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深義》3-2
[ 回復本貼 ] [ 跟從標題 ] [ 關閉本窗口 ] [刷新]
--------------------------------------------------------------------------------
第三講 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續)
有誰作這個證明?有兩個人。第一個是玄奘大師。玄奘大師要往生兜率天時,並沒有一天到晚念“南無彌勒菩薩”,因為他隨時都在彌勒菩薩身邊了。他是研究“唯識”的,彌勒菩薩是唯識的開山祖師。事實上玄奘大師念觀音菩薩跟《心經》,他在西方取經遇到困難時,都是念《心經》和觀音菩薩的,可是他在臨終時,一念導歸就去了。為什麼他能這樣?因為他早就在菩提心當中,跟彌勒菩薩相見相感了,這是發大心的上輩修行人。下面我還有經證。
所以,第十九願是這樣的,是為菩提心而修諸功德,他已深解大乘,可是他也深知種種功德沒有徹底究竟的淨土法門這種徹底方便的功德來得妙、高、圓、頓,他為了早日讓眾生離苦得樂,他要早日成佛,早日證得菩提,所以他要往生極樂。這個觀念完全和密教相契合。
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他雖然不執著菩提心,可是他會希望早日成佛,早日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他當然要投入十方諸無盡慈悲的大誓願海的究竟方便當中,早日成就,所以他會至心發願。他不需要回向。回向是把所做的功德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此向彼、回因向果,這叫回向。他不需要回向,因為他念念之間都在彌陀願海之中。何以故?因為他發了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成佛之心。淨土法門是大乘的真實之法,誰真心發大菩提心,誰就在大乘真實之法當中,他就跟大乘真實之法相冥合。所以他不需要種種功德來回向,他只要在臨終時發願就可以往生。
為什麼說發菩提心的人,臨終發願就可以往生?請看十九願經文:他們“臨壽終時”,注意!下面一句話很特別!“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注意!是誰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誰?阿彌陀佛啊!十八願和二十願都沒有講這句話,唯有十九願這樣講了。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乃至不會無緣無故打一個噴嚏或笑一下子。因此他不會在十八、二十兩願中不講而偶然在十九願中講這句話,這是有深刻用意的。因為十九願攝受的是發大菩提心的上品上生眾生,所以他當然要以真實之身現其人前。真實之身叫真身,為什麼叫真身?下面我以經證給你看。
真身現前是十九願所說,中國的祖師都是修十九願。大家回想一下,中國的祖師哪一個不是發大菩提心,修諸功德?最有名的我剛才講了一個,玄奘大師。還有一個更有名——智者大師。智者大師一生講解天台教觀,可是他竟然還寫臨終發願文往生極樂。你聽說過智者大師什麼時候打佛七啦?沒有啊!可是臨終發願,導歸極樂。更往前的是誰?是普賢菩薩,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導歸極樂,都是十九願所攝的大心菩薩,所以彌陀以真身接引。
當然,你要說這叫自力吧!等一下我們再分別。我說這些,你們會怕怕的,“干嗎?我又不是智者大師,我又不是善財童子五十參。”當然你領受不來,別急!先讓你分別清楚願的高、低和攝受的不同,你就會發願不妨上上,行步不妨下下,這就是左右逢源。發心不妨高遠,行步不妨最近。淨土法門決定是可高可低,可近可遠。
我們再回憶一下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發願往生極樂世界,也是修諸功德,是諸功德中的一種,重點在發菩提心。為了滿足菩提心,所以要往生極樂。菩提心是根本。按第十九願修證的人,是發大菩提心的人。他在臨終時發願往生。彌陀佛一定與觀音、勢至等一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這就是佛立三昧,十方諸佛現前(詳見《般舟三昧經》),來給他證明菩提心成就、大乘法成就,所以佛以真身現前,這就證明十九願是攝受上上根基人的。
但是,日本真宗把這解釋成什麼呢?他們說:“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是先修功德然後才至心發願。他們是先修行,才懂得要發願。”為什麼他們先修行,才發願哪?為什麼不像十八願:“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沒講發願,沒講發菩提心,立刻就至心信樂,然後就欲生我國了呢?這個修十八願的是一聞即信,是對彌陀佛有徹底的信心,他當然沒有懷疑,十八願所攝的才是上根。修十九願的不是上根,他還要發菩提心,修菩提行,才願意相信彌陀佛,信中有疑,所以修十九願的一定生到邊地或鐵蓮花裡。這是真宗的說法。
你們覺的哪種說法對?十九願裡頭有沒有說因為他經過發菩提心才願意發願?沒有嘛!他是為了圓滿菩提心才發願。他從一開始就相信彌陀佛,因為他一開始就發了菩提心。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人絕對沒有懷疑阿彌陀佛,懷疑極樂世界的道理的嘛!日本真宗這樣的解經有過度牽強的嫌疑。他們往下的引經據就不用再談了,眼睛裡已經有了翳了。往下的牽強附會,或是解釋不對,我們不加批評,但是我說不是這樣子的。
當我第一次看攝生三願時,我第一個直覺就是中國發大心的修行人是修十九願,為什麼十九願會錯呢?我就在想是哪裡出了問題?一直想不清楚。我常和願海法師交談淨土真宗的事情,心裡都有一點不是滋味。是哪裡出問題?一直在反復的思索,這就是我的念佛法門。我的念佛法門不是嘴裡念阿彌陀佛……,我一直在想這個道理,阿彌陀佛啊!你的真意在哪裡?中國祖師明明在修十九願。後來我們真正理解到了,我剛才的理解就能夠解釋我的疑惑了。
我們再看十九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顯然這裡發菩提心是核心,並不是往生是核心。你說這種人為什麼往生不是核心?這不是攝眾往生的願嗎?你要記得有一種人,他已經體會了大乘佛法了,他不是驕傲,他是真正的有大善根的修行人。他體會大乘佛法之後,往生對他來講只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不是能不能的問題。這種人直接在大乘法門得利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導歸極樂就是這樣的,他並沒有在前面參的時候,就在那裡念佛。智者大師是臨終發願,導歸極樂。那個玄奘大師臨終生兜率天也是這樣子的。為什麼?因為他們平常的身心已經在所往生的那個世界當中了。這種往生絕對不會是下品或中品,一定是上品,等一下還有經證,而且更明確、更直接的經證就在十九願最後一句:“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不取正覺。”日本人完全無法解釋這句話,也不敢解釋。懂得這意思嗎?這句話其實在後面的經文中更充分顯示出來,“現其人前者”就是真身,也就是報身佛。法身佛不可見,只有報身佛可見。還化身佛,化身又分劣應身和勝應身。夢中所見是勝應身。肉眼所見及阿含人(即小乘人)所見的劣應身。十九願所說是真身,因為可見的只有報身和化身,當然真身是報身佛。好,十九願這樣修,是攝受上等根基人的。我們再看第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很有意思,最後一句是“不果遂者”。前面兩願沒有這四個字。你們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二十願是累積資糧交換往生,所以要累積資糧來回向往生。這是交換,假如不果遂,就是交換不成,因此要說“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第十八願重點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沒有交換往生的事情,不需要修諸功德來回向,所以不存在果遂不果遂的問題。他是“乃至十念”都往生啦!他的“果”就在他的信心當中,有信願,當下往生,何必還要回不回向、果不果遂呢?
可是二十願不同,二十願說:“聞我名號”,還要“系念我國”。十八願只是談信樂,沒談系念的事情。而二十願是聞名以後還要系念,這還不夠,還要“植眾德本”,以此德本作為往生資糧,回向往生。
第十九願說:“修諸功德,至心發願”。這和二十願也不同。因為十九願的修諸功德是為菩提心而修的,不是為了往生而修的。他對於往不往生從來不擔心,他只要發願要去就去了。可是二十願就不一樣,他沒有辦法發那樣強大的堅固的菩提心,也沒有辦法直接的修菩提行、菩提功德。所以他要植眾德本,那是讓他往生用的“德本”。“本”是本錢哪!他不講“功德”,功德已經是一種成就。但“德本”不是,“德本”是一個基礎。比如,德本就是《觀經》中說的修三福。懂了嗎?修三福回向往生,就是修二十願。中國祖師弘揚淨土宗常用二十願攝受眾生。他們自己修十九願,修密行,導歸極樂。
日本真宗專攻十八願,特顯十八願,他們認為十八願最高。我說不然,他在解釋十九願、二十願時有了問題。十八願是往生左卷,特異方便在十八願,這沒有錯。可是十八願並不意味著最高,你也不能因此而說修十九願是對彌陀佛信心不足,不是的。要是說對彌陀佛信心不足,修二十願的是有的,他們才可能表現出對彌陀佛本願攝受稍微信心不足的人。所以他們要植眾德本,來發願回向,然後果遂這個回向。所以他們可能有信心稍微不足的嫌疑。如果日本人要批評,也只能批評我們中國修二十願的可能有信心不足的嫌疑,不能批評修十九願的大修行者。
為什麼日本真宗會錯解十九願呢?原因在於他們平素很少有大乘佛法的熏陶,你只要看看日本真宗的教典就清楚了,他們的教述從來不談成佛的原理。他們對於大乘佛法聽而憂惱不喜,他們覺得那太難了,於是一下子把它推開。所以他們會錯解十九願,那是有原因的。日本人之所以好樂十八願,也是有原因的,等一下我會解釋給你聽。這樣,一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裡,我是借日本真宗的修法來彰顯各個修法的差異。
現在我們再來看二十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系念我國。”系念什麼呢?系念我國的萬德莊嚴,系念我國的易成佛。然後他“植眾德本”,也就是《觀經》上所說的淨土三福,這些都是二十願所攝。修三福之後,然後“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以此回向而得果遂,以成就眾生往生的資糧與往生的事實。這就叫作“不果遂者,不敢正覺。”我們中國人呢,一方面沒有祖師大德的那種大菩提心、那種大開圓解和大證悟,所以修不了十九願。一方面對十八願呢,又有中國歷來要靠自力修行那種習氣,常常對十八願不注意。所以我們中國人常常修到二十願去了。中國人弘揚淨土都叫你廣修三福,孝順父母、持戒、布施等等。然後印送大乘經典,讀誦大乘經典,以此功德,回向極樂。這完全是修二十願。這裡常有一種情形存在,即對自己能不能往生稍微有一點懷疑。何以故?因為對他的往生資糧回向得夠不夠不知道啊!能不能果遂不知道啊!所以中國人修淨土老是有小小的盲點存在,是不是這樣?問題的根本就在這裡。中國人的修法是對的,是二十願所攝的那類眾生。
可是中國的祖師常常是修十九願,他們修密行,大開圓解,不過他們教給眾生偏偏用二十願。何以故?因為眾生沒有那個根性嘛!所以中國的祖師講法是高高的,說法攝受眾生時常用二十願。因為二十願的植眾德本,八九不離十嘛!反正是教你修善根嘛!二十願就是要你修善根,要你 “聞我名號,系念我國。”就是指《阿彌陀經》上的“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這裡你可以看到三經合為一體,事實上三經是一體的。這二十願就是《彌陀經》的修法。印光大師自己修十九願,他教人家修二十願,像要“敦倫盡份”喽!平常好好念佛喽!可是他沒有強調一心不亂喏!叫你好好念佛,就是叫你系念我國嘛!然後修修善行、持戒、多修善根,然後至心回向,最後果遂其願,往生極樂。中國人的修法普遍如此,是不是這樣?證明出來了,我沒有騙你們。
因此,第十九願是最妙的,下面會證明給你們看,它是攝受上輩的。二十願稍差一點,是攝受中輩的。咱們沒有修下輩,下輩讓給日本真宗去修了。日本人既不談十九願的大乘菩提心,也不談中國人修的二十願的植眾德本。他們光談十八願,下面我們來看十八願。
第十八願說:“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法華經·方便品》有四句話,我把這四句話讀誦好久之後,忽然之間,這四句話展現在我眼前,很久很久沒有消失,這四句話就是十八願,實在不可思議。《法華經》上說:釋迦佛在講到什麼人才能聽聞大乘經時,他對捨利弗講了諸佛甚深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後,捨利弗好象似懂非懂,其實捨利弗已經懂了。那時,為了彰顯大乘佛法的難遇、難聞、難解、難信,釋迦佛說了一系列事情。
佛陀說:“我設是方便、令得入佛智慧。”我施設種種方便,象阿含道的方便、聲聞乘的方便,引導你們慢慢進入佛的智慧。
“未曾說汝等,當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我從來不對你們這些阿羅漢說,你們將來皆當作佛。為什麼不說,因為時機不到。
“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現在正是時候,我決定要說大乘法了。
“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我以前說的九部法(經有十二部,有時也說九部法。九部和十二部意思相同,就是一切佛法),都是隨順眾生根基說的。都不是真實的。
“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我唯一真實的本意是要你們進入大乘,因此今天要說《法華經》。
“有佛子心淨,柔軟亦利根。”如果有佛子,其心清淨,無有迷惑,無有顛倒,也沒有驕傲、懈怠、以佛法謗佛法這些問題,他就會心意柔軟,就有利根。何謂利根?就是有智慧,聽到大乘了義的佛法能夠信受,不驚不怖。——(待續)
《淨土深義》3-3
[ 回復本貼 ] [ 跟從標題 ] [ 關閉本窗口 ] [刷新]
--------------------------------------------------------------------------------
第三講 淨土法門的特異方便(續1)
“無量諸佛所,而行深妙道。”他們能夠在無量佛國中,行施甚深的妙道,就是行施大乘真實了義之道,亦即淨土法門。
“為此諸佛子,說是大乘經。”我就是為這些佛子,宣說《法華經》這部大乘經典。
“我記得如是人,來世成佛道。”這些就是發大乘心、行深妙道(即是行菩薩道)的人。我一定授記他們來世成佛。這一些人為什麼能授記成佛呢?下面這四句偈來了。
“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這些人能以深心念佛,能修淨戒,本來就有大乘的根性啊!
“此等聞得佛,大喜充遍身。”好!十八願就在這裡。十八願就是此等聞得佛,不必系念我國,不必植眾德本,他大喜充遍身。十八願說:“十方眾生,至心信樂。”他們沒有修眾善,沒有修德本,他們只是“此等聞得佛”,就“大喜充遍身”。這一些是什麼人?是“以深心念佛,修持淨戒故”那一類人,他們本來就有大乘的根性啊!所以他才至心信樂,那樣的信,那樣的好樂啊!
我們看到現在台灣有些弘揚淨土真宗的人,很瘦,眼很銳利,嘴巴很狠,說我們中國的淨土宗修得不對。他們這樣子是福薄之相,不像是修持淨戒、以深心念佛的人應有的反映。這樣的人雖然“此等聞得佛”,然而並沒有“大喜充遍身”。他們雖然說在修十八願,可是從身相、從心態上看,都不像是真佛子。我們看其外表,就知道這些人沒有真正的大喜充遍身,不是真正的妙好人。真正的妙好人,必須領解大乘,才能夠聞得佛號,就大喜充遍身,就至心信樂。
各位,你們有沒有大喜充遍身?如果有,你就當生決定往生了呀!為什麼這些人聞得佛名就至心信樂或者說大喜充遍身?因為在這以前,他已經以深心念佛。什麼叫深心念佛?深心念佛就修行大乘,久遠劫來種善根,或者是已經體解彌陀本願,所以才能“以深心念佛”。這個深心也就是《觀經》上所說的“深心、至誠心”。我現在就是拿《法華經》解《無量壽經》,以經解經,以經證經。
如果你能夠聞得佛號,毛孔張豎,歡喜無量,你什麼時候念佛能念到這樣,你就決定往生,不需要一心不亂。因為十八願就是這麼說的:“至心信樂,乃至十念。”等一下我還要證明給你看,下至一念,決定往生,意思就是說,一念導歸就往生了,那“一念”名為一念,實際是無量念。也就是當你什麼時候聞佛名號,大喜充遍身那一剎那啊!一念就永續不斷了啊!再也沒有退了。你不需要念到一心不亂。我今天念到一心不亂,明天跟別人吵了一架,“完了,我一心又亂了,不能往生了。”這樣叫作懷疑心。你要修的不是要你帶著懷疑心,勤苦修行。只需要你一直體會彌陀的大願,理解彌陀大願由大乘佛法來,從大乘佛法了解到彌陀本願真正在攝受我,你深信不疑,所以大喜充遍身,你就為十八願所攝。這一念大喜,就是妙好人的歡喜無量。然後這一念永續不斷。從那時起,你就大事已畢,往生定操左券,完成了,不用再瞎忙了。因為你已經念念心大喜充遍身了。特異方便就在這裡,完全沒有秘密。它就是大乘佛法。“佛法無二子,唯一大乘法。”佛法沒有第二個孩子,只有一個孩子——大乘法門。淨土法門徹底的是大乘種子。
講到這裡,我很高興,總算把它給講出來了。不過,恐怕你們不會很高興,沒有聽懂。聽不懂沒關系,慢慢來,因為你知道不懂的地方在哪裡,就有救了。以前你們根本不知道淨土法門在哪裡嘛!現在我再經典證明來加強你們的信心。
我說過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都攝受上品生,為什麼?我以經文一步一步證明給你們看。《無量壽經》下卷說到往生有上、中、下輩,注意,這個“三輩”可不是“三品”,上輩、中輩、下輩不同於《觀經》說的上品、中品、下品,這三輩其實都是上品,是上品中的上生、中生、下生。我首先要以經文證明:十九願攝受上輩,二十願攝受中輩,十八願攝受下輩。然後證明三輩就是上品的上生、中生、下生。
請大家翻到《無量壽》<下卷>三輩往生的地方,經文說:“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這段經文是跟十九願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的意思完全相應,不過這裡有“一向專念無量壽佛”,這和十九願又不一樣,怎樣解釋呢?大家要看到上輩往生首先是“發菩提心”。已發菩提心的人,必然會體會到發菩提心跟念阿彌陀佛其實是同一品格的,所以上輩經文中在“發菩提心”之後,緊接著便說“一向專念”。這前後兩句經文是彼此並列的,既不是為了念阿彌陀佛才發菩提心的,也不是以念阿彌陀佛來滿足菩提心的,更不是象二十願那樣植眾德本來回向,作為往生極樂世界的資糧。接下去看經文:“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
大家可以看到以上兩句上輩往生經文是和十九願的“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的意思完全相應。顯而易見,上輩往生正就是十九願所攝的大根基的修行者。但是日本真宗卻對此視而不見,反過來說修十九願的人只能生邊地,生鐵蓮花。這是那門子的話呢?經文的對照可以清楚地證明,日本人對十九願的解釋是錯誤的。上輩往生經文接著說:“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大家要注意到上述經文最後兩句是“修行功德”,緊接“願生彼國”,而不是二十願中所強調的“至心回向”。這表明“修行功德”和“願生彼國”這兩件事情是平等並列的,“修行功德”並不是為了回向,“修行功德,願生彼國”這兩句不是一前一後(即不是前面一句是行為,後面一句是目的),而是完全相對平等並列的。這就跟二十願的“植眾德本”是為了回向“欲生我國”的意思大不一樣了。這裡修行功德只是發無上菩提之心的一種必然的行為。所以我們說象智者大師一類的上等根基的大修行者,他們不用回向,不用交換,他們已經發了大菩提心,修了種種功德,大開圓解,到臨終時只要發願,當下即能往生,他們是隨願往生,願到哪裡,就可以去哪裡,一發願立即往生。
所以,通過十九願和上輩往生的經文對照,完全可以證明十九願是攝上輩往生的大心行者。這完全符合經證、教證、和事實上的證明。
下面看《無量壽經》中輩往生,經雲:“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燃燈,散花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大家將這段經文和二十願對比一下,可以看出二十願所攝受的正就是中輩往生。中輩經文的“一心專念無量壽佛”就和二十願的“系念我國”相應,接下來“多少修善,奉持齋戒……”等等,正就是二十願的“植眾德本”。中國人常常就是這樣修的。然後是“以此回向,欲生我國。”這又跟二十願的“至心回向,欲生我國。”一樣,所以二十願是攝中輩往生的。中輩往生經文續雲:“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次如上輩者也。”這段經文中明確地說中輩者往生是“具如真佛”的化佛接引,因而也就可以反證十九願所攝的上輩往生見到的是“具如真佛”的那個“真佛”,也就是報身佛,進一步證明修十九願的大祖師們是真佛接引。
下面看下輩往生經文:“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
你們看,十分有意思,下輩往生完全比同十八願,“假使不能作諸功德”,這就是說不需要再去做種種功德了。只要“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願生其國。”這就和十八願的乃至十念完全一致,可見十八願是攝受下輩往生的。下輩經文續雲:“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命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一段經文和十八願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完全相應。其中一句講“不生疑惑”是著重強調“歡喜信樂”的,有一丁點的疑惑,就不能算是“至心信樂”了。那為什麼上、中兩輩不說“不生疑惑”呢?因為上輩是已發菩提心了,當然絕對不會生任何疑惑。中輩是以“行”為重點,就不必強調疑惑不疑惑的問題。可是下輩是以“信”為重點,所以要特別指出“不生疑惑”。日本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反而說只有十八願才是真正的“信”,修十九願和二十願是有懷疑的,這種解釋顯然與經文不相符合。
十八願所攝的重點是什麼呢?是“信”,“信”即往生,所以要說“不生疑惑”,你只要“一向專意,歡喜信樂,不生疑惑”,十念便能往生,這就是我要講的特異方便。下輩往生經文續雲:“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好!這幾句經文又進一步強調了信即往生的意思,只要信得徹底,信到“至心信樂,不生疑惑”,那麼“乃至一念”亦得往生,我在前面說過,一念就能往生,依據就在這裡。
各位,經過前後經文的對照,我們可以確認上輩、中輩、下輩分別是十九願、二十願、十八願所攝,十八願專攝下輩,事實非常明顯了。中國人是修上輩跟中輩,日本人好樂十八願,日本真宗事實上是修下輩。這有明顯的經證,經文證明是這樣的。
舉例說明,有一次願海法師去給一個剛剛死去的八十多歲的老阿婆助念。這位老阿婆的孫女夢見她的奶奶坐著蓮花來告訴她,奶奶現在已經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就是十八願所攝。日本人修下輩,咱們當然最好修上輩、中輩,不過可以先修下輩,把握往生再向上前進!反正都是上品嘛!
可是,這三輩生為什麼都是上品生呢?怎麼來證明呢?我們重新回顧一下三輩往生,三輩有一個相同的意思。三輩往生的經文是: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這裡有發菩提心。再看中輩往生: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中輩也有一個發菩提心。再看下輩: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好,這三段經文清楚地顯示,這上、中、下輩都有發無上菩提之心的要求。
我們來看《觀經》九品往生的經文,從第十四觀開始。
上品上生:“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願生彼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便發無上道心(即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花,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是名上品下生者。”
這上品的上、中、下,三生中好像沒有講到發菩提心,別著急。我們接著看十五觀。
中品上生:“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患,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大家看到了嗎?上品生的眾生,要發至誠心、深心和回向發願心。可是到中品時,就不講發心的問題了,經上講什麼呢?講受持五戒、八關齋戒,修行諸戒。我為什麼不先解釋上品生的至心、深心、回向發願心是菩提心呢?是怕你們認為我牽強附會。我讀到中品生的時候,就是讓你們知道,從中品的上生開始,就不講發心的問題,只講持戒的問題,這顯然是指一種根本不懂大乘法,只是受了一些戒德的持戒念佛而已。他們不曉得發心的問題。下品就不用說了。下品是作眾惡業乃至五逆十惡,都是臨終忏悔念佛往生的。所以講發心的就在上品。換句話說,上品講的深心、至誠心、發願回向心,其實就是菩提心。至誠心也就是不退心、不假心、不二心。只有菩提心才是不二心。為什麼?因為如果有二心,就不叫無等等心、至高無上心。菩提心才是無等等心,是至高無上心。所以至誠心也就是菩提心。
當我們知道中品以下已經不講發心的問題,就會體會到唯有上品生才會想發心,而三輩往生,都講到發菩提心。我問你,你能不能想像下品的人乃至於下品下生造五逆十惡的人發菩提心。或許也有可能,但只能說是過去的善根而已,我們承認或許有可能,但他絕對不是在今生,從今生來看,發菩提心的就在上品,這在經文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這樣,我就可以證明:十八、十九、二十這三願各有所攝。十九願跟二十願各攝上品上生、上品中生,十八願攝上品的下生,一直攝到下品下生。這樣三願攝盡九品生,全部攝盡。(第三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