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周貴華博士: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應與研究(一)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日本“批判佛教”思潮:反應與研究(一)

周貴華

    在日本興起的“批判佛教(Critical Buddhism)”思潮是近年國際印度學界、佛學界發生的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批判佛教”思潮發轫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曹洞宗立駒澤大學袴谷憲昭、松本史郎從考察包括日本佛教界在內的整個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的歧視部落民現象出發,反省日本文化,認為強調平等與一體的“和”理念的日本傳統文化卻支撐著強烈的社會不公正與嚴重的階級差別。他們斷言,這種文化精神結構應歸咎於日本的佛教精神,而後者源於中國佛教的華嚴思想與禅學思想,乃至於印度大乘佛教如來藏思想與瑜伽行派唯識思想。這樣,他們把批判矛頭指向印度大乘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以及以如來藏思想為核心的整個東亞佛教。“批判佛教”思潮在日本印度學界佛學界引起軒然大波,成為眾矢之的。但隨著其代表人物袴谷憲昭、松元史朗、伊籐隆壽等研究與批判的深入,影響不斷擴大,其對象也擴展到東亞的佛學、哲學、文化、社會現象等諸多方面。一九九三年在美國舉行的宗教年會上特辟一個“批判佛教”專場,標志“批判佛教”思想已經產生了世界性影響。

“批判佛教”思潮最核心的方面是佛教思想批判。他們指責佛教的如來藏思想(如本覺說)、唯識思想與印度、中國的本土思想同出一轍,在思想特質上可歸結為“基體說(dha^tu- va^da)”或者“場所哲學(Topical Philosophy)”形態。因此,在他們看來,如來藏與唯識思想直接違背了佛陀本懷與言教,是徹頭徹尾的“非佛教(非佛說,not Buddhist,或not Buddhism)”。東亞佛教是中國化佛教的直接產物,而中國化佛教又主要是在印度如來藏思想影響下發展而成的,結果,包括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在內的整個東亞佛教的主體思想也在劫難逃,同遭否定。“批判佛教”試圖從社會現象的反省邏輯地轉換到深層的宗教思想批判,最終得出了一個堪稱驚世駭俗的虛無主義性質的結論。他們那基於理論模型上的簡單化以及隨之而來的強烈獨斷色彩,非常明顯,因此,每為人所诟病。但“批判佛教”揭示的問題以及批判深度極具震撼性,尤其是其涉及的議題與中國佛教思想以及儒道思想極有關聯,因此,中國學界應當予以重視與深入研究。

 

一、中國學界對“批判佛教”思潮的反應

在漢語佛學界,最早對“批判佛教”予以紹介與回應的是台灣學者,他們在“批判佛教”思潮興起伊始即開始注意並有所反應。其中林鎮國、呂凱文、釋恆清最有代表性。林鎮國1993年以英文發表論文《形上學、苦難與解脫——“批判佛教”論爭的反思》,1995年發表《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現代東亞“批判佛教”思潮的思想史省察》,從思想史角度探討“批判佛教”的精神實質,並將之與中國二十世紀佛教批判思想進行對比分析,把脈較准,非常富有啟發性。在他的指導下他的學生呂凱文1995年圍繞“批判佛教”完成了一篇碩士論文《當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緣起”、“dhatu-vada”為中心之省察》,對“批判佛教”思潮的形成以及思想特色有較為系統的介紹。杜正民則通過疏理如來藏學研究史切入“批判佛教”思潮議題。不同於前三者的學術研究立場,僧人學者釋恆清則站在佛教本位對“批判佛教”予以回應,發表論文《“批判佛教”駁議》,試圖澄清“批判佛教”對如來藏思想的誤讀,為如來藏思想進行了辯護。台灣學者對“批判佛教”的回應,雖然從學術研究角度而言還是初步的,但可以觀察到其中呈現的較有意義的兩種路數,一者是思想史角度的學術分析,偏重在探討“批判佛教”的思想性質以及來龍去脈;二者是宗教立場上的批評,偏重在對如來藏思想的辯護方面。

相對而言,大陸對“批判佛教”的反應是較為遲緩的,而且也沒有看到“批判佛教”在中國學術界思想界激起象在日本學術界思想界有過的那種振蕩。但在最近幾年,中國學術界思想界也開始重視“批判佛教”思想,在翻譯介紹有關著述以及對其思想的深度分析方面均有所建樹。

大陸最初對“批判佛教”的反應是零星的,只在幾篇文章中有所提及,局限於對其個別觀點的分析。而第一篇分析“批判佛教”的專文是龔隽發表在《中國學術》2000年第4輯的《禅是佛教嗎?——批判佛教關於禅的觀念檢討》,這可以看成大陸針對“批判佛教”進行學術研究的肇始。但直到2002年才有“批判佛教”的著述翻譯出版,肖平、楊金萍翻譯的“批判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松本史郎的《緣起與空》一書在香港出版。此書以原始佛教的緣起義與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空義出發抉擇如來藏與唯識思想,將後二者判為“基體說”,亦即印度吠陀(Veda)與奧義書(Upanis!ad)等印度婆羅門教思想傳統的“梵我論(a^tman- va^da)”類型,並予以猛烈批判。此書對了解、把握“批判佛教”的佛教教理批判方面相當重要。同年,龔隽組織學者翻譯一組關於“批判佛教”的文章匯編而成一專題“東亞思想的困境——以日本“批判佛教”思想為聚焦中心的討論”,發表在賀照田主編的《學術思想評論》第七輯《東亞現代性的曲折與展開》上。該專題收入了松本史郎、袴谷憲昭等的八篇文章,對“批判佛教”的不同思想維度予以展示,並將之歸為東亞從傳統向現代轉換的思想反省的努力之一。這些啟動了大陸學界對“批判佛教”的興趣與關注。

經過幾年的預熱與發酵,到2004年迎來了介紹與研究“批判佛教”的一個高潮。首先是5月肖平、楊金萍翻譯的“批判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伊籐隆壽的《中國佛教之批判的研究》一書在香港出版。此書以松本史郎之“基體說”為理論基礎對印度佛教在中國文化中的本土化予以了探索與分析,試圖揭示中國化佛教與中國本土傳統思想的關系。而在11月,代表“批判佛教”整體思想面貌以及國際學術界對“批判佛教”的研究狀態的論文集《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傑米·霍巴德、保羅·史萬森主編)由龔隽、馮煥珍、周貴華、劉景聯等翻譯在上海出版,標志對“批判佛教”的基本介紹工作的告一段落。此論文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題為“批判佛教的本質及其緣起”,主要分析批判佛教思想的本質與產生的背景;第二部分題為“真佛教的探尋”,主要表明“批判佛教”思潮對印度、東亞佛教思想的反省、抉擇、批判;第三部分題為“社會批判”,主要闡明“批判佛教”思潮如何看待日本部落民歧視等不平等現象以及日本文化思想與佛教的關系。此部論文集的翻譯出版,對全面了解與深入研究“批判佛教”是一個推動。

在2004年除了翻譯出版上述重要著作外,中國學者還與“批判佛教”的代表人物進行了極有意義的學術對話。在11月6-7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舉辦第一屆中日佛學會議,會議主題為“本覺思想研究”,有八十余位學者參加會議,其中中日代表團各有五位學者作正式代表發表論文。中方代表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執行所長、教授張風雷發表論文《天台智者大師對“生法論”的批判》,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龔隽發表論文《梁譯<大乘起信論>的本覺論思想分析》,北京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李四龍發表論文《天台智者的如來藏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周貴華發表論文《如來藏與唯識思想中之dha^tu類概念》,台灣政治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林鎮國發表論文《本覺與現代性——重探二種佛教之爭》;日方代表日本佛教學會會長、東京大學教授末木文美士發表論文《本覺思想的定義與類型》,創價大學高等佛教研究所所長、教授菅野博史發表論文《<大乘止觀法門>中的“本覺”和“不覺”概念》,日本“批判佛教”的兩位主要代表人物駒澤大學教授松本史郎發表論文《如來藏思想與本覺思想》和伊籐隆壽發表論文《道·理的哲學與本覺思想》(因身體原因未能出席會議,論文由人代讀),早稻田大學教授花野充道發表論文《佛教思想的本覺展開》。本覺問題是東亞佛教的中心問題,也是“批判佛教”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圍繞這一主題,會議以十場發表會進行了熱烈而深入的學術討論。這是一場與“批判佛教”代表人物的直接對話,雙方正式代表間對論文互相有書面評議,使交流進行得相當成功。中日雙方代表對本次會議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特邀學者中國佛學院副院長、教授姚長壽認為,本次會議是他所參加過的佛教學術會議中研討最為深入的高水平國際會議。日方代表團團長末木文美士教授認為,本次會議圍繞著一個主題進行深入、專門的研討,避免了以往大多數佛教學術會議各說各話的弊端。他回國後在日本《中外日報》用兩整版(第4版、第5版)的篇幅發表了《第一屆中日佛學會議報告》,詳細介紹這次學術會議的情況,並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2004年以及2005年,還見到兩篇直接批評“批判佛教”所構造的基本思想模型“基體說”的學術論文。周貴華在2004年全國哲學大會上發表論文《“基體說”與佛教如來藏、唯識思想》以及在2005年《佛學研究》上發表論文《從“批判佛教”的“基體說”角度看佛教如來藏思想與唯識思想——以本體論與發生論的關系為中心》,圍繞“基體說”的結構思想特征以及其對佛教如來藏、唯識思想的判定予以了分析批評。

 (待續)

(文章出處:《中國哲學年鑒》2006)

 

 

上一篇:淨元法師:止觀入門
下一篇:淨因法師:樸老與我的求學生涯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