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陳兵教授:人心的陰陽及運動規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人心的陰陽及運動規律
文/陳兵

從中國傳統的陰陽觀念,可以把人心看作一個陰陽相激蕩的太極圖。今發現氣功態中大腦左右半球腦電圖極像陰陽魚組成的太極圖。佛教密教的有些經典中,也以陰陽解釋人心,如宋譯《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雲:

貪為陰,嗔為陽,癡為風及雜亂極雜亂相。

此陰陽,當為印度教“日月”的漢譯。無上瑜伽密更多以陰陽釋人心,以慈悲、智慧為陰(月),嗔恨、精進為陽(日),或以貪為陰為水,以嗔為陽為火。說日月水火,自不如陰陽概念確當。無上瑜伽本尊曼荼羅中,實際表示心之功能的本尊,分為寂靜尊、忿怒尊兩類,前者屬陰,後者屬陽,都是自心本具陰陽兩種功能形象化的表現,如五方佛變為金剛兮魯迦等五金剛,五方佛母變成金剛忿怒自在母等五忿怒母。又,每一寂靜、忿怒本尊,皆為男女雙身,稱“佛父佛母”,意味人心是陰陽的統一體,人心的每一種功能皆分化為陰陽。

從心理動力說看,若從佛教無上瑜伽看,基本心靈動力只有陰陽二力,陰性(月)動力為體內生命能量凝聚體明點白菩提(白大)的功能,其作用為慈悲、智慧,陽性動力(日)為體內明點紅菩提(紅大)的功能,其作用為精進、方便,眾生在無明迷昧下以自我為中心,由明點生業氣,陰性心理動力乘業氣表現為以貪為首的陰性煩惱,陽性心理動力表現為以嗔為首的陽性煩惱。陰性煩惱以吸攝(當於易經所言“翕”)占有為性,陽性煩惱以排拒破壞(當於易經所言“辟”)為性。諸佛菩薩以如實知見的智慧為導,其陰性心理動力表現為慈悲、般若,陽性心理動力表現為精進、方便。

人類的心理動力和心理活動既然落入後天的陰陽界欲界,則與陰陽界的一切現象一樣,必然受陰陽互動規律的制約。從陰陽互動關系看,人心的活動,略有四條重要規律。

一、陰陽互根互相轉化規律

善與不善、陰性與陽性的心理活動,皆非獨立存在,而皆與其對立面共存,謂之陰陽互根。互相依從的陰性與陽性心理活動,皆可能因受挫及過度等原因而走向其反面,如因愛生恨、由慕生嫉、樂極生悲、信仰導致狂熱、成功孳生驕傲、尊敬產生傲慢、自尊導致自卑等。南傳《增支部》經有雲:

愛可生愛,亦可生憎;憎能生愛,亦能生憎。

《維摩經僧肇注》說“有所愛必有所憎”。由親生怨,因愛生恨,乃習見不鮮的現象。《慈悲道場忏法》依此理說:

六親一切眷屬,皆是我等三世怨根。一切怨對,皆從親起。若無有親,亦無有怨。

今心理學發現人的各種感情皆具有兩極性,等級越高,出現的心理斜坡越大,容易向相反情緒轉化,名“心理擺規律”。如成功的喜樂越大,失敗時的悲苦也越大;聚會的歡喜越大,散場後的悲涼感也越大;情人、親人之間愛得越深,當情變、沖突時所生仇恨亦越深。謂貪愛能產生與之相反的憎恨。

二、陰陽平衡規律

陰陽平衡,被中醫作為保持身體健康的要點,其實也是保持心理健康之要。無憂慮、壓抑、沖突的陰陽平衡心態,最有益健康,若陰性的煩惱貪欲等過重,會使人心理陰暗,形成陰險貪婪型人格,滋生縱欲、貪污、盜竊、謀害等罪惡,陰性的抑郁過度則導致抑郁症等疾病,嚴重者以自殺了結;陽性的煩惱嗔恨等過重,會形成凶暴型人格,傷害他人,導致打斗、報復、殺人害命、戰爭等罪惡,也會傷害自身,引起肝癌、狂躁型精神病等疾病。

即便是正面的、陽性的善,或中性或不定者,若過分而“陽亢”時,也會成為不善,導致負面結果,情緒方面尤其如此。如父母慈愛子女是善,但當慈愛過度成為溺愛時,便對子女的健康成長有害;慚愧悔過是善,但過度而成為愧疚、罪惡感、悔恨時,便可能有害;輕度的驚,是一種中性的心理反應,但受驚過度而成為驚慌、驚恐、驚駭時,便隨程度的加深而害處也越大,中醫以受驚過度為導致疾病的原因之一;快樂是善,但快樂過度而成狂喜時,則有樂極生悲甚而導致精神病乃至致命的危險,如范進中舉、笑死牛皋之類。研究證明:過分歡樂會像腦部受擊一樣中斷人的思維,有損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精進修行是善,但若精進過度,會傷害身心,導致疲懈、灰心、不信,如佛弟子阿那律比丘因精進不眠而失明;佛弟子二十億耳比丘急求證果精進用功,多日未能開悟,於是失去信心,欲還俗,佛陀乃以彈琴為比喻教導他:如琴弦繃得太緊會斷,太松會發音低沉,須松緊適度,方出雅音,修行亦如是:

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又:即便是一般屬有害的負面情緒等心理活動,也可能受陰陽平衡規律的驅動,成為走向正面的動力,如人可能因痛苦而追求解脫,因貧窮而努力奮斗,因挫折而振奮精神等。即作為現代人心理疾病重要病因的壓力感,也不一定完全是壞事,適當的壓力是促使人努力的動力,如星雲《佛教對應用管理的看法》所說:“有壓力才會激發潛力,有壓力才會成長,才有前途,好比籃球,打它一下,它就跳得很高。”

又,陰陽兩大心理動力,不但須以智慧為導引向善、至善,而且善心也應該陰陽平衡發展,才會健康心靈、完善人格,乃至圓滿實現自性功德,成就佛果。小乘人片面發展空的智慧(“偏空”),結果只有以“灰身滅智”住於無余依涅槃為歸宿,不能開發心性慈悲精進濟世度人的功用,也不能清除習氣,圓滿人格。佛教一再倡導的慈悲,雖然美麗,也只是心靈善性中陰性的一面,需要與陽性的一面精進同時增長,才能使心理健康,若偏於慈悲一面,容易導致懦弱及病態慈悲,太虛大師曾言:“有慈悲而無雄力,每易流於畏葸懦弱。”

若陽性的一面片面發展,陽剛之氣太盛,則會導致剛愎、傲慢、狂妄,進攻性、破壞性強等不健全人格,如前所言,精進太盛亦會產生負作用。

又:若心中善與惡、人欲與道德等兩極尖銳沖突,失去整體平衡,內心的破裂結構無法彌補,往往導致人格的分裂與心理障礙、精神病,使陰陽兩極平衡乃至沖突化解,遂成為修行及心理治療之要。西方心理學家運用的“反推療法”幫助患者揭示他心中對立的兩極,達成整合,實際上即是根據陰陽平衡規律而設。

又:人的心理平衡若在社會生活中被打破,會不自覺地補償以求達到平衡,如常被迫卑恭的太監、下官、下人會在地位更低的人面前表現出特別的倨傲,飽受婆婆壓迫的媳婦在做了婆婆後往往會壓迫其兒媳,年輕時貧窮者做官後容易貪財。

三、陰陽消長互補規律

以表層意識領域的心理活動為陽,表層意識之下的無意識心理運作為陰,則被壓抑進無意識的欲望、沖動等情結,猶如陰中藏陽,道教名曰“真陽”(具有上升力量的陽),會頑強地往上浮現,精神分析學發現它們會在夢中、語言行為等中用象征、偽裝、自我防衛等曲折方式獲取補償,若不得補償和釋放,則可能導致精神病、心理障礙。拉希萊提出“大腦均勢”說,認為大腦具有整體性工作特點,某一區位的損傷可以由另一區位彌補,並將此原理運用於心理治療,如以怨恨治療相思病等,這其實即是陰陽互補。

佛教徒全心投入修行,在持戒、斷惡行善、觀心、持咒、念佛、參禅等過程中,不僅被戒律和信念、咒語、佛號、定心、話頭等壓抑進無意識的欲望、沖動會頑強地泛起、露面,即無始以來的煩惱種子也會從阿賴耶識大海中泛起,形成種種揮之不去、驅之還來的雜念及不對境亦自起的煩惱,藏密名修禅定中出現的這種情況為“自生妄念定”、“自生煩惱定”。若不能以般若智慧觀照處理而轉化,強行壓抑,則容易導致心理變態,表現為種種“魔事”,嚴重者瘋癫乃至喪身失命。對此,佛門有不少解釋和正確處理的教誨,如憨山《夢游集》卷二〈答鄭琨巖中丞〉說:

至若工夫做得力處,外境不入,唯有心內煩惱無狀橫起,或欲念橫發,或心生煩悶,或起種種障礙,以致心疲力倦,無可奈何,此乃八識中含藏無量劫來習氣種子,今日被工夫逼急,都現出來。此處最要分曉,先要識得破,透的過,決不可被他籠罩,決不可隨他調弄,決不可當作實事。

又,當意識表層的自我意識及欲望受挫折時,人常會無意識地進行“自我防衛”以保護自己,自我防衛的方式有轉移、壓抑、投射(將不被社會認可的欲念加諸別人)、反向(以相反的行為表現)、退化(以幼稚的方式表現)、否認、歪曲、幻想、隔離、抵消(以象征性的事情抵消不愉快)、文飾、推诿、幽默、內射、補償、轉嫁、回避、合理化(如“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利他、升華等。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防衛的目的是維持本我、自我、超我的平衡,在佛學看來,種種自我防衛,是以末那識的俱生我執及“我愛”、“我慢”為本,由阿賴耶識中的種子為因,自然生起的自我保護反應。自我防衛是陰陽激蕩力量支配下的無意識補償,亦屬“真陽”的力量所驅動,具非自主性,當事人一般不能自覺,其表現多具有自欺欺人的性質,頗為滑稽可笑,然也不無宣洩負面情緒以平衡心理的作用,其中積極的防衛利他與升華(如將情欲升華為宗教虔誠)則屬“真陰”(具有滋養作用的陰),能將壓抑的情結、負面情緒提升、轉化為對自他和社會有益的行為。不少人信仰佛教,往往出於遭受挫折之後的升華,是一種自我防衛,這種防衛只能作為信佛的因緣,難以激發起強大持久的道心,在得到補償後容易退惰,須明白認識,將信仰建立在更高層次的如實覺悟之上。修行中必須看破、撤去一層層的自我防衛,清淨的本性、真我才會顯現。

又,從兩性心理看,男性屬陽,心理特點是陽剛,多占有欲、給予性、進攻性;女性屬陰,心理特點是陰柔,多需求欲、依賴性、順從性,佛經言:“多欲者名為女人”。因皆偏於一面,故皆求互補:男人需要女人的溫存,女人需要男人的有力,這種需要支配著男女之間的愛情心理,人言:自古英雄愛美人(應補曰:美人愛英雄)。男人雖然有力,然即便有力到能征服世界,也常被女人的溫存所征服,道教言:“水能滅火,陰能伏陽”。陰不能伏陽,便有被陽所摧的危險,女不能伏男,便有被男人拋棄之虞。愛情之有無深淺久暫,決定於兩性心理陰陽的吸力,婚姻的美滿與否,決定於兩性心理是否陰陽平衡,保持和諧。

四、趨歸無極規律

道家講無極而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相激蕩,合為一太極,陰陽平衡相交即太極,太極終是無極,無極,可以解釋為虛無、空。物理學發現正負電子相遇即釋放出很大能量而湮滅,正是陰陽相交而太極無極。禅定瑜伽修習者、修道者在進入忘我的無極狀態時,會有極其寧靜、快樂、超時空的心靈體驗,斯際內氣生起,具有強大能量。

心理活動趨歸無極,意謂陰陽兩大心理動力的互動中,表現出一種趨歸無極的勢向,《微精神分析學》一書中從人追求性高潮等,認為人有趨歸心理“虛空”的本能,虛空乃產生一切心理活動和萬有的本元。其所謂虛空,名曰“無極”,用陰陽相蕩太極而無極的原理最好解釋,然最究竟的“無極”、“虛空”,應是佛教的自性空、涅槃寂靜。

不僅性高潮,從常人追求驚險刺激之失去自我、酒人追求醉酒的暈乎、瘾君子追求過瘾的“飄”、禅定瑜伽修煉者追求進入極其放松、平靜、忘我的深定(“捨”),都表現出向虛無、無我、空或無極的趨歸。馬斯洛研究發現,達到自我實現的人,都有忘我、極樂的“高峰體驗”,這種高峰體驗,應是陰陽兩大心理動力極其和諧時出現的太極無極狀態。

趨歸無極的極點是佛教,佛教的出發點對世間苦的厭離超越說明:陰陽激蕩、被煩惱所纏縛的迷昧人心,必然不離種種苦,必然不得平衡寧靜,只有如實知見,深觀無我、空之真實,斷除或轉化心中陰陽激蕩而生的煩惱及煩惱之根無明(太極),超出二元對立的陰陽界、三界(色界、無色界可看作純陽界,仍然不離陰陽),與本來空性相應(一致),才能超出世間而證得涅槃常樂。涅槃,被描述為寂靜、寂滅、不可言說、不可思議,應是究竟的、真正的空、無極。幾千年來無數求道者之追求永生,無數佛教徒之追求涅槃,正是人心趨歸無極規律的明證。其信仰和求道的動力,源出於根本心理動力,受其趨歸無極規律的支配。

< 慧恩期刊 第十期精華本 2010年01月 >

 

 

上一篇:妙蓮法師:往生有分 第二集 特稿選粹
下一篇:妙蓮法師:往生有分 第二集 妙蓮長老主持佛七弘法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