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法身」就是因地的覺心,涅槃就是果地的圓滿覺性,亦即「乘法身船」所得的果報。法身即是我們當前這念無相、無我、無住的菩提心,《金剛經》雲:「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菩薩於度眾生時,若有一念能度人的我相,可度者的眾生相,即是著相;證到空性而沈滯於空,即是法執,這些都不是菩提心。唯有離一切相,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方能契合法身。因地上如此修持,當下即與果地覺性相契;念念契合法身,即登涅槃彼岸。
「涅槃」意即煩惱永滅,生死永離。佛法中有四種涅槃: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無住涅槃、自性清淨涅槃。前二者是斷煩惱,證空性,其中有余涅槃是尚有色身存在;無余涅槃則已捨棄有漏的色身。後二者是證悟菩提心,無住涅槃是以般若智慧洞悉諸法如幻,故不住生死,有大悲不捨眾生故不住涅槃;自性清淨涅槃非修斷所得,乃眾生本具清淨的佛性,不增不減,不出不入。此中自性清淨涅槃是佛所證,也是一切大乘菩薩所欲親證的終極目標;而這個目標其實就是眾生本具的佛性,亦即回歸眾生自心的本來面目。也就是說:眾生本來就是安居在本具的「自性清淨涅槃」之中,但因無明的緣故,妄計有我、有法,逐夢生死、自取流轉,因此需要那些已經覺醒的人來開示、引導,使其從大夢中醒來,如此而已。
果位上的菩薩雖已出離生死,但以大悲心之故,不住涅槃,再度往還於生死夢幻之中,倒駕慈航,普度一切眾生。然而,用什麼方法度眾生?還是用這八個法門,開導一切眾生,使其徹悟:生死唯苦,只有捨離五欲之樂,回歸當下這念心,老老實實用功,時時刻刻覺察、覺照、覺悟:一切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唯此一心,別無一法可得。若能如此切實履踐,則不待將來,當下就能契悟法身,出離生死。這就是成佛的聖道,是一切眾生獲得究竟大樂的不二法門。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弟子若能經常誦習這八個法則,明記在心,切實履踐於日常生活之中,就能轉除無始劫來積習成垢的罪業與煩惱,使我們的心回復本來的清淨;心清淨,菩提自然現前。如此修習,即可「速登正覺」。
「速」就是速疾,菩提即是「覺」。佛法有頓法與漸法之分,漸法有能有所,因地修種種加行,斷煩惱證菩提;頓法則無能無所,煩惱即菩提。禅宗初祖達磨祖師未來東土前,見東土具大乘根性,於是派遣兩位弟子前來中國傳頓教法門。但因根性未熟,諸山大德乍聞頓教之法,各各狐疑,不能信受,二人因之被擯至東林寺。慧遠大師見此二人即問:「你們到底傳的是什麼教法,為什麼被擯逐至此?」二位仁者說:「我們傳的是頓教法門。」慧遠大師說:「你們所傳的頓教法到底有多快,堪稱「頓」法?」於是他們把手伸出,伸手成掌,又屈手握拳,問:「這樣快不快?」遠師說:「很快!」二位仁者又說:「還有更快的。」遠公問:「那是什麼呢?」仁者答:「煩惱即菩提」。
一般人認為煩惱便是生死,菩提即契涅槃;經論中也說:修行須歷三大阿僧祇劫方能證佛果。但是,當我們體會到:原來菩提涅槃與生死煩惱皆不離當前這一念,這一念心迷了即是煩惱;悟了即是菩提。故知證道不是將來的事,而是現在、當下!一般人無法親證菩提涅槃,因為心中仍有時間、空間,以及人、我等等分別。殊不知:心本來就是無形無相,只因無明妄動,因此在本自清淨、本無一法可得的心中,妄認有我、有法、有煩惱及生死,於幻法中妄生分別。現在覺悟了,時時刻刻回歸當下,就能契悟本自清淨的覺性。然而,由於心中仍有無明習氣的牽動,無法時時刻刻安住在清淨無染的覺性上,所以還要繼續保任這個覺性,行住坐臥皆不離當下,清楚明白,如如不動,一直到無明盡除,就能常住於諸佛同證的自性清淨涅槃。這是最真實、最圓滿的快樂,這個快樂,不是求來的,也不是五欲之樂可比擬的,而是我們自心本具的自在。只要依據這個法門來修習,人人皆能覺醒,永除生死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