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之結構、特質及價值
方立天
[編者按] 2005年3月16日,方立天先生做客陝西師范大學佛教研究所設立的“慈輝佛教文化論壇”,作題為《佛教文化的結構、特色與價值》的講座。以下是講座全文。
今天,我將就四個方面:引言、結構、特質、價值,來與大家進行以下關於佛教文化的一些探討。
一、引言
首先探討佛教文化的意義及重要問題。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世界上宗教很多,但只有三個世界性宗教,其它都是民族宗教;佛教同時又是中國傳統文化三大組成部分儒釋道之一,其中,道教包括先秦老莊和後來的道教,儒道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本生,釋是外來文化的舶來品,和重視現實人生問題的儒道不同,它特別重視生死的問題。
儒道釋分別提供了三個傳統:人本主義傳統、道家自然主義傳統(不是自然界,而是自然本性,自然而然。客觀規律),解脫主義傳統。人類有很多迷惘、痛苦,三教符合各個層次的需要。當前,儒釋道三教中佛教是最活躍的,因為儒教所依托的科舉制度已取消,國子監、書院等很少,現在主要集中在大學教學,其中有孔教、孔子研究會等。道教:白雲觀,中國道協所在地,在白雲路(320)直達,魯迅指出道教是中華文化的“根祗”,我認為魯迅這一觀點是否定性的,我們可以看到祖先傳下來的道教有很大毛病,它宣傳長生不老,但沒有一個人活到現在。由於這只能作為理想,皇帝“萬歲”,貴生、長生,該理念無法證明,所以道教走向衰弱是必然的。
佛教則不同。佛教講生死,人人有生死,你們還不需要,我天天有考慮(笑),我總得上報生年,讓別人對我有准確把握,這是精神上的問題。有一次,我問過季羨林:“三大宗教哪個更符合實際一些?”季老認為“佛教最契合實際,比上帝創世講得更高明。”(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一神教)大家可以看2月4日《人民日報》中關於“弘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這一文章,它提到佛教理論是值得我們關注的。
我們可以從幾個現象看到現在確實社會對佛教是很關注的,比如佛教會議最多,和尚很忙,比我們忙,整天在天上飛(笑),還有就是意想不到的很多佛教文化遺產被發現,法門寺的佛指捨利到台灣供民眾瞻禮,幾百萬人跪拜,據說阿扁也偷偷去了,後又去了香港,引起很大轟動,佛指,佛捨利(五顏六色的骨灰、頭發、牙齒、肉,指)表明,佛教很值得我們重視。
第二,佛教是文化,過去有人認為佛教是鴉片迷信,但毛澤東、周恩來、江澤民很少這樣說,周恩來在50年代明確講“不要說宗教是鴉片”,毛澤東、江澤民說宗教是文化,大家或許不知道這個故事:解放前夕,毛澤東帶領解放軍轉戰南北,到了一個村子的道觀,警衛認為是“迷信”,信毛澤東指出這是“片面,那是文化。”毛澤東在建國後一次政協會議上講“我們的民族從來就是善於學習外國優秀文化的,我們唐三藏法師玄奘萬裡長征去取經”,說明佛教是屬於外國優秀文化的,玄奘被魯迅稱為“民族的脊梁”。上面毛澤東解放前的故事其實是趙樸老講的,趙老後來又說:“周樹人寫信給他,說范文瀾正在補課,在讀佛經。1987年,我到四川,回來寫了一個報告,錢學森看到,寫信告訴我說佛教是宗教”。從以上政界,學界和為教界公認的幾位傑出人物,毛澤東、范文瀾、錢學森以及趙樸初都認為佛教是文化。在座有學歷史的,知道范文瀾寫過唐代佛教,並猛烈抨擊,據我知道有人提供資料,後來認為不符合實際,就發生了改變。他寫了論文關於“中國有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應該發展的看宗教問題,也指出佛教是文化。
第三,但是與佛教和佛教文化相比,佛教研究還是相當薄弱的。佛教是人類有史以來各種宗派(可與黨派、學派)中書籍最多,體系最龐雜的一家,其中包含了深刻的文學、哲學、藝術等內容。大家可以去圖書館看一看大藏經,在中國古代很多哲學家都是和尚。
以上講的是對佛教認識的誤區。導致這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佛教研究有很大難度。首先,概念、內涵不易理解;第二,思維方式不同,講究體悟。佛教歷史悠久,派系復雜。經歷了二個大國印度和中國的發展,另有韓國、日本等。精英們把人生的體悟寫出來,並且佛教是開放的體系,各種問題都可以在理論上進行探討,於是佛教的內容就變得復雜起來,比如單單一個藏傳佛教各個派別的內容就很復雜。告訴各位一個竅門:越困難的越要去做,一分的努力就有一分的收獲。過去,我學中國哲學,聽馮有蘭的課,也沒講佛教,聽任繼愈的輔導課,到人大主要自學,六十年代初,用八個月時間到佛學院向和尚學習,收獲很大。我當時就有憂患意識,搞哲學的人很多,搞中國哲學的人也很多,轉到佛教,開始時看來是自私的,因為飯碗問題要解決(笑),但是其實研究佛學是很有味道的。每個專業,各有特色,很多我做不來的(原來我在稅務學校做事,後來轉干),但其實佛教越研究也就越有意思,因為我可以面臨各種各樣的人和對象,特別是要面對不同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人。打岔說了這些東西,但我想說的是現在佛教研究很薄弱,需要更多的年輕人。
最後,佛教研究,有狹義的、有廣義的,我這裡是從狹義的方面去理解即相對區別於政治經濟的那種文化,從這個方面來探討。我們現在還要了解佛教的不同,要了解佛教的不同層次和類型。佛教有貴族文化與貧民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其實,古代很多和尚是飽學之士,天文、地理樣樣精通),有僧人佛教和居士佛教,有義理佛教和修持佛教,還有各個地區佛教,例如禅宗,從前主要在江西、湖南發展,“走江湖”這個詞由此演變而來。
二、佛教文化的結構,這是介紹重點,也是最重要的要點
(一)相對於政治經濟而獨立的文化,佛教的主要特點在於:
1.信仰。可分為兩個方面。我們觀察宗教,可分內在信仰和外在信仰,內在信仰就是因果報應理論。作因,則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因果報應理論,從倫理學角度應用,善因產善果,“自作自受”是佛教徒內在信仰的核心。
日本文學諾貝爾獎獲得者川端康成說:“佛教因果理論是人類最美好的思想”。我們很多領導人也有這樣的提法。如陳毅說“林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時辰一到,立刻就報。”再比如從理念上對它給與思考,(六道輪回,動物,很難認同)但是我們在座的某位同學,幫助別人,也就“助人即助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如果一個民族成員懂得因果理論,很有益處,講和諧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原則,與人為善,誠實做人。(大家看法如何,可以思考)
外在信仰有三個方面:①佛、菩薩、羅漢及其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佛世界的保衛、保安,“護法神”,佛有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諸佛,羅漢有五百羅漢等,大家可以到碧雲寺去看看,羅漢是釋迦的學生或者聽法者,已解脫生死了。另外中國人最信仰的四大菩薩:五台山的文殊菩薩、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九華山的地藏王菩薩、還有我老家浙江普陀山的觀音菩薩,最受歡迎,原因在於大慈大悲(去年我寫過一篇“中國慈悲理念”,新加坡宣讀,後《新華文摘》轉抄,很有意味,該刊一般不用佛教專業文章的)②佛塔、佛牙、佛捨利。西山八大處的佛牙塔很有名。③淨土信仰,西方佛國信仰,念“南無阿彌陀佛”。(注意不能把南無念成nanwu,而應該念成namo,南無的意思是皈依、敬禮)據說不斷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會前來接引,這或許就是“廉價的天堂門票”(列寧語)。對於此禅宗就反對,他們認為東方人求生西方,西方人求生何處?心即佛,所以禅宗沒有彼岸世界,如有,即心,一種精神世界。
2.倫理道德。佛教是倫理道德的宗教,很重視倫理道德,全面研究很復雜,實踐操作的方法,完整體系,我有一篇文章,認為佛教是很圓滿的,(注意,圓滿不等於正確)有三條基本三原則:去惡從善,佛教徒一般比較善良,非常;慈悲平等,幫助別人解脫,給與別人歡樂,別人有問題,不會出現不理睬或者不認真指導,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眾生平等,包括六道(前幾天,看到報低上登載:日本侵略中國時,南京一個寺廟收容了2萬4千人,包括難民和國民黨部隊);自覺覺他,自利利人,自己覺悟也要幫助別人覺悟。
五條基本規范:a不殺生,沒有權力不保護野生動物。b不能偷盜,也不能搶,現在我家也安了鐵門,層層保護,就是怕偷,我住過紅三樓,門開半個月也沒有人偷,當時也沒有什麼可偷的(大笑),我這裡不是美化別的國家,美國我也住過,晚上不用鎖門的。c不妄語,不說空話,廢話,花言巧語,假話,中華民族有的人,嘴一動就假,包括一些廣告,佛教很早就指出說假話破壞人際關系,特別是在座的各位博士生們,以後不管做什麼,都是學者型的,不要說假話,這有利於健康,能夠睡好,心情好。d不邪YIN,男女關系上不要出問題,我國現在離婚率很高,這是好是壞難定論,但它卻使我們對國家民族進一步深思,美國過去很開放,現在懂得並不好,下班都回家,注意守護家庭,很重視道德。E不飲酒,這一點可以商榷,這麼多酒造出來買不了,國家稅收怎麼辦?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博士生畢業也得高興高興,所以又一次我與淨慧大法師交流,可以將此條改為“不吸毒”,高!(大笑)決不能吸毒,聽說吸了會上瘾,不能試。尤其前四條,維護人類倫理的最低線。我曾和著名神學家漢斯·昆探討過,普世倫理是否可吸收這些?
3.哲學思想。特別隋唐之後,理學包含佛學,主要研究人生宇宙的本質,講“真實”,對人類生活經驗的提升。
例如“空”,釋迦牟尼被稱為空王,有人認為它是否定的含義,認為這是錯誤的。其實不是那麼簡單,“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體系,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我寫了一篇文章,2萬多字,佛教界認為“空觀”解釋得比較平實,也轉載了。“空”主要有四層含義:
a空性。事物本性是空的,“緣起”(恩格斯說佛教有辯證思維可能就是這個思想)有內因有外因,比如講台有三個因素,鐵、油漆、工人勞動,佛教在這個意義上說事物是緣起的,人有物質、肉體、精神,沒有獨立自體,所以說空。它有合理方面,任何事物都是關系的組合,家庭在60、70年以後,最後空了,各個因素不斷變化,你的聰明程度取決於父母遺傳,上學後老師的影響,同學、夫妻,一個男人娶一個好妻子,就會很好。總結我的過去,悟出一條“領導比爹媽都重要”,不好的領導往死了整你,所一個發展要受各種因素影響。所以任何事物作為關系的組合,確實是暫時的。不合理方面:把相對性給絕對化了,真實的意義應該是相對中有絕對,這就是空性。
b空理。空性上升為真理觀就是空理,佛教徒比較超脫,看得開!
c空境。把握空理就進入空的境界,很多人每天都很執著於自我,這就是悟空理。我的老師馮友蘭在《原人論》講到人有四種境界(建議博士們境界要有,要高):自然境界(唯我)、道德(考慮別人)、天地(我為天地萬物一分子,打通天地)。我有一個朋友,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校長)制定法令,首先考慮的是學生、職工和教師,有勇氣把調查問卷發到每一個人手中打分,最後83,他就深深知道空理的意義。
d空觀(方法論)。用空來觀察事物,空不是虛無主義,不是否定一切,不是零,相反,正因為空,所以才要努力,不斷修行,做好人,做好事,很豐富,但時間有限不能深入探討。
4.文學藝術。譬如漢語成語的10%都是從佛教來的,例如現在常講的“功課”、“世界”,趙樸初曾經講過“如果否定佛教,中國人很多話都說不全了。”《三國演義》開頭就講空,《金瓶梅》講“因果報應”,建築、雕塑如果沒有佛教,中國文學藝術將是另外一個模樣。旅游業中1/3直接就是佛教,敦煌百看不厭,河南旅游主打少林寺牌子,它是禅宗的祖庭,山西雲岡石窟、五台山。我不提名,某縣有座塔很有名,不還給和尚,就這麼一個地方,祖宗留下的東西就養活了140人。可見作為傳統文化的佛教可不能罵,不能說“鴉片館”,否則就成了很多的矛盾了!
5.民俗。影響到民間心理,解放時我16歲,上輩人常說,別造業,很重要,對人是很好的約束。其他如元宵節、臘八節,民間社會心理、火葬都和佛教有著不解之緣。
(二)要考察佛教文化,內外互動發展的聯系。
1.內部聯系主要有二種:相容、不相容的關系。
(1)不相容。佛教派系很多,歷史不很統一,例如講“空”時,早期卻講“有”,有空並不絕對對立(但有無是對立的),佛教反對上帝,也反對釋迦牟尼是神,釋迦是老師,不是神,也沒有太大的神通,有人認為佛教是無神論,趙樸初有無神論傾向。但我個人認為,佛教是有神論。早期,佛教覺悟,後來大乘有很多佛,觀音,他能有神通,《西游記》裡孫悟空、唐僧有困難,觀音就從天上下來。於是有神、無神就要從理論上說明。早期反對靈魂不滅,物質空,精神也空,但怎麼轉世?承擔者是誰?各個學派分別提出,不像物質、不像精神,投胎前的狀態。然後,佛教講人的本性清靜,善,這樣從理論上就不需要修持,把善心表現出來即可,因為性惡要改造,性善鼓勵成佛,於是它們又構成了內在矛盾。
(2)相容的方面:緣起、因果、去惡從善。
2.外部聯系:主要是儒道關系,此處的相通不相通、相容不相容、相斥不相斥。
(1)相容,相通的方面,一定要在儒道互動中去了解。中國宗教觀念的三個基本形態:無的崇拜,祖先崇拜,泛靈論。另外民本思想影響到中國佛教價值觀念;另外,貴生思想;強調事功,以及中國文化中的道德論,都強烈影響到中國佛教價值觀念。還有相容的方面,是心性方面,儒家主導講性善,道家主張性是自然,佛教講性是清靜(也可以理解為善,本質上是不同的),三角融合點就在於此心性,三教合一,一就是心性,統一起來,心性是完善人格的根本,人心裡的本性,我有一篇文章被《新華文摘》轉載就是說的三教文化互動的關系。同時在哲學上也有相容,道教對社會有批判意識,與佛教出家理念可以打通,道家講“無”,與佛教的空本來不同,但在相當長歷史發展中打通了。
(2)不通,相斥的方面。儒家講:立功、立德、立言,講建功立業(各位也要,理論上要有創造,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但佛教就不講忠孝,方外之人,印度佛教徒見了皇帝父母不用跪拜,反而父母見了要跪拜。到了中國,中國高度中央集權制,倫理道德規范,最後佛教妥協了,也強調講孝。佛教講生死輪回,藏傳早死可以。但道教卻認為要貴生,要長生。毛澤東說:如果老莊都不死,怎麼安排?房子也不夠住(笑)。這些不相容的,推動了佛教的發展。
3.考察佛教文化變遷的物質性原因。
(1)特別是高度中央集權,皇權至上,僧俗曾兩邊吵罵。東晉廬山慧遠(咱們大倫理學的大安法師在那兒當方丈)強調:出家和尚見皇帝不用跪,在家居士要跪,區別對待。
(2)制度性的,如科舉制度、做官制度,儒家所建立的政治制度。
這是給同學們講的第二個問題,重點。
三、特質與儒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可以區別,我今天主要與印度佛教比較(必須要有參照系)
1.重自性,重心的本原,呈現、開發人的自性,典型就是禅宗,漢人自己創造的。禅宗有三部分內容,心性、功夫、境界理論。性是清靜的,“性淨自悟”,禅要從這個角度去把握,平常心是道,自性即是佛,明心見性。禅宗說“平常心是道”:指對任何事情不要過分執著,而不是聽之任之,不去追求。甚至有些派別認為,行住坐臥、言行舉止都清靜本心的表現,關鍵在日常表現中去體觀、證悟七意念,從平常中,體驗神性,理想,“餓了就吃,渴了就喝,因了就眠。”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高揚人的主體性。
禅宗與印度的理論不同。印度理論需要很長時間,它則認為可頓悟瞬間即成佛,滿街都是佛,中關村大街,在座的各位同學都是佛。
2.重現實,重世俗社會。人間佛教,大陸、台灣、香港都強調,什麼是人間佛教?所謂人間佛教,就是以人的清靜本性為基礎去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達到完善,這是我做的概括,強調現實,重視慈善事業,東南亞海嘯後中國佛教協會損款一千多萬,辦學校、醫院,有的辦大學,台灣佛光山至少辦了3所大學,正規大學,中學更多,這是漢傳佛教提出的重要理念。中國佛教有兩大創造:禅和人間佛教。
也許有人說,禅宗不是佛教,但是是中國人創造的,滿足中國人自己需要的,日本批判佛教,頓悟成佛標准,誰檢驗?我心裡認為當然佛教是發展的,漢人也是創造性的,中國人自己創造的當然是佛教的發展,不然這些年來,我們信仰的是什麼。
3.重圓融,善於調和、融攝,已經適合中國人需要的,佛教進入中國,求生存,求發展,“周孔即佛”,“內外之道,可合而明”,相得益彰。創立宗派之人往往把佛教理論進分類,確定地位,印度則不需要,這些都表現了圓融性。
4.重簡易,中國人做事情喜歡簡單,希望用較少的事功達到,如淨土宗,用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很簡易。禅宗也有簡易的因素,見性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哪有那麼快?我最近在美國看了兩本《毛澤東傳》,書中說十幾年就趕上美國,甚至幾年就能趕上美國,心急,反映在佛教上也是如此。佛教重自性、重現實、重圓融、重簡易也充實了中國民族性格,心態很重要。
最後一個問題。
四、佛教的價值,如何看待佛教的當今價值?
我最近寫的宗教觀文章,其中探討的不是一般意義的空泛的概念,而是從具體方面來定義宗教的本質、價值、歷史觀、內涵是什麼,還有宗教學意義的適應觀是什麼。這是宗教觀的根本。
(一)消極的影響有五點:
1.對苦、空的不正確理解,導致消極悲觀。
2.因果報應的不全面理解,陷入命定論,宿命論,影響到積極性的發揮,有的領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但是撞鐘也要撞好啊!
3.被歷代統治階級利用,被不好的統治階級利用,則發揮不好的作用。
4.占用了大量寺院、土地,有些方丈實際上成為封建大地主,剝削農民,禅宗反對此,而提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5.當前,有的寺廟很富,昨天在友誼賓館開會,他們都是政協委員,已經有了憂患意識,認為一些出家人出家動機不純,為了名利,我有一個僧人朋友,車子70多萬,不是買的,是香港人送的,不過打了報告給領導,這是很好的了,但我們可以看出現在條件太好,思想會發生變化的(笑),有些地方寺廟太多,物質濫放。
(二)積極方面,有四點:
1.三大組成之一,歷史作用應基本肯定,我有一個觀點,可做探討,認為積有為作用是主導的,在維護國家和平、道德方面。
2.佛教基本理論。2月4日的《人民日報》說弘揚文化最重要的是弘揚三教的哲學理念,緣起、因果、中道、圓融,給與時代的新的創造和解釋。
對人類三個矛盾:人與自我,靈與肉,精神與物質去緩解調整;人與人,人與國家、人與民族、單位、家庭、夫妻;人與自然,緣起理論將共生,《中國佛教哲學要義》結語部分主要講的就是這個。與和諧、可持續發展,人本主義都是一樣的。佛教的道德准則,論實力很強大,都可以研究。
3.成為民族、國家之間的紐帶。中日韓的黃金紐帶,中日建交首先由佛教界建立,東南亞、兩岸四地獨特的作用,西北地區過去是佛教的地方,蒙古國一度曾以佛教治國,台灣學者認為:新疆如果恢復佛教,周圍就會很安全,我國很有可能成立“世界佛教論壇”,奉獻給社會、人類。
以上講到佛教的內涵、構成、特質、價值,應全面看待,作學術研討。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