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集
原文:
次下四句,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問曰: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等眾生耶?
答曰:案王捨城所說《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昙鸾法師的《往生論注》依止天親菩薩的九十六句偈子,依止著五念門給我們作次第的開示。前面我們把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阿彌陀佛八種莊嚴功德成就、菩薩四種正修行作了一個學習。後面這文字就是第五念門所謂的回向門,因為禮拜門、贊歎門、作願、觀察,我們學習這二十九種莊嚴是觀察門所攝。因為這禮拜門、贊歎門、作願門這三門在前四句偈子就很清晰地把它點出來,那麼這觀察門的內容就比較多。通過觀察器世間與情世間,讓我們對淨土整體的莊嚴實質的內容作了一個完善的、次第的、逐步深入的一個觀察了解,欲令我們了解自心莊嚴、自性莊嚴,也就是彌陀所成就的報土、報德莊嚴,以使一切眾生進趣擇取這種報德莊嚴的安住,擇取這種報德莊嚴的安住。
因為我們作為凡夫類有情,多在凡夫知見、凡夫業報中沉淪,沒有一個對待的機制,就會在一個雜亂的、無所擇取的法則中徘徊猶豫。那麼阿彌陀佛以無礙的光明照耀著十方,攝化著一切有情,令其進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真正地了解自身具足莊嚴的妙用,就是自性之妙用,遠離違性的造作,清淨地隨順性德,得以智悲方便,種種法則,於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中回歸到無染清淨心這種本心中來;從本心中運用出來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令一切眾生得自在力,方便運用,無染無著。
那麼在淨土教言的整體機制中,世尊在所有說法中,數數提及,我們要是看到涉及到淨土法門的教言這樣的文章,觸目皆是。淨土教言為什麼這麼周遍廣大呢?像世尊在《大集經》中所授記是一樣的,在末法時代,罕有得道者,何以故呢?多有障緣,多有相似法修持,多有錯亂因果,多有自心之蒙蔽,多有自利無有慈悲心,多捨棄佛力住持攝化,這是無佛時代的種種蔽難,人欲進趣無上菩提的成就,乃至得不退轉,就是阿毗跋致,甚難!障礙殊多。此時代人類有情的心智福德因緣又不具,往往又剛強、好勝、自诩,所以在種種違緣中,罕有得道者。
唯淨土一法能令有情在現生中若凡若聖,隨順佛願力故,入正定之聚,就是往生彼國,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就是一生成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是難事。何以故?以佛無礙力故。有人舉這樣的例子說,現在我們這個煩惱熾盛之有情怎麼能一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阿彌陀佛給我們設置了種種方便,如壽命方便,往生彼國,因佛力住持故,於正定聚得不退轉之方便。那麼壽命無量,令眾生一生成佛,就是說壽命長久性,於佛法得不退轉,以佛願住持故,那麼能令一切眾生一生成辦。那麼得以往生彼國,是乘借佛的願力故,令眾生凡聖無有疑慮。說聖者往生,人人可信可知,凡愚有情未斷見思二惑,何以出生死苦海,成就菩提呢?這是學習淨土法門的一個疑慮,也是多有教法之疑慮。
那麼歷代善知識舉有這樣的例子,象我們各人的業、業習、見思二惑尚有存在象一根針那樣一個細微的見思惑,一投入海水裡,它就會沒下去,它就不能度生死海,雖然很細微的見思惑,它就令你沉淪。那麼我們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乃至說見思二惑粗重煩惱有情,象大石頭一樣的種種業、種種障緣,但你要放到一個渡輪上,它能擺渡生死海,令眾生得以解脫。何以故?載負力不可思議故,就是佛力載負,佛力攝化,令眾生一時進趣,這是不可思議的。那我們不能用自力類比,若用自力類比,一切凡愚有情,無力度脫,無有度脫之機緣。
所以淨土一法可貴、難得,實在就是對凡愚有情猶為可貴、難得!那麼我們能得遇這樣的教言機制,凡聖者、智愚者、善惡者,一時消融於清淨平等覺中,被清淨平等覺的大船載負到阿彌陀佛清淨報土中去,所以一生成佛。阿彌陀佛的誓願是欲令十方剎土有情,未成菩薩者令其成菩薩,已成菩薩者令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轉向度脫,轉向度化,無有窮盡,這是阿彌陀佛的誓願力所設置的。那我們隨順這個願力故,一生得以成辦。在這個法則中,若是我們能詳盡地了解它,信順觀察它,就會得到法的滿足,就是所謂的於菩提得不退轉。若說任運往生彼國,無掛無礙,在這個往生彼國現前心智決定中,得到往生彼國的安慰。雖婆娑中人,亦是極樂心智,無掛無礙。心智是不被環境所制約的,唯有業相被事相所制約。
所以“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信”十分地重要!那麼我們客居於娑婆,那就無掛無礙。何以故呢?若真知抉擇於極樂世界,真知是極樂中人,本家本國,守護於極樂世界,那在此娑婆世界無爭無斗,無取無捨,遠離善惡是非。何以故呢?客居之處,不假此處作業。你不會在這個地方認真,不會在這個地方計較得失名利之虛假,不會在這個地方浪費自己的寶貴的生命,乃至說減損自己的法身慧命,捨棄自己曠載難得難遇的一生成佛的這樣一個難得殊勝的機遇,沉淪於苦海。那你要是捨棄這樣的機會,不知道你能遇到什麼樣的法則,能得以度脫。所以說沒有個依怙,那我們很難得以成就的。
昙鸾法師依止天親菩薩的教言,把禮拜、贊歎、作願、觀察門給我們作了一個提示。昨天我們把“何方世界無,佛法功德寶,我願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菩薩的四種功德中的最後一種功德,給我們作了一個回施,令我們得見眾生世間十二種莊嚴功德成就,這個器世間十七種莊嚴功德成就,令我們觸摸到自性的莊嚴與威德、自性的真實,若有情若無情,同源種智,清淨安住,具足莊嚴,遠離斷滅邪見的這種健康內涵、具足內涵、具足珍寶性的內涵、具足一切大義門的善巧的內涵。就是這二十九種莊嚴中處處是自性莊嚴,處處是自心妙用,處處是寂滅真實,處處是阿彌陀佛曠劫兆載永劫的修持的這種回施,回施令聽聞眾生有情一時歇心,得見自性,就路還家,不假修持方便而安住於阿彌陀佛曠劫以來的修持報德之中,遠離造作,眾生業相造作之逼害。如是安心,就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來安心,那麼來安無上菩提心,遠離對待的心,令我們無染清淨心真正地純熟起來,無外乎是天親菩薩、昙鸾法師乃至上溯到龍樹菩薩、釋迦本師、阿彌陀佛,乃至十方一切諸佛對一切眾生的殷切希望、慈悲的護佑、真誠的愛戴。
那我們通過這一段的學習,慢慢地對這個莊嚴就是我們所謂的眾生自性莊嚴有個了解、有個感知、有個觀察,所以這觀察門甚為重要。在這觀察門中,一旦我們真正地了解了這是我們唯一進趣的依止處,可知、可見、可用,靠得住的一個法則,那你就會真正的南無阿彌陀佛,真正地捨離一切違性的造作、貪嗔癡慢疑不正見的造作、善惡對待的造作,歸入這個一真莊嚴的世間,就是阿彌陀佛清淨的國土,亦是我們自性莊嚴海,亦是一個安心不造作的真正表達。這個表達實在是以佛力來策勵我們,令我們透視,就是加持眾生,走出無始以來的這種對待迷失的心。
我們無始以來在對待中擇取習慣了,無始以來迷失自心已經習慣了,善惡是非大小這種迷失呢,得失擇取已經太純熟了,我們自身欲走出是十分困難。當然通過其它的法則來修持,有的有情也是有機會的,就對待這個法則來說甚少機會,所以在《大集經》釋迦牟尼佛作過授記:“末法時代,億億人修持,罕得度脫。”我們下去有人就可以查一查《大集經》,在這個《大集經》的《月藏經》中有這個授記,《大集經》大部分是授記品,講的十分多,我們可以看一看,了解了解。
(編注:是故《大集月藏經》(大集經卷五五意)雲:「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诤訟,微有善法得堅固。」是故《大集月藏經》(卷五五意)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唐道綽禅師《安樂集》。《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卷第九:爾時世尊告月藏菩薩摩诃薩言。了知清淨士。若我住世諸聲聞眾。戒具足。捨具足。聞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我之正法熾然在世。乃至一切諸天人等。亦能顯現平等正法。於我滅後五百年中。諸比丘等。猶於我法解脫堅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堅固。次五百年讀誦多聞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堅固。次五百年於我法中斗诤言頌白法隱沒損減堅固。)
我們接著看第五門回向門。
五、回向門
次下四句,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問曰: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等眾生耶?
答曰:案王捨城所說《無量壽經》,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
下下品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以此消五逆罪也)。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以此經證,明知下品凡夫,但令不誹謗正法,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問曰:《無量壽經》言:願往生者,皆得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言:作五逆十惡,具諸不善,亦得往生。此二經雲何會?
答曰:一經以具二種重罪:一者五逆,二者誹謗正法。以此二種罪故,所以不得往生。一經但言作十惡五逆等罪,不言誹謗正法。以不謗正法故,是故得生。
問曰:假使一人具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經許得生。復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無五逆諸罪,願往生者,得生與否?
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余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言: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劫重罪。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正法者,即是佛法。此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假使但貪彼土安樂而願生者,亦如求非水之冰、無煙之火,豈有得理?
問曰:何等相是誹謗正法?
答曰:若言:“無佛、無佛法,無菩薩、無菩薩法。”如是等見,若心自解,若從他受,其心決定,皆名誹謗正法。
問曰:如是等計,但是己事。於眾生有何苦惱,逾於五逆重罪耶?
答曰: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教化眾生者,豈知有仁、義、禮、智、信耶?如是世間一切善法皆斷,出世間一切賢聖皆滅。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問曰:《業道經》言:“業道如稱,重者先牽。”如《觀無量壽經》言:有人造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無量苦。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稱“南無阿彌陀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樂淨土。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畢竟不退。與三途諸苦永隔。“先牽”之義,於理如何?又曠劫已來,備造諸行有漏之法,系屬三界。但以十念念阿彌陀佛,便出三界。“系業”之義,復欲雲何?
答曰:汝謂五逆十惡系業等為重,以下下品人十念為輕,應為罪所牽,先墮地獄,系在三界者。今當以義較量:輕重之義,在心、在緣、在決定,不在時節久近多少也。
雲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雲何在緣?彼造罪人,自依止妄想心,依煩惱虛妄果報眾生生。此十念者,依止無上信心,依阿彌陀如來方便莊嚴真實清淨無量功德名號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斗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住首楞嚴三昧,聞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耶?是名在緣。
雲何在決定?彼造罪人,依止有後心、有間心生。此十念者,依止無後心、無間心生。是名決定。
較量三義,十念者重,重者先牽,能出三有。兩經一義耳。
問曰:幾時名為一念?
答曰:百一生滅,名一剎那。六十剎那,名為一念。此中雲念者,不取此時節也。但言憶念阿彌陀佛,若總相,若別相。隨所觀緣,心無他想。十念相續,名為十念。但稱名號,亦復如是。
問曰:心若他緣,攝之令還,可知念之多少。但知多少,復非無間。若凝心注想,復依何可得記念之多少?
答曰:經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不必須知頭數也。如言“蟪蛄不識春秋”,伊蟲豈知朱陽之節乎?知者言之耳。十念業成者,是亦通神者言之耳。但積念相續,不緣他事便罷。復何暇須知念之頭數也?若必須知,亦有方便。必須口授,不得題之筆點。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注》卷上。
善哉,回向門的文字偏多一些,這是禮拜、贊歎、作願、觀察門、回向門,那麼這個回向門雖然是四句偈子“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那麼這四句話闡述了整個淨土法門凡夫修持的一個大的機制。這個機制基本上決定了淨土法門的何去何從,它的這種使用方式,在這個回向門中是表現得猶為突出。所以昙鸾法師在這地方大量地著墨,以令我們在從文筆上看到這個法則,了解深入這個法則,乃至能實踐成就它。好,我們依止文字來作一個剖析:
次下四句,是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
我們每天念這個《往生禮贊》,善導大師作這個《往生禮贊》。裡面有《無量壽經》的文句,有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些文句,有龍樹菩薩、天親菩薩、彥琮法師、昙鸾法師這樣的文句,也有他自身所作的一些文句。(編注:⑴六時禮贊之偈及禮拜之法為︰(1)日沒時誦《無量壽經》之十二光佛名號,禮十九拜。⑵初夜時誦錄自《無量壽經》之要文,禮二十四拜。⑶中夜時誦龍樹之十二禮偈,禮十六拜。⑷後夜時誦天親之往生禮贊偈,禮二十拜。⑸晨朝時誦隋·彥琮之願往生禮贊偈,禮二十一拜。⑹日中時誦善導依《觀經》所作之十六觀偈,禮二十拜。)但這回向中都是“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這個地方就契合了文殊大願:“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我們念佛人“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這地方是異語而同用,內容、說話的方式不一樣,實際的意義是同樣的,就是智慧的眼目、清淨的作為、自性的隨順、遠離造作對待的真實功德。
也就是昙鸾法師講的在心、在緣、在決定的這個決定處,決定處是不假你造作的,不假你凡聖的,不假你修與不修的。何以故呢?此決定非是得失相,非是來去相,非是生滅相。自然的坦露,是為決定。我們一般把決定認為……大家談論到“決定”二字,好比擇法與法的決定,往往是自己認為自己要做個什麼,自己想做什麼,結果一對待,生滅心中,不得安樂,徘徊猶豫。所以在心、在緣、在決定是淨土法門的一個特定的教言機制的擇取,心緣它會表達了真正的歸依處,也就是決定處。我們現在學佛的人往往是無有決定者,但順應妄想流轉於幻化業緣心智中,不得究竟安樂,就是沒有決定,於法沒有決定。
現在我們經常見到許多學佛者,徘徊在佛法門外,當然吃著佛法的飯,住著佛教的房子,說著佛教的話,但心智未有決定。未有決定之人迷惑、彷徨、得失中往往疑慮,做事沒有決斷;那麼若有決定者,無掛無礙,無私無畏,利益有情而無有染著,做種種事無有遲疑。因為“決定”它是一個審視佛法有無實利的一個標准,後面昙鸾法師會談到這一點。許多人認為自己在佛法上有利益了,但沒有決定,沒有決定是造作之假相。有的人是一時的鼓勵、一時的激動、一時的想象、一時的勇猛,湊和到一個狀態,結果這個狀態是無常的,是變異的,是一種情緒化的,然而非是決定的,所以抉擇於法則,決定於法則之時,一時無所散壞,無有退轉。
所以淨土法門在這個地方要是不安心,下邊的機制是十分難以純熟的,所以最多只能是個將信將疑的修持者,那不能隨順佛的願力,不得真正的安心、起行、作業,就像善導大師所提出來的,淨土法門修行的三個次第是一樣的,沒有安心之基礎。現在這個社會上流傳的所謂功夫安心、善惡安心、功德安心,是不能真正地安心的,只是對待的安心、生滅的安心,此種安心是多變的,是有腐蝕性的。可以說相似安心,實無安心了,睡一覺醒來了又不安心了,一覺醒過來了怎麼又不相信自己能往生了,不相信別人能往生了。為什麼呢?就是沒有決定,若有決定,那是任何人是不能動搖的。
我們看他文字的解釋。
此四句,是論主回向門。
為什麼談論主呢?所有以此知見深入行持者,以此知見行持者是為主。天親菩薩不過是個善知識來引導大眾,以此願、以此功德而隨順佛陀的教言,得入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論主者非天親,假於天親以令一切眾生進趣菩提。所以天親菩薩只是自己這樣說,所謂的“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那麼這個論主回向門。
我們不要以佛法為賓,不要以自己為賓,那麼於佛法要有實踐之願望,要有愛樂守護之願望,要有從自心生起之願望,那麼這個我們都可以主這個回向門,來深入實踐修持它。若不如是,那我們就學一個數他人珍寶的方便,數來數去,站起來還是徒受貧窮,無有依怙,茫然於生死海中,那實在是可憐,無意義的。所以“是論主回向門”。
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
這是菩薩調柔自心,免除驕慢,順應法性的一種善巧機制,回向門是一種善巧機制。多有眾生依所自生善根,或者說自己具有善根的,多生驕慢,或有眾生依自己所謂修持染著、善惡作為染著生驕慢。為什麼呢?就是沒有回向普利於眾生之心智,沒有調柔順性的心智。那我們在這個回向門中,若是能深入實踐,人的心性自然調柔無礙。
所以天親菩薩在這個文字上這樣說:說諸有眾生在奢摩他、毗婆捨那廣略二法中,如是修持,成就柔軟心,菩薩善巧回向。這個善巧回向對我們學佛之人來說,回向門是尤為重要,平等清淨由此生出,清淨平等由此安住,清淨平等由此抉擇,調柔心智由此建立,驕慢過失由此消除。
所以回向門極為重要。我們經常看到作法會、念經、誦咒等等作為,那最後一門都是回向門。多有眾生不知回向之善巧,多生邪見、驕慢,多生自诩,於無所得法中,自以為有所得,而沉淪於生死苦海,稱邪見慢,少得為足,自以為是,所以相互侵凌,而不得清淨圓滿,不能調柔自心,不能普利有情。就是因為不了解這個回向門,不了解,沒有使用回向門。亦多有眾生,因為負重故,所以捨棄、疑慮佛法,疑慮佛法,乃至說有憎怨佛法之邪見,誹謗於正法,或者說多有捨法之罪。那麼這皆因不善於回向、不善於觀察,所以觀察門之後就是毗婆捨那之修持之後,必然生起回向。何以故?本無一法可得故,妙用無窮故,普利有情無染無著故,無畏無懼,那是真正回向的廣大善巧。
現在世間有情學佛就是以濁染心、我執心、強化心,他不捨得回向的。就像一個吝啬的人一樣,搜集種種東西以來自我莊嚴,丟失佛法清淨平等的廣大利益。那麼這種作為必然要通過回向門這個法則來轉化,來使此類有情得到這種真正的解脫與智慧。所以回向門是十分重要的一個修持方法。
在因門中,第五念門這個念門中,就是以大悲心,其體是智慧,其運用是大悲。所以以大悲心為首,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回向一切眾生,令其畢竟往生安樂國土。為什麼說回向為首呢?就是欲令一切眾生安心故,欲令一切眾生清淨故,欲令一切眾生無畏故,欲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安樂故,就是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的真正抉擇,予一切眾生無上信心,作大安慰,予一切眾生作最上乘回施,就是開法藏,廣施功德之寶,令一切眾生走出這種生死對待。
它這個回向門,回己功德,普施眾生。這話是很容易就說出來了,但你從你自己的心目中,你願意不願意平等回施眾生呢?我們一般要回施給那些自己親近的人、愛樂的人、尊重的人、善良的人。聖者、智者我們是愛樂的,是歡喜的;回施給那些傷害你的人、诋毀你的人、污辱你的人、愚癡的人、種種罪惡的人、墮入無記不能自拔的人,你能不能回施呢?所以我們念這個“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這話是很隨口地就念出來了,但你想過這諸眾生中都是什麼樣的眾生嗎?都是什麼樣的機制嗎?這個我們要有一個廣大清淨平等調柔的觀察,那你清淨平等的心智自然就會純熟起來,也會遠離這種惡染之心智。
所以我們的分別心,分別執著於善惡、親疏是十分強制的。你可以細細的觀察你心靈深處的那個跳動的那種分別與執著,強制的那種分別與執著的心地深處的東西。此人為親,此人為疏,此人為善,此人為惡,此人與我有益,此人與我無益。像那些諸佛菩薩說法之願莫不是調柔的、廣大的、普利的、真誠的、周遍的;有情的心智莫不是妄想的、執著的、分別的、對待的、親疏、凡聖。這樣的差別我們很容易看得到,很容易審視得到。那我們怎麼來運用這種看得到,審視得到的法則?來轉化這種生死輪回的機制,回入到阿彌陀佛清淨圓滿這個報德之中,運用自己的生命,廣延於未來呢?這肯定是每一個人、每一個菩薩應該關心、應該認識、應該了解、應該實踐的一個心的法則、現前的一個法則,也是展現於未來的十分重要的、關系著自己法身慧命的一個法則。
多有有情就是現在所謂世面的善知識,就扼制淨土嘛。“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是淨土法門的一個清淨平等的教化祈禱與回向,多有眾生設置種種難緣,“如是不能往生,如是不能往生……”。所以第一往生緣起不能成立,就是起心分別、起心執著、起心對待、起心善惡,那麼平等心智沒有用出來,那麼一動念一舉心就是分別,就是對待,就是不能生。那麼此類的教化是濁染於淨土,蒙蔽淨土,摧毀遮蔽淨土的這種罪濁緣起,這個緣起是令淨土行人會迷失自心的。但這樣的教言在社會上的傳播極為的廣泛,亦就是極為深入的印契眾生的分別執著心,它很契和這樣的心,他聽著很舒服,他聽著很歡喜,結果增加了自己分別執著對待的染污,強化了這種沉淪的機會。
那麼真正對阿彌陀佛無礙光明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種清淨回施,願一切眾生鹹能往生彼國,不捨一切眾生成就菩提的這個廣大心願。阻礙阿彌陀佛的這個願望。我們可以讀一讀觀世音大勢至這些菩薩的願、十大願,可以讀一讀諸佛菩薩的願望,我們會審視到,這些願望處處就是令我們在這個周遍處、真實處、清淨處、平等處,來深入實踐觀察。但是多有濁惡有情、邪見有情,強化你的分別執著對待,強化你的分別執著心。那麼此類有情毀滅眾生信心心智,就是清淨平等的信心,十分地令人沉淪於這種本來就很強、很熟悉的分別對待的妄想執著中。所以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它時時地這樣催熟你,令你在這個地方不能走出,這是我們要十分警覺的。
因為你當下的每一念,也就是你生命的一個種子,你未來延續的一個業相,它的出處來源於此,你的受用來源於此,外境不過是一個烘托,不過是一個催熟的催化劑。所以緣者只是外緣,你心中的種子總是要成熟的,通過種種因緣。那我們清淨平等廣大無礙的種子、無造無作的種子,你運用過嗎?所以阿彌陀佛來回施給我們這樣一個功德藏,實際說令我們本來具有的功德藏真正能打開,而不是因妄想分別執著對待來蒙蔽我們的心智,使我們造違性之業,輪回於苦海。
所以這個普共諸眾生,普施眾生,回已功德,普施眾生十分重要。在這個地方不能有絲毫的草率,那你要說哪一類的有情可以往生,哪一類的人得道成佛,那麼在淨土教言中,那是遮蔽教言,不是暢佛普度眾生本懷的教言,那不是乘佛願,示現佛力,那麼不是佛心,那是種種雜染心。
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
後面這個章句呢,昙鸾法師注重的來給我們提示這樣一個健康的、清淨的、諸佛所證的心智,令我們隨順這樣的覺性、這樣的心智、這樣的法則,來成熟自他二利,而不是自他蒙蔽。末世有情多是行於蒙蔽法則,相互就在這個蒙蔽因緣上著力用功的比較多。所以諸位善知識在昙鸾法師這段文字中,我們一定要深入地觀察,對比自己的心念。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頌總說竟。〗
那麼天親菩薩通過這九十六句偈子來描述《無量壽經》真正的教義,所謂的修多羅了義教,以令眾生在這個總持法門中得到抉擇的修持、隨順的修持、無疑的修持。說總持教,說了義教,就是欲令眾生無疑無慮,無有疑慮,無有虧欠之感受。因為我們的心,凡夫的心智的種性,都是分別執著虧欠性的,他本性是圓滿,一舉心就有虧欠,一舉心就有差別,一舉心就有沉淪份。這個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觀察、善了解。
八番問答
問一何等眾生
問曰:天親菩薩“回向章”中,言:“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指共何等眾生耶?
這是我們學習淨土法門知見的一個根。你看這些祖師、這些善知識們,依照著經典,依教著佛的願力,歷代的傳承他們守護的是什麼啊?他們守護的是諸眾生鹹得往生,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普攝九界,暢佛本懷,這是隨順佛願而傳達的淨土教言。但世俗的現在教言機制中,他不是這樣說的,他會給你講善惡,他會給你講得失,他會給你講功夫,他會給你講境界,他根本不會給你講這個佛的所謂廣大願力的回施。為什麼有這樣一個法則的模糊與倒見呢?為什麼這樣的東西在社會上這麼的普及呢?因為順應眾生知見故,沒有隨順諸佛如來的知見,沒有隨順諸佛如來的本懷,為什麼他會遮蔽呢?他依自己的功夫善惡由此來推導淨土,這樣會造成淨土的被扭曲、蒙蔽、削減、委屈這樣的傳達。
所以真正能暢佛普度眾生的本懷,九界眾生鹹因此法而得度脫,唯有這些傳承教言機制中是不折不扣的和盤托出的呈現在一切眾生前,令眾生自得地取用、如意地取用。這句話說起來十分容易,我認為遇到這樣的章句十分的難、十分的困難的。這是我們這樣的機遇啊,像昙鸾法師給我們提出來,像天親菩薩這個章句中,“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此何等眾生耶?這個句是十分嚴肅的一個大課題。你現在可以剝一剝社會上傳播的教言,它不把一切眾生放在裡面,它就把某一機類的眾生放在往生的機制中,所以不能暢佛的廣大究竟心智、無礙圓滿心智、真實功德之心智,這實在是一個特別大的問題。
數年來在這個地方,我一直鼓勵大家注意這一點,但是很少人在意。我不是故意說這話,就是說“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這個眾生,這眾生機類是什麼樣的眾生呢?我們經常講十法界,或者九界有情、凡聖有情同得往生,九界有情鹹因此法而得度脫。雖然這樣講,很少人去在意這個平等廣大無礙的知見;很少人在意佛陀這種平等廣大無礙的給予;很少人在意這個平等廣大無礙的抉擇,那就會流轉於某一個機制中——善惡機制、凡聖機制、功夫機制上去,所以某一類機制的人說某一類機制的話,不能形成周遍廣大真實的法益。就是淨土圓滿的教義,不能平等地展現於每一個眾生的面前,令一切有情遇此法而得度脫。
這實在是淨土法門現狀中特別大一個首要問題,就是一個是依佛願、依佛力、依佛所證廣大究竟圓滿心智,普利十方有情,平等普利十方有情的一個教言;一個是根據自己的知見、自己的量、善惡功夫所擇取的一種機類法則,就是某一類的機制法則。那麼這個淨土的教言就變得那麼狹隘,那麼令人模糊。所以說善者,惡類有情茫然;說功夫者,無功夫眾生茫然;說聖者,凡夫類機制有情茫然。種種茫然的造就皆是來自於不能圓滿地、究竟地、平和地、如實地把佛陀的本懷交付給一切有緣,乃至自己來隨順佛陀的願力、功德的回施,進趣無上菩提。所以自他相害,這的的確確是淨土法門面臨的一個頭號的大問題。
因為現在學習淨土的人,這個利他、令此法住世的願望與慈悲心、智慧心,就是如來隨順覺性的這種廣大隨順的安樂住這個抉擇沒有。往往就回施到自己的機類上來,善者說善往生,惡者說惡往生,功夫者一定說功夫往生,聖者一定說聖者往生……那麼種種的機類令許多有情,在迷茫、無依無靠中,雖然遇到這樣的法則了,遇到淨土法門了,在相似的淨土法門中,受到了這種迷惑的侵害。我經常遇到這個,說你沒有功夫能往生嗎?他說得十分地認真、十分地嚴肅、十分地肯定。他心智中是迷茫的,傳達是迷茫的,自己的修證亦是迷茫的。那麼這樣的實是說是這一類,這種種機類中,這是一類罷了。
我們要是認識不到這個“願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的這個往生的眾生份究竟是不是十方九界有情?要不是這個十方九界有情,我們怎麼來面對這個廣大究竟暢佛本懷的教言?怎麼來暢佛的本懷?是暢佛的本懷還是暢某一類機制的本懷呢?這是一個頭等的問題,是淨土法門傳播、修持的一個頭等問題。若這個問題解決不掉,無上菩提心無從運用,無上菩提心無從抉擇。希望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地方要下下功夫。我感覺昙鸾法師是步步為營,令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這個法則。很多東西是很感人的,傳承是很清晰的,他依止的有阿彌陀佛的誓願,有釋迦佛的教言,有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歷代祖師的實踐成就守護,一代一代的這麼做下來了,一環扣一環的,而不是說虛妄的、推導的、根據自己的想象設置的佛法,他不是通過自己的我這個想象來加工的佛法,所以是一個傳承的佛法,令一切眾生消除疑惑的一個大的機制。
好,那我們看它的實際內涵了。
此指共何等眾生耶?
答曰:案
案——來源,這些善知識們說法有出處。有的人說法也有出處,好比拿其它經典來破法,來破淨土教言,是有的,那這一類不需要尊重。所以說,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各有自己所依的經典,好比說我們學淨土法門的,依止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或者《普賢行願品》、《大勢至念佛圓通章》等等,包括《往生論》,那麼這個三經一論、五經一論這是我們依止的。那麼有人引用其它經典來破這個法,那你不能聽的。因為說法機不同、用不同、了義不了義不同、所實施對象不同,在這種種不同中,你要濫於混淆,那麼整個法就會對我們產生一個雜毒了。所以佛說法,有的時間用調和的藥、平等的藥、總持的藥、具足的藥;有時也會用勇猛的藥,很猛毒的藥。好比說地獄果報這是很猛毒的藥,雖說是因果,處處給你指在惡報之處,令你生起怖畏。所以佛說種種法,以種種善巧,令眾生出離種種生死困惑、愚癡顛倒,這不能混淆的,我們看它的來源。
答曰:案王捨城所說《無量壽經》,
在王捨城耆阇崛山,乃至王捨城周邊,釋迦牟尼佛說《無量壽經》,按過去的記載有多少版本。有的說十二種版本,尚存現在有五種原譯本、二種匯集本。大家現在在社會上公開看得到的,就是說流通的有五種原譯本,其它七種本就丟失了、遺失了,在戰亂中,隨著時代的更迭、戰火、變遷,就一個一個丟失了。那還有五種原譯本,你要是能通讀一遍這個《無量壽經》,你實在發現佛對這個經是十分地重視!菩薩數數的請教阿彌陀佛的教言,釋迦佛不斷地在講這個教言。
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這是依止康僧铠所譯的《無量壽經》的版本的文字,這段文字來自於《無量壽經》的下半卷,開端大概有四五句之後的一段文字。佛告阿難:彼國無有不定聚及邪定聚,何以故?如是如是……,那麼說到這個地方就是說,佛告阿難來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佛告阿難:十方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他這個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什麼東西、什麼樣的力量引發出來十方如恆河沙諸佛皆共贊歎呢?這佛給阿難作提示,阿難是誰呢?——一切聞習有情、一切樂於聞佛法之有情,那麼就是佛說法之對象。十方如恆河沙諸佛皆共稱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功德在什麼地方呢?下面是他的功德所在。
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全部是原文,康僧铠所譯的《無量壽經》下半卷的開章不久的一段文字,這是十分重要的,淨土法門的一個綱宗性的經典依止,經典上的一個依止。這個依止,我們要學習佛法,學習一個傳承教言機制,沒有來源,你後面是無以修證,無以印證的,你沒法修持,你也沒法印證它,這個量是十分大的。古來以久對這個“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爭議是十分多的,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成熟者即用之,愚癡者即顛倒之。
此段文字三輩不攝。我們一般講這個說有三輩往生者,一輩聞說無量壽佛名,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捨家棄欲,行作沙門,如是等等……;二輩者,聞說無量壽佛教言,不能棄欲出家,但供養塔廟,設立花蔓燈燭,做諸功德,信順這個教言;再一類也不能行諸善者;說這三輩。這一類的文字所攝的有情是不以三輩說的,是暢佛本懷的。那麼後邊的三類機制呢,三類九品實在是眾生機類份,就是有的善根這樣成熟了,有的善根那樣成熟了,有的人那樣成熟了,是這三類九品所攝。
我們要是觀察不到這一點,什麼是佛願?什麼是眾生願?眾生與佛的無差別的差別,何以表現?你是很難深入這個法則的,很難進趣這個法則的。何以故?你混淆故,無端的混淆,我們與佛都是一樣的本質,你是無端的混淆,你不能產生這個真正的法的妙用。所以一切菩薩善於無分別法中說分別善巧令眾生得以度脫,那我們在這個法則中不了解這個無差別中的差別相,世尊就給我們剖析出來這個三輩往生,那麼這一類所攝是依佛願力故,非三輩說,是暢佛本懷故。
所以是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不可思議威神功德是一切眾生、一切菩薩與一切賢聖不能思維,諸佛所稱贊。就說十方諸佛若不直接稱我名號者,不取正覺,十方諸佛不直接稱阿彌陀佛威神功德者,阿彌陀佛是不取正覺的。這個是十方諸佛對阿彌陀佛的本懷的贊歎,非一切凡聖所能思維的。這是特別大的一個原則性的問題。若看不到這個問題,但說暢佛本懷,不知暢在何處。很多人以為三輩九品是暢佛本懷,不是,那是眾生機類。很多人就把眾生機類,就是眾生能接受的機類當成佛的本懷了,結果阻礙了淨土廣大的傳播。就是以佛本懷,暢佛本懷,暢佛無所障礙的本懷的教言,受到機類的傷害,就是被某一機類所阻礙。這是個混淆,不應該混淆處,強制混淆。
諸位善知識,在淨土法門中,這個地方我們要是剝離得不是十分清晰,你很難去把暢佛本懷與暢機類本懷能表達出來,一些人說話十分強制,說你不到功夫成片,你不到一心不亂,你不能往生,這是一機類的知見。這一機類知見很痛快,是這一類有情所能往生的相應國土,相應的這種應化土,非是阿彌陀佛的報德所回施,不是阿彌陀佛的大威德的載負,就是所謂的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所載負,此類只是順應自己的修持業緣而建立的。這個我們要搞不懂就會出現依法謗法,依法蒙蔽有情惡劣的果報。雖然你說的是你自認為的、你自己證量中的一個現狀,但是你不能思維於阿彌陀佛的。
《無量壽經》那五種原譯本,《無量壽經》那有本子吧?我這個不喜歡帶資料的毛病很大,這一點我給大家讀一段文字。佛在經典上是這樣告訴我們的,我給大家讀這一段文字——是我十分在意的文字,我常年接觸淨土都十分在意這段文字,為什麼要在意這段文字呢?就是在不可混淆的地方你一定不要混淆!一旦混淆,佛力與眾生之力、凡聖之力的差別,你就是草率籠統了,你草草地判定了這個法門,你丟失大機、大用、大方便,你只能在某一機類中,沉浸在一類機制知見中會謗佛謗法的,會造五逆謗法之罪,看似個小問題,實在是個大問題。
我們看這樣的,佛是這樣說的。
(原文:
《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曹魏康僧铠譯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知本空,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若人無善心,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謙敬聞奉行,踴躍大歡喜。
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宿世見諸佛,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
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一定要聽得懂,佛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反復的這樣交待?我們很多人不在意,就是不在意這個,“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就是佛心。
譬如從生盲,
他沒有證到佛的這個位置上,他就是菩薩聲聞也是個盲人,在佛這個角度看。你一定要小心這個地方,你不小心,你就認為他們是佛菩薩,他們是大德,他們是如是人。你就會出現一個大的問題,以祖師、以大德代替阿彌陀佛、代替十方諸佛,你會出現一個大的傷害,誹謗正法。正法者,唯佛宣化,若不如是,了義教你不能得見,不能得聞,所以這個地方十分容易混淆。
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
欲行開導人,如來智慧海,深廣無崖底,二乘非所測。
現在二乘就是阿羅漢之類的不能測,現在稍微有一點證量,稍微有一點作為的人,往往就把佛法打到他那個知見中去了,十分強硬。要此類有情我真想把他抓到扔到地獄裡去,但他一樣是成就了。他們會蒙蔽不相應機類有情,因為這個不相應機類的有情會受到傷害,就是其他機類有情。因為你不是暢佛本懷的,你是機類說,所以這一類機類有情會在你那得到利益,不是這一類的機類有情會得到重大的傷害,會灼傷你的眼目的。
所以我們是弘揚淨土,還是弘揚自己的知見的?是弘揚聖者的知見呢,還是弘揚阿彌陀佛的知見呢?這實在是必須討論的一個問題,必須認知的一個問題,必須了解辨識清晰的一個問題,決定不能草率的問題。我遇到許多善知識在這個地方十分草率,或者說十分地沒有走出自己那個機類,就是住到珍寶牢獄。“佛告阿逸多,如來應作所作已作,汝等應當安住無疑,勿住珍寶成就牢獄。”菩薩執法執事,亦是珍寶牢獄。它這個說“聲聞及菩薩,莫能究聖心,譬如從生盲,欲行開導人。”為什麼呢?他要證得佛的地位了,那不名菩薩、也不名聲聞了,那他就是佛嘛。所以以聲聞菩薩之心去推導諸佛之知見就會出問題,去推測諸佛的教言,就會出問題了。
所以善導大師在這個地方抉擇是十分地威猛、十分地干脆、十分地抉擇的!所以寧錯信佛語,不可信菩薩不了義教,那是十分的堅決的。唯有金剛心智、無畏的心智,與一切眾生作最上乘抉擇,就是仰止唯佛陀,剝除一切不了義、不相應法則,但暢佛本懷。
要是我們這一點含糊模糊,你這一生想了生死,你沒有大機制、大因緣你不可能成就的。諸位善知識,這一點希望我們每一位在座的有情一定要深入的細致的考究,不可輕易放過。
如來智慧海,深廣無涯底,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淨慧如本空,億劫思佛智,窮力極講說,盡壽猶不知,佛慧無邊際,如是致清淨。
這一段文字就是希望我們剝離了義、不了義,佛所說與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所說之差別。你要是不剝離,我們剛才念那一段文字就會出現一個大的故障。什麼故障?濫法混法,混淆於教言。就是把凡聖——我們凡聖之心去推導佛之知見,誤解佛之知見,就是推導佛之知見。這樣不光不遇到佛教,還會把佛法給丑化、游戲化、遮蔽化、減損化,使這個佛陀的廣大究竟的教化,度脫一切眾生的大悲大願受到傷害,那你謗法之罪在劫難逃。
這一段文字我們可以看看《無量壽經》的版本,這個版本就一再強化這。前面的文字、後面的文字很多,一再強調這一點,我們怎麼來把佛智佛法從菩薩凡聖法中剝離出來。要是不剝離出來,人十分難以守護抉擇這樣一個了義教與不了義教的差別,很難抉擇。
所以這一段文字佛告阿難:十方如恆河沙諸佛如來,皆共稱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他這個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內容也就是諸佛所贊歎的,力量所在就是這個: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實際這一念就是抉擇啊、放心啊、平等啊、清淨啊、隨順啊、安住啊、無疑啊、靠倒啊、不再造作啊!抉擇了,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要沒有佛這樣的經典,像我們現在念佛真太痛苦了,說我捨報以後,我死掉以後再往生極樂世界,大難大難。現在清清晰晰尚不能了知自己何以安住,捨報之時四大崩潰、四大纏縛、四大逼迫,散壞之逼迫你怎麼能自制?我真搞不懂。
這一段文字是淨土教言一個特定機制,要不在這個地方審視阿彌陀佛本懷、諸佛出世之本懷,令一切眾生就路還家,不離當下而成就無上菩提的真正了義教言,橫斷生死,頓脫頓利的大教言——陀羅尼教言,最上乘教言你不了解,你是很難趣入淨土的真正實質教言的。那我們下邊就會說三輩九品,大家樂意三輩九品,以期上品往生,古來已久,這大家愛樂啊。那我們就開始這樣了,淨土的這個暢佛本懷,雖然我們常說暢佛本懷,處處暢自己的本懷,處處表達自己的意樂、意願而沒有表達佛陀的本懷——普度眾生的本懷,究竟普度眾生的本懷,多少都有遮蔽啊。在不思議智中,妄生思議,實在是我們這個時代應該注意的一個大問題。
所以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那麼這個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的說法,希望大家下去能參考善導大師的說法,就十分的圓滿、清淨、徹底了,沒有任何的阻礙。可以說與一切眾生開無礙路,與一切眾生作清晰的抉擇了。那麼昙鸾法師在這個地方,有慈悲之遮護,就是對謗法者的慈悲遮護,欲令我們隨順佛陀的最上乘教言,不至於生誹謗正法之顧慮或者這種障礙,所以這有遮護。在善導大師那個地方徹底彰顯了,就是以如來隨順覺性徹底彰顯無礙,彌陀的無礙力究竟回施眾生,這種廣大的回施。
所以下去有時間,可以看一看善導大師的《觀經四貼疏》,下去可以自己查,有這段文字。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有遮攝二法:未誹謗者是遮、遮護之意;已疑謗者是攝化之義,這兩種義是具足存在的,正是佛陀的悲智之心。以一言詞說無盡妙法,令眾生隨類而解,隨類而用,皆得度脫,成就無上菩提,是佛說法之究竟願望,非是制約眾生,傷害眾生,令眾生疑慮而倒見,那這是決定的。所以這個地方是兩類機制,遮攝皆有的。
“未犯者,遮其不令其犯;已犯者,徹令還歸。”這是善導大師的原話,實在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後人稱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再來者,能徹彰阿彌陀佛度世之本懷,利益十方眾生無礙之本懷,令十方九界有情鹹生彼國,一生成辦之本懷,非是菩薩、聲聞、緣覺、凡夫有情修持之揣度,或者說是修持之量。不是這樣的,跟這不相干的。
這個我們下面要是有機會的,可以去看一看善導大師的《觀經四貼疏》。《觀經四貼疏》是楷定古今,厘定淨土法門綱宗的一篇文字。古來以久大家都這麼認為的,也是這麼遵循的,實在是難得難遇的一個法則的機制。但因為我們現在人接觸得少,了解得少,放任在自己的業習業流之中的人多一些,那也是個人的善根。但是佛已經把這個法則,把這個教言平等地回施給我們了,用與不用那是你自身的機制問題了,你自身的願望問題了。傳達是必然的,用與不用是個人的。傳達不能妨礙,要是沒有傳達,聞尚不聞,何以依法實踐呢?依法修行呢?所以這個傳達是十分重要的。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讀了這兩句話,很多人不以為然。在這個謗法五逆之中,做小因緣了,不知道若隨順自己的業報,五逆謗法有多大的苦難、有多大的過失、有多大的傷害,不知。所以眾生無有眼目,無有覺聞之性,於罪惡果報不加了知,造無量的業,沉淪於無記而不知,是名無明眾生業緣。所以善知識看到我們是觸目驚心的,許多阿羅漢以宿命善巧,或者說以天人善巧,看到這個世間是不能忍受這個世間的,所以紛紛取滅,或者說紛紛住於聖山福地,遠離有情。像我們現在很多人造這業啊,要是不依佛力佛願,不是依一個究竟的法則,不要說此生了,多劫尚不聞三寶名字,度脫無份,不是給人戴帽子的。
案此而言,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
就是一切有情,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這個量是十分大的。他這個地方沒有講凡聖、也沒有講善惡,沒有講。是一切有情,一切,“一切”二字被現在人淘汰了,現在人講淨土根本不是一切人,不是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照某一國,照善國、惡國、照聖國、功夫國,他就沒有照一切有情。佛雖然說什麼叫阿彌陀佛呢?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佛分明有如是親切的教言、明確的教言。那下面就有人篡改了,說功夫教言,照功夫,有功夫的人能往生;照善惡,善惡有情能往生;照聖照凡的能往生。所以這種機類的說法,已經遮蔽了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種佛陀的願望、佛陀的功德、佛陀的真實不可思議的威神善巧。
他遮蔽這個,遮蔽這個心來自於什麼地方呢?來自於自己的知見,而不是隨順佛陀的知見,隨順佛陀的無礙誓願,這是一個特別大的隨順佛願與隨順自己的量的一個法則。要是透視不了呢,“一切外凡夫人,皆得往生”,你是不會承認的,你是不會相信的。那麼清淨的守護、平等的守護、廣大的守護、無礙的守護,在你這個心智中不會生起的,不會相應,沒這個種子。
這十年來不知查了多少傳播淨土法門教言機制的這些善知識們的文字,像近代的,尤其近代的,阻礙淨土法門、扼殺淨土法門的人,大有人在,就是處處講不能往生的機制,把淨土一法真是沉入海底了,真實教言份沉入海底了;把這個表達自己的心願、自己的感知、自己機類的東西呢,基本上就是標志到極處了。這我感覺是我們現前的每一個人要是對自己負責的話,對自己了生死的機會負責的話,應該深究、細究、究竟地究一究的一個問題。要不真正細究它,你很難真正從自己的心地上把這個問題處理干淨。雖然我們也會有相似的感覺、相似的修法、相似的緣,但你不得究竟安樂,你沒有抉擇故,就像後面講的——在決定,你這個決定上沒有成立。
又如《觀無量壽經》,有九品往生。
在這一段話之後,有三輩往生。
這一類機制是不攝於三輩的,就前面這一段話:“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三輩是不攝的。這不在三輩之中,是不在三輩之中,這是暢佛本懷的,三輩不能代替佛的本懷。
三輩只能代表眾生接受佛陀教言機制之後的一種感知相,一種分類。這個我們要是搞不清楚,就會以凡濫聖,以聖濫佛,顛倒法則,造成法則的混亂,就是法則機制的混亂。現在學佛要是不把這些教言機制十分清晰地、十分透徹地、十分純熟地處理干淨,你就會得到相似的法。關鍵問題上你解決不到,業力一成熟,你這個相似你還是會徘徊的,你決定不了。相似的,你到時間用不上力。
諸位善知識啊,決定不可草率,決定要對自己無始以來,乃至盡未來際的法身慧命重視之又重視之,認真又認真之,細膩又細膩之,決不可草率!太多學習淨土法門的菩薩們,太草率於這個法則上的抉擇了,太草率了,太在乎於功夫,太在乎於自己所謂的那種認識,而沒有去隨順這個法則、隨順佛願、隨順佛力、隨順傳承力消除疑慮,安心抉擇守護。這實在是一個特別大的關系到我們了不了生死,成不成菩提的一個大問題。要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用上力了,負起責任了,你福報也是真成熟了。但一帶而過下去了,又搞回自己的妄想,說自己的閒話,打自己的閒岔,浪費自己的生命去了,那實在是你還需要等待。
在這個地方真是要如饑似渴的,要有百劫難遇、千劫難遇、萬劫難遇的感覺,那麼你就會把這個法真正解決干淨。所以世尊在諸類的教言中就對這個淨土教言來說:設滿十萬大千火,亦要過聞聞此法。大千世界都是大火,你要逾越這個大火,去求這樣的法則。為什麼呢?一生能成辦故!與佛法畢竟得不退轉故!我這樣可能話有點啰嗦一樣,的的確確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不敢輕視,從來不敢輕視,不敢帶過,不敢馬虎的一個地方,從來不敢馬虎的一個地方。
要是我們對這個法則沒有細致的、清晰的、純熟的抉擇,就是特別可惜。現在學佛人似是而非,是十分驚人的一個現象,似是而非是十分驚人的。就是現代人的草率馬虎,十分驚人,就是不負責任,已經習慣於對自對他不負責任,已經習慣了,十分驚人的,這種心理與普遍性,是十分驚人的。所以這一類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引起特別地注意,因為干系到我們的法身慧命問題,真正的關系到我們的法身慧命。
那三輩我給大家讀一下,這段文字之後下面有,這文字之後下邊就有三輩了。
(原文:
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曹魏康僧铠譯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贊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告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燃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告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於彼東方恆河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之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凡有三輩,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是接受之類的機制,接受者之機類了,凡夫的機類了,聖者的機類了,這個講的就是眾生機類所表現出來的三輩往生。所以“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
這個跟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不是一個機類。這個是暢佛依佛願力,即得往生一個機類,就是顯現佛無礙力的一個機類。
後面這個機類是捨報之後的機類,是捨報之後的機類,你一定要搞懂,你一定要認清。要認不清,你不知道隨順佛的願力是無礙的,隨順我們的業力是有礙的,是捨報之後才能得到利益的。你要是現在捨棄自力,隨順佛力,即得往生,住不退轉。要是捨棄佛力,隨順自已的業力,你是捨報之後才能往生,才能!什麼叫捨報?就是捨棄你無始以來的善惡無記作業,徹底隨順佛的願力,放下自己的一切疑慮,徹底放心,那麼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是無疑無慮的,是依佛力;一個是依自身業力、修持力、量所表現的。
這個差異一定要注意的!不注意我們就以三輩而誹謗即得往生者。我們看到這個現前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者,此類有情是即得往生之類有情、是即得聞法之類有情、是無疑無慮有情,那麼這個是佛願力。你說我沒有見佛,我能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嗎?是徹底摒棄自我無始以來善惡無記作業,徹底隨順佛陀的願力,即得安住,即得安心,即得徹底捨棄無始以來生死輪回愚癡之業、乃至凡聖之業一時摒除。
這裡好說啊,實在是好說,做起來我不知道是個什麼樣子,因為我沒有做過。那麼這三輩說的是十方世界有情接受這個教言以後,所帶來的捨報往生的一個機類。不是隨順佛陀的願力,是隨順佛陀的願力修持的一個狀態,三輩九品,是你自身的一個感知願望成熟的狀態。
做不通,做不懂,那你就把這兩個機類一混淆,無量壽佛,無量無邊的諸佛贊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這個功德是沒有功德的,威神是沒有威神的,力是沒有力的,到你這地方都消耗了,都浪費了,都蒙昧了。就會被你的妄想力、自以為是的力所取代,那你就在捨報之時,阿彌陀佛現在其前令你往生,如此而已了。那麼什麼叫捨報呢?信順者。不信順者慢慢來,好,我們就說業報盡時無所依托,再來回歸。這是這一類的機類——上輩。
“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那麼這一輩是鼓勵我們的,鼓勵濁染有情,濁染有情尚知自己善根之類。很多人很有善根,有諸大菩薩、諸大賢聖來應世於世間的,此類人很有善根的,一鼓勵就成就了,精進不捨,此類是上輩者,這是決定無疑的。但他們來識佛智,十方諸佛贊歎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威神功德,他是贊歎不出來的,他是不能思維這個不可思議智的。我們在這裡面要是不敢剝離,我們就不敢隨順佛力,不敢隨順這個了義之力、究竟之力、圓滿之力,我們只能漸次進趣,哪一天你無畏了,你才去輕輕撒撒手,隨順一下佛力;要不然你抓個船幫帶你一段,你就感覺我自己游吧,我還是挺有力量的,你慢慢游就對了,你沒有上船,你沒有真正的乘借佛的願力來泯除你無始以來的自力的作業,如此而已。那麼這就是上輩者。
“佛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
就是對在家居士所宣化。
“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這個都是無上菩提心作基本的依止,遠離造作與對待,隨順佛願而建立的修持機制。這個修持機制就是我們還是依著佛的願來修持,依著佛的回施修持。修持與無修修不是一回事,很多人在這個無修修與修修法中混淆,修修法則以為有所修而修持,無修修法則以為無修而修持,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差別啊。所以一個可以頓出生死苦海,一個可以在造作生死苦海中造相似的善法,相似出離之法,如此而已。那麼這個我們要注意。
“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
因為你沒有徹底地摒棄自我,出家行作沙門還是徹底摒棄自我的一種方法,那麼你還是在家。在家者多有世俗之染著,沒有無畏之捨棄。無畏之捨棄就是對自己的現世所摒捨,出家應該摒捨之現世智愚善惡一切業緣的,摒捨。所以心無造作,寂滅為樂,平等守護,愛樂世間,普利有情,令正法住世,這是出家沙門之法則。我們說具戒啊、寂靜啊,所有的守護的法則都是如佛願守護,不增減於佛法,不增減於世間,令眾生有情得到真正清淨的福田,那麼這個是在家,說的是應化身。
“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還在自己的現緣中,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有這樣的人,一生沒有作善之機,我以前遇到漁民,他們問我:我們也想學佛,但是佛經裡講說是不能殺,我們吃的、用的全部都是殺生而來的;遇到屠夫說:我改行我是活不成了,我能不能往生?我能不能學佛?你不能不面對這一類有情,你不能不面對這一類有情。那說善的人就說你們不能往生,就堵死了。那在這個彌陀的誓願中,此類有情不過是短類業報有情,不能說他不能往生,殺業者短壽苦報故,如此而已。
我們要是不懂因果,不知孰真孰假的時間,我們就會以假亂真,眾生業分以為真實,諸佛如來大功德報德回施不以為真實。何以故?你不相應,不去守護,不去隨順故。我們以為自己的業是真實的,以為他人的惡業是真實的,這樣會沉淪於業報之中,相互地逼迫與侵害。不能一時歸入自己清淨本性之中,運用佛法,圓滿發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你發不了心。
“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你看,不作諸功德要發無上菩提之心。怎麼?無上菩提心,非你功德作,非你不功德作。菩薩們!現在許多有情把這個無上菩提心運用在善良上,說在惡了,說在功夫上了,那跟無上菩提心了不相干。
無上菩提心一生成佛,遠離造作,願一切眾生往生的心,一切眾生能往生的心決定是無上菩提心所表現,平等究竟廣大故,真實不虛故,無所掛礙故。
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三輩我們都是知道,是《無量壽經》所宣化,《觀無量壽經》宣化的三輩九品。那麼這個三輩九品是機類說,就是有情接受之機類而表達。那麼照十方國無所障礙,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轉,這是佛不可思議的願力所表達。這是佛依佛願力而表達的利益與法則,不是你可思議、你可觀察、你所能運用的法則的。這一點要認不清楚是隨順法滿足機類所成熟的廣大善根、究竟善根、純熟善根。一聞即悟,聞悟即脫是這一類的善知識,徹底隨順者,信順二忍一時純熟,無生法忍者一時得見者。這一類的機制就徹底摒棄了自己無始以來的一切造作,是這樣一類的善根成熟者。
諸位善知識,今天提出來這個話題,希望諸位學佛的,我們作為一個學佛人,一定不要草率地帶過去。若是在這個問題上能有個深入的探討,細致的、純熟的觀察,我感覺對我們每一個現前的學佛者來說,莫不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佛法利益的安慰。
時間到了,明天我們接著學習!
錄音記錄:明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