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何為“一心不亂”
(一)九心住(欲界定)
一、內 住 — 於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
二、等 住 — 於內所緣相續安住。
三、安 住 — 由妄念向外散亂,速當了知,還令安住前所緣境。
四、近 住 — 於廣大境數數攝心,令心漸細,上上而住。
五、調 順 — 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喜。
六、寂 靜 — 觀散亂過失,於三摩地寂滅不喜之心。
七、最極寂靜 — 謂於貪欲、憂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時,寂 滅令息。
八、專注一趣 — 謂得任運轉故,精進修習。
九、等 持 — 由修專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運而轉。
— 糅合《瑜伽師地論》、《菩提道次第略論》—
前面的「念佛攝心方便法」,是一個因地的修行,以下是講到它的功德相貌,你這樣子修有什麼好處呢?當然執持名號的目的,是要成就一心不亂,但這個一心不亂的范圍是相當的廣,我們提出了兩個:一個是「九心住」,所謂的「欲界定」;第二個是「近分定」,就是「未到地定」。兩個相貌,我們修行應該要知道位次,才不會起增上慢,喔!你念佛念到怎麼樣?你一心不亂了,其實沒有,這個就是增上慢。為什麼會增上慢呢?因為你不能善知位次,這是不可以的,錯認消息。所以我們應該知道,我們現在念佛的境界到什麼程度,要清楚。
這個「九心住」有九個次第:第一個是「內住」。我們看它的內容:
「於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我們過去要不管我們這一念心,我們這一念心的業處,就是五欲的境界,到處攀緣。在這五欲當中,把它給攝持起來,攝心,把這一念心給抓住。抓住干什麼呢?「令住內境」,使令它安住在我們的佛號所緣境上。當然這個地方不是完全強迫,也有一點強迫,但是這當中必須有一點抉擇慧相應。就是你在念佛之前,你應該已經抉擇了,你為什麼以佛號為所緣境?因為這個佛號是一個大功德法聚,這個萬德洪名,可以使令你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你經常去親近這一句佛號,可以使令你業障慢慢的消滅,福德智能的資糧,慢慢的增長起來,這第一個。第二個可以使令臨命終的時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就是不斷的思惟這個所緣境,這個業處的功德,你就能夠「攝心令住內境」,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等住,於內所緣相續安住。」這個「等」就是前一念跟後一念相隨順,叫做等。我前一念是安住在佛號上,下一念也是安住在佛號上,這個時候,前一念跟後一念是相隨順的,不是相違背,名之為等。「於內所緣相續安住」,前面的「內住」等於是一個專注,專注力;這個是相續,這個時候必須使令你佛號能夠相續安住,相續力。所以「內住」、「等住」是一個總相,「九心住」的總相,後面的是別相。 329-149
《印光大師文鈔》選讀
第三個是「安住,由妄念向外散亂,速當了知,還令安住前所緣境。」我們在這個「等住」的時候,心中有一些佛號的相續力,但是我們打妄想的時候,我們不能夠覺察。就是說,我們經常跟五欲的境界很熟,有時候跟它在一起,我們都不覺得,因為很自然。到了第三「安住」的時候,它有一個好處「速當了知」。就是說,你從前面的「內住」、「等住」以後,你慢慢把這個佛號的等流性給建立起來,在你這一念的無明妄想當中,建立起一個清淨的等流性。你妄想生起的時候,你知道你打妄想了,可能這個時候還不能轉變它,因為你的力量還比它薄弱,但是起碼你「速當了知」,你能夠馬上能夠覺察。
這個「安住」,內心安樂,也是蠻重要。這個富貴人的境界,內心還是不安。的確!我們內心當中,會覺得五欲的境界是我們的,我們總是覺得在那個地方造作快樂,其實這個五欲的境界,增加我們內心的負擔、不安,所以必須要吃安眠藥,我們很怕失掉這個五欲的境界。但是我們念佛不同,它能夠使令我們心安。
「近住,於廣大境數數攝心,令心漸細,上上而住。」這個「近」,就是指的我們這一念心,不但是安,而且它已經接近我們所緣境,我們跟佛號已經慢慢慢慢接近。這個接近的意思就是說,這中間的障礙已經破除一部份。破除哪一部份呢?破除了粗的掉舉,叫做「近住」。就是我們在這個廣大的境,在這個廣大的五欲的境界當中,我們數數攝心,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所以這個念佛的確也沒什麼秘訣,就是數數攝心。你經常念,由生轉熟,由熟生巧,就是這樣子,數數攝心。使令這一念心慢慢的由粗轉細,上上而住。這個對治粗的掉舉的意思是說,前面的安住,能夠速當了知妄想的生起;這個地方我們再繼續用功,我們面對那種強大的貪瞋煩惱、掉舉活動的時候,我們能夠轉變它,有這種力量轉變它。換句話說,你那個佛號的力量就強過粗的掉舉,你看到它,發現的時候,就能夠把它給取代起來,轉念念佛,你有這種力量,這個叫做「近住」。能夠破除粗的掉舉。
第五個「調順,由思惟三摩地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喜。」這個「調順」它的內涵是破除粗的昏沉,不但是掉舉破除,昏沉也沒有了。它是怎麼回事呢?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我們前面的這個心念能夠取代妄想是算不錯,但這個時候我們不應該得少為足,再思惟這個一心不亂的功德:我得到一心不亂以後,現生有種種的神通三昧;臨命終的時候,就往生極樂世界,種種的殊勝的功德,使令我們對於這種佛號的正定,能夠心生欣喜。這個時候,就能夠把粗的昏沉給破壞掉,這「調順」。我們要是能夠把佛號念到粗重的昏沉跟掉舉都破壞掉,到這個調順,你整個生命的業力會有所轉變,你的相貌也會轉變。
我前一段時間到霧峰去看到一個居士,這個居士他給我感覺非常特別,你在他的眼睛相貌當中,看不出那個居士的塵勞相狀,看不到,就像是出家人的樣子,他留一個平頭,手上拿一串念珠。我看到這個居士很用功,我就跟他談,他說他念佛念了三年,他工作當中,佛號就是綿綿密密、相續不斷,跟他講一段時間,他把他那個身分證拿給我看,他說:我過去是這種境界。哎呀!他過去那個身分證相貌,看起來就像大哥的樣子,在做鐵工的。但是他現在的樣子,相貌完全轉變過來。所以我們講念佛不可思議。就是說,你內心粗的掉舉、昏沉轉變過來,內心調柔善順,看起來特別有氣質,調柔善順。不像我們現在的心粗重,煩惱很粗重。
第六個「寂靜,觀散亂過失,於三摩地寂滅不喜之心。」這個地方根據昂旺郎吉仁波切的解釋,這個地方是破除細的掉舉,「寂靜」主要是破除細的掉舉。他說:怎麼能夠破除掉細的掉舉?這個時候,你觀察散亂的過失,再觀察我這一念心,在五欲的境界裡面流動,譬如大火、譬如怨賊、譬如毒蛇、譬如怨家,你觀察這個散亂的過失,這個時候「於三摩地寂滅不喜之心」。一方面你再思惟三摩地的功德,消滅你不喜之心。有時候不喜之心會生起來,就是說有時候,我們這一念心是不打妄想的,但是我們也不願意在佛號安住,會有這種情況。我們這一念心就是常者生厭,不喜歡繼續再安住下去。這時我們必須要告訴自己,這是不對的,這是一個大安樂處,我們不應該起這種顛倒的思想,就是再繼續的思惟三摩地的功德,來消滅我們這一念不喜之心,把細的掉舉也破除掉,內心就寂靜,沒有掉舉的干擾。
第七「最極寂靜,謂於貪欲、憂戚、惛沉、睡眠等生起時,寂滅令息。」這個地方是破除細的昏沉。對於這種貪欲、憂戚、惛沉、睡眠等生起的時候,馬上能夠消滅掉。這個細的昏沉,宗喀巴大師在「最極寂靜」的時候,他提出一個警告,他說很多人在這個地方,會認為他得定了,其實這是一種微細的沉默,就是我這一念心,在我所緣境當中,我感覺到不昏沉,也不掉舉,感覺到是這樣,已經明靜而住,我已成就三昧了,其實沒有。那個是一個微細的沉默,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
第八「專注一趣」,我們再看他的內涵,「謂得任運轉故,精進修習。」到了「專注一趣」的時候,我們還要繼續用功,因為這個時候還沒有達到三摩地。怎麼達到三摩地呢?「任運轉故」,這個時候,佛號已經把粗細的昏沉、掉舉都破壞了,但是這個時候的佛號,還必須要如理作意,還是有功用行。有功用行就不是得定,得定的相貌一定是「無功用住」的。所以這個時候「精進修習」,就是要把一切外緣都停下來,這種微細的加功用行,就不是我們普通的忏除罪障、積集資糧,這種動中的狀態,要特別的精進,一點都不能打閒岔,因為你從八到九,這個關鍵是非常微細的狀態。
第九「等持」這個是得定。「由修專注一趣故,能得自在任運而轉。」這個時候,你對所緣境能夠「自在任運而轉」,就是不必如理作意,你這一念佛號在心中,它就像泉水一樣,不斷的流出來,你根本就不用去作意,這個是得定的相貌。所以得定不得定就是在這句話,不但是「明靜而住」,而且要「自在任運而轉」,這個地方要注意。
這個是「欲界定」的九個相貌。當然這個「欲界定」的相貌非常的長,這是很長很長的一大段時間,可能我們修的五年、十年,還是在前面的八個范圍裡面活動。所以我們講這個等流性,你注意看《高僧傳》,你會有一個感覺,就是說一個高僧,他的功德是不同的,他所用功的法門,都會有各式各樣不同。但是你會發覺有一個總相,就是任何一個高僧,他在最初五年的時候,都有一點消息出來,你注意看。就是說如果你在最初五年當中,還不能夠創造一個清淨的等流性,你以後用功就很難了。雖然你很年輕出家,但是你要再靜下來就很難了,如果你這五年都在散亂當中度過去,五年過去以後,十年過去以後,你要靜下來就非常困難。你要去栽培這個等流性,你要扭轉你過去這五年當中,所創造的那個散亂的力量,就非常困難,你出家越久越難修行。如果你這五年當中,能夠好好的、老實的在內心當中,把佛號這個清淨的等流性創造出來,專注力、相續力,乃至於到調順的力量,到第五個能夠對治粗的掉舉、昏沉,這兩個煩惱能夠脫落,就不同。什麼不同呢?當然你以後會有一些事情,有時候會退失,有時候你達到調順以後,這個前面的九心住,都是很容易退失的,但是你這種退失,你雖然工作忙,退失,但是你只要一用功,就能夠馬上恢復,跟你沒有得到的情況是不同的,你那種退失,只要你一靜下來,就能夠把你過去在靜中所修的功德馬上出現,你有這種力量。而且你有這種調順的功德力以後,你出家一年一年會不斷的增上上去,你有基礎。你如果完全沒有基礎,你根本就不知道怎麼上去,上不去,出家越久,心越散亂,到最後心不安。
如說修行是對佛菩薩最大的供養,你能夠在佛法當中,好好的隨順佛陀的聖教量,這樣子修行,三世諸佛贊歎你,真正贊歎你,真正是一個佛弟子。這一切是你未來自行化他的基礎,就從那個地方成就起來。所以這個地方是太重要了,修行。當然這都是每一個人要經過,沒有一個人能夠幫我們走過去的。接下來第二「近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