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居士文章
李利安教授:佛教思想研究方面比較忽視的幾個領域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
|
|
|
|
|
|
佛教思想研究方面比較忽視的幾個領域 作者:李利安 張豈之先生八十大壽時,西北大學舉辦了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研討會。負責大會籌備的陽舉兄囑我說幾句話。我不善於吹捧,總是喜歡發現問題,於是就目前國內學術界佛教思想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薄弱領域草擬了一個大綱給陽舉。可能是陽舉感覺我的批評不太適合歡慶氣氛,也就“忘記”安排我的大會發言了。可是由他勾起的想法卻揮之不去。 綜觀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有幾個領域一直受到忽視,如異端佛教思想、民間佛教思想、低層佛教思想、超人間佛教思想、佛教史學思想、非主流宗派的佛教思想(主流宗派指禅宗)、專門領域的佛教思想,如佛教教育思想、佛教經濟思想、佛教政治思想、佛教倫理思想、佛教管理思想、佛教交往思想、佛教史學思想、佛教家庭思想、佛教生命與死亡思想、文明交往中的佛教思想,尤其是印度文化、中亞文化、中國儒道文化、中國民間文化、藏傳佛教等對漢傳佛教的影響。 一、異端佛教思想 異端佛教被正統佛教稱為附佛外道(而把其他非佛教或不依據佛教理論而建立的思想體系稱為外道),被官方稱為邪教、妖道,異端佛教就是依靠或仿照佛教理論與實踐體系建立起來但又大量曲解佛教從而為正統佛教所排斥且受到官方打擊的一種宗教文化現象。中國歷史上這種文化現象一直十分盛行,它一方面同正統佛教相互斗爭、相互呼應,另一方面又同中國傳統文化相互激蕩,密切聯系,同時他和官方存在矛盾,在政治擠壓中望強生存,具有繼承傳統又反傳統、依靠佛教又歪曲佛教、懼怕官方又反抗官方的生存發展特征,所以,這種具有民間宗教特色的思想涉及到與正統佛教、傳統文化、官方統治、低層民眾生活等多重關系,代表了相當多的低層民眾的心理,無論在思想方式、思想內涵、實踐形態方面,還是在生存狀態、發展軌跡方面,都具有強烈的個性,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特別是低層社會與低層文化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領域。可是,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近現代以來,中國社會無論是官方還是學界,歷來對這種異端的思想采取鄙視、貶斥的態度,漠視其產生與存在的眾多根源,也忽視其理論的內涵與特色,很少對其進行科學的、理性的、深入細致的研究,這種現象至盡依然十分嚴重。缺少對異端佛教思想與實踐的研究,則難以全面理解中國傳統思想,也就難以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中國社會。 二、民間佛教思想 這裡所說的民間佛教是指雖非正統但非異端、以佛教為內在依據或外在表現形式但又脫離正統佛教束縛的宗教文化現象。正統佛教一般把這種思想稱為邪見。這種文化現象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後一直大面積存在,直到今天依然十分盛行,對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間倫理、民間習俗、民眾心理等民間文化以及中國的低層社會秩序、社會風氣、社會生活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從影響人口的數量來看要超過正統文化。歷代官方對這種文化現象多采取引導的方式,正統佛教則多采取勸化的方式,精英文化界采取寬容與批判並存的態度。與異端佛教所不同的是,民間佛教一般沒有直接的激烈的背離佛教或攻擊佛教,也一般沒有反抗主流社會的心態與行動,甚至在主觀上還力圖符合正統佛教,並自覺遵守國家法律,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正常運轉,所以,這種文化現象雖然雜亂膚淺,但具有民眾的親和性、義理的通俗性、實踐的生活性,是適合文化欠發達、經濟生活貧困的低層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對這種文化進行研究是我們理解民間文化、民間社會、乃至整個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學術界近年來開始重視對這類文化的研究,但還很不充分,很不成熟,需要繼續呼吁,大力推進。 三、底層佛教思想 所謂低層佛教思想,是指屬於正統佛教但不屬於精英佛教所以缺乏理論創新與理論情趣而重視通俗化佛教實踐、主要流行於下層佛教信徒當中的一種佛教思想,這是佛教最深厚、最廣泛、最持久也最可靠的社會基礎,是佛教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因素。佛教的理論創新和理論傳承雖然依賴精英階層,但佛教的對民眾的影響卻需要經過低層佛教信眾對佛教藜蘆的簡化、俗化、生活化,所以,與精英佛教所不同的是,低層佛教思想直面現實的生活、適應普通百姓的文化水平,滿足廣大民眾的心理訴求,在保持佛教正統性的同時,呈現出生活化、通俗化的特性,如果說精英佛教更多呈現出文化的哲理性,那麼低層佛教則更多地呈現出宗教的信仰性。這種信仰性和哲理性總是密切聯系,相互激發,成為佛教發展演變的基本內在機制。過去的佛教思想史研究對這部分佛教思想基本是忽視的。 四、超人間佛教思想 佛教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從思想內涵的角度來看,其中既有關於現實世界的學說,也有關於彼岸世界的學說,而彼岸世界的學說說到底還是源於現實世界。彼岸世界的學說就是超人間的信仰以及建立在超人間信仰基礎上的各種學說。超人間佛教思想具有非理性或叫超理性、神聖性的特征,是以信仰為基礎的、缺乏理論思辨的一種思想體系,也是全部佛教思想體系的基石所在,是佛教的魅力所在。 宗教作為人類的一種思想和實踐,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人類所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的。不過,宗教在解釋和解決人類問題方面有不同於其他思想學說的個性,這種個性的關鍵就在於它的超人間性,用李申先生的說法就是宗教解決現實問題之手段的“非現實性”(參見李申),而李申先生的“非現實性”說到底還是一種超人間性。所謂超人間性,是指各類宗教觀念與宗教實踐中對超出人類理性范疇的超人間力量和超人間境界的信仰和追求,筆者認為,這種超人間性是判定一種學說或一種社會現象是否屬於宗教的關鍵。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考察,還是從宏觀的理論體系來剖析,佛教不同於古今其他學說或其他社會現象的關鍵因素也在於它的超人間性。佛教理論與實踐的靜態的任何一個方面及動態的任何一個環節,均直接或間接地建立在其超人間性的基礎上。佛教源源不斷地在世間傳播、滲透的深層動力和影響一般民眾的恆久魅力正在於它的超人間性。相應地,佛教之所以被現代學術劃歸為宗教之列,關鍵也在於它的超人間性。所以,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佛教的任何一種發展與變革都不能擺脫它的超人間性,探討或解釋佛教中的任何一個新問題和新動向,也都不能離開佛教這一本質特征。 佛教的超人間也由超人間力量和超人間境界兩部分組成。超人間力量圍繞手段而展開,總是關涉信仰者的各種具體行為;超人間境界圍繞理想而鋪陳,總是關涉信仰者的各種神聖追求。前者側重於方法,後者側重於借助這種方法而達到的目標。 以超人間力量來說,我們可以從佛教中看到幾種密切聯系的、結構完整的信仰體系。第一是含有超人間力量的原理,如業力輪回、因果報應、九品往生、佛力加持、咒語神力、諸佛世界、般若聖智、菩薩濟世等。第二是具有超人間力量的人格化個體,如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以及“六凡”當中的天神、阿修羅以及餓鬼和地獄眾生等。在中國,這類超人間力量信仰主要表現為佛、菩薩、羅漢、護法神四類信仰,其中佛信仰主要表現為空間上的橫三世佛信仰和時間上的豎三世佛信仰,而最流行的則是對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信仰;菩薩信仰主要表現為四大菩薩信仰特別是對觀音和地藏的信仰;羅漢信仰主要表現為十八羅漢和五百羅漢信仰;護法神信仰則主要表現為對四大天王和韋馱的信仰。第三是被認為可產生超人間力量的某些做法,如身結印契、口誦真言、心作觀想、念佛菩薩名號以及誦經、摩頂、禅定、供養、回向等。第四是具有超人間力量的非人格化對象,如佛教的手印、壇場、捨利等聖物、聖跡以及被賦予神力的某些經典。這類超人間力量信仰一般來自對佛菩薩某種修法的神化和遵循,對佛菩薩智慧的神化和向往,以及與佛菩薩神力溝通的希望。 以上第一個方面代表了佛教超人間力量信仰的理論,後三個方面則代表了佛教超人間力量信仰的實踐。這幾個方面形成一個完整的、彼此依存的鏈條。作為超人間力量信仰中最典型的理論,因果報應及與之緊密相關的業報輪回學說也是整個佛教理論體系得以建立的關鍵。而佛教實踐體系中最核心也最典型的超人間力量信仰則是上述四類中的第二類,即對具有超人間力量的人格化個體的信仰,佛教的非人格化超人間力量和具體做法中的超人間力量實質上都只是這種超人間力量的派生而已。 以超人間境界來說,佛教的超人間境界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絕對的超人間境界,二是相對的超人間境界。這兩種超人間境界與佛教的宇宙結構論和解脫理論緊密聯系在一起。絕對超人間境界指完全超出人間之外不為人類理性所認識的境界。根據佛教自身的說法,這種超人間境界又可分為三種:一是超出我們這個世界之外的其他世界,如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這主要是從空間位置的角度來講的;二是三界當中不屬於人類世界的境界,如欲界六天、色界和無色界諸天、地獄界等,這主要是從境界高下的角度來講的;三是解脫之後的涅槃境界,特別是離開人間之後的小乘的涅槃境界,這是從解脫生死的角度來講的。相對的超人間境界指在人間之中通過非理性的認識途經而達到的某種精神性境界,是一種不離開人間但又超越人間、運用於人間生活而不為人間萬事所羁絆的境界。其中又可分為兩種:一是解脫了的境界如實相涅槃、成佛、證智慧等;二是通過禅定、念佛、誦經、禮拜等修行法門而達到的超出人類正常理性認識所及的境界,與前者相比,這還屬於尚未解脫的境界。 上述兩種超人間境界同佛教的兩種超越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外在超越可以在對絕對的超人間境界的追求中實現,而內在超越則可以在邁向相對超人間境界的修行實踐中實現。 佛教的超人間性在中國佛教中一直有著鮮明的體現。筆者認為,如果從信仰心態的角度進行分析,中國佛教主要有四種類型,即:參禅悟理的佛教、念佛往生的佛教、祈神護佑的佛教、行善積福的佛教。在這四種形態中,超人間力量和超人間境界信仰都十分突出的是第二個類型,即念佛往生的佛教。完全建立在超人間力量信仰基礎上的現實功利性佛教是其中的第三個類型,即祈神佑護的佛教。第四個類型,即行善積福,則是建立在一種同樣具有超人間因素的原理(因果報應)基礎上,伴以對惡的超人間境界的恐懼和對美的超人間境界的希冀,以及具有超人間力量的聖者的感召,以行善為手段,以積福為目標,由此感得各類善報。這種善報可能在今生,也可能在來世;可能在此岸,也可能在彼岸;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被回向者的他人。可見,這種形態的佛教也具有濃厚的超人間性。至於最流行的第一種類型,即參禅悟理型的佛教,它以般若智慧為認識的方法,以宇宙實相為認識的對象,通過明心見性,達到此岸成佛解脫,顯示了明顯的人間性特征。即使這種最具人間性特色的佛教信仰形態,也和超人間有深層次的聯系,因為無論是般若聖智,還是實相涅槃,都已經超出了人類的理性,超出了相對,進入了絕對,從而都具有了超人間的意味。般若聖智可以歸屬於超人間的力量,實相涅槃則可歸屬於超人間的境界,當然,這種超人間力量和超人間境界和其他類型特別是第二和第三類型的佛教信仰形態中的超人間已大不相同。 傳統的佛教思想史研究是不重視對超人間佛教思想進行研究的。 五、佛教史學思想 佛教的歷史學建樹具有世界性意義。如它對印度歷史學的巨大貢獻,被西方史學界認為是照亮黑暗的印度古代歷史的一道光明,另外,佛教的歷史學建樹也表現在對中國哲學史研究的貢獻,佛教歷史記載的系統詳盡所體現的史學特征以及佛教中大量存在的偽史傳統,均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在這方面目前還非常薄弱。
|
|
|
|
|
|
上一篇:慈法法師:圓覺經講記(圓覺要義) 第二十九集
下一篇:慈法法師:淨土法門的三種殊勝利益:往生、成佛、度生
|
|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