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楊佛興居士:評“平常心是道”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評“平常心是道”
楊佛興

《上海佛教》1991年第6期P9《平常心是道》一文,開頭一句“禅宗始於"六祖慧能”這句錯話竟然連過二關,可見作者和編者之粗心。然而,這句錯話影響不大。因為,稍具佛學知識的人就知這句話是錯的。

該文危害性最大的是:作者誤會、誤用禅宗祖師的話而泛言“平常心是道”。馮達庵大阿闍黎修因之時,先通禅宗,進而通達密宗。他對禅宗宗旨和“禅關”境界,有下列精要的開示:“禅宗以直顯自心佛性為正旨;但求佛性湧現,不須依旁教義。行者如能凡心頓開、靈光忽耀,即通初關;打成一片,回脫根塵,即過重關;性相交融,運用自在,即透後關。至此時節,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實證法身境界。

“禅宗本旨與般若波羅蜜相應。盡離內外識,乃真一無所得。於無所得中,理致不昧,靈活自如,是名般若波羅蜜。見性工夫至此,則轉身入世,隨問而答,隨境而作,無不妙符實際,巧葉機宜。……”

 行者通過痛下苦功,認真修持,到了確能實證上述境界之時,方堪與談“平常心是道”!否則,泛談“平常心是道”,屬於倒果為因,對己對人都有害無益!

作者在該文中說:“初期禅宗沿守慧能之說,大都倡導明心見性、頓悟成佛;而到了馬祖這裡,則心不須明、性何須見、佛勿須成,只守住一個‘平常心’,便觸類都是大道、即事皆為真實……”

請問作者:你有什麼根據說“到了馬祖這裡,則心不須明、性何須見、佛

勿須成……”呢?!

《金剛經》雲:“若有人能泯一切法,皆入如如妙旨,於是中無實無虛,能泯之念亦不可得,則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行者修證到泯識顯智、明體達用,實證上述境界時,可說“觸類都是大道,即事皆為真實……”,即“一切法皆是佛法”。否則,屬於“著相求菩提”。無有是處,不得混亂!

至於該文說:“僧問長沙景岑禅師‘如何是平常心(是道)?’答:‘要眠即眠,要坐則坐。’”這裡應和以上所說的法理聯系起來理解,才能說“要眠即眠,要坐則坐”--即“平常心是道”!否則,誤解、誤用,流弊甚大!難道可說某些凡夫和動物“要眠即眠,要坐則坐”即“平常心是道”嗎?

馮達庵大阿闍黎修證隨筆雲:

“以肉身化度人間有情是‘成所作智’之能事,見諸威儀則如下:

“(1)臥 以大印身定中而睡  

    “(2)坐 豎起脊梁跏趺而坐(或全跏,或半跏)

    “(3)行 挺身直行,泯行動心

    “(4)住 止住不前,無止住心

“其他運用全依圓覺之道,非凡情所能測度。……”

行住坐臥,一般人看來都是平常的事。修證成就之後,對這些平常的事的看法就很不一樣。所以,沒有修證的人不能以凡情測度聖智,以免“搞錯”、“搞亂”!為數不少。建議這些人深思“對於佛法妙旨,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的教誨才好!
 

 

上一篇:法藏法師:淨土深義 第五講 淨土法門的實修與檢非
下一篇:法藏法師:淨土深義 第六講 問題解答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