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徐文明教授:楚山禅師論心性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楚山禅師論心性
  徐文明
  摘要:楚山禅師強調心乃真心,性為真性,心為真如自性之心,非是妄想緣慮之心;性乃本心所具真空靈知之性,非是情識氣質之性。真心真性本來相即,一體無二,無有分別。
  關鍵詞:楚山 心性
  作者:徐文明,男,1965年生,哲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00875。
  楚山紹琦(1404-1473)禅師是明代臨濟宗的高僧,他出自臨濟宗斷橋一系,上承東普,弘法西川,為明代著名禅德。
  楚山道眼分明,文采出眾,禅法義理,皆有可觀,尤其對於佛教的心性論,研幾窮微,深入淺出,值得重視。據《楚山語錄》第一冊《楚山和尚住同安投子禅寺語錄》卷之一(標點引者有改動):
  (有缺字)說,乃集眾登座,以拂子擊香堂一下。良久,召眾雲:“會麼?於此會去,猶較(些)子。古人謂:道個直指,早是曲了也。若更說心說性,未免狼藉不少。雖然衲僧門下,固是官不容針,佛祖方便言中,不妨通一線道。夫所謂心者,乃真如自性之心,非妄想緣慮之心也。實萬法之總有,群靈之幽府。所謂性者,即自心中本具真空之理,虛靈知覺之性也,非氣禀情識之性。實二儀之所祖,三教之元宗。心乃性之靈,性即心之理。心性名殊,其體無異。所謂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蓋此心性之體,大包無外,細入無內;周遍圓融,隱顯無礙;窮今極古,徹果該因;捨折有無,統括名相;在聖無得,在凡無失;無欠我(無)余,湛然常住。只為當人,無始妄生一念,逐境成迷,由迷而昧,結成虛幻,不能照了,遂沒溺於生死海中,隨業漂流,升沉無已。是以佛祖與悲應世,曲設化機,故大覺釋尊,捨金輪王位,遁跡雪山,六年苦行,至臘月八夜,目覩明星,忽然悟道,然後回機出世,說法利生四十九年三百余會,頓見(漸)偏圓之□(旨),三乘五教之宗,事無不窮,理無不盡。上(尚)恐群迷,滯於名相,不達離言之妙,未契本懷,故末後於靈山會上,拈一支花,普示大眾。當時人天百萬,獨迦葉一人破顏微笑。世尊乃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與摩诃迦葉。’此教外別傳之宗,始於茲也。由是西天列祖,遞代相承,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單傳心印,來此東土,是名初祖,始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次有二祖神光,立雪斷臂,求安心法,於覓心了不可得處,忽然悟入,又雲‘靈靈不昧,了了常知。’此直指明心見性之說,乃驗於斯也。及乎三祖忏罪,四祖求解脫法,五祖言性空故無,六祖謂本無一物,以至南岳磨磚,青原鈯斧 ,擎義 (叉)舞笏 ,架箭 拋毬 ,瞬目揚眉,伸拳豎指 ,三玄五位,棒喝交馳,逆順卷舒,東湧西沒 ,如此之大機大用者,則直指明心之道,皎如青天白日,昭然無隱。喧(差1)宇宙,照耀古今,而應用無盡也。觀夫從上佛祖,當機垂手,勘辨之際,如是施設,如是鉗錘,如是機用,究其本懷,不過只要點出當人心眼,掃除生死翳膜,直顯此心之妙,俾盡大地人言外知歸,直下頓了,徹證心源,妙契真常而已。故雲‘以心傳心,以心印心。離心之外,實無一法可得也。’雖然,未審此心果作麼生明,性作麼生見,畢竟喚那個作本心本性?若言自己四大五蘊是,卻成認賊為子;若言目前色空明暗是,何異喚奴作郎!此皆不出根塵二法,情識見解,此謂凡夫常見。若離卻個四大、五蘊、色空、明暗、根境之外,端的喚甚麼作本心本性?若謂無心可得,未免沉空滯寂,則墮二乘斷見。若總不恁麼見,則轉更沒交涉。”
  “如是則何所謂明心見性之說耶?幻叟今日不惜口皮,重為諸人露個消息,要明此心麼?”豎起手中拂子;“要見此性麼?”打一○。
  放下拂子,良久雲:“會麼?於此會去,則慶快生平。便見此心此性,於物物頭頭上,全機顯露;聲色根塵裡,觸處洞然,直下與個四大、五蘊、色空、明暗、觀體混融,了無同異,迥絕去來,物我一如,始終一貫。當處覓一毫是非、動靜、去來之相,俱不可得。何內外根塵分別之有乎?以此為明,則盡十方世界,是個大圓寶鏡,耀古騰今;以此為見,則山河大地,是個金剛正眼,燭地輝天。到此可謂,毒藥醍醐,攪成一味;缾盤釵钏,镕作一金。信手拈來,更我剎法。此非凡流識情所測,惟上根證悟者方知,故非明明之可明,實非見見之可見。斯即本妙靈心,真空妙□(性),實相體中本具之明見也。豈假揩磨拂拭,託緣藉境,然後而使其明見哉!到這裡語言道斷,開口即差;心識路窮,擬之則喪。道個明心見性,已是齒冷唇寒;更雲直指單傳,未免羞慚滿面。即今撥開是非名相,拈過語默動靜,合作麼生薦取?咄!波厮擲出黃金彈,擊碎滄溟老蚌珠。”
  這段開示是楚山有關心性論的最為集中的描述。首先,他強調心乃真心,性為真性,心為真如自性之心,非是妄想緣慮之心;性乃本心所具真空靈知之性,非是情識氣質之性。真心真性本來相即,一體無二,無有分別。心性非大非小,無內無外,超越空間;貫穿今古,該括因果,超越時間。心性周遍含容,具足萬法。心性無欠無余,不增不減,圓滿無缺。因此,此心性即是真如自性,即是佛性。心性本淨,怎奈無始無明,妄生邪念,以此妄念,追逐外境,轉覺為迷,昧於本性,造作諸業,流轉因果,飄溺苦海,不得解脫。於是大覺世尊,生大悲心,苦行得道,救度眾生,種種教義,種種言說,又恐眾生執相,故傳大迦葉教外別傳之宗。
  楚山認為,單傳直指、明心見性之說,始自達摩慧可。其下歷代祖師,皆明其大機大用,以種種方便接引學人,令其得道證果,見性成佛。其如南岳磨磚,教化馬祖;青原垂斧,開示石頭;秘魔擎叉,道吾舞笏;石鞏架箭,雪峰輥球;眉目手足,盡是道具;臨濟三玄,洞山五位;德山臨濟,棒喝交馳;神通妙用,東湧西沒,這些都是明心見性的手段,成佛作祖的門徑。
  真心真性本來具足,即是本心本性。本心本性,不是四大五陰,不離四大五陰;不是色空明暗,不離色空明暗。若謂無心可得,則墮二乘斷見;若道總不如此,則離真道更遠。楚山認為,若要明心見性,須得物我一如,始終一貫,將根塵內外打成一片,至此十方世界,盡成圓鏡;山河大地,無非正眼。一味神乳,無有邪正;一月亘空,普映萬川。因此,所謂明心,非是有心須明,此心本明,豈有明明可明,須假研磨始明;所謂見性,非是有性待見,此性本見,豈有見見可見,須待發明始見!本心本性,本來明見,不待後天明見,種種施設,只是空拳黃葉。所謂明心見性,也是一場游戲。
  楚山先說心性為真心真性,本來具足,又言此心性為無明妄念所覆,造業受報,於是諸佛世尊出世,示以出離之方,單提教外別傳一宗,再言中土禅宗初祖二祖立直指明心之法,後世祖師示見性機用。這是依照《大乘起信論》“本覺、不覺、始覺、本始合一”的思路,先示心性本覺,再述因無明而迷失,再言復明之方。楚山要妙,在於體用一如,事理無礙,即事明理,由體顯用,本覺始覺,合為一覺;體明用明,同乎一明。最後自說自掃,遂立遂破,何人明心,何心可明,何方為明,何明待方!至此言語道斷,心識路窮,除開是非名相,不假語默動靜,無用心處,無開口處,無措足處,說什麼明心見性!
  這些道理,後來楚山晚年在紀念蜀王法會上也曾述及:
  師雲:“選佛選官無別理,理明言順自相當。寒巖昨夜回春夢,頓覺梅梢洩冷香。只個現成公案,今古難藏,擬涉思惟,劍去久矣。萬仞崖頭撒手,須是其人;千釣(鈞)之弩發機,豈為□□(鼷鼠)!故諸佛出世蓋為一大事因緣,祖師西來只為個一著子。個一著子者何?即一大事因緣也。一大事因緣者又何?乃自心全體之謂也。所謂一者心也,離心之外,了無一法可得。故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真,萬物得一以遂生成。”邵子詩雲:“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倫。”儒典雲:“一本萬殊,萬殊一本。“又雲:“吾道一以貫之。”所言大者即心之全體也,事者即心之妙用也。大哉心體!廣□無際,泛應無窮,寂寂虛靈,含具眾理,能應萬事者矣。原夫三教聖人,所設門庭雖異,究竟指歸,理則一也。當知此法甚深微妙,豈可得而思議哉?故在天同天,天莫能蓋;在地同地,地莫能載;在日月與日月同明,而明超日月;在陰陽與陰陽同消長,消長莫能移;在四時與四時同寒暑,寒暑莫能遷;在萬物與萬物同盛衰,盛衰莫能變。故能生於生,生莫能生;能死於死,死莫能死;能有於有,有不能有;能無於無,無不能無。故能大能小,能卷能舒,能悟能迷,能凡能聖,實萬法之本源,乃群靈之幽府。若夫眾人得之,則乃靈於萬物,具乎五常;士大夫得之,乃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宰輔得之,則能□(燮)理陰陽,調□補□;王侯得之,則乃分茅列土,藩屏聖明;聖天子得之,奄有四海,協和萬邦;若夫阿羅漢得之,具五神通,位登四果;辟支迦得之,出無佛世,度有緣人;諸菩薩得之,行願□資,智悲齊運;佛世尊得之,萬行圓融,十身滿證。至哉此法!無一理而不統,無一事而不該,物物全彰,頭頭顯露,塵塵葉妙,法法歸源。故我大覺釋尊,為此□(一)大事因緣故,與悲願力,出現世間,於無生中示生,無相中現相,始從兜率內院,降神摩耶腹中,十月滿□,左肋降生,一生下地,便能啟家創業,現大人相,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雲‘天上天下,唯吾獨尊!’當此辟初之際,將個一大事因緣,已是七花八裂,□(天)機漏洩了也。洎乎後來出世,曲盡化機,巧設多種方便,演出百千三昧,有空性相之旨、頓慚(當為“漸”)偏圓之宗,大小三乘,十二分教,復將此一大事因緣,重重指注,揭盡玄微,末梢於靈山會上,拈一枝花,普示大眾,唯迦葉一人破顏微笑,世尊乃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與摩诃大迦葉尊者。’此所謂妙契離言之旨。自是雙林入滅之後,祖師達摩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之教外別傳。又乃和盤掇轉,透底掀開,斯一大事因緣,至此昭然而無隱矣。至如德山臨濟,棒喝交馳,仰山扒出枕頭,龍潭吹滅紙燭,秘魔擎又(叉),道吾舞笏,俱胝豎指,長慶卷□(簾),□雪峰輥□(球),禾山打鼓,乃至縱橫逆順、殺活卷舒、正按旁敲、橫拈倒用,如是展演,如是提唱,盡其機用,亦不過只要發明此一大事因緣也(石經楚山和尚錄卷二,標點引者有改動)。
  這段文字與前引大意無別,不過略有不同,一是強調一大事因緣便指一心,二是指出儒道所說“一”也是指一心,在世出世都不能暫離,結合三教來講一心之體用,使之意義更加豐富。楚山還道佛祖相傳便是傳心,充分體現了禅宗重視心法的特色。
  楚山還以禅攝淨,強調“佛者,覺也,覺即當人之自心,心即本來之佛性。是故念佛者,乃念自心之佛,不假外面馳求”(《示月庭居士》,見《皇明名僧輯略》)。念佛須“從有念而至無念,因無念而證無心。無心之心,始是真心;無念之念,方名正念;無佛之佛,可謂無量壽佛者矣。”(同上)如此將淨土的念佛變成一種參禅法門,也堅持了道信以來無念念佛的傳統。
  楚山還著有《無相說》(《石經楚山和尚語錄》卷七),強調“真心無心,實相無相。無相乃相之宗,無心即心之祖。心相名殊,其體不二”,將心相打成一片,又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者佛之囊廓,佛者心之發用”,將心佛合為一體。如此楚山將心性說成包容一切而又超越一切的至上者,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唯心主義”者,然而此心同樣具足一切物,是物物而不物於物者。
 

上一篇: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卷
下一篇:淨界法師:大乘起信論講記 第十一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