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YIN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淨慧法師:第三屆禅七開示 見性是禅的生命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005年四祖寺第三屆禅七開示:見性是禅的生命
  (2005年11月27日)
  各位大德:
  關於修行成佛,教下說有信、解、行、證四個階段,由信生解,由解起行,由行得證。宗門下一般是分為見地與功夫兩個階段,或者說開悟與保任,或者說見性與成佛。從教下的次第來看,它把“解”放在很前面,“信”了以後就要“解”。“解”實際上相當於開悟。“解”並非簡單的理解。佛教的“解”是叫慧解、解悟。“解”了以後就能了“脫”,所以說解脫。也就是說,悟了以後就能夠了生脫死。真正解悟了,悟解了,再才起行,在解的指導下修行得證;同時也在修行得證的過程中不斷加強對真理的進一步領悟。
  這四個階段,在最初信的階段,有一個初步入門的過程,真正“信”得深入了,進入到“解”的階段,這四個字,這四種功夫,或者說這四個法門是同時具足的。我前幾天曾經講到,信、解、行、證到了一定的層次,它是在一念之間同時具足的。
  從宗門來說,見地與功夫兩者,古代禅宗特別強調見地。所謂:“見過於師,方堪傳授;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地就是開悟,見地就是見心地法門,就是見性。我們看六祖修行的過程,他從嶺南聽到一位客人誦《金剛經》,誦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他就了然會意,就想到一定要到講這部經的老師面前去學習。能夠講這部經,能夠按照這部經來修行的人,那一定是了不起的人。所以六祖以一介樵夫,從沒有出過門的人,日夜兼程來到黃梅五祖座下,僅僅八個月的時間,就能悟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並且在再一次聆聽五祖為他誦《金剛經》的時候,進一步再加深了悟的境界,一口氣說出五個何期:“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對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這樣一個既深刻又平凡的道理了然於心。然後離開五祖座下南歸嶺南,在懷會之間,隱於獵人隊中。他在那裡做什麼呢?保養聖胎,作保任功夫。見到了,不一定馬上行到了,見與佛齊了,但不一定馬上就是佛,還有習氣。要把習氣斷盡,才能夠真正地證悟一體,才能夠真正把一切萬法會歸自性,融入本體。這個時候才能夠從體起用,出來說法度生。
  六祖開悟與修行的過程,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說從一開始修行的時候,就要求得一個真實的見地。把這件事真正明白了,真正見到了,才明白怎麼樣去保養、保任。見都沒見到,修什麼呢?我們今天的修行人,往往把開悟這件事看得與自己無份。如果我們把開悟看成與自己無份,覺得開悟這件事完全不可能,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所有的修,說句不客氣的話,就是盲修瞎練。為什麼呢?你連目標在哪裡都不知道,就拼命地趕路,走到哪裡去呀?前面是溝還是坎,是火坑還是陷阱,都不知道。你要向前走,一定要把地圖看得清清楚楚,把路標看得清清楚楚,你才可以一往直前地朝著目標努力向前。
  所以宗門一開始的功夫,就是問學人自己是誰?佛性在什麼地方?臨濟禅師把開悟叫做“知有”。臨濟禅師說法,只對那些“知有”的人說,對那些“不知有”的人,他覺得說得沒有價值。為什麼呢?你連這件事是什麼都不知道,說來說去,隔靴搔癢,一點用處也沒有。所以了解自己是誰這件事,是禅的生命,是修行的宗旨,既可以說是我們學佛人最高的目標,也可以說是最低的目標。因為起碼要了解自己是誰。
  當然,自己是誰?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回答。我還不了解自己是誰嗎?你打我一下,我拼命地叫,我會不知道自己是誰?你說我一句不開心的話,我無明火冒三丈,我會不知道自己是誰?如果你真的就從此處契入,也可以。哦!你知道有人打你,你再問一句:沒人打的時候你在哪裡?為什麼你就知道挨打的那個就是你呢?就這麼追下去,追到山窮水盡,也許就能真正找到你是誰。“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明、煩惱、佛性、法身,沒有離開每個人的當下這一念,離開當下這一念,就什麼也沒有。“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我們就是要在心生心滅之間,體會那不生不滅的佛性在什麼地方!

 

 

上一篇:呂澄居士:福州版藏經
下一篇:呂澄居士:杜甫的佛教信仰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