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王雷泉教授:《宗鏡錄》提要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宗鏡錄》提要

王雷泉

    《宗鏡錄》,又稱《宗鑒錄》、《心鏡錄》,一百卷。五代延壽撰,成於宋太祖建隆二年(九六一)。本書集成後,由吳越王秘藏之,並未流通,至宋神宗元豐(一○七八——○八五)年間始有魏端獻王的木刻本流行。以後歷經法湧、永樂、法真等人“校讀”,有改訂版流布,明末刻印《嘉興藏》時,智旭重新刪定改訂本。通行本有:《大正藏》(第四十八冊)本等。

    延壽(九○四——九七五),俗姓王,余杭人。早年歸心佛門,及冠,日一食,誦《法華經》。年二十八為華亭(江蘇松江)鎮將,因虧累公款,被判死刑,後為吳越王所赦,依龍冊寺翠巖令參出家,繼而往天台山習定,參谒德韶,抉擇所見。後於國清寺結壇修法華忏,頗有感悟,乃朝放諸生類,夕施食鬼神,兼精修淨業。廣順二年(九五二),住明州(浙江寧波)雪窦山,學侶臻湊。宋太祖建隆元年(九六○),錢俶請至杭州開靈隱新寺為第一世,翌年移住永明寺,十五年間度弟子一千七百人。開寶七年(九七○),入天台山度戒約萬余人。同年,奉敕於錢塘江建造六和塔,用以鎮潮。延壽為禅宗法眼宗三祖,以倡禅淨雙修之道,後世尊為淨土宗六祖。著作尚有《萬善同歸集》六卷、《唯心訣》一卷、《定慧相資歌》一卷、《神棲安養賦》一卷、《警世》一卷等六十余部。事跡見《宋高僧傳》卷二十八、《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六、《淨慈寺志》卷八等。

    《宗鏡錄》之書名,據延壽所撰自序:“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制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诠,同此顯揚,稱之曰錄。”全書八十萬字,“大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為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诠,成其圓信。”據《禅林僧寶傳》卷九記載,為解決禅教之間和教內各家間的矛盾,召集精通法義的華嚴、唯識、天台三家學者辨論,而由延壽以“心宗旨要”,加以折中而編定之。本書卷首有錢俶所作序,認為“儒”能“正君臣,親父子,厚人倫”,為“吾之師也”;而道,“君得之則建善不拔,人得之則延贶無窮”,乃“儒之師也”;至於佛,“時習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達真常”,則“道之宗也”;而此三教,“並自心修”。全書立論重在頓悟、圓修,以“禅尊達摩,教尊賢首”為其中心思想,為宋以來倡導祖佛同诠、禅教一致的代表作。

    標宗章第一,占卷一之大半。所謂“標宗”,即“祖標禅理,傳默契之正宗;佛演教門,立诠下之大旨。”引禅宗經常提舉的“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以明祖祖相傳之“一心”。又多引《華嚴經》及華嚴宗理論以明“宗體”:“杜順和尚依《華嚴經》,立自性清淨圓明體,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雲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矚,故曰圓明。又隨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淨。亦可在聖體而不增,處凡身而不減。雖有隱顯之殊,而無差別之異。煩惱覆之則隱,智慧了之則顯。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斯即一切眾生自心之體。”

    問答章第二,自卷一後半至卷九十三,分為三百四十多段,每一段又包括若干問題。主要討論心與言教、宗門與教門、性宗與相宗之間的異同問題,大體而言,四十六卷以前,多明法性,四十六卷以後,多明法相。《宗鏡錄》雖羅列天台、華嚴、唯識等宗的教義,乃是借教明宗,藉以證明心宗的深妙。在此“心”中融入相宗的八識、天台宗的性惡、空宗的畢竟空等學說。如卷三十四,設問:“佛旨開頓漸之教,禅門分南北之宗,今此敷揚,依何宗教?”延壽答曰:“此論見性明心,不廣分宗判教,單提直入,頓悟圓修。亦不離筌蹄而求解脫,終不執文字而迷本宗。若依教,是《華嚴》,即示一心廣大之文;若依宗,即達摩,直顯眾生心性之旨。”根據宗密在《禅源諸诠集》中三教與三宗相配的思想,提出“和會祖教,一際無通”,“故須先約三種佛教(密意依性說相教、密意破相顯性教、顯示真心即性教),證三宗(息妄修心宗、泯絕無寄宗、直顯心性宗)禅心,然後禅教雙亡,佛心俱寂。俱寂則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亡即句句皆禅,無一句而非禅教。”

    引證章第三,自卷九十四至卷一百,引證三百余種經、語錄和論集:“為信力未深,纖疑不斷者,更引大乘經一百二十本,諸祖語一百二十本,賢聖集六十本。”不少已散佚的文獻藉此得以保存,如卷九十七所錄南岳懷讓和青原行思的兩段法語,都未見於《景德傳燈錄》和《古尊宿語錄》等書。此外,在問答章中所引的《中論玄樞》、《唯識義鏡》等書,現在皆已失傳,從本書中還能想見原書的概貌。

    《宗鏡錄》系對治當時禅師輕視義學落於空疏的流弊而編,“今時學者,全寡見聞,恃我解而不近明師,執己見而罔披寶藏,故茲遍錄,以示後賢,莫踵前非,免有所悔。”(卷六十一)故北宋元祐年間(一○八六-一○九四)的寶覺禅師歎道:“吾恨見此書晚。平生所未見之文,功力所不及之義,備聚其中”(《人天寶鑒》)。並撮錄玄要,輯成《冥樞會要》三卷,刻板流通。後又有祖心增輯為《宗鏡廣樞》十卷(《淨慈寺志》)。至清代,雍正帝“錄其綱骨,刊十存二”,編為《宗鏡大綱》,以政治力量傳布之。今人研究有南懷瑾《宗鏡錄講記》,潘桂明《宗鏡錄選譯》等。

——陳士強、王雷泉等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宗教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上一篇:惟覺法師:九十六年新春團拜導師開示
下一篇:惟覺法師:導師於九十五年度星燈營開示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