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閱讀

首    頁

法師開示

法師介紹

人間百態

幸福人生

精進念佛

戒除邪淫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寺廟介紹

熱點專題

消除業障

素食護生

淨空法師

佛教护持

 

 

 

 

 

 

全部資料

佛教知識

佛教問答

佛教新聞

深信因果

戒殺放生

海濤法師

熱門文章

佛教故事

佛教儀軌

佛教活動

積德改命

學佛感應

聖嚴法師

   首頁居士文章

 

楊曾文教授:21 世紀佛教研究之我見

 (點擊下載DOC格式閱讀)

 

21 世紀佛教研究之我見[*]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光輝燦爛的歷史,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在多元復合的傳統文化結構中,儒、釋、道三家是最重要的三大板塊。中國的佛教雖源自印度,但在漫長歲月的流傳中已經與中國舊有思想文化和習俗密切結合,演變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佛教不僅對中國的歷史文化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也傳播到東亞的朝鮮、日本等國,並作為文化載體為溝通中外文化交流起到〞黃金紐帶〞的作用。因此,中國自近現代以來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十分重視對佛教的研究,前後有不少優秀研究成果相繼問世。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翻開新的一頁,雖然經歷過十分艱難曲折的道路,但仍取得了相當可觀的研究成果。改革開放之後,人文社會科學開始進入日新月異的發展時期,成果斐然,為世人矚目。佛教研究被作為人文社會學科的重要一環而受到黨和人民的重視,以各地社會科學院的宗教研究機構和大學的文史哲學者為主體的宗教研究隊伍日益擴大,在對中國和亞洲各國佛教的歷史、教義、哲學、文獻、藝術及跨學科的綜合課題的研究方面,取得很多成績,為豐富和深化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研究,拓寬世界歷史文化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如果聯想到佛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在世界現代社會的影響,面對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總體發展的需要,並且對照國際學術界特別是日本對佛教研究所取得的多方面的新成績,使人感到中國現在的佛教研究還有很多缺欠和不足,有很多事情要努力去做。

一、佛教來自印度,然而迄今為止中國沒有一部完整系統的印度佛教通史,對印度佛教發展史上的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諸流派的歷史和教義的專題研究也不是很多。對包括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在內的南傳佛教也沒有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這對我們了解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廣泛深入開展與這些國家的友好交往是不利的。

二、在中國佛教研究方面,對隋唐以前佛教的研究比較深入,成績也多,但對兩宋、元、明、清、近現代佛教的研究較少。中國現代佛教無論從信奉的教法、僧團寺院組織形式和傳戒制度、佛事儀軌,還是從寺院建築來看,基本上是明清佛教的直接延續,因而對明清佛教的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近年來對於近現代的研究雖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問世,但尚未展開全面系統的研究。在新的世紀除應繼續組織學者編寫中國佛教通史外,對佛教斷代史、各類專題、人物、教派等,及涉及各種學科的綜合研究,例如對儒、釋、道三教的相互關系、佛教與中國哲學思想、佛教與中國文化藝術等的研究,還應進一步加強。

三、中國是個由多民族組成的統一國家,信仰多種宗教。佛教只是廣大民眾信仰的宗教之一。在中國佛教中包括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相對而言,以往對傳播歷史悠久並且影響最大的漢語系佛教的研究投入的力量較大,所取得的成果也多,然而由於各種原因,對其它兩系佛教的研究較少。今後應當吸收全國各地各民族佛教學者的意見做出切實可行的計劃,加強對這兩系佛教的歷史、教義開展研究,並整理它們的基本典籍。

四、我國在學術上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宗教上實行〞信仰自由〞的政策。近年以來,人文社會科學界的學者與佛教界的學者經常一起召開學術研討會,並且在研究和教學方面進行多方面的合作。這對發展佛教研究和培養新一代的佛學人才將產生積極的作用。中國古代曾是北傳佛教的中心,與東亞國家的佛教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現在經常有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年輕學者希望到中國留學學習和研究佛教,但鑒於我國的師資不足和物質條件的限制,還有相應的文教政策的不完備等等原因,接納的很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相關政策、法規的完備,相信新的世紀在這方面會出現新的局面。應當指出,中國學者對各種古漢語佛教文獻的理解能力,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熟悉和深刻理解,善於結合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考察和研究佛教的方法,是得到了國際佛教學界的好評的。

五、佛教擁有龐大多歧的教義體系和傳播地域廣闊、前後相繼悠久的歷史,因而研究佛教需要具備多種學科的知識。從總體上說,研究佛教離不開對相關歷史環境的考察和定位,對所依據的文獻乃至金石資料的搜集和真偽優劣情況的考證,對人物、教派、教理等的評述和思想論證。然而對從事佛教研究的個人來說,擁有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涉足佛教的一切方面,所選擇的研究問題和領域必然有所側重。然而,無論研究哪些課題、領域,都應當盡可能做到明確自己所研究問題的歷史空間、所依據文獻的可信程度,能夠較好地做到運用歷史的眼光來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說明佛教,努力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六、改進學風,推廣健康的學術規范。社會文化是代代相承向前發展的,任何學科的知識成果都凝聚著前代和同時代無數人的心血。研究佛教也自然是在國內外已經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的,任何人在研究中必然要借鑒和利用前人或今人的成果。然而這種借鑒和利用的前提應當是尊重前人和他人的成果,絕不應當歪曲〞拿來主義〞而做簡單剽竊和抄襲的事。正如不少學者指出的,現在學術界存在一種浮躁風氣,有人引用別人的成果不注明出處;有的變換手法進行抄襲;有的研究尚未深入便隨意加以發揮;存在低水平的重復現象等。對此,呼吁學術界同仁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批評來加以糾正,推廣好的學風。

20 世紀已經結束,新的 21 世紀已經開始。在這千載難逢的喜慶時刻,我作為一個佛教研究者的衷心希望是:在新的世紀,中國的佛教研究攀登上新的制高點,做出無愧於時代的偉大成績來。


2001 年 1 月 5 日於北京
[*.] 此為 2001 年 1 月 5 日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舉辦的〞佛教與宗教教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的發言稿。

 

上一篇:學誠法師:進入佛門第一課 認識皈依須明辨
下一篇:學誠法師:怖畏輪回惡趣苦 皈依三寶求庇護


即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願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在世富貴全,往生極樂國。

台灣學佛網 (2004-2012)