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集
原文: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三者莊嚴性功德成就,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三種功德成就,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三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先舉章門,次續提釋。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此雲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意欲宮殿、樓閣,若廣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間、萬間,隨心所成,人各如此。又十方世界眾生願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一時一日之頃,算數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虛空,無迫迮相。彼中眾生,住如此量中,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彼國土量,能成眾生心行量。何可思議?
〖莊嚴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此雲何不思議?譬如迦羅求羅蟲,其形微小。若得大風,身如大山。隨風大小,為己身相。生安樂眾生亦復如是。生彼正道世界,即成就出世善根,入正定聚。亦如彼蟲,非身而身。焉可思議?
〖莊嚴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此雲何不思議?夫忍辱得端正,我心影響也。一得生彼,無瞋、忍之殊。人天色像,平等妙絕。蓋淨光之力也。彼光非心行,而為心行之事。焉可思議?
〖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千種寶。隨心稱意,無不具足。若欲令無,倏焉化沒。心得自在,有逾神通。安可思議?
〖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
此雲何不思議?其光曜事,則映徹表裡。其光曜心,則終盡無明。光為佛事,焉可思議?
〖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此雲何不思議?夫寶例堅強,而此柔軟。觸樂應著,而此增道。事同“愛作”,何可思議?
有菩薩字“愛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經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發菩提心。”
〖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此三種所以並言,以同類者故也。何以言之?一者六大類,所謂虛空、識、地、水、火、風。二者無分別類,所謂地、水、火、風、虛空。但言三類者:識一大,屬眾生世間故;火一大,彼中無故;雖有風,風不可見故,無住處故。是以六大、五類中,取有而可莊嚴三種並言之。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淨土人天,非水谷身,何須水耶?清淨成就,不須洗濯,復何用水耶?彼中無四時,常調適不煩熱,復何須水耶?不須而有,當有所以。
經言:“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辄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聞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聞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此水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寶、無量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彼中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寶為冠。此寶冠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又如佛說《法華經》時,放眉間光,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丑,於此悉見。蓋斯類也。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此雲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觀國土十七種
《往生論注》的學習我們今天繼續進行。這個本子不太一樣,我們就根據自己的本子打開自己的書籍。
昨天我們把這個國土十七種莊嚴功德作了一個讀誦。十七種阿彌陀佛國土莊嚴成就的這種功德次第,天親菩薩把它羅列出來,讓我們一一審觀,來如數家珍,來了解這個,我們通過阿彌陀佛修德建立起來的這個清淨報土,如實知自心本具莊嚴功德。這個本具莊嚴功德實是我們自心所擁所有,只是被分別、執著、妄想、業習、塵垢蒙蔽,不能得見,以阿彌陀佛殊勝願力回施令眾生了知、運用此莊嚴。了知——要是不了解,我們難以來運用它,通過了解自身莊嚴、本具莊嚴才能來運用這種莊嚴。這裡先有認取的過程,才有實踐成就安住無疑的這種抉擇。
“觀彼佛國土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十七種,應知。何等十七?一者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阿彌陀佛國土是順應法性建立的這樣一個清淨國土,無染無著,次於泥洹,雖假於後天之修持,識其本質來說清淨平等,真實不虛,這個真實者皆因順性而建立故。此建立就是可以威德普利世間,無散無壞,是故稱為“清淨功德成就”。
“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
阿彌陀佛國土,有無量的莊嚴功德,如《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都有具述。其國土平整廣大,七寶所成,其水、其樹皆亦是七寶,隨眾生意。象水之說,欲軟則軟,欲暖則暖,欲寒則寒,可以循下而上,自在隨心,欲深則深,欲淺則淺。那麼飲食、七寶缽器自然現前,需要什麼飲食、天衣、宮殿隨身,欲大則大,欲小則小,一切莫不如意莊嚴,具足功德,所以稱為莊嚴功德,當然正報之威德,所有的神通變化,無量自在,亦復具足。
“三者莊嚴性功德成就”
順應眾生各類之願,鹹令滿足。所以這四十八願,願願顯眾生需求之願望,令其歸於究竟覺。那麼是性功德成就。
“四者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一切眾生皆是無極之身、太虛之體。此體相莊嚴,非色界天、無色界天,非我們欲界有情所能知曉。往生彼國之莊嚴,如《無量壽經》有次第說,形相莊嚴有次第說。
“五者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後面昙鸾法師的譯義,用文字來引導、述說。
“六者莊嚴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莊嚴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三種功德成就”
後邊我們可以看到文字的實際內容。
“九者莊嚴雨功德成就,十者莊嚴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莊嚴妙聲功德成就,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
他這個“成就”二字,就是阿彌陀佛已成佛十劫,如是功德是成就無疑的,是無虧無欠的。所以每一個後面都有“莊嚴功德成就”。
“十二者莊嚴主功德成就,十三者莊嚴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莊嚴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莊嚴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莊嚴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莊嚴一切所求滿足功德成就。”
“先舉章門,次續提釋。”
下面是昙鸾法師來直接給我們解釋這十七種功德的內涵,令我們有一個感知的認識,也就是所謂的受用。
一、莊嚴清淨功德成就
“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故。”
三界道,我們概念都是有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是輪回之界,雖稍有差別,但不出輪回,所以稱為三界火宅。那麼極樂世界這個清淨道、這個世界裡,非三界所攝。
“此雲何不思議?有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三界系業,畢竟不牽。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
那麼這個不可思議的清淨功德,昙鸾法師把它歸結到“凡夫人煩惱成就,亦得生彼淨土”。這是淨土法門的教言的一個清淨傳承。經常給大家談論這個事情,佛法的傳承無外乎是消除我們的疑慮,淨化我們的自心,顯現我們的本性,直指我們的心智如佛一樣的生起妙相功德自在力的運用,那麼這個非造作所成。但我們若不依法則、清淨傳承的給與,我們往往被自己的業習、妄想、煩惱所蒙蔽蒙騙,不能覺知,不能運用。所以淨土法門的教言亦在於此,具足煩惱的凡夫亦得往生彼淨土。
“三界系業,畢竟不牽”。三界,不單單是我們欲界的貪、嗔、癡、慢、疑、不正見不牽制我們,就是禅天的、色界天的種種禅定功德也埋沒不了我們的心智,那麼種種非想非非想的這樣的八萬大劫的清淨生命欲守護亦蒙蔽不了我們。所以“三界系業,畢竟不牽”是阿彌陀佛殊勝功德國土的不可思議的清淨力,能淨除我們三業之障,所以說“則是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此語甚重,份量很重。希望我們每一個現前有緣一定要在這個地方著眼、思維,不可輕易帶過,要去思維的。
何以不斷煩惱,而得菩提涅槃分呢?皆仰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清淨功德回施,使我等有情不系三業,“三界系業,畢竟不牽”。何以故呢?三界一切業畢竟虛幻無實,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持、順性修持必然真實不虛,所對比而言,以其清淨功德自性之力,必然洗滌我們無始以來的虛妄蒙蔽塵垢,令我們心智清淨,得涅槃分。
這個清淨功德成就者,實際不是說阿彌陀佛成就了就罷了,實際是阿彌陀佛的成就顯現一切聽聞眾生在現居煩惱三界火宅之中而得到的涅槃利益分,這是清淨功德成就所在,就是利益眾生在三界因緣中不被三界所纏縛而得現下安住、安心這樣的無上菩提功德清淨,而不是其他的。
單單說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回施於眾生,眾生不得運用這樣的清淨功德,那麼阿彌陀佛的成就又有什麼意義呢?所以淨土一法的根本要點就在於阿彌陀佛把自己所有修證的清淨功德、莊嚴功德、不思議功德、受用功德,乃至說十七種、乃至二十九種無量無邊的功德,清淨地、平等地、具足地回施給每一個眾生,尚是阿彌陀佛成佛的真正願力所在,或者說真正的發心所在,亦是真實的清淨成就的意義。要沒有這樣的意義,他成佛那實在是不相應的。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莊嚴清淨功德成就,勝過三業道,來利益三業道所系的有情——色界、無色界、欲界有情。使三界之業,雖無量兆載以來,我們被纏縛於此,被遮蔽於此,不能出離,但仰仗阿彌陀佛無量兆載永劫的修德的修持、性德的真實的照耀,洗滌了我們無始以來的虛妄的迷失,所以得菩提分,就是往生的決定的功德利益。所以說“焉可思議”,這是第一種莊嚴。
二、莊嚴量功德成就
“二者“莊嚴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國人天,若意欲宮殿、樓閣,若廣一由旬、若百由旬、若千由旬,千間、萬間,隨心所成,人各如此。又十方世界眾生願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一時一日之頃,算數所不能知其多少,而彼世界常若虛空,無迫迮(zé)相。”
有人有這樣的顧慮,說阿彌陀佛乃至十方諸佛都勸自己國土的人民往生彼國,像我們這個國土就有六十億不退轉菩薩往生彼國,其他的少功德者往生彼國者不可思議、不可窮數,就是難以數說的,就有六十億不退轉的這些菩薩們往生彼國,那無量無邊的世界的有情,佛一劫二劫尚說不盡其世界名,況往生之數呢?那彼國怎麼辦呢?會不會壅塞呢?世尊為了消除這樣的疑慮說:“觀彼世界相,廣大如虛空,究竟無邊際。”令一切眾生無疑無慮往生彼國。我們可以思量之心智中往往的有這種迮——逼迫的相,那麼給我們作了這樣一個真正清淨廣大的回施。一切法性本質亦復如是。
“彼中眾生,住如此量中,志願廣大,亦如虛空無有限量。彼國土量,能成眾生心行量。何可思議?”
就是你有多大的心量也不要緊,並不是說,我房子要很大很大的,其他地方的人就會有逼迫感,不會的。它不像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土地,有這種堅固之力。極樂世界是虛空廣大無邊無際,隨眾生心願而各個隨願建立,無有妨礙,這裡稱為量功德成就。此量無量,所以又稱為無量光佛剎。
這個一定要消除我們心中的疑慮,哪怕是你虛妄的疑慮,你要不消除,就會阻礙你現下的清淨功德、莊嚴功德乃至種種功德的受用,臨終會逼迫你疑慮往生的這種機制,產生這種所謂的不敢抉擇,掙扎在死亡的邊緣。
我遇到這樣的老居士特別多,臨終抗不住就會打電話啊什麼的,往往就是打電話,或者讓家裡人來找,說:哎呀,怎麼辦呢?活不下去了,但是對往生還是不敢抉擇啊,說能往生嗎?不能往生這業障這麼苦咋辦呢?說念佛念不得了,念業障,不念呢,又逼迫著自己。所謂的這個業障就是平時的這種虛妄、意識的串習產生了一種事實之力,我們稱為業相之力。他不會去隨順佛陀的這種廣大清淨無礙的回施。那我們要是平時已經純熟了這種知見,一絲的疑慮也不會存在的,那麼我們這個撒手是很輕快的,業報一盡隨時就撒手了,輕輕地手一放,就告別了這個沉淪的五濁惡世,令我們回到法性之土,乃至是往生阿彌陀佛的報土或者說應化土,都是可以的,自在隨意的。他這樣就免除了我們無明輪回之業的逼迫與無明業茫然不知歸向的逼迫,這樣就是平時的疑慮帶來的這種捨報不安詳的這種惡性的機制。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念佛人啊,這個地方一定要處理得十分地清晰、明白、不含糊,絲毫都容不得含糊的。
像我小時候生活在醫院裡,經常到太平間裡,揭開白單子看一看這一張臉、那一張臉,誰知道哪一張臉是不是自己的臉呢,對不對?哪一天你自己也會這樣子。無常也好,什麼也好,換換位置你就知道了。那我們跟阿彌陀佛不能換位置嗎?跟阿彌陀佛也能換位置。那你跟無常、苦、難都能換位置,跟阿彌陀佛不能換位置嗎?
非典那一年,以前明具他們還都是居士的時間,在北京的那個小院裡安居,講《安樂集》,講著講著,中午太熱了,我從來沒有那麼熱過,中午坐在那個地方,腦袋瓜子一木,就看到自己變成馬了,嘴巴很長,腦袋很長,尾巴什麼的,牙齒很大很大的,腦子一點點的很小,皮膚什麼樣,還擺擺尾巴。我說,哎呀,怎麼變成畜生了?念念佛吧,念、念、念,用很大的力量也念不出來阿彌陀佛。下午我就跟他們講,一定不要修無記業啊!修無記業變成馬了,想念佛也念不成了。
換換位置嘛,我們跟佛換換位置也行嘛,跟菩薩換位置,你只管換位置,怕什麼呢?對不對?我們在眾生這個業裡,“我”這個字我們這麼執著就不放手,那你抓住阿彌陀佛換換位置,體會體會看看是個什麼味道呗?有啥不可以呢?
我這是閒聊哦,大家不要太在意。密乘的灌頂,很多的法會,我這不是洩密,我這只是說個表面現象啊,你們不要在乎啊。他們就是扮演,好比我們這一群人,一個人扮演阿彌陀佛,一個人扮演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一個個人都穿他們的衣服,拿他們的法器,觀音菩薩拿個淨水瓶,拿個楊枝,反正就是大家都演,把衣服也換上,璎珞也戴上,演了以後呢,佛就宣化一部經,讀一遍,OK了,灌頂結束。他回去了,他做夢的時候一想,哎呀,我穿著大勢至的衣服,跟大勢至是一樣的,一換位感覺很好很歡喜呀。是那樣子的,沒有什麼神秘的東西,佛法從來不神秘的,被人搞神秘了。
以前我讀過一個經典,這個經典就是講的這種大的灌頂法會上,大家怎麼著裝啊,這個儀軌。那個時候我的腦袋瓜子裡經常想啊,哪一天我們開個圓覺法會,大家就扮演十二個圓覺菩薩,然後呢,都穿上菩薩的衣服,找一個人去坐在世尊那個座上,要不然我們請個像也行,其他人扮演文殊……一直到圓覺菩薩,一個一個次第來請問,誰的音聲最好,扮演佛音就對了,開那樣一個法會,以前夢想一樣的。哪個文殊?哪個普賢啊?哪個是圓覺菩薩啊?哪個是除障礙、淨業障菩薩啊?我也不知道,我也認識不得。但以此願,行此心者即是此!
你一到藏地,現在他們說喇嘛教轟炸我們漢地,就是把我們漢地人給打懵了。實際他們就是這樣,哎呀,這個人是文殊菩薩成就,什麼啊,他天天“嗡阿若巴扎納德”(文殊真言)對不對?天天以十大願王為自己的熏習,就這麼個事,不比我們高明任何東西,但你要尊重,對吧?尊重還是要尊重的。我們也可以做,你天天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天天讀四十八願,以四十八願為自己的願,那你是什麼人啊?
還有兩分鐘。開玩笑說的比較好一些啊,這個不要當真,你不要當真,夢裡坐起來說:我是不是阿彌陀佛呀?那可不行,那別人說你是打妄語的,對不對?你說我在念阿彌陀佛,以佛願為己願,這行。你要說你是阿彌陀佛,別人就說:我禮拜你吧,那麻煩了,對不對?
我們漢地學佛的,換位修法。但是要知道,肯定我們的量啊、煩惱啊會蔽覆我們,但我們的本質跟佛是沒有差別的,因為本質沒有差別,所以你就可以換位嘛。你不要坐在現在這個位置上,你可以換到佛那個位置上,你就把自己的腦袋瓜子逼到佛那個位置上,說佛你到底在干什麼,我非得想想,想不通不行,想不通就憶佛的願力,就念佛的願力,念熟了就曉得佛想的啥了。心願心願嘛,對不對?知願就知心了嘛。老是說我不知道阿彌陀佛是個什麼樣子的因緣,那就念他的願,念就清晰了。
其實很多真言,我給大家洩密,護法要是揍我,你們來保護我啊(笑)。很多真言都是佛的願啊,很多真言就是願沒有翻譯出來,翻譯出來就怕你輕視。就是不斷地念、念、念……念一萬遍了,護法說他天天發這樣的大願,我們去護他吧,就護你了,你就成文殊化身了、就成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了,這護法天天守護你。因為啥?你念了那麼多遍,我發心要干什麼干什麼,我發心要干什麼干什麼,我要干什麼干什麼……你天天這樣說,一天說幾萬遍,別人說:哎呀,真了不起,他肯定是真的。護法就把你守護起來了,龍天就把你守護起來了。
慢慢講,我太願意講了,我們來繼續學習。
我們看“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者”。你可以把它羅列出來:莊嚴清淨功德是一,莊嚴量功德是二,莊嚴性功德是三,莊嚴形相功德是四。你羅列出來比較好一些,你學習有個痕跡,這個很重要的。就是思維、眼看、手寫,就記下來了。一定要相信這個思力與不思議兩種力的契合就可以產生妙用了。那麼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就是五了。
三、莊嚴性功德成就
四、莊嚴形相功德成就
五、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
第五種莊嚴,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他每個莊嚴引用兩句偈子來作解釋。
“此雲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千種寶。隨心稱意,無不具足。若欲令無。”
這是個什麼字啊?很復雜的的一個字。沒查出來嗎?我那有一本特別大的字典,十二本,可能是所有的漢字都有,八本?十二本?可以查到,只要有的漢字都能查得到。沒有,對不起啊,先擱置,就懸著,哪一天查到了再說。
因為《往生論注》我們推薦了很多年了,《往生論注》這個文字特別好,但是有許多生字,你永遠找不到,很多人去查,也查不到,所以推行它很難很難的。很多學習淨土宗的人特別需要學,但是一到這個字上……
“倏”,突然的意思。
“若欲令無,倏(shū)焉化沒。心得自在,有逾神通。安可思議。”
像我們讀《無量壽經》說,有的樹一寶、二寶、三寶、四寶,雜相共成,若純者、若雜者,土地、水池、房捨亦復如是,缽器亦復如是,所用所居之物亦復如是,就是隨心而現。那麼說這種種事情呢,皆具足這個寶性功德,隨眾生意樂而現。需什麼飲食自然現前,若不用呢,自然化去;花、衣亦復如是;水,欲暖則暖,欲冷則冷,欲熱則熱,灌注則灌注,沒(mo)去則沒去,這都是寶性,就是隨意性。
種種事功德的成就實際上就是滿眾生願,就是這麼個意思,隨順我們對珍寶的需求。你看我們現在世間人想得到一點什麼珍寶,拿到個什麼就說:哎呀,我這是水晶啊什麼的,這是瑪瑙啊什麼的。極樂世界遍地都是,這有什麼希罕的?到處都是這玩意兒,遍地都是。要是在這個世界找一點這個太難了,什麼挖掘啊,礦藏裡邊搜尋啊,極樂世界太多了,滿地都是這,比這要好的多,那是軟的,你這是硬梆梆的,不好,對不對?還是極樂世界好。
種種事功德成就,那麼就是說“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有如福德化現,皆是具足。因為阿彌陀佛無量兆載的修持具足一切福德因緣,就是它福慧具足故,福慧隨心,果報也隨心,隨心智而現。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想得到隨智而現的因緣就太薄少了。什麼叫珍寶啊?就是認為這個東西好呗,那遍地都是,那好不好呢?到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佛從這個地方(指雞足山)把他的衣缽拿出來的時間,我們這都化成七寶地了。
六、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
六,莊嚴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
此雲何不思議?其光曜事,則映徹表裡。其光曜心,則終盡無明。光為佛事,焉可思議?
以光明度眾生,我可能是被這一類攝化的有情。以前我在家的時候,沒有學佛的時間裡,具足貪、嗔、癡,就是業報、惡報快現了,就不行了感覺到,在夢中就會遇到光明,光明照耀,然後就不能吃肉啊什麼的,不能喝酒什麼的。因為世俗之人啊,什麼煙啊酒啊什麼的。有人得遇阿彌陀佛光明亦復如是。所以《無量壽經》講:若人遇到無礙光、無邊光、無等光、智慧光、解脫光、不思議光,種種光明,照觸此人,即令其身心柔軟,自然向善,三垢消除。這就是所謂的妙色功德,妙色就是光明功德啊,帶來的不可思議力。阿彌陀佛他不光以阿彌陀佛名號度化眾生,亦以光明度化眾生。所以很多人在經行念佛的時候就會得見光明。你不見也不要追求,因為你心智一旦清淨了也會相應。 (編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光明遍照第十二》:阿彌陀佛光明善好,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是故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亦號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等光佛;亦號智慧光、常照光、清淨光、歡喜光、解脫光、安隱光、超日月光、不思議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其有眾生,遇斯光者,垢滅善生,身意柔軟。若在三途極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命終皆得解脫。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
“其光曜心,則終盡無明。光為佛事,焉可思議?”要是人與無自性性有所得見與親證,心無掛礙,亦可以見心光照耀。像六祖大師說:心常生光明,常生喜悅。這個光明喜悅的印契就是自性的得見。那麼阿彌陀佛的莊嚴功德中,具足這樣的威德與善巧,所以說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光明如意摩尼寶號,那這光明也會照耀我們的心智,消除我們心結與無明黑暗,做不可思議的佛事。所以這個都是在解釋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莊嚴功德。
七、莊嚴觸功德成就
七,莊嚴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此雲何不思議?夫寶例堅強,而此柔軟。觸樂應著,而此增道。事同“愛作”,何可思議?
有菩薩字“愛作”,形容端正,生人染著。經言:“染之者,或生天上,或發菩提心。”
在經典中有這樣的菩薩,就是令眾生愛染此人,愛染的時候呢,一旦生起愛染就生菩提心,或者生天上,生善道中。那我們能把所有的愛染都放在佛身上該多好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很有意義嗎?
“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過迦旃鄰陀”——迦旃鄰陀這種草,古來有些遺著說就像綢緞一樣極細膩的一種草。我見過一種草,現在的一些綠化單位就用那種草,就是十分的軟,比綢緞都軟,你感覺得到那個樣子,就是觸著人生喜觸。他這是個解釋罷了,是個比喻。“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
昙鸾法師舉這個愛作菩薩,相貌端正故,人若生染著,染之則生天,或者發菩提心。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的殊勝功德亦復如是,你要真染著、眷愛它,你一樣會發菩提心,得生善道。你說這個“染”不是不好嗎?你得看你染的什麼。那我們染佛的功德,染佛的願力,染佛不可思議的善巧,你染呗,你有功夫你就染去。攀佛緣,遠離戲論,這是很有意義的,我們不要畏懼這個。
“事同愛作,何可思議?”這種因為觸感而產生的利益,這種正當道業,我們自己的想象怎麼能想象呢?一想象是不是就墮入世俗了?你一想象就墮入世俗了。那這個地方我們就來攀阿彌陀佛殊勝功德的因緣,就是觸功德,來用自己的身心觸摸阿彌陀佛的國土、國土的莊嚴,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願力,其不可思議的願力產生的這種觸功德的利益、內涵,那你就不斷地去實踐、熏修。
我們不相信,可以作一個記錄,像現在下面這個居士走般舟,般舟殿上走走。我這幾天就經常鼓勵自己:我走二十分鐘、三十分鐘,我鼓勵自己走一走,我感到自己應該走一走,因為年齡大了,骨頭都老了硬了。
你可以做個日記啊,你從走般舟第一天,你念阿彌陀佛、攀阿彌陀佛的因緣的第一天,尤其是剛來的人啊,你要寫寫日記,你看他的身心、骨骼,感知什麼的都是硬的,走啊走啊走啊走啊,念佛啊,攀佛緣啊,攀得久了,感知都調和了,心智也調和了,慢慢慢慢都調和了,包括語言都會調和的,你不相信可以做個記錄,做個檔案。楊濤不是做個檔案嗎?做個記錄。鼓勵大家寫寫日記,尤其是剛來的人。你不相信?很剛很剛的人,走啊走啊走啊走啊,就調柔了,起碼心理上、身體感知上都調柔了。這個可以做一個記錄。因為我們緣阿彌陀佛調柔心智、無礙心智、慈悲心智,那我們的身心也會隨之而變化的。
八、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
八,莊嚴三種功德成就者,有三種事,應知。何等三種?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虛空。
此三種所以並言,以同類者故也。
我這不對頭啊,以前是讓德圓師讀,我這一下念下來了……再讀一段,我就不讀了。我是因為感動了呗,今天,睡了兩個小時睡的,可能是有點懵的樣子,一定不要學我這個業報,那不好的,可不好受了有時候。
何以言之,一者六大類,所謂虛空、識、地、水、火、風。
所謂六大——地、水、火、風、空、識。他說這六大就是虛空、識、地、水、火、風。
二者無分別類,所謂地、水、火、風、虛空。但言三類者:識一大,屬眾生世間故;火一大,彼中無故;
火是最容易體會到這個無了。你看這個,(師用手指火),火到哪兒去了?火從哪來的?到哪兒去的?誰把它點著的?它上哪兒去了?找一找,找一找火上哪兒去了?這火從哪兒來的?你看火沒有來去但能發光。他說這個火啊,“火一大,彼中無故”,就是火不可言說其有,所依附而現。這話我感覺大家都能聽得懂的。它依附著油、油燈能現,若沒有這些東西它是現不出來的。好比說大海水上也能著火,風一刮大海水,它就會著火的。它要依附到一個東西,它必然依附木石、依附蠟燭,它才能著,沒了,它就沒了。所以說火無啊,“火一大,彼中無故。”
雖有風,風不可見故,無住處故。是以六大、五類中,取有而可莊嚴三種並言之。
所以說地、水、虛空,這三個都可以運用,那三個就不好講了。莊嚴三種功德成就,就是地、水、虛空。看他怎麼來言這個水莊嚴吧。
讀吧!讀一讀吧。我讀著讀著都有點懵了。
莊嚴水功德成就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淨土人天,非水谷身,何須水耶?清淨成就,不須洗濯,復何用水耶?彼中無四時,常調適不煩熱,復何須水耶?不須而有,當有所以。
經言:“彼諸菩薩及聲聞,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濯身。欲令還復,水辄還復。調和冷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回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聞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聞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途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此水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地功德成就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
此雲何不思議?彼種種事,或一寶、十寶、百寶、無量寶,隨心稱意,莊嚴具足。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彼中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寶為冠。此寶冠中,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又如佛說《法華經》時,放眉間光,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丑,於此悉見。蓋斯類也。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此雲何不思議?經言:“無量寶網,彌覆佛土。皆以金镂、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耀,盡極嚴麗。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地、水、虛空。所謂的地功德……先講水功德。
1、莊嚴水功德成就
莊嚴水功德成就。
他舉了《無量壽經》這些例子。水能如意,能令眾生隨意所需求而表現種種冷暖,乃至欲沒則沒何處,欲灌頂則灌頂,乃至發種種微妙法音。所以極樂世界裡一切皆做佛事,所觸之物皆以種種法則來施教有情。所以自然之道,自然德風,莫不吹揚,令眾生時時處處皆了解法無處不在。所謂的這個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
那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可以不可以用呢?心情好了,如法的心智守護了,也可以用,一樣可以用。你看我們這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當你心煩的時候,什麼阿彌陀佛不阿彌陀佛的,你不管他了。就是你念阿彌陀佛你都不知阿彌陀佛。我們這個地方的風聲、水聲,是不是在念佛、念法、念僧呢?亦復如是!也在告訴我們空、無常、無我,也在跟我們說七菩提、八正道,也在跟我們說一切聖教言,決定如是的!只是說我們濁染於自己的蒙蔽心智的時候就感觸就不到了,就會用自己蒙蔽的心智去染污世間。
所以這裡用水來做佛事,安可思議?水做佛事。他講的幾個例子特別好啊,說淨土的人天不是水谷之身,他們也不需要吃什麼,要水干什麼?也不需要洗滌什麼的,要水干什麼?也沒有什麼熱惱,要水干什麼?主要是因為佛法,所謂的不須而有,那麼受法教育,自然熏修,自然增上。在這樣的環境中修法呢,功德成就反而慢,他都是享受佛法。但是你要在苦的世界中享用佛法,佛法得力之處甚為不可思議。好比說我們在這個畏懼的世間、無常的世間生安樂,透視觀思無常,觀思苦空無我,人受寂滅之樂,那在這個世界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世尊說:在此娑婆世界行道一日,比在他方佛國修道百年。就是如是啊,百年一日,是個類比。
2、莊嚴地功德成就
地功德成就
他舉這個例子,
“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
就是安穩、莊嚴、具足、觀察透視之善巧。那麼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怎麼來對待使用呢?這個娑婆世界是實有娑婆還是實有極樂呢?那我們在念佛之時,依佛願之時呢,實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功德力。
雲何不可思議種種事?他說這個極樂世界啊,宮殿樓閣觀十方無礙,不光觀十方無礙,還可以有寶欄圍繞。像我們在山上住,這種有礙無礙的心智特別容易感知到。爬到很高的高山,看很遠很遠的,心智就會很開闊;到一個很閉塞的地方,人心就很擁塞。那麼觀十方無礙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心智呢?寶欄圍繞帶來的安穩是什麼樣的心智呢?亦具足這樣的佛的心智。所以能見無量世界,照見無量世界猶如明鏡,照十方國。這個是特別重要的思維方式,或者修法方式。
此莊嚴事,如淨明鏡,十方國土的淨穢諸相、善惡業緣。
這一段文字希望大家還是在意一下。
善惡業緣,一一悉皆現於中。
他後面舉了一個說法,
人天見斯事故,探湯、不及之情。
就是說熱鍋裡邊有東西,想把它拿出來,拿不到,但又看得到。他這是舉一個例子,就是說,我們眾生果報亦復如是,一切果報是不可得的,但當我們執著的時候呢,就得到它了。法界體性智橫觀法界,有十種法界:佛法界、菩薩法界、緣覺法界、聲聞法界、人、天、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十法界都是可探而不可及的,那你就是得解脫,解脫安樂,就是你就不會再被十法界所纏縛,皆是影象所現。
所以他這舉了這個例子說,“人天見斯事之故,探湯、不及之情。”我們可以做個實驗啊,一鍋熱水裡邊你放一個東西,扔到裡邊,你想把他拿出來,哎喲,燒手啊,你不願意拿,它看得見摸不著啊。你說我們現在的玻璃啊,有玻璃就會這樣,看到外邊的東西,沒辦法,隔著玻璃。
探湯、不及之情,自然成就。
那麼這個探湯、不及之情,實際是個解脫之情,就是無掛無礙、無得無失之情。了了分明,了無所得,這是十分重要的。那我們平時修法中的,這就是探湯之情啊,探湯不可得之情。就是說我們對這個世間的萬事萬物,了了分明,但是了無所染著,了無得失。你這樣久久地修持,你一定會得到這種所謂安穩的樂,就是說一切善惡得失再不侵害你。我們以為真有得失之時啊,就是我們可以觸得到,就不是探湯了,真正拿到一個東西,或者失去一個東西,你就會有被纏縛了。所以了了分明、了無所得這個心智啊,是一個解脫的心智,是個智慧、無得無失的心智。這是很重要的,給我們帶來如大地一樣的載負我們的安穩。
“亦如諸大菩薩,以照法性等寶為冠。此寶冠中,皆見諸佛”
我們看大勢至菩薩腦袋上有個光明瓶啊,可以照耀十方世界而無染著。那我們是不是在平時心智中了解法性啊?了解一切塵土、一切剎土,若濁染,若清淨,了無所得!所以十方諸佛剎土亂起亂滅啊,無一實質!你要真在這個地方抉擇了,那就是法性得見,生法性土中,那你就沒有畏懼了。別人再說無方淨土,你也就不害怕了。那麼關鍵是你真正地有沒有這個修證呢?沒有這個修證,極樂世界,決定家園,不要遲疑!那也是法性,只是說呢,但擇一法,令眾人安樂。所以說“法性寶冠”。
皆見諸佛,又了達一切諸法之性。又如佛說《法華經》時,放眉間光,照於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從阿鼻獄,上至有頂,諸世界中六道眾生,生死所趣,善惡業緣,受報好丑,於此悉見。蓋斯類也。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影為佛事,甚為重要啊。智者好於高山,為什麼呢?我們到山上看一看這個城市中,或者人群中的生活模式,你就會感覺到,一天沉浸在這裡邊,為衣食、得失所困,實在是不相應的,就是如夢如幻猶如影像,無有實質。人就會頓然超越了。
因為經常走動啊,像生活在北京、上海、天津的這些菩薩們都知道,這太逼迫了。人擠人,樓挨著樓,大家都是為衣食、為得失在這裡邊擠來擠去。但要站在高山上看這些人擠來擠去,你就會感覺到,哎呀,在這些影子裡面能得到什麼呢?能失去什麼呢?人為什麼為這忙忙碌碌的?那我們就如觀電影一樣地來看這一出戲啊,你就會超出世外,有頓然超世之感。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經常要站在法性之高山上觀察世俗之因果,有超越之志,你於世俗的染著之心就會清晰地蕩滌一盡。我們要不站在這個法性的國土的高山上來看這個世俗之因果得失啊,往往我們會被這個得失的影相、好壞的影相所侵害、所侵奪,使你昧失智慧之心。所以“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那麼這個水功德是水為佛事,地功德是讓我們高瞻遠矚地可以看得到這些安穩的究竟無所染的大地,無所染的安穩心地。這個心地啊,使一些如幻影相必無得失,頓除這種世間染著。我們要是不站在法無自性的這個抉擇上,這個高地高山上來看世間啊,往往我們就會昧在其中。
以前在福建住的時間,我住在一個山上,很高,剛剛能看到福清寺,福清寺就在那山下面。我經常是兩點、三點爬到山上坐著等到天亮,看到他們人來人往,一直不願意下山,哎呀,這人太螞蟻了。人看螞蟻的時候你沒感覺了,因為我們人看螞蟻的時候就感覺你肯定超越在外了,對吧?因為你是個人啊。但是你要是站在高山上看那個樓群的螞蟻窩裡拱來拱去的時候,你就感覺到也要超越了。
那我們站在法界體性智的高度來看十方法界,那你頓然你也會超越的。上無諸佛可求,下無眾生可度,中無諸法可修,智慧心自然現前。你會觀一切無得無失啊,一切如幻。那你要站在這樣的高山上來觀察,那就很好啊。要不然,我們可能就會像螞蟻一樣的生活,也可能是人螞蟻,也可能是蟲螞蟻,種種的沒有離開這個環境,沒有離開這個心智。
所以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
3、莊嚴虛空功德成就
莊嚴虛空功德成就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怎麼說不可思議呢?無量的鈴宣吐妙法音。實際上前面說的這種拿音聲做佛事啊,就像這個風聲、雨聲皆是念佛聲、無常聲、無我聲、三十七道品聲,種種都在宣化著諸佛甚深教言,令眾生得以趣入佛法不可思議利益。
雲何不可思議呢?無量寶交絡,彌覆佛土,皆以……
它這個珍寶啊,雜色之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這倒不以為貴,最主要的是令眾生聞到妙法之音,脫離這種所謂的染著。所以彼國妙相莊嚴不可思議,眾生亦受種種之樂,而無染著,這個無染著就是宣吐妙法音的回施。極樂世界……《稱贊淨土佛攝受經》中有那樣的文字,說彼國的妙相莊嚴,種種嚴飾不可思議,眾生多生種種法味之樂,但無染著,無染無著。
我們在這個娑婆世界最糟糕的是什麼呢?好東西!哎呀!這是珍寶啊,這是珍寶啊,抓到手裡都不捨得丟了。他不知道他就是被這個珍寶困住了,所以說珍寶珍寶珍寶啊,這是珍寶這是珍寶,被困住了,就困那了,就被它困住了。你說土地是不是珍寶呢?你看沒有土地我們就沒有糧食吃了,你說什麼不是珍寶呢?誰在這個世上能找到不是珍寶的東西?哪個人能找到呢?沒有不是珍寶的。只是說我們這個分別心,什麼是珍寶啊?你感覺那是珍寶,你就把它供起來,你就把它守護起來,壞東西就想把它處理得遠遠的。哪個不是珍寶啊?你說毒藥不是珍寶啊?有的人治病,沒有毒藥是不行的。很多你要是一轉換都是珍寶了。
我們說宣吐妙法音是十分重要的。那麼昙鸾法師舉這個例子說是珍寶莊嚴啊、虛空成就啊,是嚴飾莊嚴。那我們這個虛空中莊嚴不莊嚴呢?假設我們的心智無所障礙,無染無著,亦是莊嚴處!若染著了,莊嚴不為莊嚴,是為所縛啊!它把你纏縛起來了,把你心智昧起來了,珍寶牢獄給你塑造起來了,那你又有什麼意義呢?!
“自然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
他說的這個“演發無量妙音”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了,他這個珍寶的莊嚴是引發之處罷了。我們珍惜法則之時,我們虛空的心智也具足妙音這種設置。對我們多吹這種微妙法音,流布十方。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我們要尊重佛法,佛法中的恭敬修,跟這個虛空莊嚴功德是如是如實說的。我們經常說四修中:恭敬修、無間修、無雜修、畢命修。這個恭敬修就是這種羅網莊嚴,就是這種風吹,不饑、不寒、不涼、不遲、不疾,演發無量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這萬種溫雅德香干什麼呢?實際就是恭敬修,它就能得到這樣的利益。你那恭敬的心智就像虛空一樣,就能容納種種珍寶,隨喜種種功德,受到種種功德的加持,所以“塵勞垢習,自然不起”,我們妄想執著的這個垢習就不會蒙蔽我們了。
學佛之人的這個恭敬心十分地重要。在這一段文字中,就是我們的恭敬心一旦生起,那就是這個虛空成就的功德,那自然會現前的。所以我們的心智中具足珍羅妙寶,布滿虛空,何以故呢?只要你有隨喜心,那無量的眾生在做無量的善緣,不管一點一塵,乃至從眾生到諸佛菩薩,所有的善緣善功德我皆隨喜,那就會吹有這樣的萬種溫雅德香,來使你的塵勞垢習得以消除,就是我知我見的塵勞垢習、我得我失的塵勞垢習,那你就會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風觸其身,皆得快樂。此音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就是虛空帶來的音聲傳達,微妙法音的這個流布,(法師聞窗外鳥叫聲)你看那是不是阿彌陀佛?哎,雲南都有這種鳥,可能是這個山上的比較多一些,這個“阿彌陀佛——”,(指鳥叫聲)這也在做佛事。
佛事離我未遠,離我們也不近。你要是用煩惱業習、得失之心蒙蔽自己,那佛法就離開你了;那要是我們隨喜恭敬,那佛法就在我們的生命中表現出來了。這地方一定要看我們自己的擇取了,佛法的擇取,你怎麼來擇取,你擇取哪一點了。
音聲為佛事,風觸其身,皆得快樂。他這一段文字寫的特別美啊,令人欣喜。所以“塵勞垢習,自然不生,風觸其身,皆得快樂。音聲為佛事,焉可思議?”
那麼這個三種事功德成就引用的文字量比較大啊,實際這也就是我們的家珍啊!一切眾生順性之家珍,阿彌陀佛給予我們的恩德與果報,也是我們未來的果報,我們現下應該信順、隨順的一個國土機制,應該愛樂、稱念、稱贊的一個機制。若做因若做果:果者,受用此處;因者,向往之處,無隔無離。你這樣的現下安心,數自己家的家珍,你怎麼不意樂呢?這都是我們自性中所現的清淨功德。
這三種事功德成就,莊嚴三種功德成就。
我們看第九,莊嚴雨功德成就。念一念。
九、莊嚴雨功德成就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故。
此雲何不思議?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辄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返。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華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赫然。暐晔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華為佛事,安可思議?
雨功德成就,莊嚴雨功德成就,就是普同供養這種不可思議的利益。天上降雨我們是感覺得到的,這個無處不洽啊,普潤普利的意思。
莊嚴雨功德成就者,偈言“雨華衣莊嚴”,
就是普遍地供養這個東西,或者說普降華衣。在我們中國沒有這個習慣啊,中國人的衣服沒法……可能在漢朝以前中國人的衣服也是裙,也是布。漢朝以後,這個胡服射騎,胡服以後就開始變成這樣的衣服了。最早我們中國人的衣服和印度人的衣服有相似之處的,也就是布、裙。在印度他這個衣啊,就是現在我們這個衣啊,他稱為大梵之衣,就是比較自由呗,什麼都可以用。你看這個衣什麼都可以做,可以做被子,可以做單子,可以蒙頭,可以做傘,可以防風、防灰塵,也可以……什麼都可以做,他這個就是很好用,這個衣什麼都可以用的,萬能一樣的,但我們現在身上這個衣就不是萬能的,只能有一種用處,你要做其他用處就顛倒了,對不對?他這個衣太多用處了,
所以他這個“雨華衣”,在印度有尊貴的客人來了,他們就把布,把這個衣鋪在路上,讓人踏著這個衣服過來了,然後他再穿就會感覺到受到加持啊、尊貴。說我這個衣是某某某尊者從上面走過的,他們就會生喜悅的。我們釋迦佛的因地啊,他就用他的頭發鋪地,讓定光如來從上面走過去。如來就給他授記說:此人未來世當作佛,號釋迦文佛。他為什麼呢?就是他這個供養的心智。我們中國人沒有這個概念啊,當然鋪地毯還是有的啊。我們的衣你解下來誰也不願意踩,對不對?你也不敢脫你這個衣服。這是一個當一個用呗,但是在印度他這個衣就真是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過去,像世尊回到他的出生國,叫迦毗羅衛國,回到他國土的時候,整個國家的上下人民就把這個屋子下邊的土挖出來以後,和香粉啊,把這個路上鋪一層,然後灑淨水把它捶打,散花,鋪衣,鋪華衣。他這個民俗啊,在這個地方表現得十分地清晰,就是撒花,撒了花以後,再把衣鋪上,讓佛陀從這個鋪滿新鮮的土、香、鮮花與衣的道上走過來,來迎接世尊。他有這麼個風俗啊,就是“雨華衣莊嚴,無量香普熏”。
你看這個有香啊。我們中國人燒香的機制要弱得多,基本上是佛教比較在意這個。這個香的種類是很多的,它有熏香,這個熏香啊……世尊開法會時不能說:“去,阿難去通知人去,我要開法會。”他不能這樣說,對吧?他怎麼辦呢?他說:“阿難,燃一碗香。”就是拿一碗香,一燃,這些菩薩、這些人都聞到了,說世尊要開什麼法會,就來了,循香而至。就不用下通知,從他方國土、從周邊城市、從禅定的山洞、從正在游走的地方,說哎呀世尊要開法會了,他們就以種種力量走過去或者怎麼樣過去,去參加法會了。
我也不知道……有時候我們念佛的時候,走山路,靜下來的時候也會聞到香氣,主要是你不知道從哪來的,你要知道是從哪來的,那也是下通知啊。你不知道從哪來的,哎呀怎麼聞到香味呢?因為我經常在這裡邊走啊,走慣了。那香味是經常聞到的,不知道是從哪來的,也不知道誰下的通知,沒辦法去參加。那我們要是知道呢,那真是很有意義的。要是有通力的人就簡單了,循香而至就對了嘛,說乘風而去,對吧?循香而去。這能聽得懂,你要有通力的,你要有如意通,找到香源呢,就到會場了,釋迦佛在那開法會呢。
那我們說這個“無量香普熏”,這些諸佛如來啊,以香做佛事,做傳達的方式。那我們開法會點香起不起作用?一樣起作用。我這麼多年不知道燃了多少香,我真是不知道,反正越燃越多。我們那一年打七,可能燃香燃的有十幾萬塊錢的香了,真是那樣的,燒了很多很多的。那你供養佛菩薩啊,你供養天地之間啊,你怕什麼呢?你那個心願是這樣子的。那你說你那個香一燒沒了,你說太可惜了。有個老和尚見到我就說:“法師,你點這麼多燈,點這麼多香,太花錢了,浪費不浪費呢?”我說:“你啥不浪費?啥叫浪費?”
我們這個點香點燈啊,就是照亮昏暗之處,是我們點燈的願望,令一切眾生生起智慧;點香呢,普供養一切智者成就者,令他們的傳法的機制廣大,普傳十方。那都是很好的供養啊。所以“無量香普熏”故。
此雲不思議,經言:“風吹散華,遍滿佛土。”
實際這個散花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很難見到的。過去啊,象達摩祖師來的時候啊,中國的講席上啊,就是法宴不斷,就是經常會有這樣的法師出世,一講經,地湧金蓮,天降瑞華。這沒有什麼啊。但我們現在的人啊,一個是道德修持,再一個就是大家的集體因緣都不夠了,現在要真是地湧金蓮,不知道我們這些人還聽得下去聽不下去呢?天降曼陀羅,不知道大家還會聽不聽呢?說不定都拿花去了,對不對啊?這是因緣果報的差別。
那麼為什麼這樣說呢,就是說,極樂世界這種日夜六返。極樂世界是光明遍照啊,無有初夜、中夜、後夜,也沒有晝夜之別,怎麼六返呢?為了順應我們的習氣,隨應十方世界人的習氣罷了。要不然我們突然去了,你不習慣了,哎,怎麼不天黑呢?你到時候問,怎麼不天黑呢?對不對?那個地方沒有天黑。為了給我們習氣重染之他方有情帶來方便,所以說日夜散花六返,實際就是讓我們感覺有差別有變化,不讓你迷茫罷了。實際是順應說,肯定不會是這樣子。
所以說現下馨香芬烈,柔軟光澤,次第不雜亂。他這種表現呢,也不需要我們掃地,你看我們現在散花,干在地上還是要掃的。他這種“以次化沒,華用已訖”,地自然就裂來了,自然化沒。
到彌勒佛降世的時間呢,我們人類還有三個疾病,飲食是一個疾病,便溺是一個疾病,死亡是一個疾病,就是這三個病啊,其他病都沒的了。我們現在有四百四十個病,就是我們人類啊,現在面臨四百四十個病,四大不調,各建立一百病,是四百零四病啊,四百四十個病。這麼多病,到彌勒佛降世的時候就沒有了。只剩下三種病:飲食、便溺、死亡。因為那時候人的福報大呀,自然開裂,就是人飲用完了,產生便溺了,在哪個地方便溺,這塊地就裂開,像蓮花一樣裂開,然後就自然合沒,自然就消失了,不需要我們建立衛生間啊、化糞池,這個那個的很羅嗦啊,沒有了。因為福德所積,自然清淨。到彌勒佛降生的時間我們的世界就這樣了。現在我們太苦了,五濁惡世,甚為渾濁,處處都渾濁不淨。
時間到了。好,那我們今天就學到這個地方了。明天再接著學習。謝謝大家。
錄音記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