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慈法法師:往生論注講解 第十三集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第十三集

原文:

  〖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寂滅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薩所證寂滅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滅平等法故,名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薩所得故,名為寂滅平等法也。此菩薩得報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處一念一時,遍十方世界,種種供養一切諸佛,及諸佛大會眾海。能於無量世界無佛、法、僧處,種種示現,種種教化,度脫一切眾生,常作佛事。初無往來想、供養想、度脫想。是故此身名為平等法身,此法名為寂滅平等法也。

  “未證淨心菩薩”者,初地以上、七地已還諸菩薩也。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淨心。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龍樹菩薩、婆薮槃頭菩薩輩,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經多劫數,然後乃得。此雲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

  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

  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復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制無生於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雲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為莊嚴,於何處坐?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既知三業具足,應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既知大眾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觀菩薩者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
  “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為諸菩薩,常轉此*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講解:

《無量壽經優婆提捨願生偈》,《往生論注》文字的學習我們繼續進行。淨土一法廣傳於世,聞者莫不得佛法不退轉之攝化,淨土一法實是諸佛了義究竟之教,欲使一切善惡有緣、凡聖有情同成無上菩提的究竟、平等、廣大、無有疏漏的教化,這是十方諸佛同宣同化。我們有幸有這樣的學習機遇,實在是難得。

我們還接著昨天的文字來回顧昙鸾法師對淨土一法的教言機制的提示。

平等法身寂滅平等

昨天的文字我們提到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畢竟得證平等法身。與淨心菩薩,與上地諸菩薩,畢竟同得寂滅平等故。

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

這種法性身就是法性生身菩薩,所謂的報德寂滅,不出三昧,報身三昧。以這三昧力,乃至說一切時處,無造無作,普利十方有情。那麼這是一個特定的於佛法不退轉的一個機制。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一個守護者、實踐者,得到的利益是什麼樣呢?所以呢,未淨心菩薩分是必攝的。所謂令他方鈍根有情聞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名號必獲菩薩二種法忍。(編注:《無量壽經》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雲何?’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此二菩薩,於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我們在學習淨土法門的機制中,皆因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令我等心智一時暢明,就是本源心智得以暢明。無始以來一切善、惡、無記業的蒙蔽,一時得以有力走出。這實在是佛力不可思議,願力不可思議,法性力不可思議,相應力不可思議,我們自身的抉擇力亦不可思議!在這種種不可思議中,佛力最不可思議。那我們隨順佛力、佛願,來隨順法性之力,了曉自性與佛本來無二的這種抉擇與安樂住。也就是所謂的淨土得以往生的現下的利益。所以即得往生之大利,住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

這個得不退轉實是八地菩薩所攝,機制所攝,這也是我們學佛的一種所謂的渴望得到的善良的心智,或者說一個大的因緣。那麼昙鸾法師在天親菩薩《往生論》這篇文字中,他把阿彌陀佛、釋迦本師、乃至說龍樹、天親菩薩,一代一代這些諸佛菩薩、善知識的教誨清晰地、無有掩蓋地和盤托出,欲令一切見聞有情全盤地能接受釋迦文佛、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的教誨。得到這個教誨實在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能得究竟的安樂住。

這篇文字實際也是我們福德因緣的成熟,才能接觸得到。昨天我們學到這個初地以上、七地已還。我們接著昨天的文字。諸菩薩,是“未證淨心菩薩”,那麼初地到七地這樣已經斷除煩惱之人入十聖位,我們說三賢十聖,聖者斷諸煩惱,初入歡喜地,已斷諸煩惱,心生大歡喜。那麼像這個初地到七地呢,象後面講啊。

此菩薩亦能現身,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若百千萬億,無佛國土施作佛事。要須作心入三昧。

這個跟報德三昧是有差異的,報德三昧不假思維,不假作願,能任運度化眾生,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機制的差別。他是解釋為什麼未淨心菩薩與八地菩薩同得寂滅、平等的法身,這樣的一個淨土教言機制。、

要須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

入了三昧可以不作心了,可以在三昧力中自在度化眾生,所以說呢,乃能非不作意心,以不作心故。

名為未得淨心菩薩。

因為他入三昧才能得到這個不作意的善巧與功德。因為我們作意中,多是有可思議分,其力量必有限。三昧之力廣大清淨,究竟得利於世間,所以能真實地利益有情。所以“以作心故,名為未得淨心菩薩。”

此菩薩願生安樂淨土,即見阿彌陀佛。見阿彌陀佛時,與上地諸菩薩,畢竟身等、法等

他舉例子。

龍樹菩薩、婆薮槃頭菩薩。

也就是天親菩薩。

輩。

他這個“輩”就是此類有情。

願生彼者,當為此耳

象我們現在行般舟的這個修法,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乃至有人修觀念佛的方法,好比說以《觀經》來修持;或者說以念佛得念佛三昧來見諸佛悉皆現前,手賜加持;或者說聽聞諸法,雖在濁土,無濁土與淨土差別,一時見十方諸佛安住無疑,得見法性。那麼這樣的修持呢,是無有中陰的。好比捨報之時,於十方剎土乃至阿彌陀佛剎土得以清淨自在回歸,無有疑慮。此處沒,彼處生。剎那間就得這種不可思議的蓮花開放,花開見佛,聞種種法與教義,這是所謂的捨報之往生。

那我們現前的修持,若證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立這樣的三昧,或者是我們得種種的念佛三昧善巧,亦得見佛聞法,消除疑慮,那麼於現世即得往生殊勝功德與大利。這實在是我們每一個淨土法門的實踐者應該關注、應該審視、應該實踐的一個法則。那你要說我是在法性平等分來修持,見佛不見佛,色身見不色身見,非是我的執著,那你得寂滅心智,平等守護,現身即被法身所攝,畢竟無所掛礙,與生死、乃至一切煩惱業習必然無畏無懼。這個可能是我們每一位善知識可以觀察、可以審觀的一個法則。

問曰:案《十地經》,菩薩進趣階級,漸有無量功勳;經多劫數,然後乃得。此雲何見阿彌陀佛時,畢竟與上地諸菩薩身等、法等耶?

這二個等——身等、法等,昙鸾法師解釋的很清晰了。

答曰:言“畢竟”者,未言“即等”也。畢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問曰:若不即等,復何待言?菩薩但登初地,以漸增進,自然當與佛等。何假言與上地菩薩等?
  答曰:菩薩於七地中,得大寂滅。

這是一個十分要注意的事情,我不知道這裡面有沒有七地的菩薩,我也說不來。那麼在大寂滅的心智上呢,人容易取滅。

上不見諸佛可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欲捨佛道,證於實際。

這個是十分容易的,在聲聞教言中,就是說“證於實際”,稱為有余、無余涅槃,這個就是證於實際。他在寂滅海中得究竟安樂住。彼大乘教言稱為此處為斷滅善根,斷滅大慈悲種性,是不許的,是鼓勵這個地方要進趣無上菩提,廣大普利十方的這個機制要求,這樣的來發心發願的,或者說進趣。那麼這種“欲捨”,這個欲不是說他意樂之欲,是當時道業之相。

因為象初地到七地菩薩的所有的執著已蕩滌一盡啊,但是極細微的業習尚有未盡,如此而已。所以這個“欲”,就是當時的道業之相。

證於實際。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

很多人看過南傳佛教的一些善知識的傳記。過去一些南傳佛教的善知識,也都是發過菩提心,發過菩薩心腸的。但到一定的狀態下,若是沒有及時的勸請,他就取滅了,就入於聲聞乘。在我們周邊的有作為的善知識中,也很容易進入這種機制中。有些善知識,他為了庇護自己末法時代弘法之緣,多與煩惱眾生同居凡夫之相、凡夫之位,以利十方有情,同是安樂住故,令眾生進趣菩提。

佛在經典上有很多授記,象我們這個國土,就是我們這個堪忍界中,有無量無邊的不退轉菩薩,在一切凡夫人群中,乃至說種種道業有情中,各以不同身份,守護佛法,廣傳聖教,令佛法久住於世。只是說我們在凡位的這個機制中不能得見。

象《妙法蓮華經》中《從地湧出品》這一品文字,世尊欲取滅之時,他方菩薩就來說:世尊,若世尊取滅,我等應從他方來此娑婆世界,住持娑婆世界佛法教法之傳播。世尊說:止,止,止。這時從地、虛空中湧出無量無邊不可窮說之不退轉菩薩,來示現於世,世尊就給他們授記。

那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五濁惡世、減劫之時,五惡、五痛、五燒甚為的渾濁惡劣,這種狀態是怎麼的造成的?一個是我們自身的業力所產生的幻化不實之業,要是我們能知道一切有情,其心如佛無二無異,但是虛妄蒙蔽,一念回心,無上具足,無虧無欠,以此回歸於無量光佛剎,必然得於不退轉的,若報德攝,若法身攝,若平等智攝。那我們在佛法的教言機制中、發心中,若發無上菩提心,實是淨土法門的不可思議的攝化對象。你要說我發世間福德心呢,也畢竟成就無上菩提,只是現利不得。

爾時若不得十方諸佛神力加勸,即便滅度,與二乘無異。

就是與這二乘阿羅漢無異,沒有差別的,雖得解脫,畢竟不入眾生界,不得方便。因為一切眾生界,就是六道輪回之中,必然是佛法不可思議之相。象《普賢行願品》所說,一切眾生有情象淤泥一樣,象根一樣,大樹之根一樣,要是沒有淤泥的,蓮花不能開的,若是沒有土壤,菩提樹啊,也是不能結出很好的這個花果。在這個五濁惡世亦復如是。

(編注:《普賢行願品》中: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砂碛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菩薩若往生安樂,見阿彌陀佛,即無此難。

這是什麼呢?墮二乘難。在我們這個閻浮提修法,這也是十分十分容易產生的。不說八地菩薩,就象我這個稍微發了一點心,說為佛法做一點事情就做一點事情吧,也經常有這樣的感觸,感覺做事於不得力之中,經常說:“若無利於世間,最好是取滅。”所謂取滅就是摒棄業力的延續,不要染污世間,令眾生生惱。經常會生起這樣的心智,這個心智就是在做事不得力之時,會生起這種……也可能是一種慚愧,也可能是一種機制。況且這些大善知識,於清淨智慧早已親證,所以上不見諸佛,下不見眾生,中不見諸法可修可行,他很容易取滅的。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交往中、佛法的參學中,若遇他方善知識,有弘法者、教授者,若年長,若身衰,若不意樂,多有勸請供養,令其善知識長住於世,轉妙*輪,令眾生心開意解,除無明煩惱,得以菩提道業。這是我們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轉*輪的一個特別重要的修持,也就是隨喜的修持、供養的修持、禮敬的修持,它是十大願王一個很重要的守護環節。

那我們這樣,也可以不落難緣——墮入二乘難緣。平時若是不注意這個地方,到我們自身修持到某個狀態也會出現這種難緣,這實在是個難緣,就是墮入二乘的難緣。這個地方給我們作了一個凡聖皆需要往生的一個鼓勵機制,講的是登地以上的菩薩。那對我們這些薄地凡夫來說,這有什麼意義呢?我感覺還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啥?我們在此濁染世界中,若尊重他人,若得見善知識,要常勸請,常供養,常尊重守護。這樣對佛法的住世,對我們自身的修持,都是有極大的現前的加持意義。

是故須言“畢竟平等”。

復次《無量壽經》中,阿彌陀如來本願言:“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铠,積累德本,度脫一切。游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恆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我們在此娑婆世界中,阿彌陀佛這個誓願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這個願可以使願意度脫眾生之有情守護自己的誓願而不被蒙昧。有的菩薩就會感覺到,往生極樂世界干什麼?是不是自己享受種種安樂呢?他們沒有發這樣的願,他們發什麼願呢?在一切苦難世間,度脫苦難有情,令其成就菩提,而非為自利。所以若是阿彌陀佛沒有這個願力所設,此類菩薩他就不攝了,就不能往生彼國了。所以呢,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度脫十方法界的一切凡聖有情,令其還歸無上道業,就是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一生成辦。

這個教言、這個誓願很重要。阿彌陀佛發的誓願十分的周全,為一切凡聖所設置,就是安慰一切凡聖,令其一生成就無上道業。往往這個要是不知道、不了解這個誓願,諸有情就會……尤其發願在此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人,他們的依止是這樣子的,《無量壽經》上有講啊,說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行道百年,此五濁惡世啊,善法甚少,行道者難得。所以他們就發願在這個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成就道業。這個若是對究竟不退轉道業之菩薩來說,就是八地以上菩薩來說,此誓願不虛。但若是對八地以還,軟心菩薩來說,此舉不當。

所以世尊在《無量壽經》講,有一億菩薩因不習此法而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這一億菩薩決定是八地以還的菩薩都算在內。有一億菩薩因不聞此法故,而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在這個娑婆世界。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的。我們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你要有大的誓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是不退轉的抉擇!——你要發這樣的誓願,我這生就發這樣的誓願。你生與不生,那麼這個誓願本身就攝你不退,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願往生之心,就是不退轉之心,就是成佛之心。那你要是沒有清晰的這個願望,你就是證得八地以還的菩薩,若在業力成熟之時,亦有退轉之機,這是十分可惜的。所以諸佛善知識,不管是凡聖修持者,願往生之心,甚為重要。

所以,文殊普賢之類,尚發大願,願其臨終無障礙,往生阿彌陀佛國土,在無盡光佛剎,得究竟願力成就,來普利十方,無畏無懼,於無上菩提不退失故,安住無上菩提故,而普利十方。這實在是自他二利的具足的誓言。誓願有具足不具足,有無上不無上之說。有時我們發的心不是具足的心,就是你這個願不具足,那麼你得到的利益呢,相應的也不會具足。因為一發心已成等正覺,所有的修持是根據發心而延續。這個我們一定要深思熟慮,不能一帶而過。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所以這個誓願呢,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方便,就是這一類的菩薩機制,就是在此娑婆世界或在他方無量無邊的世界中,種種修短自在,度化眾生,以進趣無上菩提這樣的心理,給(設置)一個方便。所以呢,若凡若聖,若有大誓願者,亦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土,乘不退輪,度十方有情;乘圓滿莊嚴輪,饒益有情,無畏無懼。這是十分的重要,不要草率地帶過去。

有的人說,我經常遇到(人)說:“你往生的願望是個逃避的願,不是大願。”你要是沒有真正的不退轉的機制,切莫小看這個不退轉的攝化。因為往生的願就是不退轉的攝化的心,不退轉的這種誓願的守護,因為這個機制必然成熟故 。

所以諸位菩薩們,這個地方要善思維觀察,不要小視淨土,一定不要小視淨土。那是諸佛海會之處,是廣泛真實度化眾生的利他分。

在淨土法門它有個教言機制說:一切菩薩賢聖、一切有情絕無利他分,但以自利住與不住,自利進趣,乃至是菩薩利他亦是自利安住,唯佛世尊利他功德得以成就具足。這個我們要是沒有透視的審視啊,你往往認為我在利益世間,我可以利益人,有時我們很多時間是很好的心理機制,想著為世間、為佛法、或者做些什麼事情,但是你得到的效果是什麼呢?你能不能透視這個機制的結果呢?有沒有這個力量呢?這我感覺到我們每個善知識可能都會觀察的。這個不敢草率,若是草率,一帶而過,那就會發虛妄不實、乃至說不圓滿、不究竟之誓願,那你隨著這個誓願就會延續你的生命,可能會墮入某個狀態中,就是所謂的誓願不相應的願;那麼誓願相應了,我們就好出離自己了,也就很好出離了。

所以以佛願為我命,豈可思議乎?就是阿彌陀佛的誓願來為我們依從隨順,隨順佛願無疑無慮,那是具足圓滿的;我們要隨順自己的願力,一定要謹慎之謹慎,要平等地、細致地觀察:究竟你的願望是不是圓滿的?是不是具足的?是不是無上菩提心?就是說若在造作分,若在無造作分?無造作分那你就趣入無染無著這種清淨的法則中,來究竟願望所攝化;那我們在造作分、誓願分中,就是所謂的意樂與誓願中,我們怎麼來看自己的作為。那麼這個二十二願這種提示,實在是令我們超出常倫,行普賢之德。

我們現在發這樣的願,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的願,一樣可以現前行普賢之德,無畏無懼,住於不退轉功德攝化之中,利益十方。這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你要是在這個地方沒有清晰的認知與認識呢,那我們就會沉淪於所謂的臨命終時,而不珍惜每一個當下的臨命終時。我們每一個當下,的的確確都在入如來業,或者入眾生業,或者入菩薩業,或者入顛倒業。這剎那剎那,莫不是生死之間啊!佛陀的教言莫不如是!無常觀中,剎那生,剎那滅啊!無常觀中,剎那何依?剎那何從?剎那何用?剎那何建立呢?這是我們應該深刻透視的一個法則。我們真正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當機來運用我們應該守護實踐的法則,那你心智會純熟起來,法益道德必然會廣利於世間,你也必然會得到不退轉的清淨加持,或者說守護於不退轉的真正的法則的機制。

諸位善知識呢,不可草率。我們是不是在每一個當下真正不失念地運用著自己的隨順佛願力,隨順著誓願力,隨順著法性之力,來審觀世間的每一個現緣呢?若是如此,你有什麼畏懼啊?若是如此,你有什麼不可修持的呢?若是如此,你對佛法怎麼會產生不愛樂、不尊重呢?所謂的妄想呢?所謂的虛妄業力延續從此就斷滅了、斷除了。這個斷除斷滅就是不會再延續業流了,所有的作業是在智慧、光明、慈悲中自他二利,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

因為我們知道,諸佛世尊各於自己國土所教化、所攝持的眾生是不一樣的。像我們釋迦牟尼佛的教土這個環境中是什麼呢?是雜居眾生啊,善根若熟若不熟,若凡若聖,濕生、胎生、卵生、化生,三界九有,哎呀,種類太多了。那麼你看有的佛的國土不是這樣子的,有的佛的國土純是菩薩,有的國土又純是聲聞,有的國土它就是各有機制啊!就是我們這個國土,是眾生雜居之世間,參差不齊,善根差異極為的難以窮盡啊,就不可說,不可述說。所以世尊說四生九有之類,三界火宅之中,來評判我們。

那在我們這個國土中呢,這樣雜居的國土中呢,這個次第講、階次講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善根不同故,因緣機制不同故,有色界、無色界、欲界故,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故,有六道眾生各具顯現故,所以這個階級、這個階次是十分有意義的了。就是我們有章有法可遵循、可觀察、可參照。

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

最不可思議。若是我們用常規我們所在的世界的這種機制安立來推導阿彌陀佛的淨土,那實在是會冤枉我們的業緣,就是往生的願望,蒙蔽我們往生的信樂,蒙蔽這種機制,蒙蔽!這個大家會慢慢的對比觀察。

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

這裡我不太明白,也不太了解,昙鸾法師這樣講啊,未敢詳也。這個地方不是太詳細,但是他有前面的經典與佛法不可思議的這個推導。像昙鸾法師,所處的年代跟我們所處的年代差異太大了,他未敢詳也,那我們怎麼來詳呢?!就放一放這個問題。見阿彌陀佛了,我們留個話題,大家問問阿彌陀佛是不是這樣,完全可以。很多人真是就是為了進趣見佛問法才來修般舟三昧的,或者說念佛三昧的。

像我感覺天親菩薩的母親就特別有善巧,無著菩薩要不然真是很難成就的,無著菩薩雖然很厲害,善根很猛利,但他也是多年修行不能成就啊!他母親鼓勵他說:兒呀,你要見你父親了,你就可以證道了。他說父親是誰啊?彌勒菩薩啊!他說彌勒菩薩在什麼地方呢?你要見他,你必須得要有禅定力。那無著菩薩就要見他父親嘛。的確,彌勒菩薩是他父親。為什麼呢?出生他一切道德法益嘛,養育他的法身。所以我們都知道無著菩薩所傳聖彌勒菩薩這一支的唯識教言,這是不虛的。但他母親說你父親是彌勒,他要見父親這個心願很強的。你父親必須得跟我說一說,你怎麼生了我,不養我,怎麼不要我了,不教我了,跑掉了呢?那他母親就很有智慧啊!作為一個人來說,她就在人情上鼓勵他這樣修持,所以他就修行啊,不見彌勒誓不罷手,見了彌勒就哭鼻子說:我要見你,你怎麼就不見我呢?

象這些問題呢,我們未有詳盡之時,那我們就可以留一個保留的課題見阿彌陀佛,我不聽你法師講,我要見阿彌陀佛問問他,完全可以的。菩薩們,不要認為阿彌陀佛離我們千山萬水,十萬億佛土。不!一念信,決定是!我們舉心動念,阿彌陀佛清晰了知!每一個心地,諸佛所攝,絕不捨離!所以佛住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所有的知見、動態,決定諸佛了了分明的,毫光中照住一切眾生,不失剎那,隨機感應。我們念佛的每一個心念,諸佛可知可見,這是決定不虛的。我們可以做一個保留科目,來問佛,也可以問龍樹天親之類,我們可以來問他們。

好堅樹喻

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

這是長一百年就成樹了。

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

一丈三米,我們就分了三個,三百米高呗,這三百米樓層有多高啊?那一日就是百丈高,三百米高,那誰知道能長多高呢?

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

那這樹有多高呀?這樹有多高呢?松樹能長多高呢?

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

這個我們沒有見啊,我們聽別人這麼樣說,你怎麼能信呢?怎麼能相信這樣的機制呢?和他舉的這個類比是一樣的,聞說阿彌陀佛這個殊勝名號功德,一聞就得不退轉,那怎麼可思議呢,對不對啊?一聞就得到清淨平等的加持,入不退轉地,這怎麼能讓人生信呢,對不對?那在我們這個五濁惡世,要一級一級地從信位菩薩(編注:證到十種信位的菩薩。)一直到賢位菩薩,到三賢到十聖,一直到等覺、到妙覺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編注: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為外凡菩薩,十信之後,為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為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為聖位菩薩。又:大乘菩薩之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你一聞阿彌陀佛的教言誓願就得不退轉,這怎麼能想像得到的呢? 那麼這是一個類比的例子。

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於一聽

我們都知道,在世尊初度五比丘之時,都是善來比丘,乃至說五百外道,像迦葉啊,三迦葉所領信徒到這個地方都是善來啊,還有五百賊人,善來之下即證阿羅漢果。那現在我天天講善來善來,你能不能證阿羅漢果啊?你能證,我把嗓子喊破都行啊!關鍵是不是能證呢?是我們的共同的機制不成熟還是善根不成熟,還是言說不成熟呢?言說同一言說,為什麼不能成熟呢?實際就是信根未具,機制未熟。那這個地方怎麼說呢?說證阿羅漢於一聽,就是善來這一聽啊。

制無生於終朝。

一朝一晨就證聖果了,晚的呢,就特別晚特別晚七日不證阿羅漢就急了,就說世尊,我聽到戒法怎麼沒證阿羅漢果呢?七天就急了,世尊一觀說:沒事,阿難,去給他做莊嚴具,給他建立個莊嚴道場。一走進去就證阿羅漢果了。我們現在七日沒證阿羅漢果誰著急啊?我看沒有一個著急的,誰急了?舉舉手,我們大家都鼓勵鼓勵他,證個阿羅漢果嘛。阿羅漢回小向大就做大菩薩,你起碼有種種方便,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你具足啊。你可以幫助大家,這太簡單了。對不對啊?你要是要什麼房子,我們給你蓋,什麼地方都行,千辛萬苦我們都不放過啊,是這樣子啊。

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個時代的機制,這個跟你信不信沒關系呀,你信怎麼的,你不信怎麼的。我們一定要知道,生於佛前佛後啊,落入八難之中。我們慶幸唯一的因緣,尚有迦葉守護正法藏眼藏,尚有遺教於我等啊!我們若沒有這本書咋活人呢?這還是我們的福報,我們不是在佛前佛後嗎?彌勒未降生,釋迦已取滅。

但是我告訴你,也有一個佛前——阿彌陀佛。所以我們要是以阿彌陀佛為本師。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畢竟無所障礙,我們必然入清淨海會,親臨阿彌陀佛座下。阿彌陀佛的無邊光必然照亮著我們的心智,無畏無懼,你好好跟著阿彌陀佛學佛,必成無上道業,得不退轉,就於現生。

關鍵是我們這個機制是不是以阿彌陀佛為本師呢?你能不能得見本師,親見本師呢?親睹無量壽清淨莊嚴光明相來見佛聞法呢?這裡真是要有誓願的。

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這個真是,哎呀,我們現在凡夫之人,說“善來”也成凡夫之語了,不是非常之語。像過去世尊念種種善巧誓願,他們就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在我們讀他們的願,要有一念隨喜也得加持,但你能不能成就呢?你要善於觀察。所以呢,“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要不是這樣,你也會得到大利。

這一段文字給我們一個鼓勵。就是讓我們對聽聞阿彌陀佛殊勝的教言,雖然是初發心菩薩,願生阿彌陀佛國土這樣的菩薩,一定會進趣平等法身安樂住,於平等法則得以歸命,因為淨土教言最主要的從平等智下手,清淨平等智下手,就是一切眾生鹹能往生,大光普照,令一切眾生歸入平等智,就是心地寂滅,無虧無欠。

我們作為凡夫總會感覺到我們自己有虧欠啊,一感到虧欠它就不安樂住了,阿彌陀佛的誓願令十方法界有情一時得平等安樂住,就是說阿彌陀佛的誓願來回施,令我們平等心性得以印證,得以得見,得以運用,你敢運用它了。所以清淨平等覺之回施,令眾生必住不退轉位。

我們要善思維,存念阿彌陀佛本師來作為我們的導師,作為我們的本土導師。釋迦師是勸化我們的導師,阿彌陀佛是我們真正的現在佛,住持教言,令我等成就無上菩提的真正本師。這樣我們就無畏無懼。

八句次第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此雲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為莊嚴,於何處坐?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既知三業具足,應為人天大師。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既知大眾有無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八句次第成已。
在如來自利利他八種莊嚴功德中,來作一個次第說,以導引眾生深入觀察阿彌陀佛自他二利的善巧。因為二十九種觀察門欲令我們進趣願往生之意樂,這個意樂就是在你作意分中徹底泯除你一切疑慮,不能生模糊的這個概念。所以產生願往生彼國之決定意樂與誓願,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產生了決定往生彼國,願意往生彼國的誓願與意樂,那你現世中會得大安樂,這安樂能令你生喜,喜能得定,定能生慧,慧能生種種不可思議的善巧,那麼與佛法相應,現世中得佛法真正的安樂具、安樂住。我感覺到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在這個次第觀中生起相應的感知。

略說八句,示現如來自利利他功德莊嚴次第成就,應知。

如來自利充盈,有利他善巧,猶如日輪,日輪之光,滿足故,能照耀十方。要是我們自利不充盈,欲利他者是不可產生的,所以利他亦是自利分,菩薩行為。諸佛如來自利充盈故,可以普利十方有情,自利充盈。在八種自在功德中,充盈是首分。

有人說我在幫助眾生有情啊,幫助別人啊,給他們帶來利益啊。不是,你給他們帶來利益都是自利分,都在利益自己。因為啥?你是不是真正的充盈了?充盈了,“他”尚不可見,況且“利他”呢?這不是充盈的,是造作的、對待的心智業緣產生所出來的所謂的利他業。所以菩薩行法以利他為自利,從絕待上說無有利他善巧,只是說以利他為完成自利修持罷了,是這樣一個機制。

這樣呢,我們把佛菩薩作一個無分別的分別,令我們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土,要不然你說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作菩薩挺好的,一生成佛不成佛不重要,不是這樣子。這就是無上菩提之願還是堅持己願——羸弱之願呢?很重要的。實際整個淨土的教言中,無外乎是引發我們無上的菩提心、無上的信心、無上的往生的抉擇心,這個無上就是不能退轉,無有退轉之余地。

“自利利他莊嚴功德次第成就,應知。”這個應知,實際就是昙鸾法師依止天親菩薩的教言一直在引導我們逐步地進趣,前十七種觀察已經進趣國土莊嚴,讓我們來觀察彼國稀有難得之相,種種安樂自在之利,蓮花化生之莊嚴。後面如來八句自他二利功德,是進趣情世間之體,就是眾生之體。

此雲何次第?前十七句,是莊嚴國土功德成就。既知國土相

國土相是載負有情令得安樂住之大機,無量光佛剎普涵十方有情,醒悟者即得度脫,聽聞者即得醒悟,聞即脫。那你說我天天聽聞怎麼沒有度脫呢?煩惱這麼大呢?還是聽聞了,只是說你尚被業習蒙蔽,執著分別蒙蔽罷了,一旦此蒙蔽在彌陀的誓願、無礙誓願力中輕輕地一隨順就得度脫了。

1、觀座

應知國土之主,是故次觀佛莊嚴功德。彼佛若為莊嚴,於何處坐?

他第一個說“無量大寶王,微妙淨華台”,來抉擇阿彌陀佛因地殊勝。

所以是故先觀座,既知座已

你要是想知道阿彌陀佛的座子,你要讀一讀《無量壽經》或者《觀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之座皆有所解釋,一個是相的解釋,再一個就是法則的解釋,令我們得見阿彌陀佛清淨廣大的緣起、不可思議的緣起

2、觀佛莊嚴身業

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觀佛莊嚴身業。

“相好光一旬,色相超群生。”阿彌陀佛以《觀經》說圓光普照百億大千世界、百億佛土,實際這是一個說法。什麼“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這可能是一個說,這個說你怎麼來用呢?來運用呢?我們在念佛中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機制,有人念佛能見佛之高大身、無窮身、極致身,有人就好比說在念佛中身體會進入極致狀態,就是說周遍身相,或者見到極致佛身,這個都不算什麼,沒有什麼,就是一個幻緣幻相,都是無常相。那我們在這個地方呢,來觀佛身業莊嚴,什麼樣的身業莊嚴呢?

3、觀佛莊嚴口業

既知身業,應知有何聲名

實際名聲者,法無自性之抉擇,廣利十方,無染無垢。我們聽音聲比較好感知。“啪!”聽到音聲了,這個音聲也就消失了,聽到了也就消失了,亦沒有得也沒有失,但它能喚醒眾生。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名號亦復如是,圓滿寶號亦復如是,具足功德願力名號亦復如是。令聽聞眾生得到願力,得到功德,得到無礙,得到智慧,得到光明,得到無所對待,一時滿足。無得無失,本性如是。所以呢,阿彌陀佛殊勝摩尼寶號直揭眾生本性所在,令眾生得安樂住,就是不增減住、清淨住、智慧住、方便住、莊嚴住。這一切經教所有的解釋,莫不如是,來洗滌我們心靈的塵垢,坦露法性之真實,無得無失,在這個地方抉擇,不斷的抉擇,來顯現他不可思議的功德相。

應知有何聲名是故次觀佛莊嚴口業。既知名聞

阿彌陀佛的口業來自於他的誓願,名聲傳十方,令十方聽聞眾生一時得無量法益清淨布施,得以滿足。予法得滿足,安樂住。阿彌陀佛的布施就是以廣大,以名聲、名號廣傳十方,令稱名的有情、聞名的有情得於無上菩提,就是具足福慧,徹見法性。這實在是不可思議的。

你不相信可以試一試啊,你可以閉閉關,念念佛,閉一百天關,找一個靜地方去念念佛,你就發這樣一個願——阿彌陀佛如是的名號能普利凡聖十方九界有情,我亦如是守護此名號功德。你念一百天的佛,你看看有什麼樣的周圍依報環境的改變,十分震撼人的,十分不可思議的!你依正二報的改變都是難以言傳的。但你要守護這樣的誓願,那你要說我念阿彌陀佛是要為了掙一點鈔票,我念阿彌陀佛是求人天福報,那行不行呢?那是另外一個話題了。這個地方呢,所謂的名聞普利有情。

4、觀佛莊嚴心業

既知名聞,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觀莊嚴心業

阿彌陀佛的名號傳播能令我們的心業一時與阿彌陀佛名號相應,何以故?此名聲能蕩滌眾生塵垢、心地塵垢,令眾生心業清淨啊。我們無始以來的所謂的妄知妄見——以為常啊,以為無常啊,以為善啊,以為惡啊,以為是啊,以為非啊,在這無盡的業緣剎海中,沉淪不能出離。阿彌陀佛以清淨法性名號、如意摩尼寶號,梵音傳播於十方,淨化洗滌一切眾生心智,令你一時得見,什麼呢?清淨心智,如佛無異。這就是我們的心業,要看心業,看阿彌陀佛的心業來照見自己的心業,所以呢,次觀心業。

5、觀大眾功德

既知三業具足,應為人天大師

所以,昙鸾法師講啊,“以佛願為我命,豈可思議啊!”那你身在凡位,念阿彌陀佛可以利十方九界凡聖有情,令其同趣寂滅平等真實法界。那你是個什麼人呢?你自已應該觀察的。

堪受化者是誰?是故次觀大眾功德。

一切有情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廣傳廣布啊,令一切眾生鹹入清淨海會!那我們鹹入蓮池海會啊。所以呢,進趣這種無上菩提,見佛聞法,清淨法會。

6、次觀上首

即知大眾有無量功德,是故次觀大眾功德。宜知上首者誰,是故次觀上首。上首是佛。

昙鸾法師在這開了一個玩笑啊,這個玩笑真的不大不小。所有的經典上講啊,不管是《藥師經》、《阿彌陀經》,或者《無量壽經》,或者他方佛土的經典都說,此國眷屬上首者,好比說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其上首菩薩——日月二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日光遍照、月光遍照菩薩,是藥師佛的上首菩薩。那釋迦佛的報身佛,也有二菩薩——普賢、文殊是他的上首菩薩。

那阿彌陀佛的上首菩薩,明明觀世音、大勢至。在此處說,“次觀上首,上首是佛”。這真是悲心徹骨之說啊!泯滅悲智對待,一時匯入圓滿。所以上首是佛啊!泯滅對待心智,令眾生歸入究竟心智安樂住。這實在是悲心,不是悲心難以宣化此語,他不會這樣說。因為經典講的分明啊,說上首觀音勢至嘛,《觀經》也是這樣講的。此處他講上首是佛,這實在是很感人的。象在一些特定法本中,講阿彌陀佛,講觀音勢至清淨海眾,莫不是阿彌陀佛清淨化現,清淨運用。所以極樂世界所有的國土,乃至什麼共命之鳥皆是阿彌陀佛化現,這是真實不虛的。所以“上首是佛”。

7、次觀主

既知上首,恐同長幼,是故次觀主

上首是佛,主何安立啊?這個主啊,是我們現前每一個大眾啊,你要做的主的,你要住持你那個清淨的法界、無礙的法界,佛陀一樣的法界,你做得這個主,就是以佛願為自命啊。所以呢,昙鸾法師把這個主位呢,讓給一切有情了。

大眾們啊!我們學佛的目的,一定要清晰啊。學佛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那麼我們能清淨安住,進趣菩提;若不如是,實在是大難啊,皈依尚不可得,況成菩提呢?在三皈依的一體三皈依中要抉擇,一切眾生是佛,一切眾生本來具足。若不作如是抉擇,念佛總不相應啊!終是心外求法,終不能成就無上菩提、無上大願,終與無上大願不能親切,你沒有親切之機啊!終不能相應!這個文字中呢,需要諸位善知識善於體察,善於審觀。

8、觀莊嚴不虛作住持

次觀主,即知是主

主於上首啊!昙鸾法師,我感覺這個玩笑開的十分大。希望諸位善知識,莫錯過善知識的悲心誘導,欲使我等趣入法味,住不退轉。此法味實在是無法可得啊。凡夫業相,凡夫身份,實在無凡夫相,無凡夫身份啊。諸佛相實在是無諸佛相的,菩薩相亦復如是。我們怎麼來進趣運用呢?祈禱一切善知識善於觀察,善於守護。

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觀莊嚴不虛作住持。

這是所謂的“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阿彌陀佛這種不虛作住持在《無量壽經》中有四句偈子,諸位善知識若遇淨土法門,深入了解應該熟悉、應該純熟這四句偈子——“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這四句偈子可以說是對淨土一法作了一個畫龍點睛的四句偈子,把整個法門就點活了。這一個法的教綱教言,全在於此。那你要是真正在這個地方有所了解,那我們再來念阿彌陀佛,就能貼切地隨順阿彌陀佛的甚深功德願力寶號,來各個得以不退轉。所以和這四句偈子是相對,“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至不退轉。”這也是淨土法門傳播住世的一個根本四句偈子。

《往生論》中天親菩薩把它做了一個轉換,“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讓我們來依觀產生正見,以正見產生智慧之力,趣入所謂的方便門、智慧門,來了生脫死。“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那我們要是觀自己的業力,觀他人的業力,觀乃至菩薩的力,實不相應啊!實不相干!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依佛願力故,觀佛願力故,隨順佛的願力故,而得到法性的徹底彰顯,無疑無慮,在無疑無慮的機制下會照見自性與佛不二,清淨安住。那麼,他有一個不退轉的成熟過程,就是我們在每一個當下,每一個信心建立不建立,顯加冥加,有凡征兆、有聖征兆,有不可思議之征兆,有平實之征兆,皆得不退轉之法性這種光明。自性之光,自然照耀。

那麼我們再來念阿彌陀佛,就會倍感親切,倍感感恩,倍感得力之處,斷除無始以來一切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之蒙蔽,一時匯入清淨法界緣起,歸入如來藏,就是打開眾生的寶藏。“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鹹令此眾生進趣無上菩提。那麼這個機制,所以這個不虛作住持功德,一定要引起我們的這個注意。不虛作住持是佛願力、法性力,也就是我們本心的心性這種心源力所在,不虛作住持。那我們的貪嗔癡慢疑邪見、不正業所蒙蔽的虛妄造作是虛作的,是不如實的住持,不相應。這樣呢,我們來作一個對比而擇取不虛作住持的所謂的佛的願力,進趣無上菩提。

八句次第成已

八句的次第啊,是這樣的安排。實際昙鸾法師的悲心在於使我們有一個次第的、逐漸的引導,令我們深入淺出,淺出到生活之中,深入到佛法智海之中;淺出在於妙用,深入在於究竟。這一點使我們真正的運用這個教言,運用這個法則。佛法若不實踐,猶如畫餅充饑,會頓生邪見。若我們遇到這個法則要深入觀察實踐,以聞思修,就是行與解作並行,所以有解有行,此人必證無上道業;有解有行,必開圓解;有解有行,必證悟無上道業,趣入光明莊嚴藏。

你要是有信有解,沒有行證,你何以得安樂呢?就是我們看到美好的飲食擺在面前,你被餓死,或餓的黃皮寡瘦,那是不相應的。我們在佛法的法味中,要去品嘗它,就是不斷地依解而行,依教而行,依願而行,深入實踐,切莫放過每一個當下的一念現緣之中,不要放棄,不要輕易地放棄。那你說我們放逸放逸、懈怠懈怠不行啊?要是實在繃緊了可以放逸一下,懈怠一下,但是絕不能丟失這個主題啊。所以精進不止於當下的每一念,精進不止於當下每一刻,精進不止於下當下每一事相,這是真正的精進行法者啊。

要不然我們說“是日己過,命己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那麼我們這個生命看著今日存在,明日難保。世尊之語,我深信不疑。可能這兒的老常住都能知道,我說這個話不虛啊。以前我是一年一年就會幾次不行不行了,垮了,開始浮腫啊,他們以前都看得到的,腦袋也浮腫了,腿也浮腫了,人不行了,倒出氣了,你咋辦?你說你還是怎麼樣怎麼樣,你不敢不去進趣佛法,你不敢放縱自己的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無常面前啊!這個無常鬼都伴隨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剎那間沒有離開過,你怎麼知道你的業熟與不熟呢?你不要揣度。

所以印光大德講啊,我們要把“死”字貼到額頭上,頂戴它。那是個光明藏!菩薩們!普賢菩薩,文殊普賢腦袋上有光明藏,大勢至的寶瓶也是這個“死”字啊,觀世音菩薩腦門上的阿彌陀佛也就是個“死”字啊,貼著“死”字呢,我們能不能知道無常真正地跟隨著我們呢?無常怎麼跟隨我們呢?每一個業相都是無常的,無自性的,你可以現觀是不是如是,剎那生死,剎那生滅,念念生滅,念念不可得啊,念念不可存留。那我們怎麼來運用這一念呢?那每位善知識一定會思維觀察自己的業緣。

行,我們還來接著往下學習。

觀菩薩

觀菩薩者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體如而行,則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體唯一如,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何者為四?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如實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
  “無垢輪”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無習氣煩惱垢。佛為諸菩薩,常轉此*輪。諸大菩薩,亦能以此*輪開導一切,無暫時休息。故言“常轉”。
  法身如日,而應化身光遍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動,復言“如須彌住持”也。
  “淤泥華”者,經言:“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此喻凡夫在煩惱泥中,為菩薩開導,能生佛正覺華。諒夫!紹隆三寶,常使不絕。

好。我們來把這四種菩薩利他功德,所謂的正修行作一個提示,我們來看看這些菩薩是怎麼來念佛的。前八種眾生體觀,就是佛的八種清淨守護、自他二利的功德相,那麼菩薩。

觀菩薩者

雲何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觀察菩薩莊嚴功德成就者,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昙鸾法師把它講得很清楚,他依止天親菩薩的文字,原來的文字沒有增減。觀彼菩薩有四種正修行,我們違背此修行那可能就不是正修行了。現在念佛人啊,我們這個社會上傳播這些念佛法門的,我們看與此相應不相應,不相應那就不是正行,相應那就是正行。因為不管是五念門或是菩薩四行,這都是淨土法門修持的根本要素或者法則。這四種菩薩正修行正是隨順佛願,隨順佛力,不假自己的業力,把自己整體的業力投入之善巧,我們會看得到的。正修行功德成就應知。

真如是諸法正體。

一切若凡若聖欲修行佛法者,應知其正體。此正體不增不減,無色無相,無頭無尾,非凡非聖,安住世間,這個正體我們要了解,要有認知;沒有了解認知,你就虛妄修持,多於有為業中染著世間,妄生驕慢與卑劣。《無量壽經》的教誨,讓我們遠離貢高心與卑劣心,所以既不貢高,亦不卑劣,這是十分重要的平等守護,也就是真如守護。所以真如是諸法正體,體者。

體如而行,則是不行。

念佛之人啊,實在念無念念,正念彌陀!念無念念,無所得失!念無念念,分明念念啊!你是不是真正的行無所行呢?諸位善知識善觀察自身,善觀察自己所行法地,若不然就產生了驕慢與卑劣,被自己的煩惱業習所逼。

今天上午有一個菩薩跟我談,說:“我以後才不行這個般舟呢,你看行般舟的人都驕慢,煩惱那麼重,一點都不慈悲。”我說你這是誹謗佛法,拿別人的業習來誹謗佛法,業習是業習,佛法是佛法,業習可以回歸於佛法智海之中,但業習代替不了佛法。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業習,若在行法中,若在不行法中,業習都會表現,但有一點,你不能把業習蒙蔽佛法,你不能說這個人行過法了,有業習,那這個佛法就不行了。那這是謗法。

我們大家在一起工作啊,善觀業習之歸向,那麼就歸於清淨法性,人得安樂住。不要縱容業習,人就避免謗法之機制。好比如:哎呀,這個出家人,怎麼這個德行呢。他認為你是出家人,實際他不知道,這是某個人的習氣,而不是說整個出家人的習氣。我們這個僧團背後有諸佛菩薩,有賢聖,有那些成就者,一個凡夫僧呢,他多具業習,那一個行法者亦復如是。

我們背後有諸佛菩薩,有一切智者成就者,你要愛樂這個法,你要消融你的業習煩惱啊,要把我們的業習消融到法則之中,回歸到法的安住中,那你是一個行法者了;要是在我行法中,縱容自己的業習。別人說你看這行法的人……因為我們去謗法滅法,丟失學佛的機制,那我們就有過失了,菩薩們。我們作為一個行法者,善於把自己的煩惱業習融化在佛法智海之中、佛法之中,讓佛法來消融這種煩惱與業習,令我們心智調柔,令佛法安住於世間,廣利有情,令一切眾生贊順於佛法,而不是疑謗於佛法。

我常年在外邊接觸人對般舟的議論,我感覺十分有意思。有人說:你看某某以前很好個人,這一走般舟走的,你看現在的那個樣子。我說不對頭的。我們舉個例子,有人看過投影機,投影啊,投影機。很小的東西在那個投影機上一放,哎喲,很大很大的,那個電影膠片就是那樣子裝的,很窄一個片子,“滋……”一放,那個鏡頭一投進去,很大的人就出來了。

那我們在行法的時間,我們的業習就象個投影機一樣,我們行的法則就象投影機把你投出去了,投入虛空中了,別人就說:“看看,看看,這個人的業習多麼厲害,多麼厲害。”不是,平時你的業啊,就埋沒在你那個現量的膠片中了,沒有投出去罷了。你一投到法的光明中,這個不當一投入到虛空中就放大了,不要害怕,菩薩們,看到業習不要害怕。什麼子丑寅卯、你的毛病我的毛病、你的矛盾,不要怕。他並不是說我們真正惡習增大了,不是!是虛妄影像所投射,無有實質的。連膠片那一點業習也是假的,你那投射出來的,更加不實,我告訴你!

所以行法之人不要怕蕩漾出來一點業習,但你一定要忏悔啊,菩薩們!一定不要縱容業習啊,要忏悔啊。你要縱容它可就苦自己了,你要不斷遭人誹謗的時候,你就要需要真正調整了。我們要把佛的願力投放出去才好啊,把這個法則的利益投放到世間才真正有意義啊,那是個真正的十分重要的事情!

所以諸位善知識在這個地方呢,我們要行起正修行,行無行行,無染無著。我在放光寺建設緣起中說“寺全業冥”啊,你不要認為你搞什麼東西了,你做多大的貢獻,你多麼多麼厲害,你要這樣認為,那就會性急,必然的逼迫你,你就落於塵勞之中了,你背了一身灰啊土啊,你把自己抹得很髒啊!你認為你做的事情越多,你心智越沉重。了無痕跡啊,感恩戴德,給我機制,給我福德。三寶給你一個機制,給你一個因緣,你怎麼不感恩戴德呢?!還在那怨天恨地的,那可不行啊,那可苦了,對不對?我們心一轉,就成佛法了;心一轉,就墮落了,就沉淪去了。我感覺我們每個在座的善知識善於用法則之心,不要用無明心業啊,所以這個地方要盯得住,要看得准,要依法正行。

體如而行,則是不行。

不行而行,名如實修行。

所以在不增減法性中,得見種種幻化業緣,無我無常,正修行建立啊,菩薩們。那有正修行之路,念無念念,畢竟清淨!念無念念,必得妙用啊!念無念念,普利十方!所以常做佛事,無染無著!你能感恩戴德的在這個地方。

那我們現在修行之人啊,一般都認為:哎呀,我做了多少事情,我受了多少冤枉,別人怎麼樣看我啊,怎麼樣怎麼樣啊,我應該坐在什麼樣的一個位置,我應該得到什麼樣的回饋啊。——你忏悔去吧!你要忏悔了。不忏悔你就丟失到業習執著之中了、塵勞分別之中了,你就開始苦了,那苦只能你自己知道啊!諸佛知道啊!所以佛伸出慈悲的手、兜羅綿手來給我們摩頂,說忘掉業習,成就菩提吧!要不然呢,我們就開始造業了。所以這個地方呢,昙鸾法師很慈悲地告訴我們四種正行依止的法則,要一入真如法性啊,作無作作,行無行行,念無念念,是為正行、正念、正智啊,菩薩們!那麼這個地方呢,“名如實修行”。

體為一如。

所以這個地方昙鸾法師講的法界緣起,法界緣起中念念決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全體,你怎麼來舉啊?有個菩薩問我說:“哎呀,這個法性無轉無搖啊,誰來修行?”問我這個話,我說:“修行此念一動,大千沖動啊,你要毀滅大千世界嗎?”我這樣問他的。你是要干什麼呢?你要干什麼呢?

那我們要一舉法界,你這個法界,剛才昙鸾法師把阿彌陀佛那個主的位置騰給你了,你要不去坐,那你就六道輪回去吧,那不怪……因為這個法界,每一個人的心智中都有自己的法界,舉心動念就是法界的建立與毀滅,所以眾生心目中,念念有諸佛成等正覺,念念有諸佛轉妙*輪,念念有諸佛趣於涅槃啊!菩薩。你要善觀察的。念念也有諸佛趣於涅槃啊!那我們怎麼來審視這樣的機制呢?

所以這個地方,“體為一如者”,此歸結到法界觀察了。這個教言機制是很猛利的。這四種正修行,也是引導我們平時在每一個念頭、每一個事相的當下,怎麼來運用心的一個法則。

而義分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統之

下面這個四種機制是我們對照自己是不是真正念佛人的一個法則性的教言。

何者為四?

1、不動遍至德

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

我們每個有情都坐在自己所在之佛土,象我們在釋迦牟尼佛這個閻浮提世界中,堪忍界閻浮提這個世界中,我們坐在這個欲界的世界中,我們在干些什麼呢?

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

你說我這做不到的,所以呢,但舉法性一如啊,一如之相,你豈可思議?你要思議你馬上就破壞一如之守護,你那一點知就會有周遍之不知。以無知心,但隨順觀察,即得妙用。你敢不敢?這是你的問題了。

“一者於一佛土身不動搖,而遍十方種種應化。”那你要用可知心,種種應化一時散壞。但以可知量限制一如,你那可知量馬上就把你限制起來了,可知的量。

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此處分明講如實修持啊。不動之念,清淨觀察——不增減知見觀察,無對待知見觀察,不動搖心念觀察。你能觀察嗎?此雖未得三昧,此與三昧相似啊。就是等之心念,一時相應。你雖然沒有入三昧力,但你已經也可以不用對待心,不用晃動心,不用分別心來觀察世間了。你敢睜開你無分別的眼睛嗎?如實觀察!如實修行,常作佛事。

偈言“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故。

要是我們真能以阿彌陀佛安樂清淨的回施,於現下清淨安住,那麼必然常放光明,照耀世間,此光明正是在不動搖處,得以放光。有禅定的人對這是十分了解的。有的人走般舟,走走走,說怎麼看見鬼神了?不是!這是念佛之光明照耀周邊陰性有情來依止,來求依止,求以加持,或者求以方便;那再念就有天人來干擾你了,再念就有波旬來干擾你了,再念諸佛菩薩也會化現身來考驗你了。干什麼呢?就是大光照耀於世間,顯種種差別世間之有情,令你得見的,乃至種種剎土令你得見的。要是有禅定的人,他是另外一個。我們行般舟的中間也很容易觀察到這些機制的。那為什麼說行般舟的人沒有天眼可以見十方諸佛剎土呢?正是以不動搖光明之力,而得以照見。不需證得什麼無漏智,不需證得什麼斷欲心智,就會能得到這種無礙之力。一個是佛願力故,再一個是三昧力所產生的事實。

羅什大師(鸠摩羅什大師)給遠公大師有一篇文章,整個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遠公大師問羅什大師一個問題:何以凡夫有情能得見諸佛呢?諸佛悉皆現前立呢?羅什大師在這個地方有很清晰的回答,我們那個《般舟文集》中有這段文字。大家有機制,可以下去好好看一看。

“常轉無垢輪,化佛菩薩日,如須彌住持。”

假設你在念阿彌陀佛的法則中,不動不搖,如金剛心智守護,不管一切逆順二緣、善巧不善巧現前之時,但念阿彌陀佛,入不動心智,金剛心智,必然照耀著法界,如須彌住持,令一切眾生究竟於無上道業。這是真實不虛的,這正是正修行的所謂念佛修行的修持。

現在念佛人晃動得厲害啊。今天學什麼阿彌陀佛了,明天我修密法吧,後天說我學教吧,這個都很好啊,又學禅吧,今天學這個禅,明天學那個禅,後天學這個密,大後天又學那個密,密來密去把自己不知道動搖……其實是在心智晃動罷了。也沒有密了,也沒有禅了,也沒有教了,也沒有什麼了,一塌糊塗了。干什麼了?就是雜貨鋪呗。大街上雜貨鋪很多現在,綜合商店,但是沒有一個正品貨。沒有一個深入實踐得到法益的抉擇的機制。行啊!開雜貨鋪也能賺錢,就是不了生死,我告訴你。

我們於淨土法門一旦抉擇就深入實踐,那你說與其他法門有因緣,你抉擇也是不可思議的,不動不搖地抉擇。善導大師在這裡作了一個金剛心智——說一佛來勸我,我不聽你的!一菩薩來勸,不聽!十菩薩來勸,不聽!十賢聖來勸,不聽!一切人來反對,不聽!諸佛菩薩賢聖都來勸,不聽!諸佛菩薩來說這個法門是假的,不聽!如是金剛心智守護,你怎麼不能“化佛菩薩日”呢?怎麼不能照耀世間呢?!朗然於世間,無畏無懼!因為金剛心智得以建立啊,那你真有這樣的心智了,那就是第一個修持了。

“安樂國清淨,常轉無垢輪。”不被任何境像、言說、逆順、凡聖所動搖,那就是化佛菩薩日啊,那象須彌山一樣,住持在這個世間。令一切眾生鹹有歸向,無疑無慮。何以故呢?你以不動搖的心智安立在世間故。

不這樣,真是,念佛人太可憐了。今天念佛去了,有個菩薩給我打電話說:“嗯,師父啊,我聽他們說念一句什麼什麼樣的真言比念阿彌陀佛多少多少萬多少多少萬,是不是真的呢?”我說:“你在對待法則中可以有此言說,只能作為方便說,不能作為究竟說。若為究竟說,此人為邪見。”

那我們說阿彌陀佛這個殊勝的功德名號、摩尼寶號呢,能普利十方,具足一切功德與善巧,決定於金剛心智、清淨心智、究竟心智、愛樂心智、智慧心智、不動搖心智,你要不要呢?你用不用呢?是你的因緣問題了。

這個地方就是所謂的像那四句偈子一樣說。

如須彌住持。開諸眾生淤泥華故。

因為我們這個顛倒見,妄想見,變異見啊,不斷地在徘徊。所以呢,不能安住於這種“如須彌主持,化佛菩薩日,常轉無垢輪”的清淨安樂國中,不能正修行於淨土一法啊!那真是可惜呀,甚是可惜!

依這個總持摩尼寶號,不敢真正清淨地守護,不敢清淨的持念。有一個菩薩給我打電話說:“哎呀,我特別忙。”我說:“你現在學有幾百個咒子了?”他說:“我現在大概學有三千多個咒子。”我說一天能不能念一遍呢?他說忙的很哪,經常頭疼。我說我真想學會一百二十億個真言!因為啥?阿彌陀佛這個真言中予我一切總持善巧。所有言說,猶如真言;所有言詞,如真言無異。我不是欺負人了,有時也是替人生煩惱。他念的太多了,他自己都蒙了,你知道嗎?遇見一個喇嘛一摸頭就開始念去了,又遇見一個喇嘛一摸頭又開始念去了。我不能說不好啊!但這樣修行十分地困難!不踏實!

因為我們都知道南無阿彌陀佛是總持,一個真言都是總持,都能具足一切功德的。若不如是,總相修持不能切入。那這個一如的法則,你不能徹底抉擇,你一生想了辦生死,還是開雜貨鋪了。啥都會賣,家電也會賣,房子也會賣,什麼供銷上的東西也會賣,化肥種子都會賣,最後呢,一門也不專了。我這個地方不誹謗任何法門,只是激勵大家真正地一門深入,得見一切法則,畢竟一如啊。除盡一切煩惱習氣,蕩滌一切,遠離一切貪嗔癡慢疑邪見啊,那是我們真正的修行機制。

所以真正作為一個念佛人,要無畏無懼的,真正知道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啊!

看來這段文字明天接著學習了。好,今天到這地方。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明璃

 

上一篇:方立天教授:佛教文化之結構、特質及價值
下一篇:方立天教授:普賢的實踐品格及其現代價值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