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法師開示

 

學誠法師:心對境的關系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心對境的關系

  我們常常聽到說,修行就是要處理好“心對境的關系”。

  外境,產生感受,感受產生人的想法,想法產生行動,行動力強不強跟我們的心有關系,這就是五蘊。佛教裡面最基本的法類——色、受、想、行、識。識就是心,色就是境,中間有感受,有想法,有行動。

  境,你有一個外境,他有一個外境,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外境。住在一個寺廟裡面,每個人的境界是不同的,內心的境界不同,外在的境界也是不同的。我們如果僅僅注意到自己的境界,沒有考慮到別人的境界,就不容易契機。同時,只注意自己的境界,不注意別人的境界,也有可能造成影響別人用功,甚至起反作用。

  舉一個例子,我們在佛堂有自己拜佛的位置,在齋堂、寮房、工作間、教室,都有自己的座位。本來你住這個房間,若無緣無故跑到別人的房間去,就是破壞別人的境界。別人在工作,你到那裡去聊天,也是破壞別人的境界。你沒有事到處游蕩,別人看到後會觀過,也是破壞別人心跟境的關系。給對方說話,本來你是講給一個人聽,而你站在那裡,誇誇其談、大聲喧嘩,很多人老遠都能夠聽得到,人家的耳根的境界都被你破壞掉。走路聲音若很響,也是會影響到人家的耳根,耳識的。這些都是修行要去注意的地方。

  在叢林裡,過去常常講,不可以隨便串寮。常住規定的什麼時間做什麼事,在什麼場合,都是要嚴格去遵守的。如果一個同學、兩個同學,三個同學無事到處走動,廟就不成廟了,廟就成了一個公園了,這肯定是不行的。

  講的話要有意義,需要講才去講。講一大堆毫無作用的話,就是廢話,自己散亂,人家聽了以後更散亂。這也是破壞人家的修行用功,妨礙人家的道心,是沒有必要的。若你自己要說話,想找一個聽你說話的人,這其實就是影響別人的用功。這些都是境界,先要把外境處理好,才能夠把我們自己內心的境界處理好。

  外在的境界,每個人的境界,有一個公共的空間,就是公共的境界,這些境界就是我們要去處理的,就叫做心對境,而不是說我們旁若無人,自己願意怎麼做就怎麼做,這種心態就是錯誤的一種心相。修行、用功的人,內心應該是非常敏銳、細膩、清明。此時此刻,一天到晚要做什麼,我們要很清楚。

  “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學問,什麼叫學問 ?“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學問是在於積累的,而不是說誰聰明、誰不聰明,誰智慧、誰不智慧,就看你有沒有去用功,有沒有去累積。然後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向別人請教、討論、切磋,自己的學問才會長進。如果常常覺得自己最好,老喜歡去講給別人聽,那我們的學問又怎麼能夠進步呢?

  “寬以居之”,就是說,要寬宏大量,要有大願力,要有大悲心。“仁以行之”,對別人、對眾人要有仁愛之心,要有慈悲之心。這雖然都是我們過去傳統儒家的一些說法,但是都是能夠醞釀的。

  學佛法就是研究佛法,學習佛法,就是研究如何改善,提升自己的生命。如果對我們的生命沒有認識,那麼修行真是白修了。只有讓散亂、躁動的心慢慢靜下來,對外境才能夠觀察清楚。就猶如鏡子一樣,非常明亮,對外境的反應才能夠分明。如果鏡子模模糊糊,境界來了就不分明。內心渾濁,說明人沒有念知力,念知力模糊。

  我們要“信自信他”。“信自”,但是不能“自信”。“自信”就是說自己相信自己,不容易相信別人。“信自”,就是說相信自己能夠成佛,相信“彼既丈夫我亦爾”,別人能夠做到,我自己也能夠做到。內在要有這種動力,內在有這種對自我的要求的心理基礎和認識。而不是說相信自己最行,別人都不如自己,這種自信就是會有問題。就是說,相信自己能夠達到,而不是說相信你現在就有了。要去努力,你才能夠達到。不去努力,你依然永遠比不上別人。所以,這些概念都是要辨析清楚,而不是說我們滿頭霧水,學佛法學到最後,說出來的話全是模稜兩可的,那怎麼行呢?肯定不行。學佛法,就是培養人的覺悟,對自己生命的認識,研究自己的生命。自己生命研究清楚,同時,對別人的生命,對眾生的生命,也就能夠了解了。

  近兩個月來,大家各方面還是有很大的變化、改善、進步,慢慢也是越來越有序。今後還是要進一步在這方面去努力,在每一個細節上,在每一件事情上,在我們寺院裡的每一個空間的位置上,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在每一個人的起心動念上,都是要能夠真正去體現佛法的。如果我們一直在躁動,心的能量就一直在損耗。用功也好、學習也好、做事也好,就沒有心力。如果內心非常的寂靜,就有力量,才能夠持久。

  修行就是要培養這種任運無間的功夫。什麼叫做“任運無間”呢?首先要穩定,如果不穩定就會忽東忽西、忽高忽下,這不是“任運無間”的;第二個是要持久,年年月月日日都如此用心;第三個要圓滿。圓滿是什麼意思呢?比如我們做一件好事,大家表揚、誇獎,說某某人很了不起,那麼你是不是能夠做到每一天都做好事呢?這件事情每天都在做。同時,一天也不僅僅做一件好事,一天都在做好事,那就是很難的事情了。

  我們常常是以一個善法來對治一個惡法,實際上,一天到頭是妄想紛飛,煩惱是非常多的,自己察覺不到,可能我們看到一個人發脾氣,或者一個慢心很強的人,我們老覺得這個人脾氣這麼不好,或者說這個人慢心這麼大,這個時候我們會處在另外一種煩惱當中。比如說現在人經常犯到的毛病——憂郁、焦慮、恐懼, 這些負面的心理是很多的。這些也都是人煩惱的行相。就是說,可能這個人是被嗔、慢煩惱情緒控制了,另外一個人是被另外一種煩惱、另外一個情緒控制了。我們如果沒有很好的去學習佛法,運用佛法,人的情緒、煩惱是除不去的。人就非常容易相信自己的情緒,就是“自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看法、想法是對的,所以他才會認為說自己的行動是對的。人不容易培養起來對別人的一種信心,要“信他”是很難培養的。三寶、同行善友、祖師大德、善知識的各方面的開示,我們不容易真正入心,不容易任運無間。並且我們常常會懷疑,對自己要去做的事情,自己的決定,往往信以為真,事過了以後,境界過後我們又後悔,這樣子決定是錯的,這樣子的想法是錯的,這些都是我的毛病,心對境發生的問題。我們一天到頭在廟裡邊,就是要去訓練這些基本功,從早到晚,學什麼、做什麼、說什麼,到什麼程度,內心要分分明明、清清楚楚,而不能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也不能有偷懶的心理,偷懶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投機取巧最後不會進步,只有老老實實、本本分分、腳踏實地、按部就班,在廟裡邊用功修行,才能夠一步一步很穩定地,很持續地在進步,功德慢慢就增長了。

 

 

上一篇:楊曾文教授:雪窦重顯及其禅法
下一篇:楊曾文教授:當代佛教的社會教化責任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