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元法師著:慧日集(第三輯)
【開卷語】
若說文字能契入法性
昔日六祖毋須呵責神會
若捨文字而行,即便開悟證果
歷來菩薩、祖師豈敢巨著揮灑
所以這個疑團跟隨許久,之後
終於得了萬裡無雲萬裡天的絕症
閒步到高峰頂上
任此心,傳密意
一枝草,一點露
佛元二五四四年七月十二日午 法性寶林 沙門 淨元 於圓空寺癡心齋
放下與包容
修行成就的訣竅有二:
第一是放下─
對境不執取
不以個人好惡作種種思惟
分別六塵
轉生無窮無盡的煩惱
第二是包容─
體念一切眾生於無始劫來
染污不淨
遂有堅固的我執和習氣
隨業顯發,甚可憐憫
放下即能自在解脫
覺性湛然
包容便是廣結善緣
六度圓滿
菩薩道的開展
在此一念。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午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無诤法
離諸戲論
是無诤法
世間一切語言文字,雖能表诠法義,亦能滋長邪見、我慢,成為诤論的根源。
因此禅宗雲“不立文字”,非全不用文字之義,是知文字的束縛害人,不肯受其限制的意思。
所謂“內心雖不違實法,而隨世界人共傳是語故”。“除世邪見,順俗無诤”,即雖於一切法空有所有,卻仍以名字相稱言“離諸戲論”。
無為法
是無诤法
斷除我、法二執
非因緣生滅
無著無倚
如圓覺經說
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有何可诤?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生活
要從生活中解脫
不可隨業識而生活
要過自在的生活
不可為生活而生活
活在當下
掌握現前一念心
時時刻刻活生生地生活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黃昏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為自己而活
當你要對別人慈悲之前,先對自己慈悲。
當你要使別人快樂之前,先使自己快樂。
如果自己的人生充滿阻礙與沮喪,
何能誇言堪為別人帶來希望光明?
請為自己而活!
給自己智慧,令自己清淨解脫。
然後─
顯發你無盡的慈悲,
教導一切眾生
好好的,竭力的
活出自己璀璨的生命!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心與物
一切的生命體,皆以心物交融而顯相。
心不能離物獨存,物若離心便無靈思。
愈高級的生命體,其心的安定性愈高,所藉由顯相的物也愈純淨。反之,則心的安定性愈低,物愈雜染。
心與物的呈現,是因眾生在世間的覺受所引起,若離覺受,則心、物俱泯。
佛元二五四二年四月一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心→五根之主┐
├ 心物交融─ 一切有為法的表現─人生
物→五塵境 ┘
※五根─眼、耳、鼻、舌、身
※五塵─色、聲、香、味、觸
得與失
六道輪回,即是得
體證無生,故為失
因有人身的得,所以有無明煩惱
是知此得誠為大患
由得人身而能正修行
所以清淨解脫為失人身
這就是“醍醐殺人”
心經雲:
無智亦無得
一切平等無別的般若妙智
應無智相可得
以無所得故
自在無礙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雲:
法尚應捨
何況非法
能捨者
即失去一切世、出世的依憑
遠離生死與涅槃。
所以
或得,或失
唯有寸心自知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午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生與死
一切眾生最大的幻覺,是自以為生存著,又自以為即將進入死亡。
這個五蘊身心交錯變化的感受,塑造一種固定的主體,名叫做“我”。
所以我生、我死。我,成為被時空限制的假想,從此開展了六道輪回的事實,以及亟欲解脫的矛盾掙扎。
佛元二五四二年元月六日清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妄想與真實
哀愁就是美麗的內涵
富貴的日子就是無奈及煩躁
忙碌代表成功
清閒叫做沒用
舉世聞名的背後,是只有少數人知道
無臉見人,往往不必面對幾個街坊鄰居
投一巨石入於大海
巨石妄想著震起驚天駭浪
而真實如何呢?
不過是小小的水波
和永遠的沉寂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四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微細念
微細念只能在深定中覺知。
凡夫的六根常於二六時中受六塵蒙蔽,致使意識渾濁,觀照力薄弱,雖有妄想生起,卻不見不覺。
今由修禅定的因緣,猶如定水珠投於濁水中,水立刻澄清,意識也是一樣逐漸湛明,漸具洞察心念及外境事物的能力。
唯至末了,仍發現自己有失心或智慧不足的情形,始知尚余微細念難除,此是何故?
因為無法常在定中,乃至甚深定中,所以無法確實掌握微細念飄忽的行蹤。
證明:微細念是根本無明所伏藏,是生死念。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一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分別心
一念分別
即一念煩惱
一念煩惱
即一念生死
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安立
譬如上下、正反、前後、內外、是非、善惡……
因此,凡夫人於身歷其境時
立刻依著慣性思維
一念相應
以“我”為分別的核心
變成了“我所”─
見、聞、覺、知
我、我所,如環無端
即是六道輪回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五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三輪體空
先明三輪。
輪是轉動義,引申為變化無常義。
主體、客體及主客間的關系,稱作三輪,此是一切法的基本結構。
如六根為主,六塵為客,六識為主客相接的結果。執我為主,境界為客,我對境界的觸受,產生了思考和感覺,便是主客互動的影響。這是從審察身心及種種現象所作的分析。
如行善者為主,行善的對象為客,方法即主對客的認識及判斷。行惡亦然。這是從世間價值觀所作的分析。
修行為主,修行目的為客,道品為主客融和、平等不二的過程。這是從出世間成就無上佛道所作的分析。
此依俗谛建立一切法,用以诠釋一切眾生體、相、用。
起信論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凡能表顯眾生心的相對模式,不論何等,皆有三輪的相。
次說空義。或依真谛,或依中谛,今不另分別。
消極的意思是虛妄不實,言一切法如夢、如幻、如影、如露、如電、如芭蕉、如陽焰。因之,於心境的反映即是無住、無念,遠離諸相。連遠離之心,亦復遠離。
積極的意思,呈現了清淨、光明,所謂諸法實相,常恆不變,具足無量的恆沙功德。
故知
空是入道的門檻
唯證相應
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為主體空,五蘊皆空為客體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為主客關系亦空。即“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去不來、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起中道正觀,為空相不可得。
因無所得
而得究竟涅槃
是為三輪體空。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九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回 向
以無所得心
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真回向
以平等心
回向一切法界眾生
是真回向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二十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生命體
纏綿糾葛
成為任俠情義表現的方式
隨緣自在
竟然是狂亂失序的代名詞
置身於業力的漩渦之中
卻以掌控者的姿態生活
無知空茫,即等同純真
破壞和諧,常自認正直
助長貪欲,叫做慈悲
遠離俗塵,就是修行
從來不識本心何事何物
繞著圈圈打轉
也算各人頭上一片天了
達摩祖師如是說:“將心來,與汝安!”
生命體的生滅痕跡,可否解讀?
慎思!慎思!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一日凌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雞 鳴
詩經言:
女曰雞鳴,子曰昧旦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事實:
雞鳴不一定是清晨
明星也不一定在晨起的時候才能看見
順應生活習慣的
即順應果報的發顯
結論:
聽到雞鳴,頂多可以想像雞在附近
看見明星,或能推斷天空尚且明朗
所以
想起床工作的人聞雞起床
想睡覺的人借詞埋頭苦睡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四日深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出 坡 之一
一鋤一醒覺
鋤出生命圓融的詩偈
一磚一慧照
砌成虛空無相的本真
鋸樹斷煩惱,運土消業障
挖開無明坑,遍灑清涼水
造一座森林佛殿,領眾回歸佛陀的時代
築一幢選佛場,剎那間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證得了
生死涅槃不過是如夢如幻而已
終於
在茶香缭繞的同步心念裡
大喊一聲─
休息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午後 沙門 淨元 於止觀禅園
出 坡 之二
開山立宗
直顯法性
栽木傳燈
蔚成寶林
鳥語參透,即諸佛廣長舌
花香悟得,便是修行道品
直到凡夫的習氣來臨,又困又疲
乃閒坐於濃蔭石上
仿效古聖雲:
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
不知不覺地
打盹去也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二日午後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出 坡 之三
循著小溪谷,行到水窮處,才突然醒悟“水源”不過是一種說法。正如無明的無根,而煩惱恰似那溪水吧!
我被當下一念所震攝,便坐於石上看雲,享受一陣虛無飄渺的感覺。微風輕拂,鳥叫和蟲鳴回蕩深谷,應和著對面山坡的鋤聲笑語,仿若淨土乍現人間。
突然想起王維的詩,便犯了心掉、口掉,不自覺地吟哦出來,這樣也算偷得浮生半日閒了,而我卻是茅蓬裡的僧,不亦快哉!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五日深夜
出 坡 之四
為給眾生一個更安樂的歇息處
所以出坡!
為了解自己煩惱的根源
煩惱如何發動?如何影響
身心的開展及累劫多生的命運?
所以藉著出坡作此觀察!
一切修行的微細念
盡在出坡中!
佛元二五四三年一月廿三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安頓此心
修行,不是研探高深的理論
更不是辦事看績效
修行,不一定參禅打坐
也不見得要誦經念佛
修行的動機和方法
亦無絕對的講求或須否導正
如令此心不安
一切精進又有何益?
六祖慧能說:
心平何勞持戒?
行直何用參禅?
離相離念之後
何妨向佛陀分取半座
佛元二五四二年六月廿五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正 念 之一
成就道業的過程唯一正念。
發大誓願,上求下化,是具足正念的因;妄念消減,內心逐漸澄淨,是持續正念的助緣。
正念與精進心同步。若有人於一念心中觀見娑婆諸苦,亟欲自求解脫
,亦令一切眾生皆得解脫,勇猛精進的修行,這就是正念。
面對無常的現象,巨變叵測的逆境,心無動搖,又以慧眼洞澈因緣流轉,掌握人生最殊勝的契機,都是正念的力用才能成辦。
由此正念,進修各種道品、法門,得免墮入非因計因、非果計果的邪見坑!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十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二樓
正 念 之二
堅定的意志和實踐的信心
是正念的基礎
而智慧、慈悲、精進和願力
即是正念的內涵
佛元二五四二年八月十九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正確的思考
現實環境中的一切
即是因緣果報的展現
修行人當如實觀察
掌握其變化的契機
若能了知本來如是
對境不起分別
無有好丑好惡
隨順觀察
隨緣而動
此時相應者
即是本具覺性
所謂一念初心
言語未萌
一切的生滅雜染盡皆蕩遣
止觀雲:
若人欲解佛大道
當淨其心如虛空
惺惺寂寂
寂寂惺惺
自心中的活水源源不絕矣
無 念
捨離諸相,心無住著,即是無念。
起信論說:“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無念,非如草木石頭,無覺無知,是覺證了諸法本來空寂,無有一物,但能假藉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顯現萬有的森然,而實際是無法可立,何況可說、可念?
起信論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從始覺、相似覺、隨分覺,到成佛的究竟覺,便是此“念”的淨化增上。
即妄念愈減的,淨念就愈明,愈不受六塵所染,能澈見心相的生住異滅,隨緣自在,運用靈活,這都是無念的妙處。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六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念頭決定命運
在每一念心中
有無量無數的因緣蓄勢待發
而那瞬間交會所迸出的業識種子
即不由自主地
產生綿延不絕的力能
推動人的一生
創造一切的環境
念頭控制行為
行為影響念頭
彼此的相互激蕩
命運,就此被決定了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七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業 障
看得見自己的我執習氣,就能漸次消減。
看不見我執習氣的相狀,卻自以為看見,即走入修行的歧路。
不自知我執習氣,錯將愚癡當成正見,恰似盲人騎瞎馬,相牽入火坑,就是真正的業障。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十八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苦
執取的心,是黑暗的漩渦。
執取的行,是相續不斷的業報。
世間極苦,即是無窮無盡的執取。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廿四日凌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無害的慈悲
愚癡的人自以為做了一件善事,卻在無意間誘導受施者滋長貪欲或邪見,甚至造成錯誤的因緣、社會的不安,這都是缺乏超越的智慧,不能善加觀察,無法明辨真相所致。
六祖慧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恁麼時,何謂明上座本來面目?當下直指本心,便知見性成佛一事,而成佛須經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萬行始得。
足證慈悲並非獨行,要須智光輝映方顯。若無揩磨心地,去染還淨的工夫,豈有波羅蜜門的種種善巧可用?
利他,應從此開展,達到悲智雙運。
切勿因善而害生!
佛元二五四二年九月廿八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願 力 之一
願力成就
即道業成就
消業障、增福報
讓世間路好走
無願不得順遂
開悟證果、利濟一切
圓出世間境界
依願才能進趨
發大願心
行大願力
是創造唯心淨土
與佛國淨土的唯一途徑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廿七日晚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願 力 之二
願力是生命之泉
願力是淨土之因
何者能讓內心發光?
願力!
何者必將成就佛道?
願力!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六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依願而行
常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來形容發願度眾的心情
。
常忏悔自己過去生中愚癡懈怠,造了許許多多的惡業,以致今世福薄智淺,無法承續諸佛教命,悲濟無量的眾生。
常思惟應當珍惜難得的人身,掌握聞法的勝緣,勇猛精進,企望圓滿自心淨土,蓄積更豐盈、更純粹的佛法寶藏,來施予一切,盡未來際,無窮無盡。
現在,常見世尊的光明淨土,不離此心,人生至此,實乃毫無所求。
因之,常概歎眾生的渾然不覺,逐欲而轉,隨業受報。
於是便常穿梭於淨土與穢土的道路上,又哄又勸,又拖又拉,或說理或呵責,弄得筋疲力竭,才逐漸醒悟業力的不可思議,看見了眾生所以為眾生的原因。
突然希冀化做一只不死之鳥,永遠吟唱著清涼的法音,讓這苦惱世間,綻放遍地的蓮花。
願力成就勘驗法
如何得知業障能否消減?
但觀願力的薰修已否成就。
如何勘驗此願有無現前產生強大影響?
詳審四事即便了然於心:
一者,可有無怨無悔?
二者,可曾懈怠退墮?
三者,可是真信無疑?
四者,可仍猶豫不決?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廿六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活在真實
無明是妄想的根源。
妄想是無明的展現。
當身口意置於雜染,
豈能覺知一切的境界本來如夢如幻?
放下
即是遣除妄想,翻無明為智明的不二法。
放下的同時,虛空之花亦滅。
宇宙毫無阻隔,生命轉瞬超脫
而成永恆與無窮無盡。
活在真實,此時此刻毋須分別計較
活得安樂、清淨、自在,的的確確當家作主。
所以參個“無”字,讓佛性穿透無明而稣醒,
在現前一念心中,放下!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六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不要健忘
如是因緣
如是果報
豈可怨天由人?
如是貧富、貴賤、壽夭、美丑
都由自己經年累月不斷地創造
不斷地開展
積集了過去、現在、未來潛伏的勢能
形成記憶、命運、環境、人生的種種
所以,修行人應當警醒
遠離雜思妄想
尤其是
不要健忘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九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有效的修行
摒除俗念,專志道業
勇猛精進,心無疑悔
不受情牽意絆
不執善惡覺觀
不為貪著而生邪見雜想
不因好惡而起嗔恨分別
如此修行
便是有效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夜 沙門 淨元 於智心齋
鏡 子
看見別人的習氣
有否反觀自己是誰?
聽到逆耳的音聲
有否傾聞內心的波濤?
妄想,對映著六塵的雜染
一念覺醒,當即融入一切而無礙
心如明鏡
無所隱藏
但問自己的眼睛睜開否?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深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風和水
當無明的業風一吹
心體之水便動了起來
形成相續煩惱的波紋
無明無相
因煩惱波動而被覺知
心體非煩惱
復因無明業風而使心相有此生滅因緣
相本是妄
性亦是空
卻由生命現象的互動
即空見妄
了知互動無常幻化
即妄證空
風兮?水兮?
有耶?無耶?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夜 沙門 淨元 於智心齋二樓
無害的貪嗔
貪、嗔是一種慣性的覺受
它的相與善惡無關
如因貪、嗔而起惡心、惡行
才是果報的緣由
所以,該止息的不是貪、嗔本身
是不可為了貪求而采取非理的方法
不可因嗔生恨
或好惡分別生嗔
重點在於“無害”
否則世間的一切皆為渾水
行菩薩道者當慎思!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五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利他行應以無害為基,勿以慈悲的理由害生而猶無知。
我 執
有一位修行人,常抱怨自己不會修行度眾,辦事能力也比別人差,又以為別人都在差遣他做事,於是心中起了不樂欲、不甘願的覺受,懷疑自己是否十分卑微,弄得進退失據,非常苦惱。
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
實際上,這是因為修行人的我執所引起的。
由於我執,就十分地看重自己的表現,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對待的方式。
由於我執,心中常起好惡是非的分別,一切的感覺和思考,都順著「我”的執取而行。凡是與“我”的感覺、“我”的思考相違背的,就一概加以否決排除。
像這種的模樣,連一般世俗人都不如了,何況是修行呢?
修行,畢竟是出世間法,如滿腦子繞著世間的思惟打轉,緊緊抓住世間的感覺、世間的相對境界,那是永遠進不了佛法大門的!
最大的敵人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句老生常談的話,如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卻是非常親切的。
當一個人的內心紛亂,看不清環境裡的人、事、物,看不清自己的感覺和思考,只是茫然地在人生的路上走著,這時候,他已注定是一個失敗者,注定要隨業受報了。
讓煩惱妄想困擾的人,就是制造一個最大的敵人來和自己作對。
與佛法相應 之 一
佛法的神聖是由自心中湧現的,不是用想像的。
修行人必須要時刻觀照此本來具足的自心佛性,並且覺悟這個佛性是何等的聖潔、何等殊勝珍貴,才能與佛法真正的相應。
如果只一味地研究佛法義理,卻忽略了三寶的恩德,與今生聞法的因緣,不知感念、不知護惜,才會變成實質的盜法人,這是有許多修行人雖勉力精進,卻道業不成的思考盲點。
願力成就勘驗法
如何得知業障能否消減?
但觀願力的薰修已否成就。
如何勘驗此願有無現前產生強大影響?
詳審四事即便了然於心:
一者,可有無怨無悔?
二者,可曾懈怠退墮?
三者,可是真信無疑?
四者,可仍猶豫不決?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廿六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活在真實
無明是妄想的根源。
妄想是無明的展現。
當身口意置於雜染,
豈能覺知一切的境界本來如夢如幻?
放下
即是遣除妄想,翻無明為智明的不二法。
放下的同時,虛空之花亦滅。
宇宙毫無阻隔,生命轉瞬超脫
而成永恆與無窮無盡。
活在真實,此時此刻毋須分別計較
活得安樂、清淨、自在,的的確確當家作主。
所以參個“無”字,讓佛性穿透無明而稣醒,
在現前一念心中,放下!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六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不要健忘
如是因緣
如是果報
豈可怨天由人?
如是貧富、貴賤、壽夭、美丑
都由自己經年累月不斷地創造
不斷地開展
積集了過去、現在、未來潛伏的勢能
形成記憶、命運、環境、人生的種種
所以,修行人應當警醒
遠離雜思妄想
尤其是
不要健忘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九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有效的修行
摒除俗念,專志道業
勇猛精進,心無疑悔
不受情牽意絆
不執善惡覺觀
不為貪著而生邪見雜想
不因好惡而起嗔恨分別
如此修行
便是有效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夜 沙門 淨元 於智心齋
鏡 子
看見別人的習氣
有否反觀自己是誰?
聽到逆耳的音聲
有否傾聞內心的波濤?
妄想,對映著六塵的雜染
一念覺醒,當即融入一切而無礙
心如明鏡
無所隱藏
但問自己的眼睛睜開否?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十三日深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風和水
當無明的業風一吹
心體之水便動了起來
形成相續煩惱的波紋
無明無相
因煩惱波動而被覺知
心體非煩惱
復因無明業風而使心相有此生滅因緣
相本是妄
性亦是空
卻由生命現象的互動
即空見妄
了知互動無常幻化
即妄證空
風兮?水兮?
有耶?無耶?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夜 沙門 淨元 於智心齋二樓
無害的貪嗔
貪、嗔是一種慣性的覺受
它的相與善惡無關
如因貪、嗔而起惡心、惡行
才是果報的緣由
所以,該止息的不是貪、嗔本身
是不可為了貪求而采取非理的方法
不可因嗔生恨
或好惡分別生嗔
重點在於“無害”
否則世間的一切皆為渾水
行菩薩道者當慎思!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五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利他行應以無害為基,勿以慈悲的理由害生而猶無知。
我 執
有一位修行人,常抱怨自己不會修行度眾,辦事能力也比別人差,又以為別人都在差遣他做事,於是心中起了不樂欲、不甘願的覺受,懷疑自己是否十分卑微,弄得進退失據,非常苦惱。
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
實際上,這是因為修行人的我執所引起的。
由於我執,就十分地看重自己的表現,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對待的方式。
由於我執,心中常起好惡是非的分別,一切的感覺和思考,都順著「我”的執取而行。凡是與“我”的感覺、“我”的思考相違背的,就一概加以否決排除。
像這種的模樣,連一般世俗人都不如了,何況是修行呢?
修行,畢竟是出世間法,如滿腦子繞著世間的思惟打轉,緊緊抓住世間的感覺、世間的相對境界,那是永遠進不了佛法大門的!
最大的敵人
一個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句老生常談的話,如從修行的立場來看,卻是非常親切的。
當一個人的內心紛亂,看不清環境裡的人、事、物,看不清自己的感覺和思考,只是茫然地在人生的路上走著,這時候,他已注定是一個失敗者,注定要隨業受報了。
讓煩惱妄想困擾的人,就是制造一個最大的敵人來和自己作對。
與佛法相應 之 一
佛法的神聖是由自心中湧現的,不是用想像的。
修行人必須要時刻觀照此本來具足的自心佛性,並且覺悟這個佛性是何等的聖潔、何等殊勝珍貴,才能與佛法真正的相應。
如果只一味地研究佛法義理,卻忽略了三寶的恩德,與今生聞法的因緣,不知感念、不知護惜,才會變成實質的盜法人,這是有許多修行人雖勉力精進,卻道業不成的思考盲點。
與佛法相應 之二
內心世界的光明、喜悅,是真信佛法的印證。
在人的一生中,歷經了無數困頓,逐漸蛻變、成長,如蛹化蝶,如小苗茁壯為大樹,然後繁衍,卒至於衰老、死亡。
如果,一個人只是隨時間的流轉,去逐欲、生存,追尋世俗的理想,也許你終於達成了,你感到滿足、安慰。
但是,心靈的枯竭、生活虛幻的覺受,面臨老病死亡的恐懼,親友離散的無助,卻非一切成就可以免除。無論如何努力,你都在消耗自己的生命,從這頭開始,往那頭終點,迷惑無聊地走過去。
你可能曾經問自己: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為什麼要這樣生活?
但那波濤般的妄想, 一再地催迫你去執取塵境,讓覺性沉淪不顯,讓自己成為麻木不仁的生活機器。
這時,你將了解修行的價值,看見三寶住世的功德,你將深刻體會,佛法是一盞永遠不滅的明燈,世間唯一的信仰!
與佛法相應 之三
佛法在世間流行,是清淨還滅
眾生在世間輪轉,是雜染生死
清淨的佛法與雜染的眾生,本為永不相應的雙軌,但以佛的大悲願力
,幻作如來藏,密藏於一切眾生心中,欲令佛法與眾生和合,循循善誘。
外表豐美的蓮花
瞬間萎變臭穢難聞
有大光明自內輝耀
即是一尊莊嚴神聖的化佛
結跏趺坐
如來法身非空非有
無始劫的攝受
竟與眾生的骨肉
完成一體
不分你我
十法界是橫亘十方、豎窮三際
“原佛”的存在應予絕對肯定及信仰
因此
由原佛放射融入的一一法界
一切的眾生
豈能沒有“本元至性天真佛”?
猶如真金入於污泥
有天眼的人觀之,知是真金
隨取而洗滌污泥,顯露真金
這樣的如來藏
是眾生的依歸處
永恆的燈塔
宗教信仰
宗教,確實是人類本具的需求,絕對無法避免
唯一要思考的
是必須以冷靜理性的態度
於當今各種炫目的宗教中
尋求一真正的依歸處
信仰不能靠激情
亦不應一味地崇拜神跡
而是在不斷地學習
面對現實生活的洗煉之下
塑造出信仰的絕對性、超越性
信仰更非文言論诤
真理愈辯不會愈明
只會讓當事人著魔
陷入另一個虛妄無知的坑洞裡
所以宗教信仰的本質
是清淨而虔誠
在智慧的道路上
毫不遲疑的大步前進!
思考與行為
修行的訓練有兩個方向:
一是思考
二是行為
何謂思考?
即摒除一切相對性的思考
成為絕對性思考
如遇境時,心中生起了相對的覺受
是非、善惡、好壞、有無、來去、生滅等
而有愛憎、取捨之意
是為相對性思考
即墮於世間,不出輪回
如無相對的分別取捨
唯直觀因緣何事何物
心中不起任何的愛憎
但以悲願隨緣而動
即是絕對性思考
是出世間,安樂解脫
何為行為?
即摒除一切令生煩惱、系縛不自在的行為
成為離系自在的行為
如追逐欲望
與人爭斗
情執勾鎖
搬弄口舌
作奸犯科等
是為系縛、不自在
能使人陷於狂亂、憂懼、悔恨
一切的苦受現前
如能少欲知足
淡泊名利
不與人計較、糾葛
緊守本心覺性
但令不動不搖
即為離系、自在
得入清涼之池
慈悲與無我
慈悲與無我是同一件事物
無我為體,慈悲為用
達無我之境,即能顯慈悲之德
恆行慈悲,當是無我道人
無我因智慧而成
智慧由禅定得證
此是修行人本具的覺性
亦十方諸佛的真面目
慈悲心行,謂之能捨
無量祈劫,肝腦頭足,隨緣施與,不憂不懼
此是一切法空
無所雜染
何況執取?
故為無我之時
自然天成的慈悲
若達無我
心境雙泯
既無我相
亦無無我相
任運圓融
流出萬行
成就萬德
莊嚴清淨的法身
創造攝受一切眾生的佛土
慈悲,才是真正的無我
無我,即為同體的大悲
人心
人心的矛盾糾葛,實非言語能盡,亦非可思可議。
觀察人心無常虛幻,乃是缺乏奮力一搏的氣魄,畢竟,那都是如此遙遠而渺不可及。
人心,亘古以來排山倒海、翻天覆地,多少次的成壞生滅,在於相應的一念之間猛然爆發,猶如手持巨斧的盤古,永無疲累地鑿開時空的縫隙
。
分清了陰陽,也分別了世間,凡聖、貴賤、美丑、真假、善惡、是非
、你我,一切事物的相待而成,交織一幅完全不可解的“心相”。
如是人心隨順著一股神奇的力能,在那心相圖中穿梭展現。無數影塵
,無盡的創造,影塵環環相扣,創造卻令歷史一再地重演。這即是糾葛處
。
糾葛應如籐蔓,取捨緣於好惡,昨非今是,醒夢難分,全憑力能裡中的覺受,抓住一瞬,茫然地向前滾動,四方易處,迷惑無知。這即是矛盾處。
這樣的人心,長使諸佛菩薩無奈而搖頭歎息,於此矛盾糾葛的網絡,無量劫來追趕眾生,終於了悟了─
一切進出於時光隧道的生命體
那神通相等的力能
是無法除滅或取代的
不管是諸佛抑是眾生
均平行於永不相交的
聚集卻無形之心
知道了這種的原理
便知修行不是改正或學習
不是獲得與掌握,而是─
停下來吧!
在現前一念未起之時
趕緊停下來!
讓那心相超越時空而崩毀
讓狂奔失控的力能完全松弛、解放
澈底的自由!
真正的歇息!
※問:心在哪裡? 沙門答:吃喝拉睡。
人生的成敗
生命的價值本是無限
卻被無知的抉擇虛擲
只要你願意,你可以讓自己活得更充實,讓別人更快樂,讓世間成為真實的淨土。
但你沒有這樣做,為了私欲,為了自尊,為了追逐權位、財富,甚至為了發洩,你可以毫無目的地擾亂一切。
因為,你永遠是對的!
不管任何境界來臨,都是別人辜負你,都是別人的錯!
你的心裡隨時隨地在分別、批判、煩惱、煎熬、茫然,自己隔絕環境
,卻指責環境孤立了你。
自己鑽牛角尖,卻認定別人故意挑剔。因為固執己見,所以不識別人是誰;因為循私濫情,所以懷疑別人不夠慈悲;因為貢高我慢,所以自覺不受尊重。
因為在每一個應該抉擇的關鍵時刻,你竟然不斷地挑選破壞、腐敗、沮喪、退縮、決裂、拋棄、對立、排斥的籌碼。你!注定是個失敗的人生
!
人生
你看見了嗎?
在人生的滾輪之中
被傾壓的執著是什麼?
你始終如此甘心
讓那失盲的雙腳
引領著張大的雙眼?
你看見了嗎?
宇宙無奈地撐開黑洞
不斷的吞噬,你心中
深沉難測的無明
猶似飛蛾簇擁著火光
焚成一縷縷的輕煙
應已驚覺人生如幻
豈能任憑業力催殘?
若非然回首
恐將泥塗湮沒!
歸與!歸與!
一身汗冷濕透!
你看見時不必自憐
穿越次元,也依舊
不欲捨回原來的面目
才知所謂蘇醒
不過是一場南柯夢後
卻來等待黃梁,可有煮熟?
或許呢!你看見了
虛空也能微妙的回轉
在每一個起心動念的
鄰接點上,生死交關
你看見又該如何
下手吧
楊柳依依
故作催人年華
蒼茫白雲
莫不匆匆而逝
俯仰無多日
何須用躊蹰
且速!且速!
一口吸盡千江水
踏殺天下英豪
不疑悔!
恭敬三寶
修行應從恭敬三寶開始
三寶是佛法住世的象征,就像一個國家的元首、憲法和公務員一樣。如國家沒有元首、憲法、公務員,那這個家就會瓦解。
佛教沒有三寶,就等於佛教滅亡。
國家的元首、憲法、公務員是世間法,所以元首可以換人、憲法能修訂、公務員可以改制增刪。
佛教的三寶是出世間法
佛,代表清淨圓滿
法,代表真理
僧,代表佛與法的常住
這是永恆不變、遍一切無礙的珍寶
是一切眾生共同的理想
三寶的安立,與任何宗教無關,因為三寶是以人的良知良能為基礎,以完美的人格、安樂祥和的世間為究竟,這即是修行的真正旨趣。所以,修行人應作到澈底的恭敬三寶。
三寶即自性,修行即自性顯發,恭敬三寶不離自性,自然成就自性三寶。
觀照念頭
乍見塵根深處
無明垢染猶似一團亂絲
微細隱伏,不可捉摸
修行的精進不已
常錯覺自己畢竟跳脫了凡俗
念頭的純粹
決然超越於世間
有朝一日檢省
頓知牢牢地伫立原地不動
妄想奔馳了十萬億由旬
醒來仍在六道之中
你,看見了麼?
※在人的一生中,所開展的因緣無量無數,猶如萬頭鑽動,而念頭和因緣 卻是同步交融的。因緣是念頭的顯相,念頭為因緣的力能。
真正的禅者
要讓自己成為一位禅者,不要成為信徒。
要以教育家、思想家自許,不要做盲目的跟隨者。
要不斷地超越困境,消減我執習氣,使自己成為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不要凡事畏縮,執我不放,永遠是滾滾紅塵中的凡夫俗子。
真正的禅者,不會被世間的一切所淹沒。
佛 門
通往成佛的法門
在累劫多生中
有的早已歷經無量無數的佛門
有的連一門也無
有的門,時開時關
有的雖設了門,卻從未開啟
所以
紛紛擾擾的是佛門
清淨安樂是佛門
或許終日處於佛門卻渾然不覺
或許占盡佛門的便宜和光彩
而反向拆除佛門
佛門!佛門!
眾生迷悟的分界點!
菩 薩
菩薩為何笑?因見眾生離苦得安樂。
菩薩為何哭?因見眾生沉淪難解脫。
菩薩七情與凡夫何所別?
凡夫七情皆由煩惱而生,勞形傷神。像陀螺一般打轉,難以自在控制;如深陷漩渦,無力超拔。
菩薩興慈運悲,表露七情,因此能隨緣收放,一則發諸肺腑的真誠,一則不受七情牽累。所以金剛經說:“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慈悲喜捨的心若無所住,便覺悟了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實無有一眾生得滅度者。
這就是諸法實相
菩薩的六度萬行!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日寒冬深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真佛子
菩薩依願垂形,與六道輪轉而無畏。
如一位修行人老死於山林,不問世事,不理會眾生的顛倒妄想,即稱為隱士,而非佛子。
如一位修行人既能修行,又能行化於世間,若無大悲願力,一切作為都由逢緣,不是夙夜匪懈、處心積慮的發憤之舉,這是獨善聲聞,不是菩薩。
真正的菩薩是由悲願所生
依悲願而行
最後圓滿了悲願
真正的菩薩不會逃避紅塵,不懼生死,永遠在眾生之中,為眾生親友,殷勤勸勉,教令入於佛道。
菩薩
才是釋尊嫡傳的真佛子。
參禅 之一
不許承擔
亦不得放下
試問:
如何走過去?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六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參禅之二
那個不與思考感覺相應的
是什麼?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禅法新解─某僧問:達摩有沒有胡須? 沙門答:亦有亦沒有。
禅與真實之體驗
禅,就是發現真實。
禅,是直接進入變化無常的因緣中
融合無間
是正確的反映一切
钜細靡遺
得禅心者
明澈而不罔
得禅鑰者
即能不受緣牽業絆
透過禅的思考
實踐身、語、意三業的動作
當下即淨土
只有禅
才能體驗人生的真實
佛元二五四二年三月廿七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空寺
想想看
貓狗每日一餐,仍舊是貓狗
試問:過午不食和悟道何干?
牛羊吃草,依然是牛羊
試問:素食雲何是修行?
猴子深居山林,畢竟是猴子
試問:潛隱於巖洞,便能稱做高僧否?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七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相續識
心即是阿賴耶,是一切生死現象的根源。
意即是末那作用,能令起念相續,行善造惡。
意識即是相續識,是成熟果報的妄慮與分別。
心,不可見;意,無觸受,所以和凡夫的日常生活沒有關系。唯此能夠攀緣六塵境界,執取我、我所的相續識,才是修行人首應認知的事物。
大乘止觀法門教修止觀,便從這裡下手:
以意識依止一心修止觀
制心一處
是制止相續識的妄動
放下
是棄捨相續識的執取
證悟,是了知相續識所架構的三界悉皆虛诳不實,即能悟入生滅因緣的本質,澈底正確的掌握法性真如,翻無明不覺為圓覺明淨。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制心,讓相續識在覺知作用裡停止活動
放下,讓相續識在意志層次中直接斷除
所以修行訓練的目的在斷相續識
修行的方法最簡便的即是
制心、放下
鏡中像
一切事物都是心中的影塵
一切影塵都是無明衍生的妄境
所謂無明
恰如鏡中之像
無體可得
而現實人生即無明的變現
猶似夢中夢
一切的主客關系、環境差異
皆因分別妄執所生
仔細思量
我─
是什麼?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眼與神通
某旅居國外名僧嘗言:
某弟子年十余,出家未幾,證得五眼六通。其後,因驕逸故,遂失神通,旋返俗。
沙門言:
金剛經謂凡夫有肉眼,天人有天眼,羅漢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有佛眼,是知五眼六通的境界,為佛一人獨稱,何以成佛之後,又能退墮者?
若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具足一切智慧及神通變化諸事,或可稍稍理解吧!
此名僧又言:
羅漢分四果,即初果羅漢,乃至四果羅漢,均能離地行走。
沙門言:
這就是“草上飛”了!
金剛經的初果叫須陀洹,二果叫斯陀含,三果叫阿那含,四果叫阿羅漢,從未聽過前面的三種果位也叫羅漢的,這應該是最新發明了!
信口開河,炫人耳目,或許也是方便接引眾生的悲心吧!?不亦奇哉!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廿五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人與宇宙
人,就是宇宙的縮影
宇宙,是人心的映現
人自覺生存於宇宙之間
是以自心分別自心
所產生的虛妄境界
意即
從生命體本身肯定存在的價值
一切的存在才有理論依據
否則
談空說有皆是枉然
※問:人與宇宙孰大? 沙門答:人為大。
問:何故? 答:心包太虛,何況是整個人?
佛元二五四一年十一月十三日 夜於癡心齋
理論與實踐
話說得好,不一定事做得好
事做得好,不一定話說得好
當一種道理被用文字或語言提出
它就離開真實而成為概念
然後,所有的癡人皆以這個概念為真實
將它存放在記憶中
並且不斷地重述
當如此的概念被假設作已被實踐
人生便是飄浮虛幻徒留妄念轉動
而缺乏確定的覺受
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多遠?
差別在哪裡?
究竟應自何處思考?
即是修行入手的重點
佛元二五四三年元月十二日晨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制心與放下
沒有好壞、惡境
不作分別取捨
即便制心
遠離一切的思慮和覺受
當體放下
佛元二五四二年七月廿三日 深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智心齋
不輕初學 不重久修
修行無先後,達者為尊。
從今生的因緣來看,有初學,有久修。
初學,於佛法的名相尚且淺識不明,無駕御文言以抒己志之功,但如精勤不懈,信法、信師,或可當下頓悟,契入深妙的法義。
久修者,有的數十年如一日,工夫綿密,心堅意固,自然活水泉湧,智慧不斷地增上,慈悲無限地開展,廣結善緣,普化群生;反之,如時修時停,放逸狐疑,縱使經年累月,乃至到了齒搖發白,仍舊是原地打轉,一片暗鈍。
經上說:不輕初學,不重久修,即前所釋。今另別解,以全題旨。
初學者,於過去無量世中,一味追逐五欲,輕佛謗法,今生幸有善知識的引導,得以走向修行之路,但由薰習力尚未具足,信心尚難成就的緣故,雖積數十年用功,亦不過是撈一小碗的砂石,豈能興蓋高聳的巨塔?
久修者,歷劫浸YIN法味,厚植德本,甫降世未幾,智慧即便開啟,因此以少壯之身,振臂成為一世的大師,不須再刻苦琢磨,金玉的輝光自然顯發。
初學或久修,並非短視或不明因果者的只見眼前今生,不見無始劫的漫長歲月。
換句話說
今生數十載,或恐是初學
緣於過去多生尚未修學的關系
乍入佛門,早已是久修
因其萬劫信心成就
今世不過乘願待機
應化如神罷了!
說 話
無心不成話
無話不是心
心,有染有淨、有善有惡
話,也隨之有染淨、善惡
凡夫眾生由無明不覺故心動
念念執取造業
所以說話即是業識的顯發
聖者覺性妙明故無念
心無取著
但以悲憫而大作獅子吼
期能震聾啟聩
拯溺群迷
說話
很簡單
知有話說
卻需思量
佛元二五四三年元月十三日午後 沙門 淨元 於圓空寺
平淡的原因
每天的日子都一樣
卻與境界的順逆無關
亦非道業如何增損的問題
而是
傾盡全力地活著
使一天二十四小時
成為一剎那
佛元二五四二年元月廿一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在環境中學習
修行人對於環境的覺受
即是醒夢如一
環境的表相有人、事、物
環境的展現由因緣生起變化
所以環境的本質無常
修行人的心識與環境不斷地互動
如心識雜染暗鈍
則見環境中的一切彼此對立分別
而自身便有種種是非、好惡、取捨
如心識清淨明澈
當下融入於環境中的每一個小細節
遠離諸相,沒有任何的分別取捨
壑然自性顯發,隨緣而動
這就是開悟
修行人的成長過程
皆與周遭環境息息相關!
佛元二五四二年三月廿四日正午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相應於眾生中
修行人不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
均應善識眾生為何?
善知自己是誰
善能處眾而不失其宜
廣結善緣
因勢利導
這才是真正的相應
佛元二五四二年三月廿七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空寺中阿含經有感
福田
大多數的人都問:
布施真能種福田嗎?
每一次的答案也都一樣:
只有清淨的布施
才能種出真正的福田
有人行布施時,心中歡喜,能捨悭吝,布施之後,如煙消雲散,了無半點掛礙。這樣的布施,其福德難思難議。
有的雖言布施,卻汲汲於功德多少,或以高慢心、爭勝心行布施,事過境遷,執持不忘。或者四處衿誇,或者謗言批判。心中雜染,煩惱熾盛
,所謂行善不抵惡業,豈有任何果德可享?
自己的福田自己耕,但要勤耕之前,應檢視一切耕田的器具,切莫拿著鐮刀割巨石呀!
佛元二五四二年元月二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環境區隔法
一、何謂環境區隔法?
環境指根、境相接所引生的意識變化,不是根或境本身,因為從認識與覺受的立場,根或境不能獨存而產生意義。即心為五根之主,所以心存境顯,心亡境泯。若能駕御其心,運心入境(注意!不是轉境,而是入境。不是亡念,而是轉念。),念轉境亦轉,就能做到環境區隔。
二、修習環境區隔的方法
(一)止息妄念─◎坐禅 ◎專注 ◎制心 ◎放下
(二)斷絕攀緣─多說佛法,少說世俗言語,減免無謂的交接應酬。
觀察因緣果報的真實(自己的一生、身心的病苦惱亂、
家庭、事業、道業、與環境的互動…)
(三)盡本份事─完全融入環境,不受情緒干擾。
掌握工作內涵,充份發揮己力。
(四)自在隨心─截斷前境〈境來便掃,掃即放過)。
任運自然(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元二五四二年四月十一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讀 經
經典不等於智慧
讀經不就是修行
文字和現實並非相斥,但看如何依理成事,將聖言轉化為生活。
第一、讀誦─專注一心,或默然讀,或作聲誦。
第二、記憶─儲存資訊,隨時提撕玩味,可以避免斷章取義的害,亦能收綜觀全貌之功。
第三、理解─通達法義,正解不謬,生起深廣的信心,從此依願而行
。
第四、修持─躬親踐履,歷緣對境,銷融文字相,語言相,然後返照心源,泯除心緣相。
第五、印證─…
所以,讀經有無量功德
能消萬劫業障重罪
這是起初究竟,無二無別的
微妙不思議處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八日夜於智慧與人生課中講述,後回寮稍加匯整成文,盼學者不可輕忽,滋長邪見
沙門 淨元 於智心齋略記
道心堅固的條件
一、具足佛法正見
二、發大悲願心
三、善知識教導
四、業障輕減
五.善根發露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七日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早課開示
夢的解析
舊經驗的新綜合
無始劫來所造諸業為因
即是舊經驗
今生歷緣對境
身口意三業相互影響為緣
因、緣和合,交錯發展
即是新綜合
隱伏不現之時
名叫阿賴耶種子
表露於外,為意識所覺知的
成為生命體一生的動能
最後一種,是生命體
無法、不敢、無知的潛能
便只好透過夢境來诠釋了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廿一日午後微雨 沙門 淨元 於智心齋
對 聯
某居士家中設佛堂,囑題左右聯句,言須符合密部涵義,因非所長,乃擅以己意撰之。
法界唯心 森然妙顯
生佛同體 印歸一密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沙門 淨元 於智心齋
養聖胎
悟道前
起正思惟,如法修行
悟道後
覺知因果
觀察一切的報應如影、如響
因此和光同塵
常做賤事
忍人所不能忍
行人所不能行
直到習氣都已消磨殆盡
具足一切的福德因緣
才以大士之姿融於眾生
興慈運悲
這就是養聖胎!
佛元二五四三年四月十八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修行須知 之一
修行是累世修,不是一世修。
有的人過去世從未修行,卻妄想著今生立即成就,這是癡人作白日夢
。
有的人修了幾十年,便自稱老修行,對於那剛初學的,心生輕視,不知自己過去世糊裡糊塗,而今生雖然修行,也只是空過光陰,於道業上沒有什麼大的作為。
相反的,有人雖是初入佛門,卻是應時應機,智慧猛利,一聞即悟。所以經上說:不輕初學,不重久修,即是肯定三世因果的關系。
可歎的是,現在的修行人表面上說相信因果,實際的言行卻顛倒錯亂,有的倚老賣老,有的仗權勢及多眾便自謂正法;有的讀了一些書,會說會講,即迷執文字的知見不放,嘲笑那些不會背名相的不懂佛法。
凡此種種,都與因果法則完全相違背。
修行須知 之二
修行有二事須知:
一、諸惡莫作
二、眾善奉行
何謂諸惡莫作?
即攝心、守口、身莫犯也
此亦有二:
一者,已生之惡令斷
二者,未生之惡令不生
何謂眾善奉行?
即意淨、語實、身正直也
此亦有二:
一者,未生之善令生
二者,已生之善令增長
此乃一切修行之通途,萬法之所歸,從古迄今,不論凡夫、二乘、菩薩欲成就無上佛道,均無有過此二事者。
修行須知 之三
道場裡最忌口舌是非,如非因公事上的缺失必須禀告有關執事,其余交談之時,均不得說某人是某人非,否則,即違背修行,與世間俗人沒有兩樣。
平常大家嘴裡談修行,但是話一出口,往往在失定的狀態下而無法覺知,從頭到尾,除了是非,只有貢高我慢,沒有半點悲心,表面上說為了讓教團更好,實際上只會造成教團的分裂。
修行人!請勿私下彼此是是非非啊!
修行須知 之四
修行是非常神聖的,一位修行人如果不認識這種神聖的境界,則完全沒有成就的可能。
※梁武帝問:何謂聖谛第一義? 菩提達摩答:廓然無聖。
這裡卻說神聖如此,請大德參透!
修行須知 之五
從前孔老夫子所提出的做人處事的標准是“待人從寬,律己從嚴”,這是一種十分超越的人格表現,可惜,世俗上的做法大都與此標准相反,即“待人從嚴,律己從寬”。
同一件錯誤或惡行,假如是別人犯的,無不大肆譴責,彷若造了天大地大的罪業一般;如果是自己犯的,就會輕描淡寫地說:“這算得了什麼
?連這種小事也值得一提嗎?”,講別人的錯誤時,一定形容成“無可救藥”;講自己的錯誤時,又埋怨別人是雞蛋裡挑骨頭。像這種的思考方式
,正好與修行的思考相反。
什麼是修行人的思考?
一、隨時隨地觀照自己的意念中,有無分別排斥某人或事?有無造惡的動機?如果有,即知自心染污不淨,已深植三塗惡因。應當即刻斷除,勿使惡念相續。
二、見自己的過錯,事無大小,均能忏悔改正,見他人的過錯,心生憐憫,知彼眾生為無明系縛,業力催迫,並非蓄意造此惡業,願度彼等,脫離苦處。
如修行人的想法和世俗人相同,好與人計較,心胸狹窄,不能容人,那還稱得上是修行嗎?
佛教所以會衰亡,並非法音不流布,而是思考的方式已等同世俗,使得出家和在家沒有什麼差別,在家居士和非佛教徒沒有差別,大家都在“
據理力爭”,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於是吵來吵去,罵來罵去的內容,都不是修行的問題或佛法本身的問題,而是人我是非,或什麼政治、社會問題,是誰做錯?是哪一件事?誰該罵?誰不應該罵等等!
這樣的修行能使自己的內心清淨嗎?能使眾生的心清淨嗎?或者是把一池水攪得愈混濁?
請大家好好的修行吧!放下是非!放下妄想!做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某僧問:當如何修行?
沙門答:閉嘴!
僧欲再開口,沙門將手指放在嘴邊,作聲“噓─”
會也無?
修行須知 之六
修行有否悟道,絕對無法作假。
悟道層次高下,也能澈底證明。
並非自吹自擂說自己悟道,就要他人相信,或者明知自尚未悟,卻以虛偽矯飾,令人誤解為已悟。
如此行徑,只能欺瞞一般無智的眾生,豈得逃過明眼人的觀察?
修行須知 之七
修行生活
即是清淨的生活
所以人人皆應修行
人,不論貧富、貴賤、美丑、眾寡、通塞、顯隱,不論古今中外,從事任何一種行業,作任何一種想法,只要有七情六欲,見愛執取,即有種種的煩惱系縛,相續不斷。若無修行,雲何對治?
修,是除滅一切惡;行,是創造一切善。修,使內心清涼愉快,如卸下遠行的重擔;行,具足智慧,顯發慈悲,使社會更安詳,世間更圓滿。
修行不是狹隘的宗教信仰,而是立足於全人類,超越所有的思想藩籬
,打破私己及人我隔閡。激勵潛能,拓展視野。使生命成為無限,心靈的光輝,普照三千大千。
人!
一定要修行!
度 眾
度眾有二法須明:
一、消減法
二、增上法
何謂消減法?即善知眾生病,善識眾生藥,投藥劫病,是名消減。
何謂增上法?即病去後,依各人體質補之,令其氣力倍充,是名增上。
此乃一切度眾之准則,接引之途徑。六道凡夫欲入佛門者,依此二法而行,即無過失。不爾,即入邪魔,不與正法相應。
※閒步於道場的庭園中,迎面暖風、鳥鳴、花草薰香。
“這就是淨土世界了!”大眾異口同聲說。
“淨土世界的事物會變化嗎?”沙門問。
“應該不會!”某僧答。
“那麼─”沙門問:“這裡的一切應該不會變化了?”
大眾一時啞然,面面相歔。
“其實─”沙門接著說:“這裡真的是淨土世界!”
佛性在哪裡?
當你看不起別人
就是看不見自心佛性的時候
當你推诿塞責
也同時把佛性推入污泥裡
當你在團體中特立獨行、無法與人溝通、不與他人配合的時候,你等於在嘲笑自己無能、無德、沒有人緣。這時,你的佛性正躲在黑暗的角落裡無奈地歎息!
佛所說
請問:佛經是佛所說嗎?
答曰:不知道。
請問:你相信佛所說的法,寫成佛經嗎?
答曰:相信。
請問:你認為漢譯佛經確由印度傳來嗎?
答曰:不知道。
請問:佛所說的經可能漢譯嗎?
答曰:可能。
請問:佛所說的法是真理嗎?
答曰:應該是。
請問:佛經是真理嗎?
答曰:不一定。
佛元二五四二年十二月十日夜 沙門 淨元 於圓覺寺
名利何為?
一個人如一生都在為名利奔忙,到頭來將會發現自己的幼稚可憐。表面上,你擁有世間的一切,而內心卻十分地空虛茫然。
每天,你活躍在人群中,交接應酬,奉承那名位高的、財富多的;也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奉承,陶醉於虛幻的妄想裡。但是,到了夜闌人靜,筵席已散,一切的喧鬧止息,大地復歸於沉寂的時候,你,這個心中唯名利是圖的人,卸下了白天的偽裝─笑臉、自信、妙語如珠,陷入了惶恐不安
,思考停頓的狀態。
你將會去面對一個過去絕不可能面對的問題,人生真的只有名利嗎?為什麼我今天已得到名利了,卻還是感覺什麼都沒有得到?
沒錯!雖有名利,但可能失去了親人、朋友、失去健康的身體!
雖有名利,卻失去了心中原有的純真,失去人生真實的意義!
雖有名利,但生命卻一天一天的消逝,思路及手腳的動作愈來愈不靈活,眼見著辛苦掙來的名利,也將隨著生命的結束,終歸於空!
雖有名利,卻不知何時又將失去?發現名利竟是如此的飄忽不定,令人難以捉摸,以致弄得心力交悴,寢食難安!
名利!究竟是什麼?
你開的是進口車,住的是高級別墅,穿名貴衣服,吃山珍海味,受群眾的擁戴,照理說應該要比別人更滿足、更快樂才對!而事實不然!那些物質條件比自己還差,社會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大都過得更滿足、更快樂
,而且消遙自在。
那麼名利又是什麼?
名利,不過是一種驕傲,一種自我迷失的感覺。你雖然得到了名利,卻失去了最珍貴的生命的價值!
現在,終於有一種寶物能挽救你那枯槁的心靈,能喚醒你的迷失,使你的人生重新肯定,重見光明和喜悅,那就是佛法!
你不必拋棄名利,而是運用名利在世間的功能,一面依著佛法修行,自己獲得安樂解脫,一面護持佛法,使佛法常住世間,庇佑更多的人。
當你創造了人間的淨土,也創造了自心中的淨土,你的四大假合之身或許會毀壞,但你永恆的生命將於虛空不滅,這才是真實的人生!
以佛法為名
以成佛度眾為利
的確是名利雙收!
出 家
首先,你肯定十法界
在理體架構上
確有四聖六凡
依著十如是
而得其因緣果報
其次,從事修中
觀照一念心起
三千性相一時俱起
一念心滅
三千性相一時俱滅
而所謂雜染的或清淨的
便都在這一念心中了
去染還淨
即是出家
佛元二五四一年十一月十四日晨 於癡心齋
沙門的思與行 之一
一位出家之沙門,如不能發悲心度眾,無時無刻不以眾生為念,即是沒有出家。
如不能摒除私欲,畜有私人財物、掛念親友眷屬、貪著飲食美味,即是沒有出家。
如爭奪權位,排擠同修,以邪說謠言煽動沙門或居士,即是沒有出家。
如對境思惟,執我不捨,是非好惡分明,即是沒有出家。
如於佛法,不起忻慕,不信修行能證涅槃,即是沒有出家。
雖現出家之相,而無出家心行,自己尚且不自認為沙門,何能要求他人認你為沙門?
自尚不肯恭敬三寶,甚乃於教授師父心無恩德,不服教導,心相外露,言行鄙俗。喜人奉承恭維,不喜善語批評;矜恃己能,輕慢他人;交接應酬,倨傲無禮;常住執事,官僚十足;推诿塞責,掩過飾非。如此出家,從何說起?
右述諸相,希十方大德不可以彼為出家沙門待之,免使佛教蒙羞!願法性寶林出家沙門勿做三寶罪人!
沙門的思與行 之二
身為出家沙門,必須隨時關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動作,有否符合出家的意思:
一、有無發大誓願,要上成佛道,下化眾生?
這是出家的本願,也是出家修行的中心思想,更是用來鑒別真假沙門的要件。
如果有人因人生挫折、年老、無聊、事業無成、恐懼、悲傷、或喜歡過出家的生活、認為佛法很殊勝,想探求真理等原因而出家,都不能稱為真實沙門。
其理何在?
因為這些都是由我執所引生,完全繞著「我的感覺”打轉,而出家的精神就是無我,就是“一切修行,都為了利益眾生,拔度眾生的苦惱”。
慈悲與無我的融合,才是正確的出家法。
二、於二六時中,有無依願而行,或違背誓願的情形?
不論交接酬對、行住進止、或語或默、或處眾、或獨思,均應覺悟自己是一個出家沙門。
於四威儀的表現,有無喪失沙門的身份?
有無自以沙門而起驕慢之心?
有無假藉出家,指使他人做事,而遂行私人利益,非為慈悲度眾?
有無盲目地生活,日復一日,與俗人相似?
有無善念不起,郤惡念橫生?
有無時時刻刻為眾生設想?
有無處處與人計較爭勝,分別是非人我?
有無胸襟狹窄,不能容人?
古德說:
出家乃大丈夫事
非將相之所能為
出家沙門胸襟坦蕩,勇於任事,承擔一切,無所畏懼。所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如一位出家沙門終日裡妄想紛飛、煩惱不斷,滿腦子都是貪欲、執取、權力、名聞、憎恨、口舌,郤沒有修行的大氣魄去面對苦難的折磨
。不能代眾生受苦,只會躲在陰暗的角落看他人受罪,做一個愚癡冷血的旁觀者。
試問:
這樣的出家與沒有出家
有何差別?
沙門的思與行 之三
出家沙門飲食之時,應當思惟:我這是為眾生而食,或為貪口腹之欲而食?
如是為拔度一切眾生的苦惱,必須滋養色身,才能發揮更大的效果,則以悲心受食,是為清淨食。
如是貪取飲食美味,心中妄想染著,並非為了利益眾生,而以欲心受食,是為不淨食。
無 題
在幻有的時空裡
幻有顯示著存在的意義
生命自體所面對的境界
竟然是如此真實
而因緣仍舊瞬息萬變
不斷地造化
這四大假合的身軀
以及那顆無常無形的心
當一切的塵沙落盡
迷情遠離
虛空花還滅於虛空
而虛空永遠不滅
心相猶存
只是有一點隨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