去秦始皇並吞六國,老總統蔣中正先生南征北討,抗日剿匪馳騁沙場,如今又何在呢?如昨夢了。

可見世間一切萬法當下是如幻如化,如電如露不可得的,你若知道它不可得,如此才漸漸有入道的可能,你若認為一切法都是實有的,你當下被諸法蒙騙,不能了解諸法的實相。所以開悟聖僧才說:「是是非非如昨夢」是故不要太認真,不必太計較啊!為何不要計較,不必認真?因為一切諸法當下就是如昨夢、如幻如化不可得啊!過去的滄桑史記在心裡,過去稱心如意的事完全放在心裡,沒有空掉、淨化掉,當然就被粘住,被諸法困住了,因為你心裡著相、貪染塵境。不能了解諸法緣生緣滅,幻化不可得,當然會患得患失,因此不能見性。

「真真實實快承當」什麼意思?諸法本來是空性不可得,甚至你可以承當、承認、認知你的心即是佛,佛當下就是你的心,那就恭喜你了,你老人家已經見性了,入無生法忍了,見到你的法身了。「真真實實快承當」萬法不立,一塵不染的境界,當下是法身復活的時候。快承當!不要躊躇,不要徘徊,不要不果斷,所以見性的人,當下就能承當如來的家業,可以堪稱為祖師,做人天導師,能動搖三千大千世界。見性非常重要道理在此。「真真實實快承當」既然見性了就要承當,知道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離開心並無佛,離開佛並無心,心當下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你要勇敢的承當,不要客氣,不要猶豫不決,不要迷迷糊糊,他的意思就在此。「真真實實快承當」趕快勇敢的承當起來,道理在此。

總之,在修道的過程中,凡夫始終不能承當他的如來藏性,也就是大圓鏡智、一真法界、佛性,他不敢承當。我告訴你,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你的心,離開你的心,並無佛,當下要承當你的心就是佛。他會怎麼說呢?「別這樣啦!師父,你在開玩笑,我就是佛?我不敢當啦!我不敢想。」十個有九個都這麼說,所以你當然無法承當如來的家業,永遠做一個凡夫眾生,不能「真真實實快承當」你的心就是佛。甚至他會說:「成佛我不敢想啦!怕會成為『龍眼佛』或『芒果佛』。」讓我們聽了不知要哭還是要笑。凡夫之所以無法成佛,原因就是沒有勇敢承當他的心就是佛。見性的人,當然不用你去要求他承當,他當下就知道我的心就是佛,他能夠承當這個事實。這是多生累劫修見性成佛的法門,在參禅悟道達到開悟證道的邊緣,稍微點破,他當下就能承當。

若此人才初發心剛開始學佛,你說他的心就是佛,他就受驚嚇了,他會說你在打妄語,叫你不要隨便打妄語。他不但不能承當、認同,反而說是大打妄語。凡夫眾生沒有修此見性成佛的道理,想要成就佛道是遙遙無期喔!現在如本將開悟聖僧的八句偈誦再念一遍,你記下來,閒暇時拿出來念,吃飯後拿來念,睡覺時也念,走路時也念,在靜坐時也念,念久了以後在心裡建立解脫的法門,有一天讓你契入,機緣成熟的時候,你不想開悟都困難喔!好,他這麼說:

「清清淨淨一靈光,剎剎塵塵不覆藏,

萬萬千千都是覺,多多少少弗思量,

明明白白無生死,去去來來不斷常,

是是非非如昨夢,真真實實快承當。」

所以修道要聽就要聽這些,要修就要修這裡,了義的你不聽,專聽一些業力因果,一些消災解厄,那些和見性全扯不上關系,毫不相干,更無法轉凡入聖。所以有人學佛學了一輩子,學了四、五十年了,甚至快百歲命終了,還在那裡消災解厄。我不明白到底在消什麼,解什麼?你真正想要消災解厄的話,干脆不要做壞事?不做壞事,何來消災解厄呢?既然已經做完壞事,請問諸位,因果你不用承擔嗎?所以解運、解厄、消災,求佛祖幫你消災解厄,這些都是外道與開悟證果成佛都沒有關系。如果你欠人家錢、把人強暴、殺人放火、倒會等,你不用還這些債嗎?比如說你欠我五萬元,我要向你討回五萬元是理所當然的啊!你不能說花一點錢二千、三千元買一些香花水果供養佛陀,要佛陀保佑,不讓我向你討債,假設佛陀真的阻擋我不要向你討回五萬元,那這個佛陀是黑道份子,這佛陀是保镖有特權的,這佛陀我拜不下去,如此厚此薄彼,只顧你不顧我,那樣不公平。但是佛法不是那樣,佛法是公平的,會照顧大家,因果分明,欠錢要還錢,你害人受災厄,你就要受災厄。欠人家債就要還債。怎麼可求消災解厄呢?所以佛門沒「消災解厄」這個道理,這是佛門中的外道,是模仿道教的,模仿外道的這種毒瘤要切除。

所以我一生中從來不辦「水陸法會、梁皇寶忏」道理在此。因為佛教是重生前修行的宗教,不是重死後超度的宗教,生前若不修行,死後才叫出家人超度,這完全是外道的思想。佛門中的經典雖然說超度,但超度有超度的條件,不要死了兩三年還在超度,那是出家人大打妄語,誤導眾生。所以佛教是重生前修行的宗教,【阿含經】說:「佛法是以人道為主體、為本,旁度五道。」佛法以人道為主,以後你有力氣、有神通、有願力、有智慧以後,再來度其他的五道︱天道、阿修羅道、地獄、畜牲、餓鬼等。你未明白佛法是以人道為本,而將它捨離去度鬼神,這就違背了佛陀出世度生的本意,有無量的過失。所以我們修道,不要常常求消災解厄,這些都是佛門中的外道,這個毒瘤要切掉。這見性成佛的法門你不修,專修那些旁門左道的道理,當然會一直在原地踏步而不能更上一層樓。因此問你能不能見性,能不能出三界?能成佛嗎?就問你到底有沒有見性。所以又有一位開悟聖僧要說話了,他說:「阿本,挪一個位子讓我說話好不好?我在這裡等很久了呀!好歹讓我講兩句我開悟證果的法語,與台灣寶島每一位學佛的同仁,乃至無學佛的人結個善緣。」我說:「嗯,聖僧莅臨盛會要講兩句開悟證果的法語與大眾結緣,何樂而不為呀!」來,我們來看他怎麼說:

「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

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諸位,要見性成佛就要聽這些法語,若還聽不下去,枉費你老人家學佛多年,多年的學佛完全學些權巧方便之法,如此想開悟證果,遙遙無期。所以他才說:「一念清淨絕千古」,是說你當下能見性的話,你就可以超凡入聖「絕千古」了,多生累劫以來就是因為未見性、未明心,所以不能絕千古,絕掉多生累劫的生死之流啊!見性的人,當下一塵不染,萬法不立。所以他說一念清淨,完全沒有妄想,貪、瞋、癡早就淨化了。日正當中,太陽在正中央時沒有烏雲遮住,大地、一切人民百姓、草木都在陽光的普照之下得大利益,沒有烏雲遮住,我們可以看得到太陽。若烏雲密布將太陽遮住,就看不到太陽了,昏天暗地,沒有狂風暴雨就很慶幸了。

所以同樣的道理,我們修道要把內心貪、瞋、癡的烏雲,無明煩惱的烏雲,會扯人後腿的烏雲,會嫉妒吃醋的烏雲,會說人我是非的烏雲、會挑撥離間的烏雲都淨化掉。你不能低聲下氣,喜歡毀謗人家,吃飽沒事專講是非,這些烏雲都要淨化掉,要萬法不立一塵不染!這樣才有「絕千古」可言。否則,如何見性成佛?所以他才告訴你,我們之所以會生死輪回,就是無法絕千古,這些無明煩惱無法淨化,終究要做個凡夫眾生沉淪生死。所以開悟聖僧第一句話就一針見血告訴你「一念清淨絕千古」,我當初看到這偈頌,當下就,哦::原來修道就是這樣修的喔!我們多生累劫以來,都將這些無明煩惱累積在心裡,像收垃圾一樣收一大堆,沒辦法處理,因此積一堆病,這些都是構成凡夫生死沉淪痛苦的原動力,你若有辦法一念清淨,一切都好說,絕千古!多生累劫的生死,到這一世,STOP起來,永遠不要再見了。不再見到什麼?不再見到你過去凡夫眾生的歷史重演,從此以後你就是聖人,聖人就是你,如此「一念清淨絕千古」啊!

「十界依正無纖塵」,四聖六凡加起來叫做十法界,正報依報包含十法界,全都不會在「清清淨淨一靈光」的自性當中建立,換句話說正報、依報在你心裡都不存在,十法界在你心裡也不存在,達到真空的狀態、無住的狀態,已經見到法身的狀態,叫做「十界依正無纖塵」。如果心裡還有所謂四聖六凡,還有法塵的話,如此不能叫做無塵埃、無纖塵。心裡還有人我是非不能堪稱為「無纖塵」。還有善惡、好壞、人天的果報,不能稱為「無纖塵」。還有六道眾生,有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的境界,還有這些法塵的話,不能堪稱為「無纖塵」。

所以見性以前要掃除你心裡所有一切法,掃到清清淨淨和虛空一樣,虛空無纖塵,虛空如同你的心,心如同虛空,像這寶鏡清清淨淨看起來無任何塵埃。說到此我想到有一次我到百貨公司買一些日常用品,門口的那片玻璃門擦得亮晶晶的,使人不知有玻璃,我走過去頭撞到玻璃,當下額頭腫一大塊,差點昏倒。所以我們的心如果能夠修得像那面鏡子一樣,沒有塵埃,光光明明,可以照天照地,從這邊看過去,或從那邊看過來,都透視無障礙,如此「十界依正無纖塵」你和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因為佛也是見到真如本體,也就是見到他的如來藏性,見到他的法身時,他的內心「十界依正無纖塵」。

接下來又加上兩句更美的話:「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我們要得的結果就是這樣了,如果你認識你的心,見得了你的性時,是長得圓的、扁的,還是其他什麼形狀,了解你本來面目時,「世間忽然少一人」突然世間少了一個人。你會想,那少一人是什麼意思?少一個凡夫的意思,因為你見性了,有明心見性的人,世間那裡允許再多一個凡夫呢?你想要增加都困難了,既然少一個凡夫眾生,後面再加上一句話,多一位聖人。所以少一個凡夫,增加一位聖人,其實世間也是不增不減,這是以見性未見性來認定為凡夫或聖人。

修道若能按照祖師這些法語來用功修道,若不會開悟證果,那麼開悟祖師要負一切因果。可是,我要告訴諸位,開悟聖僧之所以稱為開悟聖僧,是他不會打妄語,如果會打妄語,如何稱為開悟聖僧?如何能出離三界頓斷六道呢?所以佛陀常說:「我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這三大阿僧祇劫,從來不曾打過妄語。」佛三大阿僧祇劫未曾說謊過,所以有多少人按照佛陀的教法去修行,按照三藏十二部教典去用功,開悟證果的人何其多啊!見性的估算不盡,悟性之人是無量無邊啊!所以按照佛陀的方法去修道,我相信不久的未來,你可以「克期取證」,要明心見性,證成無上菩提,完成佛道,也是非你莫屬了。見性非常重要,所以開悟聖僧才說了這四句開悟的法語,我們再念一遍:

「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

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我們修道在修什麼?「修」,簡單說,就是將我們的行為、思想、邪知邪見將它糾正就是「修」,行為不要歪七扭八,才不會動不動就落入不好的因果中。不要做壞事,要積極奉行如來正法斷惡行善這就是「修」。那麼「道」是什麼?「道」就是心,心就是道,離開心無道,離開道無心。因為一切萬法皆由心所生,所以修道就是修心。若一輩子求佛感應,求佛對你放光,求佛來為你摩頂,求佛為你加持!這種人永遠是怯弱的眾生,是相當感情化的,這是因信仰而信仰,是非理性的,這種人離開悟證果,還非常的遙遠,是下根機。所以修道到達某一階段時,要再向前邁出大步,要更上一層樓,不要停頓在原地踏步,否則你永遠都無法超凡入聖,那怕經過百千萬劫仍停頓在消災解厄中,如何成就聖人?要將你錯誤的行為糾正過來,不要落入人我之中,要將是非、因果,全部頓斷,這就是「修」。

「修」有兩個角度,第一從思想改變。第二行為要端莊。修什麼?修道,道就是你的心,因為心能建立萬法,萬法由心所建立,所以施為動作要端正須從心下功夫,就如擒賊要先擒王一樣,賊王捉住以後,其他的喽啰、賊子賊孫,自然群龍無首,在群龍無首的狀況下一哄而散,崩潰了。所以,掌握住心,你的施為動作一切都好說。所以修道就是修心,不能修心不能修性的話,這種人永遠與佛無緣。表面上在拜佛、學佛,在念經、誦經、消災解厄,這都是方便法而已,尚未入門。問他到底有沒有入門,要攻心為上。

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能生萬法,離開萬法無自性,離開自性無萬法,講經說法不能離開心,三藏十二部教典不能離開心來宣揚,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也沒有離開心,四聖六凡能離開心嗎?吃飯、走路、睡覺,能離開心嗎?行住坐臥能離開心嗎?你談情說愛能離開心嗎?你如此勤勞奮斗能離開心嗎?一切萬法不離心,心能生萬法,道理在此,這四句開悟祖師證果見性的道理太莊嚴了,我們再念一遍:

「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

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世間忽然少一人啊!你我大家一起來「世間忽然少一人」大家都有份喔!你我大家要「世間忽然少一人」要「識得此念是何物」才行,如此,「十界依正無纖塵」,達到「一念清淨絕千古」如此你我大家說不要見性、不要成佛都困難呢!

 

 

上一篇:洪啟嵩居士:讀經的心要與常見問題
下一篇:洪啟嵩居士:佛法獵人的三個階段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